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6-16)

创建日期:2022-10-18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6-16)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4笔记

  1、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我们讲空性法门时,许多世间人不能接受,他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说万法是空性的,但其实也承认诸法的显现,不管是寂天菩萨、月称论师、龙猛菩萨,都不会否认火是燃烧的、水是潮湿的。既然诸法的显现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们还争论什么呢?”

  作者回答道:“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

  麦彭仁波切说过,没有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寂天论师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是显现的,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世间平凡者认为显现是实有的,而大乘中观派认为显现如影像一样不存在。《大智度论》云:“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捉。”永嘉大师也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轮回就像做梦一样,梦里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觉之后,一个法也找不到。同样,瑜伽士虽承认显现是“有”,但并不认为它是“实有”。这就是世间与出世间最大的辩论。

  现在有人也经常问:“《心经》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吗?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这该怎么解释呢?”我们佛教徒也没笨到那种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却非要说眼睛不存在。显现应该是存在的,但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就像阳焰一样,如果真正去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因缘具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显现,但你真正去观察,它根本不存在。然而世人不懂这一点,始终认为显现的本体实有。

  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显现是否存在。因为不论佛教徒还是外道,大乘还是小乘,都认为显现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显现是否实有。大乘佛教徒认为显现如梦中的大象,实际上一点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间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因此,世间与出世间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有。

  2、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对方继续反驳:“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

  作者站在中观的立场回辩道:实际上并不相违。色声香味等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

  这个道理在下面也会观察,“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而且,你认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实实在在,其实这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如果说凡夫人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龙猛菩萨、文殊菩萨等圣者宣说圣道有什么用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就像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

  世间上成千上万的众生,被无明的美酒陶醉了,颠倒发疯得特别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把不净的垢秽当作清净,认为具32种不净物的身体特别好看,一天到晚装饰打扮,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万法本来是刹那无常的,他们却认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反而认为“我”永恒不变;诸法本来是空性的,他们却认为是实有的。这四种颠倒障碍世人看不到真实,故而不能以他们的见闻作为衡量标准。

  所以,我们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时,应该观察它到底是实有还是虚妄。其实,这种显现在眼识和分别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并非真正存在。我们只是被各种烦恼和因缘迷惑了而已。明白这一点之后,就没有必要对一切太执著了。

  3、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真实非刹那。

  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

  驳斥:佛陀虽在初转F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

  在因明中,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一、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二、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佛陀早已根除了我执和我所执,但经常在《毗奈耶经》等中说“我”某某时候变成什么菩萨、“我”的眷属非常了不起,并承许万法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摄。这是因为有些众生刚开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暂时说这些法是存在的。

  三、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下文会进一步分析。)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刹那坏灭不存在,非刹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论•观时品》云:“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四百论》亦云:“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佛陀虽然说诸法无常,但依靠中观一体异体的观察方式,或者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证来推断,实有的无常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否则一定会有义理妨害。有义理妨害的东西,佛陀的金刚语中绝对不会有,前后矛盾不会有,自相矛盾更不会有。因此,这种说法不了义。

  4、岂不违世俗?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对方接下来又问:“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因为世俗的东西,眼睛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变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觉,所以无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

  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若通达一切法无有自性,见任何事物都会有无常的感觉。就像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所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万法是刹那坏灭的,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瑜伽现量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佛经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是观待世间人讲的。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无常后,受益匪浅,觉得已经开悟了,知道万法都是有变化的。因此,无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对一般人而言是真谛,应该从两方面来对待。

  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见无常就认为是见到真如,虽然是暂时的世俗谛,但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一般人的常见。

  佛陀虽然讲观无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针对名言来讲的。如《大涅槃经》云:“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佛陀说,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看的。所有的观想中,观无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从名言来讲,就像《扎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观无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胜义谛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相,最终要去掉的。

  万事万物在名言中就像镜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应该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经分析的话,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就是万法的实相。懂得这样的空性法门之后,对一切不会有太大的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修行便会应用自如、事半功倍,这即是学习中观的一种收获。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笔记

  1、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入行论》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品是“不坏令增上”。现在就是令菩提心增上三品中的第三个――第九品 智慧。

  2、《智慧品》的内容应该说比较广,学起来也比较费劲。当然,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的人,恐怕不是特别困难,但刚皈依佛门或者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学起来确实比较难。以前我自己学习的时候,感觉就比较强烈,学习前八品时,虽然修持起来不太容易,但字面上没什么不懂的,基本上都能理解,而到了《智慧品》时,就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我本人不算很有智慧,可也不算特别笨,但是遇到这一品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懂,当时费了很多时间。

  《智慧品》的传讲方式,跟前面的可能有点不同。前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经常会讲一些公案,但《智慧品》引用公案比较困难,我应该会直接按照古大德的传统方式讲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若能学好这一品,中观空性方面肯定会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上师如意宝对这一品相当重视,大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学好。

