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3-22

  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俱舍问答》,第七品分别智品问答题,来源:mingguang.im:

  663、佛经中所说的十种智是哪些?请说明这十智大体上的分类及归摄法。

  答:经中说:“智有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与无生智十种。”

  十种智可分类为两种:有漏智,无漏智。

  有漏智:世俗智,指缘于普通瓶子、氆氇等世俗对境的智慧;

  无漏智:总可分为法智、类智二种。

  法智、类智以缘苦集灭道不同,各自可分为四种。

  苦集灭道四智及法智、类智,若在无学道又非正见,则安立为尽智、无生智。

  他心智可以是有漏智,亦可以是无漏智。

  664、怎样安立无生智、尽智和他心智?

  答:苦集灭道四智、法智、类智,即此六智若在无学道位,也不是正见性,那么则可以安立为尽智与无生智。

  尽智:即所谓的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谛、修行道谛的有境。

  无生智:即所谓的无所了知、无所断除、无所现前、无所修行的有境。

  他心智:由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四者而安立为他心智。缘有漏的他心智是世俗智;缘无漏的他心智是道智,根据对治差别也是法智与类智。

  667、尽智、无生智究竟有什么差别?

  答:尽智:于定中自知我已遍知苦,我已断除集,我已现前灭,我已修持道。对于定中如是的证悟及认知是依靠后得智来确定的。

  无生智:对于一切谛,于定中自知我已遍知苦更无所知,乃至我已修持道更无所修。对于定中如是的证悟及认知是依靠后得智来确定的。

  二者之差别:尽智是指由此智已清楚明白,对于苦应该知道的已全部知道;无生智则是指由此智已清楚明白不但对于苦应该知道的已全部知道,而且更没有可知道的。

  [注2]《杂阿含经》,大正藏 No. 0099,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第三十三:

  (九三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

  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恒水及四大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非彼恒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长夜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宗亲.知识。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塳间。脓血流出。及生地狱.畜生.饿鬼。诸比丘。汝等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其身血泪甚多无量

  佛告诸比丘。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其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如是见。乃至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3]《俱舍问答》,第六品分别圣道品问答题,来源:mingguang.im:

  648、为什么叫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道品指的是哪些?

  答:念住等三十七道品是随菩提分之道,因为尽智与无生智是菩提。由于是与彼随顺之道,故得名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

  649、什么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以何而得名?

  答:四念住:(1)观身不净:为了对治净颠倒想而说;

  (2)观受是苦:为了对治乐颠倒想而说;

  (3)观心无常:为了对治常颠倒想而说;

  (4)观法无我:为了对治我颠倒想而说。

  (辩中边论中卷十一页云:此中先应说修念住。颂曰: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论曰: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诸有漏受,说为爱因,故观察此,入集圣谛。心是我执所依缘事,故观察此,入灭圣谛。怖我断灭,由斯离故,观察法故,于染净法远离愚迷,入道圣谛。是故为入四圣谛理,最初说修四念住观。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七卷六页云:问:若尔者,世尊何故于一等,广说四念住?于无量,略说四念住耶?答:为对治四颠倒故:谓对治于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住;对治于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住;对治于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住;对治于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食故:谓对治段食,故说身念住;对治触食,故说受念住;对治识食,故说心念住;对治意思食,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识住故:谓对治色近行识住,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近行识住,故说受念住;对治住彼识,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近行、行近行识住,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五蕴故:谓对治色蕴,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蕴,故说受念住;对治识蕴,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蕴、行蕴,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种不修故:谓对治不修身,故说身念住;对治不修戒,故说受念住;对治不修心,故说心念住;对治不修慧,故说法念住。有说与四修同法故说四念住:谓与修身同法故,说身念住;与修戒同法故,说受念住;与修心同法故,说心念住;与修慧同法故,说法念住。问:念住以何为自性?为以念、为以慧耶?若以念者,此说云何通?如说于身循身观,乃至广说。若以慧者,何故名念住?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于何处应观念根谓于四念住?答:应说慧为自性。问:若尔,何故名念住耶?答:念于此住,等住各住,故名念住。如象马等所住处名象马等住,此亦如是。有说此由念力能于所缘起差别广博作用,而不失坏,故名念住。有说由念力故,此瑜伽师审记所缘,于所缘境忘已还忆,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中先以念安住,然后观察;复于所缘先通达,已后以念安住,为守护故,如守门者,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境先以念摄持,后以慧观察而断烦恼,譬如田夫先以左手揽取草等,后以右手执镰刈之,此亦如是,故名念住。有说此瑜伽师被念铠甲,于心相续上,执慧刀杖,在生死阵中不为烦恼怨所降伏,而能降伏于彼,故名念住。有说为遮取自性过,故说名念住。若名慧住者,便有取自性过失。有说为显非唯自性能有所作,故名念住。由是等缘,但名念住,不名慧住。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于何处应观念根?谓于四念住。答:以念根于念住位作用增上,故作是说;如信根于四证净位作用增上故。佛复说于何处应观信根?谓于四证净。如是精进根于四正断,定根于四静虑,慧根于四圣谛亦尔。故世尊乃至复说于何处应观慧根?于四圣谛。此亦如是,是谓念住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念住?念住是何义?答:念于此住,等住各住,广说如前。如彼前后广说。)

