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三、说法品=己一、宣说应无悭吝为他说法之合理性(209)+己二、说法之必要(210)+己三、如何说法之方式+己四、所说法之自性+己五、如是宣说之摄义
己三、如何说法之方式=庚一、菩萨说法之方式+庚二、佛陀说法之方式
庚一、菩萨说法之方式=辛一、讲法之差别(213)+辛二、意义善妙(214)+辛三、词句善妙
20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说法品)分五:
20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一、宣说应无悭吝为他说法之合理性;
坚稳见命财,难得无实质,
极喜于苦众,恒发大布施。
法广普利众,亦非极难得,
尽施无尽增,何况非一次。
21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二、说法之必要;
各别自证故,佛陀未说法,
悲尊如巨蟒,说法如气息,
引众至彼法,寂灭如口门,
真实而安置,净广共无尽。
如是瑜伽修,彼则非无义,
如是善逝说,彼亦非无义。
唯闻若见义,修则成无义,
未闻若行修,说亦成无义。
21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三(如何说法之方式)分二:
21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三庚一(菩萨说法之方式)分三:
21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三庚一辛一、讲法之差别;
菩萨尊说法,教证自在中,
一切口色法,虚空出法音。
21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三己三庚一辛二、意义善妙;
广大断怀疑,信受示二真,
此名诸菩萨,圆满之说法。
菩萨尊说法,文不骄不厌,
明亮种种理,解无染遍行。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1-111 2016年09月21日
今天是九月二十一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早在二十年前的今天,法王如意宝在学院当中,写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言,叫《胜利道歌》。我刚才看了一下,缘起很特殊。
二十年前,九五年的时候,法王如意宝示现生病。到了九六年九月份的时候,法王如意宝的法体基本上康复了。学院当中一些这样、那样的事情,当时内外密的违缘都遣除了。九月二十一号,法王在五千个僧众当中,即兴而唱《胜利道歌》。
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今天的学院,前一段时间说是政府这边批准了五千人;二十年前法王的《胜利道歌》当中也说是“五千僧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不管怎么样,今天的这个日子非常特殊,刚好过了二十年,当时是一九九六年的九月二十一日,今天是二零一六年的九月二十一日,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念一遍《胜利道歌》的汉文。
(众念诵)
胜利道歌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怙主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恒住八瓣莲蕊心,所言愿利诸有情。
甚深光明大圆满,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
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
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
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此乃清净人规法,三世诸佛方便道,
亦为四摄之精华,诸位弟子切莫忘!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
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第十七胜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我等师徒遣除内外密诸违缘,阿旺罗珠宗美于庆祝胜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即性而唱,善哉!
二十年,怎么过的?二十年,二十年也是弹指之间。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讲《经庄严论》,先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开始讲《经庄严论》当中的第十三品《说法品》。
前面第十一品《信解品》讲,对法产生信心,首先对法要有信心;第十二品《求法品》讲,对法有信心以后,要去求法。要求教法和证法两种法,求法的方式是五十一种作意等等,这些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说法品》,自己求到法后,还要说法。
求法、听闻佛法,主要的意乐是为了自利,自己先充实、自己先学习、先让自己的内心照耀光明,是自光明;说法的意乐是利他为主,主要是让他人的相续得以光明,是他光明。所以十二品《求法品》讲完了以后,紧接着讲《说法品》。
每一品都是很重要的,希望真正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不要在表面上,或者形式上学一学,听一堂课、两堂课,不要这样。因为谁也没有被强迫、都是自愿参与的,所以最好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是自己的证人,对吧?
