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25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14

  哲学-中观庄严125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戊一、安立二理宗轨(181-183,121+122课)+戊二、对此赞叹

  戊一、安立二理宗轨=己一、安立名言真如(182,121+122课)+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183,122课)

  戊二、对此赞叹=己一、略说(185,122+123课)+己二、广说

  己二、广说=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187,123-125课)+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

  187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

  遍入自在等,未享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2、“无量因”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指无量功德之根本。也就是说,现空双运或中观唯识所抉择的胜义谛和名言谛的道理,即为无量功德之因。此处所说的无量因,一般指名言量,即以观现世量根本无法揣测如海功德之根本。

  3、如何不可揣测呢?

  暂且不说其他功德,仅仅是如来的一束光芒、一个毛孔,从时间方面,即使在多少万年中也不能衡量;从方向来讲,无数世界以外尚且不能寻得尽头。以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想看一看释迦牟尼佛肉髻光端的尽头,于是以神通追随此光到了无数世界,却仍未见到,而此时目犍连的神变已经用尽,只有依靠其他佛陀方能返回。

  4、“无量”原因是什么呢?

  佛陀所具足的无论光芒还是功德,全部与法界平等而趋入的缘故。

  5、为什么佛陀能安住在如是不可估量的法界功德当中呢?

  其原因是,佛陀在因位时已经通达了符合法界、现空双运的中观正理。

  佛陀之所以在轮回未空之前均安住于此度化众生,而声闻缘觉无法做到,其原因就是,佛陀已经完全通达轮回涅槃无二无别有寂等性这一智慧波罗蜜多。

  此处将佛陀证悟的境界以月光来比喻,因为月光可以给所有人带来一种清凉和快乐,如同月光般可以断除轮回烦恼酷热的清净二无我自性之真实空性,怙主佛陀在昔日已经完全享用,而声闻缘觉并未通达。

  6、佛陀是智慧和大悲心积聚的身体

  佛陀究竟证悟这一境界以后,已经在印度金刚座显示成佛,对五比丘初转法轮,随后也在不断转F轮,度化无量众生。因此,依靠通达二谛这一因而具足殊胜智慧与大悲之微尘积聚的身体,是已经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之蕴,成为一切有情之至尊,乃至轮回未空前一直住世。

  在这里,“微尘”和“蕴”只是一种比喻。比如我们的身体由骨肉等各种不净物组成,而佛陀除慈悲和智慧以外是没有的,他的智慧和大悲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也无法相比的。真正了知解脱道者唯一是佛陀。佛陀是最慈悲的,他在无量时空、无量方所中恒常帮助众生,世间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说,佛陀完全是一种智慧和大悲心积聚的身体。

  7、三种大——大心、大智、大断

  《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专门讲到了三种大——大心、大智、大断。如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大断”,就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大智”,即证悟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大心”,具有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唯一佛陀具足这三大功德。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自然觉悟的佛果,也即证悟一切万法的真相、断除自相续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于自相续中具足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8、皈依、供养或观想佛陀

  我们在学习《澄清宝珠论》时讲过,依靠金刚喻定才能断除的障碍——无明习气地、得地菩萨为度化众生去往轮回的无漏业,以及依靠意识的身体前往各个刹土的意之自性身、不可思议死堕等,到了佛地时已经全部断除。这时,获得远离生灭、常无常、有无等一切边的时方等性智慧身。正因为佛陀具足如是圆满善妙之功德,我们应对其经常皈依、供养或观想;从世俗角度来讲,在这个世界上,相续中除利益众生以外根本无有自我之心的人,除了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

  9、俗人观点:佛陀非常了不起,就像科学家一样。

  佛教观点:这种说法不太好,为什么呢?如果佛陀像科学家一样,那就特别可怜了!因为这些科学家有家庭、有痛苦,很多科学家,像爱因斯坦在最后死亡的时候特别悲惨,特别可怜。如果佛陀也是这样的话,实在不太合理。当然,世间人崇拜科学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了知佛陀的功德以后,任何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10、为什么将远离一切戏论之正道称为“甘露”呢?

