NO.3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一、信解品=己一、总说信解差别(174-177)+己二、别说信解大乘(178-183)
己二、别说信解大乘=庚一、宣说信解大乘(179)+庚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180-183)
庚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辛一、不怯懦趋入大乘(181)+辛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182)+辛三、以说三功德趋入而结尾(183)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己三、寻求之差别+己四、求法之果+己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庚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辛一、寻求所缘经典(187)+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辛三、寻求能求作意
18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二庚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分三:
18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不怯懦趋入大乘;
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
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
18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
犹如施他食,福德得增长,
自食非如是,利他所依法,
传讲则获得,经说大福德,
自利所依法,宣说非获得。
18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三、以说三功德趋入而结尾。
如是大圣广大法,具慧恒生大信解,
广大福德不断增,无量功德大本性。
18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求法品)分五:
18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所求之法)分二:
18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分三:
18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一、寻求所缘经典;
三藏二亦可,摄故因许九。
种习了悟寂,彻证令解脱。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9-111 2016年06月17日
明天星期六和后天星期天没有课。下一个礼拜,初步安排,跟这个礼拜一样,星期一和二、四和五,中间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网上听课的人,随时要关注。中间的有些课,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现在初步的安排是,跟这个礼拜一样的。
《经庄严论》可能跟《妙法莲花经》有点不同,听这个课,稍微难懂一点。在现场的课堂上,佛教徒听课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因为我们现在对听课的人,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凭《闻法证》进课堂,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一些来学院旅游观光的人,会以好奇心进来看看,听法的滋味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你应该想好,如果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坚持,那你听个五分钟,就可以走了;五分钟以后,就尽量不要走了。不然会影响大家的听课,因为你一个人站起来走动的话,很多人会受到影响,对你来讲也不太好。听闻大乘佛法,你可能有点费劲。不管怎么样,既然来听了,我的课最多讲一个小时,有时候超过一分钟或者十分钟,不太长,这样的六十分钟、七十分钟,你应该坚持吧。坐下来听课,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身体不好,有一些高原反应等特殊情况发生,那就没办法了。
现场听课的人、网上听课的人,还有学院当中在家里听课的人,希望你们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心要尽量专注。我们都看过《大圆满前行》[注1],当中说:听闻佛法的时候,甚至拿着的念珠、转经轮都要放下来。这些本来是善事、很好的事,但是在闻法的时候,应当很专注地听课。这是我们学院当中很多闻法多年的人,都懂得的闻法规矩。可能有些新来的人,不是特别清楚。
在闻法过程当中,希望经堂的管理人员把外门都尽量关上。不然,人来来去去的,不仅仅是经堂里面......(经堂外有噪音)最好听课的时候,叫他们把工程也停下来。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这几年以来,传法的方式跟以前有点不同。对于从藏语翻译过来的经典,先念藏语的传承,然后用汉语解释。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一方面能够完整得到藏语的传承,另一方面在汉语上也进行了交流。对于懂藏语的人,也可以把藏语和汉语对照着学习。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讲《经庄严论》,讲第二个问题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分三个方面讲。
