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今天要把这品全部讲完,你们要好好地认真地听。后面多不多啊?如果特别多的话,就略讲;还好,后面不多。传承全部念完吧。
师念藏语传承。
十度因所生,此等善作意,
是为能恒常,增长菩萨界。
“十度因所生,此等善作意”,从布施波罗蜜多一直到大智慧波罗蜜多的十度的因,以这十个波罗蜜多的因,我们作以上的五十一种作意。
“是为能恒常,增长菩萨界”,依靠上面的五十一种作意,能恒常增长菩提界。
如来藏上面有善的种子,或者说有行持善法的六波罗蜜多的种子,人的心是很重要的,依靠上面的五十一种作意,我们的善根会越来越增长,修行会越来越好。而如果经常恶作意,从早到晚生贪欲心、生嗔恨心、生痴心、慢、疑五根本烦恼的话,就会增长很多的烦恼。所以要增上我们相续当中善的种子,就一定要通过五十一种作意的方式。
《求法品》当中讲,依靠佛法的力量,或者依靠五十一种作意,能真正增长功德,这是很重要的。我想,我们通过听法的方式来增长功德,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法炬陀罗尼经》当中说过,“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二种人,咸得无量福”,这两种人能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一种人听法,一种人讲法。我们在前面的第七、八课用过这个教证。
有些辅导员讲得很好,但是一直找不到听者。如果找到一个人愿意听的话,“你过来听,我给你讲”。以前我们学《俱舍论》,我对《俱舍论》很有兴趣,但是我辅导的时候,只有一个喇嘛在听。每次下大雪的时候,我一直等着他,他就光脚过来了。大雪里面光脚过来听课,最后我们两个把《俱舍论大疏》全部辅导完。两个人做善事,一个人听法,一个人讲法,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
我们现在也是通过听法和讲法的方式,学习大乘佛法。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还要说很多次:麦彭仁波切说,听闻和传讲《经庄严论》,能获得听闻和传讲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你们来听课,有些人的确也是比较忙的。网络上听课的人,在中国这边还算好一点,二十点钟的话,很多人基本上已经下班了;而在其他国家,我那天看了一下,有些人在凌晨三点钟听课,有些人在早上五六点钟听课,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非常随喜,为了佛法,值得大家一起努力吧。
我们前面讲了作意是增长功德的原因,下面讲宣说寻求的分别。
有很多的求法方式,如果分析的话,大概有十三种法,发心位以上的,至菩萨、佛地之间,有不同的分类,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己三、宣说寻求之分别:
增胜意乐大,许坚稳求法,
有断无所断,如是得自在。
这里我们所求的法,有教法和证法两个方面,再分析的话,共有十三种,哪十三种呢?
首先从证悟方面分,有三种,怎么分的呢?
第一种法“增”,从所悟证法方面分。
在凡夫位的时候,从我们现在的异生位一直到世第一法位之间的求法,依靠听闻佛法,让我们相续当中的功德越来越增上,这叫做增。增上我们的功德,叫做增法。
第二种法“胜意乐”,从所悟证法方面分。
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意乐很殊胜,这个时候完全觉悟了自他平等,这个法叫做胜法。殊胜的意乐,已经获得平等的果位了。
第三种法“大”,从所悟证法方面分。
从八地到十地之间的求法,叫做大法。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分别念了,八地以上没有分别念,这个法当然是非常大的。
“许坚稳求法”,颂词当中的增、胜意乐、大,这三个承许为坚稳菩萨,智慧和悲心很坚稳的菩萨,这是从所求的证悟方面分的。
所求的法,从所断方面,也可以分三种,哪三种呢?一个是“有断”、一个是“无所断”,还有“如是得自在”,这三个,怎么分的呢?当然这个分法,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第四种法“有断”,从所断方面分。
从凡夫位地到信解地,也就是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有所断违缘。得到一地之前,菩萨的意乐是不稳固的,他的性格和信心会因善恶友而不断改变,还没有断除二障,所以一直到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求法,叫做有所断。
第五种法“无所断”,从所断方面分。