  对佛陀的教法经常用甘露来代替,比如“甘露妙法”、“甘露滴”……,佛陀获得正觉果位时也是说:我已获得如甘露般的境界。实际上,由于可以永远断除众生生死轮回的痛苦,从中获得救护,不具足贪嗔痴、自私自利等任何染污杂质,完全纯净,因此才称之为“纯甘露”。

  11、“未尝无量因”和“此真纯甘露”的顺序

  对方观点:“未享无量因”这一句放在“此真纯甘露”偈颂的前面,难道不是更妥当吗?声闻缘觉不能享用具足无量功德之因的甘露妙法,如果这样翻译可能会更好吧?

  本宗观点:以前的翻译家,尤其像印度的天王菩提、藏地的智慧军等大译师和大班智达,全部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他们再三酌商确定下来的词句,依靠我们的分别念来说其翻译的过失,实在不合理。

  前代的诸位大译师、大智者均是佛菩萨化现而具智慧眼的补特伽罗,正因为依靠此等句子的顺序也可以突出特定的一些内容,方才如此翻译。前文也已经讲过:包括世间的大自在天、梵天等也不能享用此无量的因,唯一具有清净智慧的佛陀才可以享用此纯净甘露,正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诸大译师们才如此翻译。

  以时间为例,正如经中所说:轮回未空,我不涅槃。佛陀乃至世间流转期间一直住世,而声闻、缘觉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具有如此大差别的原因,正是由于声闻缘觉不具备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而导致对轮回心怀恐惧、对寂灭存有喜意。再者,他们不能圆满证得佛陀的十八不共法,也是未能通达二谛双运之中观正理所造成的。所以,为了表达出这一内容,译师具有针对性的此种翻译包含了非常殊胜的意义。

  遍入自在等,未享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在这里,对于颂词中“未尝无量因”和“此真纯甘露”的顺序所包含的意义,麦彭仁波切已经作出了解释。意思是说,甚至居于世间首位的诸声闻、缘觉也没有享受过此甘露,那么世间的梵天、自在天、遍入天等就更不言而喻了。

  12、“亦未尽…”中“尽”的意思,并不一定安立为赞颂这一含义,之所以加在此处,只是为了结合所表达的特定内容而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悲清净…”中的“悲”,是指佛陀对一切可怜众生具有大悲心,为此才将自己因地所证悟的境界全部指导给众生。由于这一大悲心所照见的远离一切翳垢,就是所谓的“清净”。依靠此大悲彻底清净之因所现前的果,就是如来。所以说,唯有佛尊才能享用二谛双运的这一甘露,其他的声闻缘觉或者世间的大智者,根本无法享用。

  13、清净智慧

  颂词中这句话,也是为了体现如来不可思议的清净智慧才如此宣说的。佛陀一方面具有清净智慧,一方面也具有清净悲心,假设只有悲心而不具足智慧,就根本没办法给众生指导解脱道,如同失去双臂的母亲只能看着儿子被水冲走一样;仅仅具有智慧而无悲心的话,不一定将自己证悟的境界开示给其他众生。正因为既有悲心也有智慧,佛陀将自己证得的甘露妙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生。

  14、果因

  因当中有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等很多种。所谓的果因,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由于烟是火的果,以烟作为因,以此推知火存在。

  15、佛陀清净智慧的果因

  佛陀在因地时已经如理如实证悟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以此作为前提或者因,只有他具有这种能力为他众宣说此正理,这一点以果因可以比量推断。

  而佛陀已经如理如实对众生无误开示正道,这就是果,它的因是什么呢?因就是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这一真理。正因为已经通达了这一真理,才有能力为众生如理如实宣讲。比如在学院当中闻思了很长时间,已经对中观和唯识生起了一定的境界,这样必定可以为他人宣讲中观等道理,原因就是他通过学习已经获得了这一能力,这一点通过果因可以推断出来。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24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