庚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分三:一、不怯懦趋入大乘;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三、以说三功德趋入而结尾。
第一个是不怯懦趋入大乘,意思就是说,大家应该大胆进入大乘佛法,不要顾虑、不要观望、不要担心。
“我趋入大乘佛法以后,会不会有麻烦?”很多初学者,对佛教的许多教理不太明白,在取舍方面比较迷茫,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所以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利益?这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想,趋入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头目脑髓肢体都需要布施;在轮回当中,要受漫长的痛苦,这是一个顾虑。
有些人想,趋入大乘佛法,从时间方面讲,也是非常麻烦的,要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修行,这是一般人很难支撑的。
有些人想,虽然趋入大乘佛法,得正等菩提是很好的,但是菩提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只有极少数人、极个别人才能得到。像天人那样上等的众生,应该可以得到,而人不一定得到;如果人要得到的话,那种苦行也是非常困难的。
从时间上面、从数量上面,趋入大乘发菩提心都是不容易的,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下面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当中,一一给大家做了回答。
辛一、不怯懦趋入大乘:
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
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
不应该有怯懦心、担心、害怕、恐惧,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因已转为人”,因为我们已经获得了非常难得的人身,这样的人身从获得菩提方面看,比天人的身体更加殊胜。
一般获得天界的身体,就没办法受持别解脱戒,也没办法受持密乘的一些特殊戒律等等;而获得人的身体,就可以在七种别解脱戒当中,都得到戒体。
我们在人间有出离心、有很多依止善知识的好机会;如果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的话,就太痛苦了,没办法修行;如果转生到天界当中,就太安逸了、太轻松快乐了,一直在放逸当中度日,也没有机会修行。
我们刚好获得了人身,虽然需要苦行,但是这种苦行也并不是很困难的。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原来觉得特别可怕的事情,就不会有困难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无量”,获得大乘菩提的成就者,不是一两个人、十几个人、一百个人、几千个人,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有无量无数的恒河沙数的众生证得了菩提果。
我们学习《药师七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都看得到,十方世界当中有无量恒河沙数的佛陀,他们以前都是一般的众生,后来才得以成就的。所以说无量的众生,都可以成就。
第三个原因“每刹那”,表面上看,得菩提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心,但实际上只要因缘具足,在每一刹那间当中,都有无量众生获得圣者菩萨的果位、获得佛果。
“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这样一来,我们不应该怯懦。
依靠大乘佛学的修习次第,以智慧和悲心的强大力量,先了知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远离四边八戏的;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然后对一切众生的所有执著、烦恼,生起极大的悲悯心和出离心,以此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自己可以获得解脱,让很多众生也可以获得解脱。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应该趋入大乘佛教,不要害怕。
有些小乘者,特别担心趋入大乘,其实在坚意菩萨造的《入大乘论》[注2]当中,专门讲了大乘是佛说的道理。如果没有入于大乘,就像《定解宝灯论》[注3]里面所讲的,即使获得了小乘当中最高的阿罗汉果位,“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于一万劫之末,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趋入大乘。”
现在在南传佛教当中,有很多所谓的阿罗汉,“这个长老获得阿罗汉果位、那个长老也获得阿罗汉果位”,具体怎么分析的?我不是特别清楚。交流的时候,“某个长老、某个大德、某个尊者,得到了第一果、第二果、第三果、第四果”,这样的说法比较多。
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要给别人讲大乘佛教的功德,让他们发心。对他们来讲,应该有最大的利益。
这几天我感觉到,人活在世间当中,不但自己要闻思修行,还要为身边的人做一些事情,方便他们的世间生活,这个利益是非常大的。