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意乐已经稳固了,那个时候,不会随着外境、环境而转,这叫做无所断。
第六种法“如是得自在”,从所断方面分。
从八地到十地之间,一切都获得自在了,神通、神变、清净、国土庄严,所有的功德任运自成,因此叫做自在、获得自在。
所证方面的三个法和所断方面的三个法,总共有六个法。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一个是从正面的证悟方面讲的,一个是从反面的所断方面讲的,共六种法。所求的法有十三种差别,这里已经讲了六种,下面还有七种,共十三种。
昨天韩国的道友讲考还可以,是吧?我当时没有时间听。现在每天课前和课后的《普贤行愿品》等,我都没有时间念。所以说,我有时候不能参加讲考的话,希望你们能理解我。我不是不想听,但是有时候非常忙的话,很多事情不得不忽略。
这以上讲了六个法。
菩萨之寻求,无身有得身,
圆身多我慢,细慢无我慢。
“菩萨之寻求”,菩萨所求的法,还有七个法,这也是从不同层面来分的。首先从获得层面来分,有四种。
第七种法“无身”,从获得方面分。
凡夫的资粮道直至加行道忍位,还没有获得了真正的法身,所以叫做无身法。
第八种法“有”身,从获得方面分。
加行道末尾的世第一法位,断除了一部分的所取,所以获得了部分的法身,这叫做有身法。
有不同的分析分法,有些人的解释是,中资粮道之前是无身法,没有获得法身;大资粮道,因为有法相续的等持,还有加行道无分别的智慧,所以叫有身法。这里有身,不是肉身,主要是法身。
一个是有身法,一个是无身法,这是两个法不同的分析分法。
第九种法“得身”,从获得方面分。
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能现量见到胜义谛的意义,具有无分别的智慧,这叫做证得法身、得身。
第十种法“圆身”,从获得方面分。
从八地到十地之间,当然是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这个叫做圆满身。
从所得上面分的话,有四种法,即无身法、有身法、得身法、圆身法。
继续分,有无傲慢也分三个,怎么分呢?
第十一种法“多我慢”,从我慢方面分。
世第一法位以前的异生位,从资粮道和加行道,我慢比较多,这叫做多我慢。
只要是凡夫人,不管他怎么装,都是有一些傲慢的。《俱舍论》[注1]里面讲的七种傲慢,凡夫人肯定是有的。
有些人说“你好傲慢,你不要这样嘛,你要谦虚一点好不好?你太傲慢了,我都看不惯你了”,实际上他的相续当中,肯定也有很多的傲慢习气,只不过是自己没有发现,因为他还没有得一地。一地之前,谁都是比较傲慢的。比如穿着新衣服,很傲慢的;开着比较好一点的车,一直开着车窗,为了让大家多看看;买了新手机,在别人面前一直摸着。稍稍的一个东西,就能让自己傲慢。
这是凡夫人的我慢比较多。
第十二种法“细慢”,从我慢方面分。
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有傲慢,但是那种我慢很细。因为断除了遍计部分的我执,不同程度断除了俱生的我慢,那个时候,叫细我慢。
第十三种法“无我慢”,从我慢方面分。
从八地到十地之间,几乎没有傲慢心了,那个时候,就是无我慢,这个是无我慢的法。
菩萨所求的法,从所得的层面来分,有四个;从傲慢层面来分,有三个。这样,前面有六个,六加七,共有十三种法。
我们现在唯有好好地求学,资粮道的人、还没有入资粮道的人,先以求法为主,将来善根会越来越增上的。
《大宝积经》里面讲,“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法,心无厌足”,为了求法,不惜自己的所有;修持善法,不要有厌倦心。
我觉得这个教证是很好的,为了求法,不管是什么样的住处、什么样的辛苦,都愿意承受。前面说的十三种法,有些是菩萨境界,我们现在很难获得,但至少具有听闻的功德。
“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为了求法,不惜自己的身体。不过我有一个建议,有些人为了求法,一直不看病,这样也不是个好事。为了不断传承、太坚强的话,最后身体会搞坏的,这样也不太好。所谓的不顾身命,是指你在苦行的过程当中,稍微冷一点、热一点、累一点,不顾这些方面,是很好的。但是你的身体有病,医生都明明觉得有必要住院了,“我不愿意住院,我要听传承”,这不叫不顾身命,叫固执。虽然求法很重要,但是还是要悉心治疗,这个很重要的。如果你把身体养好的话,将来可以求更多的法,还能弘扬佛法。
我希望,有些人身体不好的时候,把传承等很多事都要暂缓。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因为身体不好,把所有传讲佛法等很多事都暂缓了。
虽然《大宝积经》里面讲,“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为了求法,更要珍惜生命,这个很重要。有了生命的话,其他都比较好说,对吧?
