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俱舍论讲记》第五品分别随眠:
丁五、慢之分类:
七慢九慢摄三中,以见及修而灭尽,
修断杀等缠灭爱,我慢不善之恶作,
圣者不会明出现,因由见疑增长故。
慢可分七种或九种,若归纳则可归摄在三种慢中,其于见道及修道时全部灭尽。修道时会断尽杀生等缠、灭爱、我慢、不善恶作,但圣者不会明显出现这些烦恼,因其均由见解和疑惑增长之故。
慢是如何分类的呢?慢可分为七种,即傲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种。前三种慢主要从对境来讲,傲慢是针对下等之人,自己认为比他超胜;过慢的对境是与自己同等之人,自认为已经远远超胜此人;慢过慢的对境是超胜自己者,虽然对方非常优秀,自己却认为已经胜过他。我慢,认为近取蕴为我,也即坏聚见,但坏聚见是从见的角度讲,它具有一种断定性,我慢则是从非见的角度讲的,因此见与非见也可以通过是否具有断定性来区分。增上慢是指本来没有神通却认为自己有神通,并未证悟大圆满却认为已经证悟。卑慢,与更加优秀的人相比虽然稍微差一点,但自己还是很了不起的。邪慢,如外道徒将本是过患的杀生等认为是功德。《大乘阿毗达磨》以及中观对此七慢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对法七论》之一的《入智论》宣说了九种慢,即观待他者立己三种,观待自己立他三种,观待自己否他三种。观待他者立己,如我已胜过他、我与他等同、我比他低。为什么将认为自己与他者同等或者比他者低下安立为傲慢呢?这是从总体角度来说的,比如,我在这个群体当中,与他是同等或低下,但在此群体之外,我还是很优秀,相续中间接掺杂了一种超胜他者的心态,因此可以称为傲慢。观待自己立他,如他比我高、他与我等同、他较我低。观待自己否他三种:没有比我高的、没有与我等同的、没有比我低的。本论所讲七种慢以及上述九种慢均可包括于三种慢中,即下劣者属于卑慢,中等者属于傲慢,超过自己者属于过慢。
这些慢属于见断、修断当中的何者呢?所有慢的遍计部分依靠见道断除,俱生部分依靠修道断除。尚未断除修断之圣者是否具足这些慢呢?不一定,如杀生等缠,想转生为护地大象之子的生爱以及想尽快死去的灭爱,还有我慢,这些均属于修断,但圣者不会明显出现,因为上述烦恼以见增上,而圣者于获得见道之时已经断除了缘苦谛的十种随眠,因此与苦谛相关的五种见必定已经断除。而且圣者也不会明显出现不善之恶作,因其由怀疑得以增长,而圣者已经断除怀疑。那么,圣者是否具足有实执之心呢?宗喀巴大师认为圣者还是会有实执心;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在《入中论》注释中说,圣者根本无有实执。对于这个问题,诠解《现观庄严论》无与伦比的二大论师——狮子部、解脱部,他们认为,圣者面前虽然存在如幻如梦之名言,但不存在实有之执著。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讲观点与萨迦派的观点比较相同。
[注2]《思益梵天所问经》,大正藏No. 0586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第一/四法品第二: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求法宝。何等四。一者于法中生宝想。以难得故。二者于法中生药想。疗众病故。三者于法中生财利想。以不失故。四者于法中生灭一切苦想。至涅槃故。是为四。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求他功德报,愿三及相续,
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
