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37课11-20
(十一) 闻思修应该与根机相符
初次进入佛门如何选择所修的法,选择好以后该如何修学,以及修学过程中会如何呈现功德,懂得这样一个殊胜完整的次第道非常重要,而这也是现前许多修行者最缺乏的。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闻思,但他所做的闻思恐怕有点不切实际,与目前能做得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一开始就学习空性、智慧的道理,你能做得到么?做不到。别说是做了,就是单从理论上也无法真正通达。
我们的确需要学理论,但学习的理论首先要符合自己的条件。有居士问,刚入佛门者,该闻思修学哪部理论?我想,《前行引导文》以及我们上师的这部教言就非常合适,因为它完全符合我们的根机。如果一开始学习的理论就非常深奥,恐怕你很难有所感受。
比如有人告诉你,眼前所呈现的一切都是虚幻空性的,你相信吗?在对万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定解后,你会接受。但如果只是没头没尾地告诉你,外面的山是虚幻不实的,恐怕你很难认同。如果眼前的山是虚幻的,你能穿过去么?穿不过去,山对你而言,就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将你关进一间房子,你能否逃出来?如果出不来,房子对你而言,一点都不虚幻,非常真实。所以,一开始还是学习一些符合自己条件的理论,并遵循教言而修行,最为重要。
我们有时也会从见解本身的角度讲一些教理。比如讲解心在如如不动的前提下,了了分明一切。如果仅仅从词句中了解,就会觉得我们在讲两颗心:一颗心如如不动,一颗心又能了了分明,或者说是一颗心执受着本体空性,另一颗心了了分明一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现在我还不能将它清楚地讲给你听,因为真正的见解需要你自己去实修,但我可以用“显而无自性”这样的词语稍微描述一下。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先要理解这些道理,然后通过修行,最后悟证到“明空不二”这个见解。而悟证到显而无自性会有三个阶段:了知、觉受和实相证悟。最终证悟的就是心性,也就是禅宗所讲解的明心见性,此外没有什么可以树立为见性。
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希望在座的弟子平时能时时观待自己内心。作为出家人,我们必须放下肩上的一切世间包袱,方可在修学出世间的过程中,让内心更宁静一些。对于在家的居士来说,虽然你也想好好修学出世间法,但即便我这样要求,恐怕你也做不到,因为你的肩上扛了太多的世间包袱。即便如此,也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我也常常讲解,如果内心有这样的心态飘动该如何对治;当心情稍微平静一点的时候,又该怎么去修等等。这些善巧运用的道理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心中。
(十二) 忆念无常 精进修法一
无论你是来到高原朝拜还是平时参访汉地的名山古刹,两者都没有任何区别。作为修行者,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四处走马观花,而是知道自己接下去该如何修学。当然,即便你只是走马观花地来到亚青,从因果本身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信心的成分,但我想,其中更多的还是一种旅游的心态。这样发心下的行程,恐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不服气,认为导师的定论太极端。但我相信在座的弟子千里迢迢来到亚青寺,都是以佛法为本,因此我作为导师,也必须从佛法的角度中这么讲解,所以这么讲解并不极端。我平常也告诫很多弟子,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自己该如何修法。当你圆满知道该如何修学以后,再四处去朝拜,完全可以,但在这之前,首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对几处名山充满信心,想去五台山、普陀山或者来到高原朝拜神山。但为什么都是夏天过来朝拜而不是冬天来?当然,你的朝山之旅有信心的成分,但更多的想法恐怕还是过来旅游,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不错!