  四正断: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生起;未生善令生起。以意乐加行生起欲乐并精勤以正行发起精进;以后行极度持心,最后其实安住。(阿含经中名四正勤)

  (显扬二卷十页云:四正断者,广说如经:一、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已生者,谓粗缠所摄;恶不善法者,谓能起恶行欲界烦恼及随烦恼。恶、不善义已如前说。为令断故者,谓修彼对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谓起证断乐。欲策励者,谓不忍受恶及归趣断故。发起正勤者,谓多种坚固修彼对治。此上三句显不定地中闻思两慧下品对治。策心者,谓修彼对治,修慧现行。若心沉没,烦恼染污,策心令举故。持心者,谓即此对治现行之时,若心浮举,烦恼染污,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增盛随眠所摄,能起粗缠之因。为不生故者,谓令粗缠不现行故。生欲者,谓起为证不现行。欲策励者,谓由不忘住,为令不现行,善住念故,发起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说。三、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所未得。善法者,谓闻思修所生三慧。由无过义,故名为善。为令生故者,谓令彼得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策励者,谓求彼摄受正方便故。发起正勤者,谓长时殷重,多坚修习。此上三句显得不定地对治,恶不善法闻思两慧所摄善法。策心、持心者,谓为得修慧故。余如前说。四、已生善法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已生者,谓已得故令住者谓闻慧。令不忘者,谓思慧。令修满者,谓修慧。此上三句显唯守护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者。如其次第,不唯于彼生知足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余如前说。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一页云: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心持心。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余说如前。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余说如前。四、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余说如前。然此正断,或总为一,谓心所中一精进体:根中精进根,力中精进力,觉支中精进觉支,道支中正精进。或分为二,谓有漏、无漏。或分为三,谓下、中、上。或分为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分为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差别分别,则有无量。问:世尊何故于此义中开少合多,唯说四种?答:一精进体于刹那中作用不同,建立四种。谓于已生、未生恶法,断及不生故。复于未生、已生善法生及增广故。如灯一念,四用差别,谓烧炷、尽油、热器、破闇,彼亦如是。问:法蕴等论,说断已生恶不善法即具四种。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断已生恶不善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得生已生住等,乃至说修已生善法令安住等亦具有四。谓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修已生诸善法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已生者断,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者生。如是便成十六正断。何故于此但说四耶?答:依修行者差别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谓彼先时起一意乐,至加行位便具四种。如是依彼四种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然加行时皆唯有四,不过四故,但说四种。如由意乐加行故说,如是由趣入加行故说,由依处加行故说,由胜解加行故说,应知亦尔。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正断?答:由此四种能正断故。问:前二可尔,后二云何?答:以初为名,故无有失。或此四种皆有断义,谓前二断烦恼障,后二断所知障。修善法时断法知故,暂断永断俱名断故。有处说此名为正胜,无倒策发,成胜事故。)

  四神足:

  (1)欲定断行具神足:由恭敬加行之欲乐中生;

  (2)勤定断行具神足:由相续加行之精进中生;

  (3)心定断行具神足:由心等持之种子中生;

  (4)观空断行具神足:由观察所缘(与相之智慧)中生。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五页云: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问:云何名神?云何名足?有作是说:三摩地名神,欲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摄受,令三摩地转故。问:等持俱有相应法多,何故此四独名神足?答:此于等持,随顺胜故。谓于俱有相应法中,资益等持,此四为胜。复有说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择法是觉亦支,余六唯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支,余七唯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支,余七唯支非斋。彼亦如是。问: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应立一,或应立五,何故说四耶?答:唯三摩地立为神足,从四因生,故说为四,谓加行位。或由欲力引发等持,令其现起,广说乃至或由观力引令现起。由加行位四法随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种。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神足?答者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如彼卷五页至九页广说。)

  650、什么是五根、五力?以何而如此立名:

  答:五根: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进、念、定、慧。

  (《杂集论》十卷六页云: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加行所摄,作此行故。五根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五根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起不忘失行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五根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见道故。又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即现此身,已入顺决择分位故。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彼由如是胜三摩地,为所依持,胜三摩地,为所依止,能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瑜伽。由进修习此瑜伽故;于他大师弟子所证,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问:于何增上?答:于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上首,及于能起精进念定慧,为其增上。余精进等,于能生起出世间法,及于能起展转乃至慧,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于能起出世间法,为其增上。是故信等,说名五根。

  辩中边论中卷十三页云: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颂曰: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乱增上。五、思择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五力:五根不被信等违品所害为五力。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若复了知前后所证而有差别;随此能于后后所证出世间法,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难伏义故,说名信力。问:谁不能伏?答: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世间,无有如法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不能屈。故名难伏。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余精进等,亦名为力。由此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

  集异门论十四卷五页云:五力者:云何为五?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问:信力云何?答: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力。问:精进力云何?答:于己生不善法,为永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四种正断。是名精进力。问:念力云何?答:于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四种念住。是名念力。问:定力云何?答: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广说四种静虑。是名定力。问:慧力云何?答:如实了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行圣谛。是名慧力。问:何故名力?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皆可断截摧伏破坏。故名为力。)

  651、什么是七觉支、八圣道,以何而得名?

