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一个颂词:
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
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
对大乘佛教的诋毁、嗔恚,是非常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罪当中,有一种叫做佛制罪,还有一种叫做自性罪。十不善业当中,有贪心、嗔心、邪见,这三种业,在相关经论当中讲了,它们是一种自然的、自性的罪。身体和语言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七种罪,在意乐非常清净的时候,它们可以转变,不一定变成罪业。比如说忘语,有时候不会成为罪业。但是如果意识产生嗔恨心、意识产生贪心、意识产生邪见的话,这些就是自性罪。
“意罪自性恶”,意性的罪业,它自然是恶的。对大乘佛教有排斥、有嗔恨心,愿意舍弃它,在这里是自性罪。
有些人对密宗、对大乘佛教,特别排斥、心里特别不高兴、生嗔恨心,这样嗔恨的心识,实际上它自然是一种恶业。
“非理色非理”,这个解释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师背诵藏语)藏文当中是这样说的,有两个“非理”。
前面的“非理”,是指像无情法的色法,它不会产生嗔恨心、没有什么大损害、没有什么不喜欢。
比如说,人的话,你对他生嗔恨心,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可能有害你的心;如果动物,或者有生命的众生的话,因为它故意有一种害你的心,所以你可能对它生嗔恨心,有这种可能性。
但是对于无情法,不管是火烬也好,或者是电脑也好,一些有嗔恨心的人,不应该对它生嗔恨心,反而对它生嗔恨心。
今天我看到有个人,别人给他打电话,他特别生气,后来把手机撂了。手机放在这里,他还对这个手机瞪眼。我给他说:“手机本来没有什么意识,你不应该对它生嗔恨心”,但是他还是“哼哼哼”对手机特别生气(众笑)。手机只是传一个话而已,其实这个人是对给他打电话的人生嗔恨心,但是他看不到给他打电话的那个人,就把手机撂在这里。我说:“幸好我在这里,不然你可能把手机都扔到别的地方了”。当时有好几个人在场,他这是对手机“非理”。
后面的“非理”,是不应该嗔恨。对不应该生嗔恨心的地方、对不应该生憎恨心的色法,本来就不应该生嗔恨心。
“疑法何须说”,对无情法都不应该生嗔恨心,那对大乘佛教的教义,虽然你有一种怀疑心,但是更不应该生嗔恨心。佛陀在佛经当中也是说了,对火烧的柴烬都不应该生嗔恨心,更何况说,对有心的身体、对众生生起嗔恨心呢?
“等舍善无过”,如果你真正已经舍弃了宣说实相的大乘佛教,那么会在多生累劫当中,反反复复地感受无量无边地狱里面的剧苦。
麦彭仁波切在注疏当中说了:“欲求自我善妙者对于自己未通达的任何法,即使没有生起信解,也不可嗔恨、轻蔑、诋毁,平等置之则善妙,自己不犯罪过”。凡是欲求自我善妙的人、予求自我完善、完美的这些人,对任何一个法,自己还没有通达的时候,即使你没有生起信解,也不能对它嗔恚、轻毁、诋毁,应该把它平等置之,这样是最好的,因为你不会犯过失。注疏里面的这句话,大家应该要记住。
每天听一堂课的时候,至少要有一句话,自己一定要把它记下来。麦彭仁波切的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愿意自我完善、自我圆满的人,这样的话,对自己没有通达的任何法,比如说,你是学藏传佛教的,在你对南传佛教、对汉传佛教、对其他的宗教不懂的时候,你不要对它生嗔恨心、对它排斥、轻毁,不要这样。你把它放着,也不用赞叹它,也不用诋毁它。这样的话,你会少犯错误。
以前萨迦班智达也讲过,“愚者少说为佳”,就是说,愚笨的人少说话好一点。现在有些人经常祸从口中,非常可怕。很多祸是从我们口里面生出来的,我们的意识是很可怕的。
这个偈颂很出名,大家如果不能把《经庄严论》全部背诵的话,那么每一品当中,部分的偈颂应该要背诵。我是接近三十年前背的,现在还在阿赖耶上面,稍微看一下、读一遍,马上就能出来了。就像电脑里存贮的资料一样的,马上就调出来了。虽然中间一直没有用过,但是随时可以用的,我想你们这里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在学的过程当中,我没有背全部的论典,但是重要的内容,比如说刚才这个偈颂,还有前面上一节课的偈颂,我都背下来了。
(师背诵藏语)“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由于信解低劣、根机低劣、还有恶劣的眷属普绕,从而对深广的法没有信解,这是情有可原的。我们上一节课刚刚讲的偈颂,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我们今天这个教证讲,对无情法不应该生起嗔恨心。如果对你不会成为损害之源的无情法,不能生嗔恨心的话,那更何况说对众生、更何况说对佛法,就更不应该生起嗔恨心了,因为它是一切利乐之缘。