如果你真的有很大的信心,为什么还要挑选季节,完全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来高原朝拜神山。可能有些人马上会觉得“这可不行,冬天太冷,我要多背个氧气袋才行……”但不论你是走马观花地来到高原,还是抱着旅游的心态来到这里,作为修行者,我们都必须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一切都结束了。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这两天都去过了亚青寺的尸陀林。很多地方的人去世以后,都会被送到这里做天葬。这里不仅已经得到了我们的上师以及很多瑜伽士乃至其他成就导师们的加持,而且下面也摆放有坛城,只要亡者在这里躺下,就具备了断除恶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虽然周围的秃鹫在我们看起来只是一种鸟类,但它们都是食肉空行母的化身,只要与他们结上缘,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于以上的功德,藏族人就会将天葬作为自己最后一次供养。虽然他们一生中也做过很多上供下施,但在死亡时最后将自己的身体供养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内心也会觉得很欢喜。所以很多人都喜欢选择天葬。
我们现前并不是要讲解天葬是怎么做的,而是告诫大家,这一段时间里,我们每天都能看得见很多亡者被送过来。几乎每天早上,我都需要出去念颇瓦法。每当我看见这些亡者时就会提醒自己:今天死的是他,但总有一天就会轮到我们,这是特定的事。一旦无常降临到我们身上,一切都结束了。尤其平常时时贪执于世间的人,真需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从事世间事业,但过分去追求是否值得?即便你将世间的事业操持得有多好,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
这些送进尸陀林的尸体,无论生前有多少财富都无法带走分毫,即便将所有的财富与他一起放在车中,他也不会有任何感受。别说是带不走一分一厘,就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得不留在这个世上。彼时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灵,唯有生前所修的法,才是拯救我们的所依。
所以希望在座的弟子,无论是留在高原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都绝不能将修法绝搁置一旁。我相信你能懈怠地度过今天、明天,但无常降临的那天,就过不去了。那时才想到修法的重要性就太迟了。
(十三) 忆念无常 精进修法二
谁都不知道,无常何时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如果一定要给个准确的时间,相信五十年后在座的所有弟子都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了。如果是选择天葬,什么都不会留下,只剩下人们口中的说辞“那个人的尸体曾在这边天葬过”。若在汉地,几乎全都会被火葬,五十年后你就只剩下一堆骨灰。我们生前执著的财富,一点一滴都带不走,而我们的后代会如何享用自己的财产,也与自己不再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由于我们宿世所造的业以及今生福报智慧等一系列条件不成熟的缘故,今生不得不从事一些世间事业维系自己的生存,甚至还担负着很多社会责任。当然,用官方言语必须这么说,但真正为社会所想的人有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你决定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任,这是没得说的。所以,为了生存与责任,我们不得不从事一些世间事业,但过分追求是否值得,就需要好好思量了。如果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才真正知道修法的重要性,就已经太迟了,一切都结束了。
我们说过,再过五十年,我们都不会在这个世上了。也就是说,无论今天你依依不舍的是亲人还是财富,五十年以后都不会属于你,你也将进入另一个世界当中。至于未来所去往的世界是凄凉恐惧,还是令人心生欢喜,完全取决于你现前的心态。
希望在座的弟子时时铭记一点:正是由于我们宿世行持诸多善业的感召,今生才具备如此暇满的条件,现前可不能将这前世所积累的一切资粮在自己手中虚耗殆尽。若是如此,未来感召我们的不仅仅是轮回,更是有痛苦的地狱!