38、求报作意:“求他功德报”是指,将他人安置于波罗蜜多后,如果他人具足六波罗蜜多的功德,则菩萨会想这些众生实现了我的意愿,这些众生利益了我。仅是希求他众功德利益的回报,不求其余回报,是以众生具足波罗蜜多功德该有多好的想法而成熟众生,如果众生得以成熟,那些众生就是满了菩萨的愿。这就称为求报作意。将众生安置于波罗蜜多,如果谁具足波罗蜜多的功德,那就是回报菩萨恩德,其余任何回报也报不了恩,因为菩萨没有其余所求回报。这是以“不贪诸受用”至“如是报饶益”宣说。
39、希求作意:“愿三”是希求作意或欲求作意,欲求什么呢?希求欲求希求或欲求一切众生究竟菩萨地、希求究竟佛地、希求利益有情这三种。其一,欲求从一地布施度圆满的布施地究竟至十地智度圆满而究竟菩萨十地;其二,欲求经过十地而获得究竟佛果;其三,欲求于菩萨位与成佛利乐有情,在本论中以“恒常增”等一颂宣说。
40、相续作意:“相续”是指,行波罗蜜多并不是有时行持、有时不行持,而是如河流般不间断行持,即称相续作意,这是不失毁教授随教之义而实修,以“断畏真发起”至“佛子恒不失”一颂宣说。
41、加行作意:“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依佛所说而修行清净波罗蜜多,首先从发心起进行闻思至没有最终得佛果之间不散不舍精进修行波罗蜜多,即是真实加行作意,本论中以“无求之布施”至“坚稳真实行”之间宣说。因此“菩萨不住此”,虽行持布施等,但不求其果轮回受用,不住此世间人行境,这一句在《注释》中没有,没有对应何者,但我认为需要向上对应,请作分析。
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
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
不纳受作意,授记喜决定。
“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是讲不喜作意与欢喜作意。
42、不喜作意:如果见到以波罗蜜多退失的下劣众生失毁波罗蜜多行为,则不欢悦,即是不喜作意。
43、欢喜作意:如果见到增上广兴布施等行为的众生,则对他欢悦,即是欢喜作意。这两种作意在本论中以“贪受用”等两颂宣说。
44、不信解作意:“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是指,对于形象上或伪装修行六度者不信,即是不信解作意。伪是指布施不清净或表面假装布施等,至智慧不清净之间。
45、信解作意:对于修行真实波罗蜜多者起信,是信解作意。
这两者依“幻化”等两颂所说。
46、不纳受作意:“不纳受作意”是指,自他相续中如果出现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等,则以具智慧的对治进行调伏而不纳受,即是不纳受作意。对此,依本论“具慧于诸地”等一颂所说。
47、欲授记作意:“授记”是指,欢喜或欲求获得如来授记说“善男子,你一旦圆满波罗蜜多后成就无上菩提佛果”,即是欲授记作意。或者,八地时获得授记,因此欲求获得八地。如何授记呢?依“以行人时别”等三颂所说。
48、欲得决定作意:“喜决定”是指,欢喜或欲求获得安住决定地作意,它有欲求受用决定、欲求投生决定两种,其一,一地获得布施度圆满,具有一刹那间现见百尊佛陀、震动一百刹土等十二种百数功德,地地增上,至智度圆满十地时,获得不是语言、心识行境等同刹尘数之间的威力不可思议的自在与精通五明自在。欲求投生决定,是指得十地后希求证得一生菩萨。本论以“具慧一切时,生圆满”等一颂半宣说。
现见后世故,入心观平等,
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