下面讲功德,讲简单一点。
己四(求法之果)分二:一、成就功德;二、断除所断。
庚一、成就功德:
坚稳法有色,无色相无疾,
神通之财富,无尽法为因。
“坚稳法”,坚稳菩萨求法的结果,有四种,一个是有色的;一个是无色的;一个是财富;还有一个是无尽的法,这四种是什么样呢?
第一种果“有色”。
就是我们所谓的身体,通过求法,最后形成了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好的功德,这是闻思修法的结果。我们现在很好地闻思修法,将来获得佛果的时候,身上有这样的相好圆满,这是有色的功德。
第二种果“无色相无疾”。
还有一个无色的功德。色法以外,还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个蕴。无有贪嗔痴等烦恼疾病的根本因是什么呢?在因地的时候,了知法后实修,将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中所有的贪嗔痴等烦恼疾病,都断除了、没有了。
凡夫人的蕴,都有贪嗔痴的疾病。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感觉不好等等,有很多的疾病。
这是第二个无色的相是无疾的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闻思修行,是将来获得无色功德的根本。
第三种果“神通之财富”。
我们现在很好地求法,将来就能获得出世间神通神变的财富。获得非常多的功德,包括信心、无漏智慧等等,这些都是依靠求法的因而得来的。
第四种果“无尽法为因”。
获得了无尽的因,也就是说,远离一切生老病死的涅槃,涅槃的这种因就是无尽法,这些因全部都是求法。
我们现在求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思益梵天所问经》[注2]里面说过,如果菩萨求到了四种法的话,那么这个菩萨的修行就是成功的。四种法是什么呢?第一个法,佛法稀有的缘故,生宝想;第二个法,疗众病的缘故,生药想;第三个法,以不失的缘故,生财利想,或者富有神通故作宝珠想;第四个法,至涅槃的缘故,生灭一切苦想。
我以前翻译这个教证的时候,觉得它很好,就发到微博上面。但是谁都听不懂、谁都不看,反而在下面说一些造业的评论,我很伤心。
意思是什么呢?对佛法生珍宝想,佛法就像珍宝一样的,珍宝不是处处都有的。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不是处处都能得法的。你想得法的时候,不一定有传讲的人;即使有传讲的人,也不能随时随地地传,时间也是有限制的。很多善知识,纷纷离开了世间。所以法是比珍宝还难得的,要把它当做珍宝来想。
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疾病,依靠佛法可以治疗,所以要把佛法当作非常好的药来想;然后佛法是非常难得的,依靠它能满足一切所愿,能成办重大的事情,所以把它作财利、宝珠来想;然后其他方法暂时可以息灭一些痛苦,但是不究竟,而依靠佛法能获得究竟涅槃,远离生老病死。
我们在求法的过程当中,应该长期都要这四想。把佛法当做甘露妙药,能真正息灭众生的心里疾病。我经常这样想,我们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烦恼,很快乐的。在讲法的一两个小时当中,不说什么无形的功德,光说心专注在佛法上面,就有非常大的功德。听者是这样的,讲者也是这样的。
这是讲了四种因,下面从断除方面讲,有十种所断。
庚二、断除所断:
有无与增损,一多自差别,
如名如义执,佛子真应断。
所求的法中,要断除的法是什么呢?从《般若经》的观点来讲,有十种分别念,哪十种分别念呢?