真的需要多想想无常、多修修法。无论你是在高原还是在城市,都要多想想无常。只要能想到无常,相信你对法就决定会心生意乐。若要离开了无常,你就会觉得:“虽然都是闲散度日,但我比别人有信仰。昨天我还做了一次放生功德,所以和别人应该是不一样的,别人无法和我相比。”不要这样想,也不要满足于小小的善法。因为我们需要成办的是解脱大业,需要精进地去修法才能实现。
(十四) 持戒清净是利益众生的前提
上节课我们讲解了从自度的角度如何修学以及在自己内心成熟的时候,要为众生做事业。但今天我想真诚地告诫所有的弟子,尤其是出家众,暂且不论你能为众生带来多大的利益,首先要做好清净持戒,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每当我听说有人在这方面有污点的时候,真觉得现前就是末法时代中最末的时候。要记住,无论当前是为了自度还是度他,最根本的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持戒。
现在亚青寺的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但与汉地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这里的吃住主要还是靠自己。很多汉地的出家人来到这里,觉得非常不习惯。因为在汉地的寺院中,基本不需要担心吃住,这些都是免费提供,而在高原地方,这些都需要自己操办,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条件不具备。如果是这样,也没办法,但如果条件稍微允许一点,我还是希望在座所有出家人能在高原地方尽量多待一些时间。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可散乱的地方,相对来说,内心容易清净。要不到了花花世界中,无论你的定力有多大,还是会有魔障时不时显现在你面前,到时候恐怕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希望在座的弟子们,无论是自度还是度他,首先都要守持好自己的别解脱戒,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的本分。每当我听到各式各样的不如法现象,就觉得非常心酸难过。如今我们有了殊胜的缘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后一代弟子,并且幸运地遇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以及殊胜的法义,若是能做到清净持戒,紧紧追随上师的事业,成办解脱近在眼前,是特定的事。但要记住其中的要点:持戒!持戒!纵遇命难也绝不能舍弃戒律!。
我们前面讲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要多救度一些众生,但前提必须是持戒清净者。若连自己的戒律都无法清净守持,还说要救度他人,真是泥菩萨过河!我没有亲眼看过泥菩萨怎么过河,但相信他恐怕还没渡过去,就自己先慢慢沉入水中了。
有很多弟子,无论是信心还是意志力,都非常坚定,但有些弟子这些方面就非常薄弱。如果你是后者,就先问问自己的意志力是否坚强?如果不是很坚强,尽量避免一些逆缘可能就是最好的修行。
总之,清净戒律清是我们度化众生的前提。有些汉地居士的信心似乎非常大,完全不管对方的戒律是否清净,只要感觉不错就会马上依止。你的感情成分很浓郁,但依止导师还是需要更理性一些。如今我们作为救度众生的修行者,更应在清净持戒的基础上再去度化众生,如是行持,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对众生有利,这一点需要铭记心中。
(十五) 倘若陷于烦恼世八法 岂是诸大菩萨之行作
【倘若陷于烦恼世八法,岂是诸大菩萨之行作。】
无论是自己修行还是救度他人,若是陷于世间八法的烦恼,附着于名利之上,这一切怎么能称之为是诸大菩萨的行为?这样的行持是不如法的,我们时时都要反观自心。
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座就要问问自己,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为本传承的弟子要记住:我们的行为要符合小乘教法,思想要符合大乘教法,见解要符合密宗。每天一睁眼就要观察自己的思想是否符合大乘教法,是为了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办解脱而行善,还是觉得这样做可以扩大自己的名声,增长的自己的“福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后者的行善可没有多大的利益。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们,现前很多导师都讲解要积资净障,即积累资粮、清净业障。在积累资粮方面,很多人喜欢修曼茶,五加行或四加行能否修完整暂且不管,其中的曼茶必须修完,因为要积累资粮。但什么叫积累资粮?如果你的修法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些不错的利益,我想修法就已经变质了,因为这样的目的属于恶念发心,它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利益。所以,供曼茶非常好,平常积资净障也非常好,但发心绝不能变质,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仅仅为了获得一些利益而修法,还不如去汉地做生意,实在不行做推销传销也可以。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上师应该是很正直的,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解完全不合法的行为,让我们去搞传销。”传销当然不对,这样讲解的意思是指,与其修法时边修边想着得到利益,不如直接去挣点钱,否则你的修法不仅没有任何利益,还会自找苦吃。比如高原地方有人参果可以挖,冬天时你拿个小锄头去牧区挖几下,就能找到人参果并且可以吃到饱。何必天天呆呆地坐在这里?这样恶念发心下的修法既无法修成解脱,也没有增长福报,世出世间都没有得到利益,甚至有可能变成世上最穷的人。
我们无论修学什么法门,绝不能偏执。尤其是刚开始入门,对佛法还不是很了解的时候,更要懂得以上这些道理。汉地很多信众喜欢灌顶,一听说哪里会有财神佛灌顶,八十岁的老太太都会拄着拐杖过来听。她来的目的并不是想成办解脱,而是希望能得到财富。若获得财富可以如此轻松,大家还需要工作和学习么吗?不需要了,请一个活佛天天给大家赐予财神佛灌顶就可以了。但这可能么?不可能!所以不要相信这些不切实际的谣言。
什么叫福报?内心满足就是福报。内心如果没有得到满足,说明烦恼仍旧没有减轻,即便外在的财富有多么丰盈,你的内心永远是一个穷人。因为,真正的福报是树立于内心之中,为了世间八法,名闻利养去行持善法,不是诸大菩萨的行作。
(十六)如今寿促病多恶缘时 因法相乘极难作调伏一
【如今寿促病多恶缘时,因法相乘极难作调伏,】
末法时代的众生由于烦恼沉重的缘故,寿命短暂、疾病众多,面对这种种恶缘,仅靠因法相乘显宗,难以调伏内心,成办解脱。
可能很多人会在这里产生疑问:同样是讲解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显宗导师讲解的是面临寿命短暂、疾病众多等诸多恶缘时,虽然密宗可以迅速成办解脱,但对根机要求太高,所以修学密宗不合适,念诵佛号,修学显宗才是最理想的修法。孰对孰错?