49、趋入作意:“现见后世故,入心”是指,以现见未来后世的缘故而作意趋入,也就是指,现见如果发菩提心欲求无上菩提,则无论转生何世都要行持波罗蜜多后,今生以相续趋入六度的心态或作意行六度行,现见它的等流果后世也入波罗蜜多的缘故如此思维而趋入波罗蜜多。
50、平等作意:“观平等”是指,思择我持续修行波罗蜜多与其他菩萨身语意平等即是思择平等作意。
51、胜取作意:“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是指,行持殊胜道六波罗蜜多而获得菩萨地及佛地果位,以趋入殊胜道法果法而认定自己比包括声闻、缘觉在内的众生超胜。
十度因所生,此等善作意,
是为能恒常,增长菩萨界。
如此缘于十度或以它们所摄的法之因所生的这些善妙作意,恒常能增长菩萨相续中十波罗蜜多界。后面这三种对应宣说无疑所应为、恒常所应为、度胜或为主的五颂。这以下没有宣说作意,在功德品法、谛、种姓、乘四种安立已经包括在求法等中。在它之后是菩萨赞,
行为品之相至地之间仅仅是道的阶段,果法的颂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作意不需要单独对应这些,因为上面涵盖的缘故。从“得因”至“欢喜作意”,直至“胜取作意”之间内部的一些类别没有分别计算,只是总的有五十一差别作意。这所有作意能增长波罗蜜多界,也视为如同本论上下品的纲要一般,“得因”等七种,也总摄了从皈依至菩提品之间的十品(藏文是十品,但实际皈依至菩提之间有八品)意义,“得因”讲种姓,“所依随念彼”,包括道的所依发心内所依与受发心的对境或外所依三宝后皈依,“依菩提”,归摄真如及菩提,剩余四者间接摄集威力与成熟,很显然,尽管没有按品的次第对应,但意义具全。它以下至信解等有相应次第,上面已经解说。
己三、宣说寻求之分别:
增胜意乐大,许坚稳求法,
有断无所断,如是得自在。
如何寻求所说教法与所悟证法,分别分析以十三种差别宣说,异生位,从闻思妙法开始至世第一法位之前求法,能增长解脱的种子,故谓“增”。信解行世第一法位,获得法门相续等持开始,一地至七地间,称为具殊胜意乐,因为证悟二无我并获得自他平等之心的缘故。八地至十地之间的证法,称为大,因为获得了无分别任运自成的智慧。如此由证悟分的三种差别,承许是坚稳菩萨的求法。再者,那些菩萨于世第一法之前信解行地,有所断违缘,意乐不稳固,以善恶伴改变,没有断除二障;一地至七地间,无有所断违缘法,无有违缘;八地至十地间的证法称为自在,因为无分别、神通、清净佛土任运自成获得自在的缘故。如此是从所断方面的三种分类。
菩萨之寻求,无身有得身,
圆身多我慢,细慢无我慢。
再者,菩萨的求法,从获得角度而分有四种,异生资粮道、加行道忍位之前,没有获得法身同类因无分别,因此无有法身;世第一法位断除所取能取而证得法身的部分,由此称为有身,这是《大疏》中宣说的。也有些人说,信解行中资粮道之前无身;大资粮道获得法相续等持,于四加行道次第证得随同法身之因无分别智慧,称为有身;一地至七地间获得现量见到谛实义的有勤无分别智,证得法身;八地至十地间无分别智慧无有功用任运自成,为圆满身。再者,有无我慢也分三:世第一法位以前异生位,我慢占多部分,一地至七地间称细微我慢,因为断除了遍计部分,从二地起也不同程度断除了俱生部分。八地至十地间无分别智慧完全成熟,因此承许无有我慢。
己四(求法之果)分二:一、成就功德;二、断除所断。
庚一、成就功德:
坚稳法有色,无色相无疾,
神通之财富,无尽法为因。
