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7机缘品26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03

  民俗学-坛经(索)7机缘品26笔记

  1、法海法师是《六祖坛经》的整理者,当年如果法海法师没有把《坛经》记录下来,后人没办法见到这部宝经,所以说,他对后人来讲恩德非常大。

  不管是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在他的门下如果有一群比较了不起的高足,或者哪怕有一两个非常得力的弟子,依靠他们的智慧将大德的金刚语记录下来,对后人来讲是非常珍贵的。

  2、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即心即佛”的意思就是说,人起心动念时,比如说产生信心、嗔恨心时,当观察正在产生的这个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它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这个时候完全找不到,其实前面的念头从来没有产生过,这就是心。既然从来没有产生过,中间不可能安住,到最后它也不可能灭尽,这就是佛。

  这种指示方法与密宗有点不同,密宗是在当下的分别念中认识它。而在这里,因为不生的缘故叫做心,因为不灭的缘故叫做佛,心的本体本来是不生不灭,“即心即佛”完全成立。

  心就是佛的道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也有,我们的心正在安住的时候,它的本体是智慧,智慧的本体是安住,这就是心,也就是佛。认识的时候: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果没有认识,我们也可以说:佛不是心、心不是佛。

  但确实甚深的禅宗和密法,对证悟心性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一直在外在的物质上耽著,离自己的解脱会很遥远,比如说世间中各种各样的学问,虽然对我们的解脱也间接有利,但直接有利的方法就是直观自心,这是很重要的。

  3、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还可以说:成一切相的缘故叫做是心,离一切相的缘故就是佛。

  《金刚经》中也是讲过离相即相、相即离相的道理[注21],或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有一种现相形成,从这个层面叫做心;对现相的本体进行观察,它从来都是远离一切戏论和相状的,这个叫做佛。其实“烦恼即是菩提”或者“心即是佛”的道理,在禅宗中确实有很多窍诀,在密宗中也叫窍诀或者直指。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所谓的心称为智慧,智慧的本体或者说心能禅定就是佛。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能安定就是佛,或者说心的层面叫智慧,佛的层面称为禅定。智慧和禅定无二无别,这种等持其实就是心意清净,心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

  5、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无论是它的妙用、它的本体都是无生的,而且无生是双运。前面讲智慧和禅定双运,或者说智慧和方便双运,这就是真正的解脱正道。

  无生:在中观中也讲了无生法门,在密法中,尤其是《大幻化网》中也讲了基无生、道无生、果无生之理,一切都是无生。无生,梵语为“阿”,“阿”即无生的意思。无生之中一切都可以产生,这就是空中明、明中空的道理。

  6、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

  你的心中肯定执著一个事物,你肯定心中有个东西,令你一直弯不下腰。

  7、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在《前行引导文》中也讲了,顶礼就是消除傲慢的胜幢,这很重要,因为如果傲慢,那么一切功德都无法具足。

  为什么不恭敬顶礼,最主要的原因是你相续中的我执、我慢,而导致产生种种罪业。如果你能忘掉自认为的功德,福德是无比的。相反,如果没有“亡功”,还在执著自己的功德,那么福德始终无法产生。

  8、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佛陀从成佛至涅槃之间没有说过佛法,佛法远离一切思维和相状,你如果明白、信解这一点,才是了义的诵经,口中也自然生出莲花。

  从了义上讲,佛没有说过法,也没有什么可念的;但在不了义的世俗显现上来讲,念经、持咒都非常重要。经常念诵很重要,但了解意义更为重要。

  9、经本无疑,汝心自疑

  佛经本身确实不会有经不起观察的过失和疑惑之处,但有些人主要因自心染污而导致。还有些人对个别上师的观点、智慧产生怀疑,其实真正的善知识通达经义,绝对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可是自己的智慧还没有达到上师或诸佛菩萨的境界,就百思不解其义。

  10、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这是什么因缘呢?《法华经》中讲了“佛陀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就是佛陀的知见,《法华经》最重要的就是讲这个因缘。

  下面会讲到,一个是众生知见——轮回,我们要舍弃;还有一个是佛陀知见——涅槃和解脱,我们一定要去接受。

  真正的智者,一句话都能通达其中的意义,比如说《法集要颂经》中也讲:“智者寻一句,演出无量义,愚者诵千句,不解一句义。”