《大宝积经》里的教证,佛陀说:除了我以外,对其他的补特迦罗和法,最好不要去评价,否则的话,你会产生很大的过失,因为你对其他补特迦罗的相续无法测知,这句话非常重要。(世尊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若量则犯大罪过”,在《大宝积经(120卷)》中未检索到相似教证,暂未找到出处,猜测会不会是藏译中的表达方式,留待以后继续观察)
我们现在很多道友学习大乘佛教,经过闻思之后,自己还是会注意的,很想诽谤的时候,“嗯嗯”自己就吞下去了;很想说别人的过失的时候,自己都不说了。
有一天去开会的时候,我跟踪两个师父,他们在前面一直诽谤,我一直用披单蒙着头。在短短的路程当中,他们滴滴咕咕好像诽谤了法、又诽谤了人,这样不是很好的。有时候我下课、上课的时候,跟踪别人。这些人也看不到我,他们自己讲得还是很开心的。我也想,自己像警察一样的,经常看别人的过失,也不好,但是也没办法。
确实诋毁、诽谤佛法,是非常可怕的,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也是说了,“若彼愚人于佛大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定堕地狱”。有些愚笨的人,对佛、大乘、乃至一个四句偈进行诽谤,那么当知这个业一定是要堕入地狱的,这是很可怕的。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就是这样讲的,愚痴的人对大乘佛法的乃至一个四句偈进行诽谤,因为这个业的原因,一定会堕地狱。
现在很多人说:那个是伪经,这个是假经。我有时候在网上看到,觉得这些人真得非常可怜。这些人因为这个原因,可能多生累劫都没有解脱的机会。现在更可怕的是,诽谤写在一本书里面,通过网络、通过很多特别容易宣传的方式,传得更广,非常可怕。
这里麦彭仁波切的教言,欲求自我善妙者,对自己没有通达的任何法、其他宗派、其他法本、其他的任何你没有通达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想要诽谤它的话,那也可以;但是你没有通达的任何法,即使没有信解,你对这个法,比如说你是学藏传佛教的,你对某个法没有什么信心、没有什么信解,那你不要去诋毁、不要去诽谤它就可以了。这样的话,你少犯错误。
这句话就是所谓的教言,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些居士、有些出家人、有些非佛教徒,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大家要注意。
《经庄严论》当中第二证成大乘是佛语品已经讲完了,前面第一个所建立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分别所了知。
丙二(分别所了知)分四:一、皈依;二、种姓;三、发心;四、修行。
所了知方面分皈依和种姓、发心、修行四个品,现在我们讲的是皈依品。
皈依品很重要,这是大乘的皈依。在这一品当中,并没有讲皈依怎么修、怎么念,这些都没有讲,而是直接讲了大乘佛教不共特点的皈依是什么样的。
我们在座的人,可能大家都觉得、自以为:我就是大乘佛教的皈依佛教徒,我已经皈依十几年了、二十几年了。你堪布还没有来到人间的时候,我都已经成了佛教徒,你不用在我面前讲了。(众笑)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但是实际上,我们到底是不是大乘佛教徒?还是其他佛教徒?甚至根本不是佛教徒?有这个可能性的,我们还是要去观察。
丁一(皈依)分三:一、差别;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三、摄义。
戊一(差别)分二:一、略说四种差别;二、广说其义。
首先略说大乘皈依和小乘皈依的差别。
师念藏语传承。
己一、略说四种差别:
遍行承诺证悟胜,以四类性义差别,
为殊胜乘皈三宝,彼谓皈依之第一。
我们经常讲,大乘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而小乘皈依是为自我解脱,为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而皈依。不属于大乘,也不属小乘,平时世间当中的皈依,只为让我平安、让我快乐、让我身体健康。
“让我牙齿恢复”,(众笑,师对弟子说)“不能天天说你,你不要坐在我前面,就可以不说了。”“我可以每天说你,到时候他们都不笑了,到不笑为止。”
整天想得到自我的一种保护,现在不管是藏地、汉地,有些佛教徒的皈依,确实也没有什么解脱之想。学佛已经多年的这些人,连来世都根本不承认,他今生当中就拜拜佛、拜观音菩萨、拜阿弥陀佛、拜释迦牟尼佛,拜拜拜……他们是什么目的呢?就是为了平安而已。这样的佛教徒,非常非常多,这些人不算是大乘佛教徒。
“遍行承诺证悟胜”,大乘皈依具有四种特点,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哪四种特点呢?
