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第九种作意“不共而缘者”“七种”,别缘作意或者不共缘作意。
学大乘佛法,有能诠方面、所诠方面。能诠指的是能表达的词句;所诠就是所要表示的内容和意义。
别缘作意或者不共缘作意,有七种不同的作意方法。
第一个是缘名称,比如柱子、瓶子,在大乘佛法当中有胜义谛、世俗谛、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果、士用果等等很多名词,每一个名词都有独特的意义,这需要作意。
第二个是缘词句,比如瓶子是长的、好的、不好的等等,对应名称及它的差别法进行描述。胜义谛是经得起堪忍的,世俗谛是经不起堪忍的等等,讲到了特点。
第三个是缘文字,一切名称的基础就是文字。(师背诵藏语)藏文由三十个辅音字母,四个元音字母组成。名称和词句的根源就是文字,英文也好、日文也好、中文也好,依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字形成了名称。
以上是能诠方面的三种法,表面上看,表达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内容和知识,都要依靠这些名称、词句、文字。但是如果进行观察,所有的名称、词句、文字都是依靠众生的心安立产生的、依靠心假立的。一旦心灭除的话,所有外在像花纹般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进入不可言说的境界。在真正的本体当中,名称、词句、文字都是无法安立的,学中观的人应该清楚。
学五部大论的人不太多,其实应该学。希望年轻人,水平比较高一点的话,学习佛法不要认为学《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就可以了,还是要学一些深一点的《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四百论》。依靠中观的道理抉择万法,是非常容易的,很有必要学习中观。
我每次看到报名表中的学佛经历,觉得现在学佛的有些人,整个世间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十几年前,如果有本科生学佛的话,大家都很惊讶“他是本科生啊?他为什么学佛?是不是生活上遇到麻烦了?”而现在本科生、博士生、博士后学佛是非常正常的。他们骨子里有一点傲慢心,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世间的知识学了那么多年。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学到博士生,自己觉得,世间的智慧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没有学中观、学深一点经论的话,自相续的烦恼、傲慢、习气,自己不一定能发现;如果没有发现的话,修行就不会很好,傲慢心一般自己看不出来。
所诠方面有四种法,其中圆成实缘于人无我、缘于法无我;依他起缘于所取分别、缘于能取分别。
第四个是缘于人无我,五蕴是假合的,观察五蕴的里里外外,是根本找不到“我”的。通达这种境界,经常思维人无我,叫做缘于人无我的作意。
第五个是缘于法无我,不仅五蕴是假合的,而且我和我所的所有万法,在胜义当中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在世俗当中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等,什么本体都没有、现而无自性。这是缘于法无我的作意。
第六个是缘于显现所取分的依他起诸多有色法、无常、身体不净、是苦所依。
凡是外境方面的有色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靠的,比如我们的身体是不净的、痛苦的因,这是缘于所取方面。
第七个是缘于显现能取分的依他起非有色心心所、苦、无常。
凡是不是有色的,自己的心、心所,比如苦的感受,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依靠的,这是缘于能取方面。
以上道理,就是不共缘作意的七种作意。其实修无常、修无我、修空性,这些都是在修佛教的四法印。四法印不应该只在口头上念着,而应该在修行当中,经常去思维,这才有意义。
十八种作意当中,现在讲的是不共缘作意。今天一定要讲完十八种作意,不能讲得太广,不然后面来不急。这个《经庄严论》,算是比较难懂的,专业术语比较多,而且它不像我们讲的其他经论,它是一种......我不知道。(众笑)
第十种作意“此之遍知五”,遍知定解作意。
在等持方面的遍知有五种。
第一个是所遍知基四谛,《俱舍论》[注1]里面的尽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所遍知义无常等十六相,所遍知的意义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每一个再分四种,总共有十六行相,即苦谛:无常、苦、空、无我;集谛:因、集、生、缘;灭谛:灭、寂、妙、离;道谛:道、如、修、出。
第三个是能遍知见修二道,能遍知是见和修二道。
第四个是遍知果解脱,遍知的果是烦恼当中获得解脱。
