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十二/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
问曰。云何名不到彼岸。答曰。譬如渡河未到而还。名为不到彼岸。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注2]《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二/譬喻品第三:(《妙法莲华经讲解》13+14-63课)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与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怀大欢喜, 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稀有, 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 闻亦除忧恼。 我处于山谷, 或在树林下,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 演说无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独经行时, 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 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 我为自欺诳。 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 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 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 筹量此是事。 今闻佛音声, 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 令众至道场。 我本著邪见, 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若得作佛时,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 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 永尽灭无余。 佛于大众中, 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闻佛所说, 心中大惊疑,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佛以种种缘、 譬喻巧言说,
其心安如海, 我闻疑网断。 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说是法。 现在未来佛, 其数无有量,
亦以诸方便, 演说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从生及出家、
得道转法轮, 亦以方便说。 世尊说实道, 波旬无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网故, 谓是魔所为,
闻佛柔软音, 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 我心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 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 为天人所敬,
转无上法轮, 教化诸菩萨。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
‘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
过无量劫已, 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 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 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 常有华果实。
彼国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 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 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 华光佛所化。
佛为王子时, 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 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 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 寿命八小劫。
佛灭度之后,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 天人普供养。
华光佛所为, 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 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 宜应自欣庆。
[注3]1、《宝性论讲解》8-42讲记:
癸二、有种姓故证悟功过之作用:
见有痛苦过,涅槃安乐德,
此有种姓故,无种姓无故。
意即见到轮回的痛苦,便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见到寂灭涅槃的功德,便对涅槃产生向往心。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有种姓故”,这就是因为众生皆有如来藏,有这样种姓的缘故。
“无种姓无故”,如果众生没有如来藏,就不会产生出离心和向往心。
即便说有“一阐提”,即所谓断了如来种姓、断了善根的人,他们有没有如来藏呢?“没有如来藏”,“这个人一点佛性都没有”仅仅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就如《大乘经庄严论》所讲:有些人对大乘佛法造了严重的诽谤之业,他的佛性暂时被深重业障所遮蔽而看不到,所以暂且称为“无种姓者”。他们即使看到了轮回之苦,也生不起厌离心;看到了涅槃的功德也生不起向往之心。这种人是不是真的没有如来藏呢?不是,如来藏依然具足,但可能还要再过几百个劫才会成熟。
2、《宝性论讲解》29-42讲记:
壬一(解说佛陀之十力)分二:一、认清所表义本体;二、以能表比喻决定。
癸一、认清所表义本体:
知处非处业,异熟与根性,
界性及信解,趣行静虑等,
染污无有垢,随念诸宿世,
天眼与寂灭,智力有十种。
。。。。。。
4、由先前也是随顺所化界安住感得无碍现量通晓“众生暂时安住于三乘不同种姓”之类的种姓或界性差别,即是知种种界性智力。