第一个特点是“遍行”,它的发心、行为,能遍满所有的众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承诺”,承诺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佛果。你看,小乘并不为所有众生,而是为自己获得解脱而皈依。小乘虽然有一些言辞上的菩提,但实际上,它是为了自己获得断除一切烦恼的声闻、缘觉果位。所以在遍及的发愿对境方面,小乘与大乘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第二个方面,大乘承诺获得佛果。
第三个特点是“证悟”,即证悟二无我。小乘只要断除人我的烦恼就可以了,而大乘的话,就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一样,要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特点是“胜”,胜过世间和出世间声闻缘觉的一种皈依。世间的皈依,我刚才讲的,只求暂时的一种平安、保佑;出世间声闻缘觉的皈依,是为自我解脱的这么一个目的。
“以四类性义差别”,这四种差别,实际上已经胜过了世间和小乘。
“为殊胜乘皈三宝,彼谓皈依之第一”,在这里要讲到什么呢?就是大乘佛教是最殊胜的,这种皈依方法,在所有的皈依当中,它应该是最深的、最殊胜的、最微妙的。
《十住毗婆沙论》[注4]当中讲过,人有自利、他利、还有共利和非共利四种。自利只是为自己解脱、自己快乐;他利的话,仅仅是想他人快乐;共利的话,自他都获得快乐。所以在这里面讲,最无上的是共利,也就是说,自他都不剩下、全部得到圆满。这样的菩提心,像莲花一样非常清净,但是这个确实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的。
佛陀在《大集经》当中,记得有一个比喻(在《大方等大集经(60卷)》中未检索到该比喻,在《佛说无上依经》中有该比喻[注5]),这个比喻还是非常好的。
说是有一家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这个孩子比较顽皮,不小心掉到厕所里面去了。母亲看到的时候,虽然她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害怕脏,所以她不敢去拉孩子。母亲看到以后,一直很伤心,但是不敢去拉。
后来父亲看到孩子之后,他觉得没事,自己跑到厕所里面去,把这个孩子救上来了,然后把自己的身体和孩子的身体,都洗干净了,之后全家都没有事了。
佛陀就这个事情做了一个比喻,说声闻乘度众生,相当于刚才母亲的发心一样,看到众生虽然很可怜,但是自己没有勇气去救。一般小乘的发心,就像是这样的。
然而大乘的行为,就像刚才父亲跳进厕所,只要看到众生可怜,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就去救众生。结果不但他自己清净了,而且让所救的众生也得到了清净。
厕所的坑,比喻三界轮回;掉进去的孩子,比喻众生;父母两个人,是大乘和小乘的比喻。表面上看来非常难以做到的有些事情,父亲去做了,实际上他堕淤泥而不染。
我们皈依佛教的时候,实际上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大勇气、大精神。在这样的时候,在座的人应该自己好好地思维一下。今天之前,你认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乘佛教徒?应该是的,这是每个人都会承认的。如果是的话,你以前想过没有,在有生之年当中,乃至生生世世,去度众生,遍一切众生、缘一切众生获得佛果?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一定要去度众生,这样才真正成为大乘的皈依。
所以有时候用《经庄严论》来衡量,这相当于一个标尺一样,来测量我们身体和心的量的时候,可能有些人觉得:“哇,原来我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别人说我是小乘人心眼、世间人心眼的话,我还不高兴。今天用《经庄严论》的尺寸衡量的时候,自己可能有些地方真有一点不够啊!”