第五个是了知解脱真如照了见解脱之智,遍知的究竟就是照了一切万法,得到解脱的究竟智。从烦恼当中解脱,完全远离了贪嗔痴烦恼,最后现前如来的智慧,这叫做最究竟的果。
缘于基近取五蕴,了知它是苦、无常、无我、空性义,能如此完全了知是八圣道,于见道修道中生起,依靠此道的果是断除烦恼,心得解脱,生起见解脱真如之智,实际是遍知四谛。
依靠四谛修行,首先获得见道和修道,然后获得十地末位,最后获得遍知的果,这叫做遍知定解作意。归根结底,就是要修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是很重要的。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面讲,“有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轮转,积累白骨不腐坏者,如毗富罗山”,毗富罗山,是舍卫城附近的一座山。为什么一个众生在一个劫当中流转的身体,堆起来有那么多呢?因为他没有修道、没有遇到四谛法门。如果早就遇到四谛法门的话,这个众生早就得到解脱了。
在佛陀教法隐没之前,我们遇到四谛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四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在轮回当中;后面的佛一个一个出世,我们可能还在轮回当中,永远没办法解脱。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些人有出家的因缘,有些人有受居士戒的因缘,有些人有听闻大乘佛法的因缘,这些因缘在阿赖耶上面,会慢慢慢发芽、成熟的,苦就有了尽头。
我们今天感受的痛苦,从长远的轮回来看,的确不算什么苦。比如说我今天身体不好、心情不好,这些短暂的苦,与无始以来的痛苦比较起来,都不算什么苦。我们学过的《杂阿含经》[注2]里面是怎么讲的?我们流转在轮回当中,如果把哭过的眼泪积聚在一起的话,超越四海,以四海来说明非常大的量。
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受到,轮回是无头无尽的。如果没有斩断无明的种子或者根的话,我们还会流转于六道,真的很可怜。
我们即生当中遇到了佛教,遇到了无我的智慧,至少也能损坏轮回的种子。我们修持四谛法门,还是有希望获得见道、获得真谛的。
师念藏语传承。
这个颂词讲了第十一个作意至第十四个作意。
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
彼是二道性,二功利得受。
第十一种作意“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修行作意。
修行作意有四种作意,具体分有三十七道品。
四种作意,即第一个是修行人无我行相的作意、第二个是修行法无我行相的作意、第三个是修行见行相的作意、第四个是修行智行相的作意。
第一个修行人无我行相,五蕴是无常的,声闻乘、大乘都会修这个法门。
第二个修行法无我行相,大乘菩萨所行持的不共法门。
第三个修行见行相、第四个修行智行相,见是指十六刹那智慧中八忍是见,八智是智相。或者,寂止称为见,胜观称为智。
大乘修行无我,在见道的时候,智慧中有八忍见;再进行修持,到了修道的时候,智慧中有八种智相。或者把寂止作为见,把胜观作为智。
具体的修行分多少呢?有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我在这里,对三十七道品,不一一说了。我们以前在密法班的《大圆满虚幻休息》、《大幻化网总说》当中讲过了,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俱舍论》[注3]等很多论里面,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三十七道品,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都要修行。
修行有四种作意,如果分开的话,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这是讲的第十一作意。
第十二种作意“彼是二道性”,二道自性作意。
二道自性是什么呢?一个是寂止道和一个是胜观道,寂止道的自性和胜观道的自性。
第一个寂止道的自性,在修行过程当中,心不外散、安住一心。心不乱,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胜观道的自性,不但不乱,还要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个更重要。
现在很多人安住于阿赖耶识当中、安住于寂止状态当中,很长时间一直坐着,可能很舒服,但这不算很高的境界。一定要在安住的过程当中,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应该先按照中观的方法抉择,再按照密宗里面讲的方法认识心性,这两个可以叫做胜观。没有胜观的寂止,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注4]里面讲,就像一块石头扔在大海里面一样,一点作用都没有。仅仅依靠寂止,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佛子行》、《入行论》当中都是这样讲的。一定要有胜观智慧,先用中观的推理方法,再用密法的直指方法,就可以获得这种智慧。