知种种界性智力:佛陀以前因为随顺众生,经常了知众生、随顺众生的界性,因为这样的原因,暂时将众生安住在不同的三种根基、三种种姓当中,他完全知道。刚才是根,这里是种姓,因为众生的种类不同。刚才根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按照《俱舍论》的说法,种类与根还是有一点差别,大家应该知道。
这里的界性是什么意思呢?
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菩萨种姓;有些是世间当中的欲界种姓,有些是色界种姓,有些是无色界种姓,欲界当中也是各种不同种姓;包括人类当中,东方的种姓和西方种姓的人也不同——应该知道众生的根基确实不同,界性不同。也就是说,有些众生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度化,有些众生可能以后可以度化,有些众生依靠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度化等等。每个众生,有些以赞叹的语言来度化,有些众生以呵斥的语言来度化,有各种不同的界性。这个叫做“知道种种界性不同的智慧”。
佛陀有这样的智力,其他人包括比较著名的老师,也不知道每一个学生的根基,他只不过知道学生的智力怎么样、他的道德行为怎么样,除此之外不一定知道。包括有些法师,自己装着知道,还有一些说前世后世,那这样的话,我们专门考一考。我听说有一些说神通的,如果有的话,是声闻的神通?还是阿罗汉的神通?还是佛的神通?这个也要去观察。“你前世是做什么王子的,那个时候我是什么,你是什么什么”,学院当中应该不会有,如果有的话,大家确实要注意,不然的话,你说大妄语,出家人的基本身份都没有了,更何况说其他的。真正了知众生的界性很难,法师们应该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不要自己神神叨叨的,到时候大家不一定认为你很了不起。如果你真正有这样的特异功能,有神通,有佛陀十力的智慧,或者跟十力比较相同的,那可以说:你是声闻根基或者阿罗汉根基,但这确实很难。
我有时候看这个人的行为,觉得会不会听个密法可能好一点?给每个人单独讲一个窍诀,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需要这样的能力。佛陀转法LUN的时候,并没有单独为每个人讲法;以前上师如意宝说法的时候讲适合大家的法,讲的过程当中,有些对这一段特别有信心,那这一段对他有利;有些是那一段内容对他有利。就像今天讲的十种智力,有些是第一智力对他非常有利,有些是第二智力对他非常有利,不一定要在每个人耳边给他讲个窍诀。有些人经常说“你可不可以单独给我讲个窍诀?”其实我觉得单独讲和在公众当中讲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信心的人,哪怕单独、悄悄地跟你说,也不一定听得清楚,你再怎么样单独也不一定;如果有信心,在大众当中,你看佛陀以前说法的时候都是在大众当中,多少个眷属、几千几万个人当中宣讲。所以,我们明白佛教的道理很重要。
这是第四个,佛陀因为知道众生的根基,知道什么时候给他讲可以马上得果,得一来果、得不来果。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 Khenpo Sodargye 译
辛九、寻求无生法忍:
始真实他性,自相自变异,
染污及差别,名无生法忍。
经中所说“获得无生法忍”的名称是怎样的呢?心中接受堪忍八种无生法,即称为无生法忍,八种是指什么?1、初始无生法忍,是指所谓仅在轮回的这一开始产生,认定轮回有始不合理,也并不是自在天与梵天等造物者重新造出轮回,从无始时以来缘起十二支环环相扣、一一辗转产生的缘故它的初始不可得,因此轮回无有初生。如果堪受这一点,那就是对其义获得忍,为第一差别。2、真实无生法忍:在这个轮回中,以前已经产生的真实法,它不复再生,因为已生已灭就是无有,因此无有就不该再生。已生不复生的忍,为第二差别。3、他性无生法忍:所谓“他性”,是指在这个轮回,先前共称的蕴界处这样的法反复产生,而前所未有的有情无有新生,为第三差别。4、自相无生法忍:遍计是以自法相无生,如同兔角无生一样它也无生,对此堪受,即是第四差别。5、自性无生法忍:依他起自性不生,由因缘他者所起才生的缘故,对此无生堪忍,为第五差别。6、变异无生法忍:圆成实,无有转依之生,它如虚空般何时也不可能变异,这是第六差别。7、染污无生法忍:圣者阿罗汉断除见修所断的所有烦恼后获得尽智,此后烦恼永不复生,了知此而堪忍其义,为第七差别。8、差别无生法忍:尽智、无生智差别或分别——佛陀的法身,二障不复产生,或者诸佛的法身是一自性而无有异体,以前有些佛的法身如何产生,未来的有些佛陀法身如何产生,法身之生无有不同产生的缘故,对这样无生之理堪忍,即是第八差别。如果对所说的八种无生差别之义堪忍,就是所说无生法忍的差别。
一般来说,无生法忍获得忍的差别有小、中、大三种,获得加行道忍位时,对无生义以共相的方式堪忍,为小忍,见道一地现量证悟无生的忍为中法忍,八地以无分别智慧成熟,于诸法本来无生之义中入定后得不动摇,是无生大法忍。由于获得忍不退转的菩萨,得成佛授记,尤其是八地,也称为授记地。但若有某种必要则对安住种姓及初发心者也有予以成佛授记的。所谓无生法忍,主要是讲除法界以外的法不存在而堪受诸法本来无生之义。
辛十、寻求一乘密意:
法无我解脱,等同种姓异,
得二意乐化,究竟故一乘。
若问:有些经中说三乘,有些中说一乘,它们的密意是什么?
经有了义与不了义两种,唯识宗认为说三乘了义、说一乘不了义是有密意的。就此而言,究竟只有一乘,它有什么密意而如此说呢?有七种密意:1、虽然三乘道与三菩提果并非无有,但趋入三乘者与一切道法果法除一个法界外是不存在的,这是同法密意。2、趋入三乘的所有行人,也相同是人无我。3、三乘之果,解脱业惑痛苦等同的密意。4、不定种姓者乘不同,有趋入声闻、缘觉道,有趋入大乘道。5、佛陀考虑我与一切众生平等的意乐,声闻、缘觉决定种姓者先前想舍弃菩萨行,由如来的安慰而萌生我也想成佛的意乐,获得这两种意乐的缘故,是得二意乐密意。6、佛陀以方便调化众生而宣说以声闻乘涅槃,由此密意而说我数百次以声闻乘涅槃。佛陀的幻化与普通声闻二者显现上是以声闻乘涅槃,密意指唯有一乘的缘故。菩萨虽幻化成声闻相,但不现行声闻涅槃,佛陀出世也是如此。7、究竟乘是唯一的大乘,而非其他,考虑到此而说是一乘而非三乘。虽然《大疏》中对此作了广说,但担心太广反而更难理解,因此简明扼要简单易懂讲解了。
为引有些者,为余真受持,
于诸不定者,圆佛说一乘。
宣说一乘的必要:为了引导有些声闻不定种姓者及缘觉不定种姓者入大乘。还有其他菩萨种姓不定者虽然入了大乘,但在此轮回中见到饶益他众反遭损害,虽没有加害他众也遭受损害、无有必要也害众生等有情的罪业后对轮回厌离,想趋入声闻涅槃,为了使他们不退大乘真实受持,对不定种姓者,圆满佛陀宣说是一乘。依靠这样宣讲,有使他们想到趋入声闻道获得自果后无论如何还需要入大乘,所以觉得最初就不应放弃入大乘,从而不退菩萨道。
声闻不定二,见未见乘义,
见义离未离,贪者此低下。
声闻不定种姓者,是指由以前行持声闻行所感的声闻种姓,其余两种也与之相似。声闻不定种姓者入大乘后成佛有两种情况,现见自乘之真实义的预流、一来、不来三者与没有见谛的异生信解行的行者。见谛实义者也有离欲贪的不来者与没有离欲贪的预流者与一来者。见谛离未离贪的这两者,虽入大乘,但因根基钝,时间久远获得佛果,因此比入大乘的异生凡夫还低下。
彼二得圣道,转世驾驭故,
真具不可思,驾驭之投生。
若问:声闻圣者背离轮回后不转生世间,获得圣道趋入大乘,要转生轮回后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间修行圆满、成熟、清净,既然是获得了能灭尽世间的道,那他们如何还转生轮回呢?