这些导师认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根机低劣,所以选择修学最安全最容易成办净土的教诫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我相信这么讲解的显宗导师并不是在毁谤密宗,可能是没有真正接触过密法。密宗确实是真实教授,是“依见而修”之法,但它同时还有一个针对次第根机“依修而见”的方便教授。因此,仅仅认为密宗虽然殊胜,但可能根机不足,因此修学密宗并不理想的想法,还是有点不圆满。
所谓密法高深,而末法时代众生由于烦恼沉重之故,根器低劣,不堪为密法修学法器,针对的是下等根机,并非所有修行人。我们现前讲解“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所以要修学最殊胜的法义”也是针对有条件的修行人。所以两者并没有什么矛盾,显宗导师的说法也没有错,只是不够细致而已。但由于我们平常理解有偏颇,就会认为显宗导师说密宗不好,所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或者认为密宗导师说的是显宗成办解脱太慢,所以不用念阿弥陀佛。这样的理解都很偏执不圆满。
我们说过,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讲解,都是针对相应的根机而言,不能把所有的根机混为一谈。例如我们要将外面一百斤的物件搬进房间,对在座大部分人而言,可能很难一次完成,需要分几次才能完成,但对力气大的人来说,可能一次就能完成,而对力气特别小的人,可能要一天才能全部搬完。所以,一切都要针对根机而论。
(十七) 如今寿促病多恶缘时 因法相乘极难作调伏二
我们现在宣讲的这部教言就是针对密宗的根机而讲解。若众生无法对密法生起净信,不具备修学密宗根机,导师们也不会宣讲:“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很难在五浊恶世中以因法相乘做调伏,因此必须要修学密宗”。真正的导师不会如此宣讲。同样,我们在汉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信众,但不会拿着上师瑜伽导修对他们说,因为你要修法,所以我把上师瑜伽送给你。不会的,我们不会这么做,而是观待个人的条件而定。
如果是刚入佛门,对法还不是理解的人,会让他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以及上师的教言,平常多听闻一些共同法方面的教言。若他对念诵感兴趣,就会让他遵循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每天不间断念诵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相对而言,念诵比较轻松,但有条件还是应该尽量多学习一些理论。当条件越来越成熟,对导师和法能逐渐心生敬信时,我们就会讲解更高一点的法。比如念诵《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上师瑜伽、本尊与供护法等仪轨,并在念诵过程中,逐渐提高要求,从念诵到配同着观想,以及逐渐引向于等持等。待一切条件成熟后,就会开始让他修更极密的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师瑜伽。在座的弟子们也同样一个道理,平常无论遇到什么的人,都不能有要求别人进入本传承的法门就必须要怎么修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有一点极端。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知道如何在没有诽谤其他导师的言论下,清楚地理解不同导师的教言。我们这样讲解的目的并不是要说谁的不足,而是学习平等、中立,不要落入断见或常见。不落两边才是佛教的见解。如果堕入断见就是外道,而堕入常见,虽然它也信任因果,却还不是真正的内道见解,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中立。
很多弟子在汇报见解时,口头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比如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的时候,最终可以得到心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的结论。因为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它还是可以起心动念,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认为就是中立的见解。从了知角度来中而言可以说很好,但还不能叫做实相,不能叫做证悟。
我们在听闻教法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中立,而当你在诽谤其他教派以及导师的时候,就充分地说明你并没有真正听懂这次所讲解的教言。我们说过,导师们是站在某一种密意上而宣讲,显宗的导师是针对显宗弟子根机而讲解,密宗是针对密宗弟子根机而论。现前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机,就遵照什么样的教法去做,就永远不会产生矛盾,这就叫中立。