在《佛说方等般泥洹经》里面讲,“譬如芭蕉树,叶叶分解之,获之无所得,万物皆如是”,一切法就像芭蕉树一样,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分解,最后获得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获得的是一无所得,一切万物都是如此的。
这种观察方式非常有必要,我去印度、去南方城市的时候,每次看到芭蕉树,就想到的芭蕉树的比喻。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三摩地王经》等很多的经论里面,都用芭蕉树比喻一切万法。
现实当中的确也是这样的,任何的名声、地位、财富,包括自己的肉身、房屋、车子、电脑,任何东西,当你没有观察的时候,都是实实在在的。就像《中观庄严论》里面讲的一样,(师背藏语)“未察一似喜”,未经观察的时候,好像实实在在存在着、特别在意执著、认为是真的;但是一经观察的时候,就像芭蕉树,扒开一片片叶子,里面一点实质都没有,全部是树皮,没有树心。世间当中的任何东西,能经得起智慧观察的,一个都没有,不管是外境的、还是内在的。
现在很多人是迷茫的,看到世间当中的明星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当然有个别明星也修行,各方面的确是很不错的。但大多数明星都有一些虚荣心,每天都做减肥、健身等等的很多事情。世间人们追求的是什么?死的那一天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想过“我活着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根本没有想过“我死亡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是迷茫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
通过安住、寂止,心可以安静下来;再通过禅宗、通过中观的方法,心的本来面目可以很容易得到。当你真正有了这种境界的时候,世间当中的得失也好、利弊也好、苦乐也好,很多事情,有的话也可以,没有的话也可以。你恍恍惚惚地都可以接受,就像无垢光尊者赞叹美酒的功德一样。你不会特别执著,因为真相是抓不住的,就像寻彩虹一样的。这样的道理,有必要了解、观察。
胜观是证悟万法的本体,我们修禅的时候,就需要通达万法的本体,这是第十二个作意。
第十三种作意“二功利”,善妙或功利作意。
以某种作意遣除恶业、遣除见而安立为二种善妙功德利益。有两种功利,一个是遣除恶业,一个是遣除恶见。
遣除恶业,有身的恶业和意的恶业。语言的恶业,包括在身恶业当中,因为语言是依靠身体发生的。十不善业当中,一部分是通过身体所造,一部分是通过心识所造。贪嗔痴的邪见,是心造的恶业。断除这两种恶业,是第一个功利的作用。
第二个功利的作用,就是断除什么呢?我们学中观的时候学过,断除坏聚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在《俱舍论》[注5]当中也讲过。断除这五种见解,也是一种功利作意。
第十四种作意“得受”,真实得受教授随教作意。
住于大乘的种姓者,先发菩提心,获得定解之后,到信解行地的时候获得法相续等持。得到法相续等持之后,可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得受很多获得一地的等持教言。
依靠神通到各个刹土去,经常得受佛法。当然我们作为凡夫,尽管还没有得法相续等持,还没有得到大资粮道的等持,但是我们还是要求法。求法很重要,一定要想尽办法求法。在求法过程当中,受到痛苦、受到冤枉,不要特别在意吧。作意“我是为了求法,不要管这些。我要安忍,我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误解”等等,这样的话,很多烦恼就没有了。
我们应该有求法的意乐,学院当中有一些老菩萨,我不说他们的名字。他们年龄比较大,能经常听课,还是可以的。不知道他们是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反正二十年以来,听法的时候,一直笑嘻嘻的,这样也很好的。如果听得懂,笑嘻嘻的,我感觉很好;如果听不懂,也是笑嘻嘻的,我感觉可能听懂了。(众笑)
有些人从来不笑,不管见到谁,都是特别痛苦的样子。这种人来到世界的时候,可能是父母要求这样做的;有些人一直显愤怒相;像我的话,一会儿显高兴、一会儿显不高兴、一会儿显痛苦,变得比较丰富,当演员比较好。
我们学院当中,有几个老菩萨和有些修行人,对听法很有意乐,这很好。
下面讲到最后一个颂词。
加行及自在,小大之本性,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
下面有加行作意、自在作意和作意小乘声缘道、作意广大本性菩萨大乘道,总共有四种作意,算是十八种作意圆满了。
第十五种作意“加行”,加行作意。
加行作意里面分了五个加行。
第一个是解数加行,经典也好、论典也好,里面有很多名词和词句的数字。比如《中观四百论》、《中观庄严论》有多少个字?有多少个偈颂?有多少个科判?我获得过多少个灌顶?多少个传承?