见谛离贪与非离贪者这两种,获得了三界世间的对治圣道,以无漏的事业而不现行声闻果,再度投生转世的因是以愿力驾驭的缘故,真实具有寻思者不可思议驾驭的投生,以这种方式辗转投生轮回而行持圆满、成熟、清净。
若想:圣道是能背离轮回、灭尽世间的对治,它如何会成为投生轮回的因呢?
的确,虽然依靠清净的圣道不是投生轮回,但不来者具有上界烦恼,预流者与一来者没有灭尽欲界烦恼修断,有上两界的烦恼者,以圣道回向投生轮回的力量而迟缓,作为烦恼的因而投生轮回。这是《注释》中宣说的。于此,获得圣道,无漏业永远不会转成有漏,因为无漏不可能变成有漏、善不可能变成恶。但是,由以往依此无漏道而断除了轮回,放弃了自己寂灭涅槃的意乐,而以现在投生轮回的愿力摄持的力量不现行声闻果,具有不可思议的驾驭投生,就是以其心的愿力受生,也是无漏业的主宰,并不是像普通的投生一样,所以要理解是获得了不可思议驾驭的投生。佛陀让未离欲贪的声闻不定种姓者以胜观道观修轮回痛苦与涅槃寂灭,随同获得涅槃等舍行持,进而修现观轮回的大悲之道,结果他们以大悲受生轮回,称为回向转世。他们是见谛实义的圣者,并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以业、烦恼牵引无有自在反复转生轮回,称为不可思议驾驭受生。
如何投生呢?
一者以愿力,而能成投生,
另者不来故,幻化尽成办。
未离欲贪与离欲贪二者中,一者未离贪,是指预流与一来者。他们以慈悲苦难众生发愿“愿为利众生而投生欲界”,以这种发愿力能成办真正投生某某处,投生后利乐有情,积累二资粮,最终成佛。另一者是远离欲贪不再来欲界者,他们自己虽然不投生欲界,但以等持的幻化成办示现投生轮回积累资粮,最终成佛。
彼二屡屡数,具有自心生,
欢喜涅槃故,许是缓证悟。
以声闻道见谛离未离欲贪的这两者,反复以先前串习力而具有欢喜自利的心态产生,因此喜爱涅槃,为此承许迟缓证悟大乘果。
未行义投生,无有佛陀时,
求化勤禅修,获得妙菩提。
没有做到见谛实义的声闻乘者与种姓不定的凡夫或安住信解行地者成为佛陀的声闻入大乘,从欲界人趣中死殁后转生到欲界长寿天。如此屡屡住在长寿天,一旦本师佛陀不住世间,他的教法隐没无有时,再度转生欲界。投生欲界后心不欢喜对境,依靠以往由佛语中串习力,无有阿阇黎而现行圣道,如独觉一样。之后以想求幻化的意乐而为获得色界禅定精进修禅,由此获得禅定,依靠它而屡屡幻化,于三界利益众生,圆满福慧资粮,最终获得大菩提。关于这些,《吉祥鬘经》中所说的“初如火焰盛,后燃附近境”的比喻,“初”指声闻,“后”指缘觉,最终圆满佛陀之三处而说。
如是承许究竟三乘的宗派如此认为,不定种姓者入大乘后可成佛,而声闻、缘觉决定种姓者永不成佛。断种姓者暂且不论成佛,就连声闻、缘觉菩提获得的缘分也根本没有,声闻、缘觉阿罗汉趋入无余涅槃时,五蕴完全中断而不可能趋入大乘。中观宗认为一切众生均有如来藏,所以没有不可成佛的种姓者,心的自性是光明,客尘是可以离开的,因此暂时获得二乘果菩提的声闻、缘觉入于无余涅槃,也会以如来光芒劝请而从灭尽法界中起定,以不可思议驾驭受生圆满、成熟、清净达到究竟而成佛。依此观点究竟意义就是这般成立,《宝性论》中也如此宣说。这两宗随同补特伽罗的界性、根基、意乐,经中也宣说了这二理。就暂时而言,有三乘各自道与果,这一点何时也不能否定。断种姓者也与之相同,此处如是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