比如我做帮助大学生的慈善,不知不觉接近十年了。刚开始帮助的人,很少,可能有四个人、五个人,后来才慢慢扩大的。不知不觉当中,我发现,通过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很多地方的很多人,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有些人在学校里面当老师;有些人在医院里面当医生;有些人做企业职员、做公务员等等。在得到帮助以前,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脆弱。当时我们用了几千块钱、几万块钱帮助他们,逐渐逐渐,把他们从难以爬上去的坑当中,拽出来了,完全能够自立了。
我今天下午还在想,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有时候烦恼、有时候失望、有时候受到冤枉和不理解,甚至遭到各种反对、甚至自己的心力不足,有各种情况。
当一个人的思想崩溃到边缘的时候,我们帮助他,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有的人,精神不太正常、心情不好,或者在经济上、生活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经我们帮助一段时间以后,他过了这个关,完全正常了、非常好了。
我以前帮助过一个病人,当第一次看到他在病床上的照片,“哇,他已经没有救了,因为只剩下一个骨架,没办法了。”好像不忍心,大家共同努力,给他提供了一些帮助。后来再看到他,“哇,现在健康得活蹦乱跳,很厉害的。”
对方方面面的人,能帮助的话,可以提供帮助,这也是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活领域,在具有方便性的时候,不以世间八法做一些事情,也是必要的。
如果是为自己的名声、地位、财产,或者供养、恭敬,这样的话,恐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心不清净所做的事,不一定为善。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反观自心很重要。
这是刚才讲的趋入大乘,大家不要有畏惧心。
下面讲到因为能生大福德,所以应该欢喜趋入大乘。修学大乘佛教,能生很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趋入大乘佛教。
对大乘佛法的法本、对宣说大乘的善知识、对大乘的精神、菩提心,哪怕是短短的时间当中,产生一个信心,也能获得非常大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功德,何况说我们修习大乘佛法、受持大乘佛法呢?这个功德更不用说了。原因是什么呢?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
犹如施他食,福德得增长,
自食非如是,利他所依法,
传讲则获得,经说大福德,
自利所依法,宣说非获得。
比如说我有一些食物,不管米饭也好、菜也好,如果我吃了这些食物,应该说会对我的身体有一定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吃完了就吃完了,在我将来漫长的修行生涯当中,或者我将来的前程当中,没有什么利益。
“犹如施他食,福德得增长”,如果我把这些食物,布施给别人,这样的话,就有很大的福德,功德一直会增长。
“自食非如是”,布施给别人与自己食用是不一样的,布施的功德很大,自己食用的话,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功德。
寂天菩萨说过,“如果食物被自己食用了,那拿什么布施呢?”这是天人的说法;“如果把食物布施给他人,那自己吃什么呢?”这是饿鬼的说法。
“利他所依法”,利他所依的法,指的是大乘佛法。
“传讲则获得”,如果把利他所依的大乘佛法,传讲给其他众生,能获得什么呢?
“经说大福德”,就像刚才食物给别人食用一样的,佛经当中所说的,获得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大宝积经》里面说过,“若恒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一法施”,如果恒河沙数的世界当中,遍满了各种各样的奇宝,以这些奇宝供养诸如来的话,还不如一个法布施的功德大。
大乘佛法哪怕是讲一句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佛经里面讲,以遍满无量无边世界的七宝,供养很多如来的功德,大不大呢?功德非常大的,但不如讲一个偈颂的功德大,讲一个偈颂的功德超越了以七宝供养如来的功德。
比如整个喇荣山沟,到处遍满了各种各样的珊瑚、玛瑙、砗磲、金子、银子等等,把这些全部供养如来,那么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我们不要说拿珍宝供养,就连在容器当中装满一些其他财物做供养的话,自己也觉得功德非常大。有些人拿一根哈达,觉得“我今天供养一根哈达,功德非常大”。在经堂里面供养的时候,拿出十块钱,觉得少了;又拿出五十块钱,觉得又多了;然后想拿二十块钱,结果二十块钱也拿不出来。在一次供养的过程当中,心情、情绪都是不相同的。拿得太多了,很心疼的;拿得太少了,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不舒服等等。
我们供养诸佛如来的身像、供养僧众,功德是很大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受持大乘的经典。听闻、接受一个大乘的偈颂,功德是非常大的。
“自利所依法”,自利所依指的是小乘,小乘的修行法要是自我灭度、自我解脱。
“宣说非获得”,把小乘法传授给别人的功德,有没有传授大乘佛教那样大呢?是没有的。大乘和小乘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按照佛经的观念来说,应该是清楚的。
有时候为了和睦、和谐,我们会说大乘与小乘是一家,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法,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在南传的长老面前,我甚至会说,南传佛教比藏传佛教、比北传佛教更加注重威仪、传承......等等。但是这些话,按照佛经里面讲,是不了义的。不了义的话,在特定的场合当中,是可以讲的,是有必要的。因为通过这样的语言,有些众生会得到很多利益。
在真实了义中,大乘佛法的确是非常殊胜的。这一点在《大宝积经》[注4]里面有一个故事......