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话,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大乘佛教,使自己尽量地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大乘佛教徒。
下面一个颂词:
是因初此决定难,彼数千劫修行难,
成就利众义重大,故此大乘皈义胜。
刚才我们说这个发心很殊胜,为什么殊胜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初此决定难”,因为像这样,为度化一切众生圆满得到佛果的发心,最开始的立誓、发这种愿非常非常得难。
一般来讲,缘所有的众生安置于菩提佛果的想法,很罕见、很少见。很多人当中,真正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不是很多的。芸芸众生当中,最开始发了“此决定”、此发愿是非常难的。这是刚开始的时候,发真正的菩提心很“难”。
我们可能天天都念,(师背诵藏语)“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我们每天都是,(师背诵藏语)“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以前佛陀怎么样发心,今天我们也如是发心。我们每天都在念,但是有没有真正发了心呢?这是比较难的。
第二个原因“彼数千劫修行难”,发了心之后,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世二世,而是百千万劫当中,生生世世,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行持六度万行,这也是非常非常难的。
《华严经》里面讲了,“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人于无碍地”。这样的菩提心,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无碍之地。说是这样说,实际上,真正不想自己的快乐、但欲守护一切众生,这个发心确实也是比较难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原因“成就利众义重大”,如果开始真的发了心,并在实际行动当中行持六度万行,那么能成就非常重大的佛果利益。
并不是现在世间当中赚了几千万,这个利益只是一时造福而已,而是真正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价值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点大家也应该知道,大乘佛教不要说佛果的价值不可思议,甚至有一些信解心的菩萨,他对世间的作用也是不可思议的。世间当中的有些人,相续当中有了无私的菩提心,因为有了无私菩提心,他一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非常大的。
“故此大乘皈义胜”,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大乘的皈依是极为殊胜的,而且非常有意义。
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修行当中,有得佛果的心。当然就像《经庄严论》当中所讲的一样,一个人要有前世积累资粮的福报,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福报的话,很难生起来菩提心;有了福报的话,还要闻思大乘经论,这是今生当中的助缘,这个也很重要;还有更重要的是,有一些善知识和善道友围绕,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你刚来的时候,大乘佛教的信解心不是很够的,后来因为种种因缘,自然而然生起了这种菩提心,有这样的情况。
以前我看到《佛说菩萨本行经》[注6]里面有个公案,五百个长者之子,发了无上的菩提心,他们用大象、珍宝、各种各样的妙欲,做了大量的布施。他们每一个人都发愿,一定要获得无上的佛果。发了这个愿,广行布施。
这个时候,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他听到之后,觉得有点稀有,问:你们到底想得到什么?
这些人说:我们确实想得佛果,得了佛果之后,有如是的功德,比如说有相好圆满、十八不共法、四无畏、还有能随意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等等,讲了许多成佛的功德。
这个时候,那个穷人说:我也想发无上菩提心,但是,我跟你们不相同,我特别贫穷,那我怎么办呢?后来他跑到尸陀林去,想用自己的身体换来无上菩提,他发了这个愿。其实这个穷人的发心,是佛陀在因地时的一个发心。
我们现在也可以想一想,每个人可能会怎么样呢?我要好好地利益众生,但是因为有一种习气,所以总感觉佛果对我来讲是很遥远的。
我们现在相当于是幼儿园的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老师对幼儿园的学生说:你好好读书,以后可以考博士。学生就觉得:博士可能是个好事,老师说这是个好事,但是我还没有读小学、读初中、读研究生,那这样的话,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到底到在不在?因为学生的思想还没有特别的远见。
我们有时候的发心也是这样的,后面还会讲这方面的道理,我希望很多人应该勇猛精进,这是非常重要的。
好,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