  答:七觉支:觉是指证悟法性,它的自性分支即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与定觉支。

  其中念觉支是彼之依处,精进觉支是能超离下地的出离支,喜觉支有利身心故为利益支。其余三支是无烦恼支,其中安觉支是染污之根本受生恶处的对治;定觉支是它的依处;舍觉支是说明无有沉掉的本体。

  (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页云:此复云何?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毗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三止品所摄。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名遍行。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九页云:七觉支者: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择法,即慧。喜,即喜根。舍,谓行舍。余四如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谓究竟觉,即尽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择法,亦觉亦支。余六是支,非觉。此七广辩,如余处说。)

  八圣道: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正见:是指依靠后得的智慧来衡量从而断定入定所证悟之义。

  正分别:能通达他人证悟的心为正分别。

  正语:指的是善妙见解。

  正业:是正戒。

  正命:因资具鲜少而令他人生起诚信。

  余三者是违品的对治:

  正勤:是修断烦恼懈怠的对治。

  正念:是随烦恼沉掉的对治。

  正定:是入定障碍的对治。

  652、三十七道品为何称为唯一道,与大乘有何不同?

  答:三十七道品在显宗之小乘与大乘,在密宗皆是以此为趋向解脱之道,故称唯一道。因为小乘与大乘之见、修、行、果皆不相同,故道品的内涵亦不同,密宗之三十七道品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均有介绍。

  653、三十七道品在实体摄为哪十种?为什么慧定勤有八种,而其他没有呢?

  答:三十七道品包括于十个实体中:

  信:根与力中的二信。

  精进:四正断,根与力中的二精进,精进觉支,正勤共八。

  念:根与力中的二念,念觉支及正念四者。

  慧:正见、择法觉支、根与力中的二慧,及四念住共八种。

  定:根、力中的二定、四神足、定觉支、正定共八种。

  舍觉支、喜觉支、正分别、安觉支各为一实体共四种。

  戒律:正语、正业、正命三种。

  慧、定、精进各包括有八种:

  慧:四念住是慧的自性,与余慧支合计共八种;

  定:四神足是定自性。

  精进:四正断是精进自性。

  以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是主体而言,分别是慧、定、精进的自性。

  654、三十七菩提分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

  答:七觉支、八正道:唯是无漏,见道以上存在之故。

  余二十二:通有漏、无漏。

  有漏:凡夫相续中具有的资粮加行道所摄的菩提分法。

  无漏:圣者相续中所具有的三道(见、修、无学)所摄的菩提分法为无漏。

  655、三十七道品在四道中如何对应安立?《大乘阿毗达磨》对此有何不同观点和安立方法?

  答:四道:资粮、加行、见道、修道。

  小乘:资粮道:即初业者,断除了四种颠倒安立了四念住。

  加行道:顺抉择分法。

  暖位时:依得真谛所缘差别之因而增上精进故安立四正断。

  顶位时:能趋入不退失之善法故安立了四神足。

  忍位时:能坚定不退地对信等获得自在故安立了五根。

  胜法位时:不被违品烦恼所害故安立了五力。

  修道位:能趋近菩提故安立为七觉支。

  见道位:迅速而行故立为八正道。

  修道七觉支,见道八正道是以数字先后而安立的;若按生起功德之次第,应先见道之八正道,后修道之七觉支。

  大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注:1、无垢地至法云地属修道所摄,彼诸共同修法为八圣道(此分法依据大乘《俱舍论》与《现证庄严论》。)

  2、大乘无学道已经圆满具足此等一切功德。

  小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注:1、此分法依据小乘《俱舍论》。

  2、小乘无学道之阿罗汉已圆具上述一切功德。

  656、在三界九地中各有多少菩提分?

  答:一、欲界:具二十二道品,无七觉支、八正道。欲界非为入定心,故不起无漏道。

  二、色界:

  初禅:具三十七道品。

  初禅未至定:具三十六道品,除喜觉支。

  (1)具有被下地烦恼退失之忧虑。

  (2)舍受相应,无喜受。

  二禅:具三十六道品,除正分别,二禅已断除了寻。

  三、四禅:具三十五道品,除正分别、喜觉支。

  无正分别:寻先前已隐没;

  无喜觉支:远离喜乐之贪。

  初禅殊胜正禅:三十五道品,除正分别,除喜觉支。

  除正分别:已断寻;

  除喜觉支:舍受之地无喜故。

  三、无色界:

  前三无色界:具三十二道品除正分别、喜觉支、戒律支。

  除正分别:已断寻;

  除喜觉支:舍受,远离喜乐之贪执;

  除戒律支:无色界不存在身语业故,故无正语、正业、正命。

  有顶:具二十二道品,无七觉支、八正道。

上一篇: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