我们都是大人,这里也没有什么十几岁的孩子,也没有九十岁一百岁的高龄老年人,可能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孩童不懂事,高龄老年人有时候有点糊涂,那么中间的人,应该是明白自利和他利的。
开始讲《经庄严论》的时候,我没有收一分钱,全是自愿的;你们听法,也是自己报名的、自己愿意的。如果中间变了的话,那我们就是不守承诺的人,自己应该发现自己是不守承诺的人。
大家在听法的时候,要很喜欢。如果给一个灌顶、讲一节课、作一次演讲的话,世间人特别喜欢;而讲一些大法,尤其是像我讲的有些大经大论,确实比较大,要学的人可能就比较少了。
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很多人讲的法,时间不算特别长,要学的人有很多;而像我每天都讲这么多的、内容很丰富的大经大论,要学的人可能比较少。不是说没有,有肯定是有的。我在很努力地认真地给大家传授,传授的原因,是自己有珍惜感吧,自己也好,你们也好,大家有这样的机缘。以后还能有多少次呢?很难说的。
我们共同学习《经庄严论》,肯定是最后一次。我这一辈子当中,不可能再讲了。你看,讲一次要这么长的时间,肯定是没办法再讲的。这么大的论典,讲一次,已经算是不错了;讲两次,肯定是没办法的。根据我的年龄、身体、寿命各方面来讲,肯定是没办法的。
我想,对你们来讲,这辈子当中,可能是第一次听《经庄严论》。有些人以前也听过吧,包括法王在世的时候讲过等等。这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缘了,所以大家应该很珍惜。我并不是说有些人不珍惜,只是偶尔给大家提醒一下,也是很好的。我喜欢在课前、课后,经常讲一些功德、讲一些道理。
我听说,以前印度的一个上师来藏地传法,传了一个月的法,只是把法讲完了,其他什么都不说。听众以为,他来的第一天可能会讲,他要传什么法?灌什么顶?结果他什么都没有说,法本拿来后,就一直念念念、讲讲讲;听众一直等着,直到最后一天,听众以为,他肯定会说个话吧?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有说。他讲完了法,就离开了,除了法本上一些灌顶的内容以外,什么话都没有说。这是他的个性,挺好的。
我不是这样的,可能比较啰嗦。你们也可以批评,我也不能生气。今天下面会讲,说法的时候,旁边有人提意见,讲者不能生气,应该用很温和的语言对待。我还是受过培训的,你们在课堂上给我提意见,我至少不会在法座上大发雷霆。
《说法品》分了五个方面的科判,是分五个方面来讲的。
戊三(说法品)分五:一、宣说应无悭吝为他说法之合理性;二、说法之必要;三、如何说法之方式;四、所说法之自性;五、如是宣说之摄义。
己一、宣说应无悭吝为他说法之合理性:
坚稳见命财,难得无实质,
极喜于苦众,恒发大布施。
法广普利众,亦非极难得,
尽施无尽增,何况非一次。
下面讲到给别人讲法的时候,不要有吝啬心,要以欢喜心给别人传授。因为前面已经讲到了,菩萨在《求法品》当中获得了佛法,获得佛法以后,只要有因缘的时候,就应该尽量给别人宣说。如果没有这样,而有吝啬心的话,是会有过失的。
以前的周利槃陀为什么那么愚笨?因为他前世是个大法师,但吝啬给别人讲法,所以吝啬的果报让他非常愚笨,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注1]当中有这个公案。
为什么阿难尊者那么有智慧呢?阿难尊者的前世,在世间当中名叫大白[注2],是历算、数学方面的班智达。他的心特别好,对每个学生都特别好,以这个原因,他在五百世都是有智慧的人。在佛的教法下,证得最后身。
我们在人生当中,不要吝啬自己拥有的法,要尽量与别人分享这些法。当然除了一些,比如说密法的境界、不能宣说的有些窍诀以外。
“坚稳见命财,难得”,坚闻菩萨见到世间当中的生命和财富,觉得特别难得。
获得一个人身、获得一个人的生命,就像大海当中盲龟遇上漂着的木枙一样,非常难得、特别不容易。以前的人为了得到财富,到大海里面去寻找财宝、宝珠,特别辛苦;我们现在赚钱,也要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获得,是不容易的。世间人们都认为,生命、财富是最可贵的、最难得的。