(师掏出热水袋重新放置)不是这个,大乘经典的故事不是这个。(众笑)
故事是怎么讲的呢?阿阇世王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想供养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舍利子、大迦叶等等。后来因缘成熟了,这些阿罗汉和首座弟子在城里化缘的时候,来到了他的宫殿外。他非常欢喜,迎请他们到王宫里面。
阿阇世王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名叫无畏德,没有畏惧的功德。她穿着非常华丽的皇宫里面的衣服,坐在楼阁的二楼上面,也不恭敬、也不起立、也不礼拜,不理他们。
阿阇世王对她说:“这么了不起的佛陀的弟子来了,你作为一个佛教徒,怎么不起来向他们顶礼、恭敬、供养呢?”
这个女儿给阿阇世王说了一些反驳的语言:“狮子会迎接其他的动物吗?大海的海神会礼敬其他的江河神吗?须弥山会礼敬其他的小山吗?日月会礼敬萤火虫吗?”等等讲了很多比喻,还说这些小乘心胸很狭窄,“如人求一钱,声闻亦如是,不求真解脱,而取小涅槃。若起狭劣心,自度不度他”。意思就是说,小乘只求自己解脱,而不求真正的涅槃。
阿阇世王觉得女儿非常不好:“你作为一个佛教徒,不愿意迎接他们,也是不合理的。”
女儿说:“你作为一个国王,如果平民来了的话,你会不会去恭敬?你会不会去迎接?”
国王说:“平民跟我,不是同一个类别的。”
女儿说:“这些声闻阿罗汉,跟我也不是同一个类别的。我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他们是自私的自我解脱者,所以我们不是同类别的。”她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她作为修学大乘者,不应该迎接这些声闻阿罗汉。
后来这些阿罗汉与她一一辩论,无畏德女孩,就像《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维摩诘一样,从实相的角度、从空性的角度跟他们辩论。很多阿罗汉没办法辩赢她,最后罗睺罗要跟她辩论。
阿阇世王说:“他是佛子,你应该尊重他。”
无畏德女孩说:“他肯定不是佛的儿子,因为狮子不会生野兽。真正的佛子,要发大乘菩提心。”
第二天他们一起去见佛陀,佛陀赞叹了无畏德。当时有非常多的众生,也发了无上菩提心。
从公案当中看,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的确有一些差别。为什么有一些差别呢?为什么大乘佛教这么殊胜呢?在《大方等大集经》[注5]当中讲了,大乘佛教能利益众生,暂时让众生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圆满涅槃。因为这个道理,大乘才是殊胜的。归根结底,它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
在这里也讲到了,哪怕是听受、读诵大乘佛教的一个偈颂,功德也是非常大的。有些道友一直习惯性的,每天都诵大乘经典、大乘论典,诵《般若经》也好、诵《金刚经》也好,诵其他的大乘经典,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教授、读诵、受持、撰写,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想,一个人来到人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昨天有个记者问我:“您认为您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注6]我说:“一直活到现在。”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成功,因为“成功活到今天很不容易的。”由于地水火风的灾难,身边这么多的年轻人都死了,而我还活着,应该说活着是最大的成功。
但是今天我想起来,人生当中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听闻大乘佛教、皈依大乘佛教。这个对每个人来讲,应该是最大的、最有意义的成功。不但活着,在活着的基础上,还听闻了大乘一个偈颂、四个偈颂、一百个颂词。比如我们学过的《中观四百论》,有四百个颂词;《当日教言》,有一百个颂词。有很多听闻的机会,大家应该很欢喜,这是因为我们有很大的福德。
反观自己,是不是欢喜?是很欢喜地趋入,还是很痛苦地趋入?(师模仿戏语)“哎呦,学大乘佛教很累的,背诵很辛苦,今天终于背下来了,哎呦呦!”尤其终期考试考完了以后,有些人把法本扔到很远的地方,(师模仿戏语)“太累了!”不会吧?会不会?(众笑)
这是讲大乘佛教的欢喜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