坚稳者的求法之果,有色身体与非有色心依次成就色的功德三十二妙相及其分支八十随好,因为以闻思修法而成就相好;如是非色受想行识四蕴,无有贪嗔等烦恼疾病的因也是法,因为了知法后实修能永久寂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获得神通财富也依法而生;即使无余涅槃但是力等功德无尽也是由精勤正法所生,为此求法并实修而获得有色功德、非色功德寂灭烦恼之疾、富有、无尽四者的缘故。《梵天请问经》中云:“若具四法,则菩萨成就求法。四法者:稀有故作珍宝想;为无病之因故作药想;富有神通故作宝珠想;无尽之因故作涅槃想。”所谓的正法,除偶尔时间外难以值遇,如果遇到,则意义重大,所以就像珍宝一样能满足所求,此处,如美妙清净珍宝般的相好在世间也是稀有罕见,因此于法作珍宝想;如同依靠药能除病一样以正法甘露能止息其余药无法治愈的烦恼疾病,对它作妙药想;世间宝珠少之又少,有穷尽毁灭,而依靠正法能获得神通等圆满威力无尽的大财富,因此作宝珠想;正法是能永久灭尽生死等一切痛苦的对治,获得永久安乐,是无尽寂灭清凉安乐善妙的本性,当作涅槃想。
庚二、断除所断:
有无与增损,一多自差别,
如名如义执,佛子真应断。
求法所应断除的十种所断是什么呢?《般若经》中宣说的证悟真实的违品十种散动分别念:“佛子求法,有、无、增、损四分别,如是分别一、分别多或异、分别诸法自体性、分别彼之差别、如名分别为义、如义耽著为名,这十种分别,从了知法义角度真实应当断除。”《般若十万颂》中云:“菩萨,明明有同时,菩萨真实不随见。”所谓空性之义,执著诸法在名言中不存在,即是断空,因此是所遣,依他起缘起显现存在,胜义圆成实法性中存在,是对有真实分别为真实有,因此不是边,遣除无边,菩萨以所谓“依如有”而宣说名言缘起显现补特伽罗有。但是,异生凡夫遍计那样执为人我存在,则是有边,因此说能遣除它的对治,菩萨真实不随见。补特伽罗虽然显现,但所谓我的有实法不存在,因为我与蕴既不是一体也不可得异体,依此说明人无我。这以下是讲法无我:遣除增益与损减边的对治,色以本性而空,非以空性而空。色等诸法虽然显现,但其本体不成立,故称本性空,仅以宣说色遍计而遣除胜义有的增益。“非以空性而空”,遣除损减空性圆成实无有,没有善加鉴别有无而执为一切不存在,是损减之见。念及这两种情况而说“非有亦非无”遮破二者、无有任何承许,而随随便便破一切,则承许是此宗特别所破的前宗。分别一体的对治,所谓“色是空者彼非色,是色者彼非空”,是指色等有法与法性空性。遍计与圆成实也不是一体,前者是经不起观察迷乱心之境,后者是经得起观察未迷乱心之境。分别异体之对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显现有法或所取能取,安住真如空性中,而除它外另行无有所谓的空性,如火的热性,因为那些法的自性就是空性。如《解深密经》中也说:“行界胜义相,远离一异相,分别一异者,彼者入非理。”宣说了承许一体、异体各有四种过失。诸如分别瓶子自本性及分别瓶子无常的差别法这两者的对治,“色者唯名”等,仅是以名称表示安立,除此之外无有任何义自本体有变碍及领受等、地坚硬、水湿润等法相或体性或自性。分别差别之对治,按照所说的色亦无生,亦无灭,非染污亦非清净等一切法如此类推。胜义中法无有任何本体也无有其生等一切差别。当说瓶子的名称时,人们将名、义混合依名分别义,义为瓶子等事物,如是分别为名称的对治,所说“名称是虚妄”等,名义二者本体虽然无有关联,但人们为了知道那个事物而暂时表示,凡夫依名执义,当见到事物时,如事物一样执著说这是此名称,这是凡夫的分别心增益为名义,真实中不成立任何所诠义,由此能诠名称也不成立,诸法以名称不可诠说,远离名称,所以说虚名也不可得。
己五、以宣说求法殊胜而摄义:
慧善依勇勤,如实求二法,
恒成众生师,如海满功德。
具足缘于本品所说深广诸法的智慧及波罗蜜多方便的广大善根,求法依靠无有懈怠怯懦及迷乱的勇猛精进,通过无误如实决定或真实证悟而寻求世俗、胜义所摄二谛法。按照安慧论师的译文,“缘具二谛法”。如此求法,恒时成为众生的导师,因为无误为他众传讲善说之法,菩萨如大海中盈满水与珍宝般,相续中充满道法果法的功德。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二求法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