  在本品当中,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等各教派之间的辩论相当多,我这次暂时不讲。我想这次主要是抉择空性,辩论只是从大概意义上介绍一下。

  3、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这个科判是《善说海》的科判。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也有不同的科判安立,但这里用无著菩萨的观点来分析。

  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集学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他在前面也说过:“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精进完了以后,要安住于禅定;而禅定完了以后,要开始入于智慧,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4、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主要是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这个偈颂,大乘论典中经常引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

  为什么智慧如此重要呢?因为智慧是根本,《般若经》中还有个教证说:“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罗蜜多非常重要。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三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来。

  5、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壬一、分类: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要真正生起智慧的话,必须先了知二谛的分类。二谛有胜义、世俗之分,若不懂得这一点,你的智慧就没办法抉择。假象的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即是我们所承许的二谛。

  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

  “谛”有真实之意,之所以称为世俗谛,是因为语言、分别的对境本是虚假的,但凡夫人往往却执为真实。就像梦见山河大地、山水花园时,对做梦者来说是实有的,在他面前就可以叫做“谛”。而胜义谛是圣者的境界,如《辨中边论》云:“圣者行境故。”这种境界无法言说,故称为胜义。概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月称菩萨云:“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其实,二谛的概念在汉传佛教中也有,隋朝吉藏的《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一切法的真正本质叫胜义谛,一切法虚无不实的部分叫世俗谛,这在汉传佛教中也是承许的。

  我们平时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到的,似乎实实在在地存在,但其实它如同阳焰水般是虚妄的东西,就像在做梦一样,所见所闻全部是假的,这就叫做世俗谛。那么,除了这些假象之外,有没有一个真实呢?有的。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者以及证悟空性的大德面前,显现上虽然也有所见所闻,但不会像我们这样执著。我们遇到一样东西,马上就产生实执心,进而引生贪嗔等,但若通达了真实的空性义,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了。

  6、壬二、本体: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二谛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

  因此,凡属于分别的对境,统统是世俗谛,包括“一切万法不存在”的单空,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别的对境。因为单空只强调空的部分,比如碗里什么都没有、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把不存在当成空性,这是分别的对境,属于世俗谛,不是真正的胜义谛。胜义中一切均不成立,分别、语言全部消融于法界,如《未生怨王忏悔经》云:“未见一切法,即是真实之现见。”麦彭仁波切也说:“未见到之法,即是最殊胜之见。”此时远离任何戏论、执著,这种境界是至高无上的。

  当然,世俗谛与胜义谛,从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安立。麦彭仁波切根据诸大经论,对二谛有两种安立方法:现、空分别为世俗和胜义,现相、实相分别为世俗和胜义。大家关键要掌握的是,世俗谛是虚妄分别的对境,不是超越一切境界的法;胜义谛远离一切戏论,以凡夫人的心识无法了知。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分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真实胜义谛远离四边八戏,相似胜义谛只是暂时所抉择的空性。

  7、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这两种人怎么区别呢?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人,像数论派、胜论派等360种外道,这些外道归纳而言是常见派和断见派,他们都属于世间平凡士。

  世间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内道行人,(这里的瑜伽士,有修行者的意思,并不是留着头发、在众人面前示现神通的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佛教的所有宗派,这四种就可以全部包括了。

  世间瑜伽士分四种宗派,世间平凡士分未学过宗派的人和学过宗派的外道。认识二谛从人的角度分,内部分类虽然非常多,但大体上就是这两种。

  8、癸二、妨害之次第: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平凡士与瑜伽士之间的观点有何差别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观点,而瑜伽士当中,又以通达空性智慧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

  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随教唯识),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随理唯识),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凡夫人的境界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不会有妨害一样。假如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开始随随便便说一些过失,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9、癸三、能害之理:以二同许喻。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这不是诽谤现实吗?你们中观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认的比喻即可成立。

  倘若你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这样我们也是可以承认的,但你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是你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你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因而中观宗的观点是正确的。

  大家以后与人辩论时,也应该用这种窍诀:佛教说显现即是空性,用阳焰或水月可作比喻。倘若对方认为诸法不空,那他也应该举出一个比喻来。假如他说因为眼睛能看见,所以诸法不空。那可以反驳说:“眼睛看见不一定是真实存在,你做梦时眼睛也能看见,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依因明理论来说,你的所立还没有成立,要想成立的话,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认的一个比喻。但这种比喻根本举不出来,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

  10、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为果不观察。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如幻如梦,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没有用了,也不必为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了,我好好睡觉就行了。”

  驳斥: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个比方说,幻化的军队来危害你时,你也应该遣除这种幻化的怨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你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同样,为了获得如梦般的佛果,需要积累如梦般的资粮。《入中论》云:“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经过详细观察后,地道修行虽无有真实性,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一定要精进求取利乐之方便道。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5-16)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10品回向191-201笔记(1-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