有些人对数字有很好的记忆力,(师模仿戏语)“我来到喇荣,是在二十年前,三月十五日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数字记得很清楚。(众笑)
我去年在美国遇到一个人,他对数字的记忆很清楚。初中毕业的时候,是哪月哪日几点钟;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是什么什么日子;后来来到美国,第一次来的日期,第二次来的日期,第三次来的日期......我想,这个人是专门记数字的。这叫做数字方面的作意。
第二个是解安住或趋入二相加行,有文字方面的作意,还有词句方面的作意。其中文字是有量的、有限的,比如说藏文有三十四个字母,这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英文有二十六个字母,也是没有变化的;而名词和词句的数量,是无量的。比如说《般若十万颂》是用藏文的三十个辅音字母和四个元音字母组成的,有很多的词句、很多的名词、很多的表达方式。这是趋入二相加行的作意。
第三个是解分别加行,不管是任何人,还是任何事物,我们作意的时候,都不颠倒地证悟。因明当中讲的不颠倒,先是总相和自相混合一体,然后进入自相法。比如这是“瓶子”,“瓶子”的意义是能装水的大腹器具。说者把“瓶子”说出来的时候,听者马上心里面有大腹器具的概念浮现出来。依靠这样名和义混合的方式,可以介入世间一切的名言和行为,这叫做解分别加行。
第四个是次第解加行,人也好、瓶子也好、氆氇也好、房子也好,任何东西,首先有人给它取名,之后按照名称顺序无误表达。我们学的时候,按照取名的次第进入意义。
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学中观的时候,(师模仿戏语)“中观里面有一个叫世俗谛,另外一个叫做胜义谛,那么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最根本上的差别是什么呢?”我有一次在女众的后面偷听,印象比较深。(众笑)
先这样给她讲解世俗谛,以后一说到世俗谛的时候,在她的心里面马上就知道了“我们堪母讲过,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根本的差别应该是这样的”,这叫做次第解加行。
以上四种加行是在资粮道由闻法而获得法所缘的方便。
第五个是证悟加行,共有十一种,其中加行道有四种法、见道有一种法、从所证角度有两种、胜劣两种、后得分类有两种。
加行道有四种法:(1)暖位,证悟名义客生。(2)顶位,证悟真实显现相。(3)忍位,证悟义不可得。(4)胜法位,证悟能缘不可得。
见道有一种法:(5)证悟法界。
从所证角度有两种:(6)声闻的见道,证悟人无我。(7)菩萨的见道,证悟法无我。
胜劣两种:(8)证悟小意乐。(9)证悟广大本性意乐。
后得分类有两种:(10)证悟如所通达之法安立,以正见而证悟的。(11)证悟安立法,这是修道的真实证悟。
总共有十一种,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写得比较清楚,你们自己看吧。
我们下课的时间马上就到了。
第十六种作意“自在”,自在作意。
自在作意有三种,即自在清净烦恼障、自在清净烦恼障所知障、自在成就殊胜功德。
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清净一切障碍,最后得到智慧自在。凡夫人是烦恼自在、贪嗔痴自在;诸佛菩萨断除了贪嗔痴,获得了智慧自在的境界。
第十七种作意“小”,小乘声闻缘觉道的小作意。
第十八种作意“大之本性”,作意广大本性菩萨大乘道。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总共有十八种作意,承许摄集所有大乘小乘一切作意的本性。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十八种作意,《经庄严论》里面十八种作意是比较难懂的。我们讲得算是细致吧,也不算特别细致。不管怎么样,希望我们要经常想一想。
通过学习《经庄严论》,我们就知道,对大小乘任何的作意、身口意所结缘的对境,全部汇入学习、修行大乘佛法的大海当中。在修学、积累资粮的时候,应该断除贪嗔痴、断除各种各样不合理的行为和作意,应该尽量多看经书。包括我们在生活当中互相交谈时,也应该多讲一些大乘佛法,不要天天都讲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众笑)
好吧,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