  11、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如果在相上离于相、在空上离于空,相和空都不执著,就是内外一切法不迷不执。如果通达这一点,在一念之间心地豁然开朗,这叫做“开佛知见”。

  禅宗中经常讲到“明心见性”或者“明心见佛”,我们密宗中经常讲“即身成佛”,“即身成佛”与这里的“开佛知见”其实是一个意思,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来讲,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是见到了佛。

  12、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

  佛的意思就是觉,分为四门,“开、示、悟、入”,即是刚开始需要开启、指示,然后进行体悟和契入佛的知见,这是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与我们所讲的闻思修行一样,闻思修行也是先需要开示,然后进行思维,证悟这个道理,之后趋入。这与披甲修行、趋入修行、资粮修行、定生修行的意思比较相似。

  “开示悟入”,因为“觉”也是“佛”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13、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如果通过大德的开示便能体悟契入心的本性,觉悟了心的本性,已经认识了的心的本来面目,后得时一切出现也是合理的。

  14、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因此你应该坚信,其实佛的知见就是你自己的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佛。

  15、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一切众生,在显现上已经被无明覆盖自性的光明,众生贪著外在的境,依靠外缘和内在烦恼的忧扰,甘心忍受痛苦和烦恼的驱使。因此劳烦世尊从三昧中起定,在娑婆世界幻化各种显现,苦口婆心地劝化众生,使他们的心得到平息,不向外求,自心与佛无二无别。这个道理,佛陀在不同的经典中已经宣说,这叫做“开佛知见”。

  16、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六祖再三强调:在自己的心中寻找佛的知见,不要外求佛。禅宗最主要的理念,主要是对内心佛的认识,这很重要。

  17、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世间人因为心里有五花八门的邪分别念,愚昧迷惑,常常造作种种的罪业。口头上说得很好,实际上内心特别的恶劣,经常产生贪心、嗔心、嫉妒,还以种种花言巧语,谄媚奸佞,我执、我慢,经常侵害众生。这种行为是开众生知见,不是开佛知见,也就成了轮回。

  这里主要讲不认识心的众生始终造罪,在这方面,禅宗并没有承许造恶没有过失,而是说迷惑的众生没有认识自心,而且口是心非,造各种各样的恶业。

  18、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如果长期以正知正念来生起智慧,关照自己的心,断恶行善,这就叫做开佛知见。

  19、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你最好时时刻刻开佛知见,不要开众生的见。开佛之知见,叫做出世间法;开众生知见叫世间法。尽量不要搞世间法,它就是轮回。

  开佛知见与开众生知见有一定的差别,那么禅宗自宗的观点,要不要行善断恶呢?从本来面目的角度说,不要。就像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的入定智慧时,有无、是非、善恶全部都不存在,但是在后得位或者凡夫位的时候,这些一五一十地存在。同理,禅宗也是讲到最究竟境界的时候,在本性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世人的我知我见面前,善和恶都应该存在。

  所以说,无论禅宗、密宗还是其他宗派都不可轻视取舍因果,尤其是佛教徒最关键的是信仰因果。佛教徒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呢?首先见解要正,这叫做世间正见。禅宗心上安立,但是也要见行一致。

  20、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现在应该取舍因果,将佛安立在心上很重要,应该分清世间和出世间、佛知见和众生知见的差别,否则单是辛辛苦苦地执著于《法华经》的念诵,恐怕就与牦牛爱尾别无二致了。

  牦牛有一种特点,它特别喜爱自己的尾巴,比如说它的尾巴挂在树上,这时如果有猎人或屠夫来杀它的话,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尾巴受损。所以这里说,一直很耽著自己的功课,就像牦牛爱尾一样,可能不太合理。这是从反面来说的。

  当然,牦牛爱尾有时候也从正面来说,在比丘布萨的偈颂中说过,守持清净戒律就像牦牛喜爱自己的尾巴一样,牦牛的尾巴上哪怕只粘了一点土或者一块木屑,它都会使劲地抖掉。所以,我们守持清净戒律,也要像守护自己的眼目一样,像牦牛爱尾一样,也有这样的比喻。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6忏悔+7机缘品2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