“有无与增损”,有的分别念、无的分别念、增益的分别念、损减的分别念,有四种。
“一多自差别”,一的分别念、多的分别念、自体的分别念、差别法的分别念,有四种。
“如名如义执”,名一样多义的分别念、义一样多名的分别念;或者依靠名而执著义、依靠义而执著名,有二种。
“佛子真应断”,这样的十种分别念,佛子都应该断除。
在讲义里面,引用了一些《般若经》的经文:“佛子求法,有、无、增、损四分别,如是分别一、分别多或异、分别诸法自体性、分别彼之差别、如名分别为义、如义耽著为名,这十种分别,从了知法义角度真实应当断除”。并把它与唯识宗的遍计法和依他起、圆成实进行了对比,讲了很多内容。
按照讲义里面《般若经》的观点来解释,是可以的。如果你觉得它不是特别好懂的话,你就可以想:我们所求的最究竟的法是什么呢?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断除所有的分别念,因为分别念不适合法的真相。本来没有的法,把它当做有的话,这是一种分别念;本来有的东西,比如说圆成实,把它当作没有的话,也是一种分别念。在究竟意义上,要断除十种法、断除十种分别念。科判安立为断除所断,即断除应断的分别念。
最后宣说求法的殊胜摄义。
己五、以宣说求法殊胜而摄义:
慧善依勇勤,如实求二法,
恒成众生师,如海满功德。
“慧善依勇勤”,求法的菩萨,具有智慧和善良的心,依靠他的精进和勇猛力。
“如实求二法”,求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
善慧的菩萨依靠他的勇猛力,寻求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
“恒成众生师”,求得法以后,善慧菩萨就恒时变成了众生的导师,因为他精通胜义谛和世俗谛,肯定是众生导师、心灵导师。
“如海满功德”,善慧菩萨的功德像大海一样,大海里面的珠宝是非常多的,或者说大海里的水与宝藏特别多。善慧菩萨的功德一直没有什么亏损的、没有什么损减的,有着像大海一样的功德。
发菩提心的人,都可以说是善慧菩萨。在求法过程当中,不要有厌足心,应该一直求学。有些人已经十年、二十年了,还要求法;三十年、四十年也要求法;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要求法,这是很重要的。不是听了一两堂课、听了一两部论典以后,“我毕业了”。毕业只是短暂性的、阶段性的一种称呼而已,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毕业的,学习一直在路上,这是很重要的。
“多闻无厌足,勇猛勤求法,如闻而演说,不希求利养”,《大宝积经》里面讲的,我很喜欢这个教证。
意思是对多闻、广闻博学没有厌足、不会厌足。有些人听了一两堂课以后,再也不来了;有些讲考研究班的人,来了一个学期,就再也看不到了;来了一年,就再也见不到了。我喜欢那些十年前讲考、现在还在的人,觉得他们是“多闻无厌足”的。有些学会里面的辅导员,讲了一年两年,就不讲了,满足了,或者是累了、疲倦了,这是很可惜的,应该“多闻无厌足”。
还有应该勇猛精进,不要表面上每天都在听课,但一边吃馒头,一边睡着了,这样下课时,馒头还没有吞完,这种行为不太好。
求什么法都要有意乐,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有时候对造恶还是有意乐的,为什么在做善事方面没有意乐呢?我们的心情还是很重要的,做什么善事,应该有欢喜心、精进、激动、激情。现在世间一些做慈善的人、讲国学的人,那么激动,自然而然有一种气氛和气场,这是很重要的。
还有把我们所得的法,要尽量给别人演讲、给别人演说。当然演说的目地,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是自私自利、求名闻利养、为自己的名声搞各种各样的宣传。
有些人刚开始不搞宣传,低调低调;慢慢地高高高、上来了上来了,下面有很多弟子给他摇控;再稍微高一点,不错不错;还不断地高、不断地高,最后太高了,不行了、掉下去了,这样不好的。
我们作为法师,该低调的时候,要低调;该讲法的时候,应该讲法。你们很多人不要想,“我永远都在这个道场当中”。法王如意宝在石渠求学六年,六年就毕业了。同现在的小学学制,刚好六年级毕业一样。法王毕业以后,怎么样地弘法利生啊?当然我们不能跟菩萨相比。
如果你到美国留学四年五年,再去英国留学四年五年,回来的时候,你要实践的。我们求学,有因缘的话,长期在这里;没有因缘的话,两年三年五年十年,我们要有弘法利生的能力。
《求法品》里面讲,先勇猛精进、不厌足、广闻博学来求法,求到法之后,没有什么条件地、不是为自我宣传和自我利益地利益众生,大乘佛教真正的精神、精髓,就是这样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