(十八)因法相乘极难作调伏 金刚持之甘露密意教 有缘之者大悲垂授予
【因法相乘极难作调伏,金刚持之甘露密意教,有缘之者大悲垂授予。】
末法时代因法相乘难以迅速调伏烦恼成办解脱,因此当内心成熟时,就可以趋入密法修行。用密法成办解脱,救度众生也至关重要。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仅凭因法相乘很难调伏内心,所以我们不得不依靠甘露密宗来大悲摄受有相应根机的弟子,救度他的心识。但法与根机相应这个要点,绝不能搁置一旁。若非如此,就会在理解上产生许多矛盾,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十九)汝之发心何时勿松懈 彼等一切如母诸有情 若未安置清净解脱道 自身一人成就非为善一
【汝之发心何时勿松懈,彼等一切如母诸有情,若未安置清净解脱道,自身一人成就非为善。】
我们的发心时时都不能松懈,在尚未将一切如母有情安置到解脱道前,自己的任何成就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善。
“自身一人成就非为善”这句偈诵的另一层意思是,抛弃度化众生的意愿,仅仅为了自己舒适,能进入好一点的场所而去行持高深的修法或广大的事业,都不能叫做真正的善。我们要时时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中去行持善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都知道度化众生是一件多么累的事。导师看起来高高在上,但在面对性格不同、言语不同、行为不同的芸芸众生时,有时真是非常遭罪!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弟子时,我们不能用一种方式去调教。如果这位弟子本身就很自卑,导师表现得略微严肃一些,可能他就会对这位导师不满意,甚至产生一些非常不好的念头,然后转身离开。如果这位弟子很自傲,导师表现得不够严肃,或者不说一些好话,结果也不容乐观。如果他有一双翅膀,恐怕当时就变成天使飞走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面对不同性格的人,要说相应的话。
有时我也在想,导师就像是耍猴人手中的那只猴,转一圈看看周围的人有没有笑,如果没笑,就再转一圈、再翻个跟头,如果还是有人没笑就继续翻跟斗……所以度化众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今天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绝不能以烦恼辛劳为由而舍弃度化众生的意愿。
往昔华智仁波切身边有三个弟子,都得到了圆满的教授。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将他们叫到面前说:“现在我给你们一年的时间,你们可以回去探亲或回到自己的寺院,可以参加任何法会,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讲解十三遍《入菩萨行》,这是我的教言,你们必须立誓完成。明年的今天,我会在这里像父亲等待儿子一般等待你们的回来。”于是三位弟子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大弟子是一位活佛,本就是寺院的主持,又得到华智仁波切这样名声显赫导师的摄受,亲近导师那么多年,前来拜见求法的人多得不得了。因此,大弟子很轻松地就在一年中讲完了十三遍《入菩萨行》。
二弟子也是出家人,当地很多人听说他的修行很不错,得到过华智仁波切的很多赞叹,所以来谒见求法的信众也有很多。虽然没有大弟子的信众数量多,但也在一年中讲完十三遍。
三弟子往昔是在家居士,到了华智仁波切身边后才剃度出家,所以在家乡的知名度并不高。周围的乡亲看到他如今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回来,第一天都过来赞叹他非常了不起,但过了两三天就门庭冷落,没有人登门了。这位三弟子就一直等,三百六十天过去了,《入行论》一点没有讲成。
一年后,他们都回到了华智仁波切身边。华智仁依次询问三个弟子对往昔立过的誓言守持得如何。大弟子汇报已经完成了,华智仁波切非常赞叹。二弟子说,虽然讲十三遍《入菩萨行》过程中,听法的信众时多时少,但也完成了。华智仁波切说,这样非常了不起。
三弟子汇报说:“我等了三百六十天,都没一个人过来求法,所以一遍都没有讲成。”华智仁波切听了以后非常不高兴地说:“为什么不亲自去寻找听法弟子,告诉他们你在华智仁波切身边求了很长时间的法,现前对《入菩萨行》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能不能过来听我为你讲解一遍?实在不行,也可以告诉对方,他的午餐你包了,只要能听完你讲解的《入菩萨行》。为什么不这样去召集弟子?难道你想像释伽牟尼佛一样,等到帝释天三次祈请后才下凡讲法?”
由此可知,华智仁波切时代,众生烦恼相对并不沉重,度化众生尚且不易,如今五浊恶世,度化众生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绝不能以辛劳为借口而放弃度化众生的因缘。因此,平常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为众生多讲一些法。
(二十)汝之发心何时勿松懈 彼等一切如母诸有情 若未安置清净解脱道 自身一人成就非为善二
作为出家弟子,清净守持别解脱戒非常重要,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一旦违反了戒律,就不再具有当导师的资格了。
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应该与我们有所区别,才能视之为导师。如果导师的言行与自己相同,又何必将他视为导师?虽然我没有什么功德,但平常讲法中,我还是会讲解自己有一点点功德,原因是我必须表现出比你们好一点点,否则你们都没有信心了。但无论如何,作为出家人,戒律必须清净,否则有什么资格接受在家居士的顶礼?如果只是口中说自己的见解不错,很多居士也可以。比如同样是讲解中观的见解,讲解道中观和果中观,无论有没有开悟,很多人都会说。所以,只是口中说有见解,谁会相信?
因此,度化众生的这位尊者必须具有与他人所没有的功德,而别解脱戒就是这唯一的功德。要记住,在末法时代,从自身成办解脱的角度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从救度他人的角度而言,更是不可或缺。
当然,作为在家居士,无论是受了居士戒、菩萨戒还是密宗誓言,也都要做好自己的本份。一个人的修行好坏,首先就是看他是否能持戒清净。持戒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不令自他起烦恼。修行者的功德就在于能时时守护本份,清楚自己的身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只要不越过这条线,我相信他就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如果守不住,无论你口中说什么都没有什么意义。连做人都做不好,还探讨什么解脱?这就是凡夫与圣人的差距。
凡夫中有正直的凡夫也有一种二五零的凡夫。若是仅仅做一个二五零的凡夫,我想还是挺糟糕的。所以,即便是我们没有很大的功德,也必须要做好自己的本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总的来说,我们以上讲解出家人在度化众生过程当中,先从他度的角度中讲解持戒的功德;又从自度角度当中讲解出家人与在家居士都必须要守持好自己的戒律。一个真正佛教徒会得到很多人的羡慕与敬仰,原因就在于他从进入佛门后,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内心,做人做事都很正直,由此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如果进入佛门后做出来的一切行为,成为世人口中最不好的表达,是一个二五零,有谁会对你,对佛教有信心?因此,我们平时的行持,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
很多人心中都有各种疑问,我相信当你听完导师为你的讲解后,就会打消所有的疑问,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我常常推荐上师的教言有多么殊胜,并不是我作为上师的弟子才这么推荐,而是上师的教言本就非常殊胜。希望座的弟子要时时铭记心中!
总的来说,在自己的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度化众生是我们的使命。尤其我们在受菩萨戒时,就已经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面前立誓,从自己内心清净的这一时刻起,就要尽力度化众生。即便是在自己修学过程中,也时时不忘菩提心。
因此,上师在这里讲解,如果没有考虑众生,只是仅仅为了自己舒适,希望能在幽静山林中,有一间风景怡人且舒适的房间闭关打坐,并且有人护关,自己可以饭来张口,只管打坐,这样的修行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善。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