“无实质”,从坚闻菩萨的观点来看,这两个没有什么很大的实质,可以舍弃、布施。如果把生命给别人的话,别人不一定用得上;把财富给别人的话,只能解除别人暂时的困苦。
佛陀在《金光明最胜王经》[注3]当中,讲了财布施与法布施之间的五种差别:财布施能解决暂时的利益,而法布施能解决永久的利益;财布施只能暂时遣除贫困、福不出欲界,但是法布施能令众生超越三界等等。
按照世间的观点来讲,生命和财富是比较难得的,但是把它们给予别人,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实质和利益。
“极喜于苦众,恒发大布施”,菩萨特别喜欢对特别痛苦的众生,恒作大的布施。虽然身体和生命是难得的,财布施给众生也不是特别有用,但是菩萨还是愿意做大布施,包括自己的王位、受用、财富、身体、生命,这些都愿意用来做布施。
“法广普利众,亦非极难得”,法是指佛法;广是指胜义谛的法和世俗谛的法,特别广阔和甚深的法。
法布施对众生的利益是特别大的,听闻佛法也好、思维佛法也好、修行佛法也好,对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都是非常大的。这样的佛法,跟前面的生命、财富比较起来,并不是很难得的。比较而言,生命是很难得的,法不是很难得的,所以菩萨愿意做什么昵?他愿意把所得的法,没有任何保留地布施。
“尽施无尽增,何况非一次”,法布施的意义,不像身体布施了以后,马上就没有了,没有实质意义,不是这样的。一切法布施,会无尽地不断地增长功德,就像传灯一样。在前灯没有消失的基础上,辗转传下去,最后点亮无数的灯。同样的道理,我毫无保留地把法传给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再传给一千个人;这一千个人,再传给一万个人;传完这一代人,还要传下一代人;从时间也好、从地域也好,不是一次地而是无边无际地传下去。
《正法念处经》讲,“说法示人,毕竟利益”,以佛法开示别人,毕竟是有利益的,没有任何危害、没有任何不利之处。就像传灯一样,完全是利益众生的。
这里讲,与财富和生命比较起来,佛法更容易得到。有些人会有疑问:在《贤愚经》和很多经典里面讲,佛法比生命和身体,还有财富更难得;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四个偈颂,将自己的身体舍弃过无数次。这里怎么说,佛法比身体和生命还要容易得到?并不难得,为什么这么讲呢?
其实在这里是讲,佛法住世的时候,佛法并不是很难得的。我们的生命,多少次投生才能获得一次人身?这是特别不好得的;而佛法的话,只要得到人身,在具足佛法的地方,就可以求得的。
比如说现在,你真的想求法的话,可以到很多地方去求善知识,并不是完全得不到的。与自己的身体和财富比较起来,佛法应该是好得的。从佛法住世的层面来讲,生命和财富比较难得。有些人经常讲,“哟,现在不好赚钱,钱不好得;佛法好得,上师也很多的,出家人也很多的,居士也很多的。”
现在网上有很多法,只要有个电脑,听什么法都没有问题。而钱不好赚,有时候依靠网络做买卖,前两三天还可以赚钱;等竞争对手来了以后,一下子就没有钱赚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赚钱不容易,而佛法比较好得。
随时给予众生法布施,对众生来讲,是百分之百有利益的。而且这种利益,是永久性的心灵利益,跟身外之物的利益相比,还是有一定殊胜性的。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要把佛法作为与众生结缘最重要的资源,应该这样来作意。
师念藏语传承。
己二、说法之必要:
各别自证故,佛陀未说法,
悲尊如巨蟒,说法如气息,
引众至彼法,寂灭如口门,
真实而安置,净广共无尽。
下面讲说法的必要。如果没有说法,很多众生都没办法证悟法界、证悟自性,说法是有必要的。把佛说的法给别人讲,到底讲什么法呢?讲的应该是教法和证法。教法是依靠文字来讲的,证法是把内心当中所证悟的境界,传授给别人。
“各别自证故”,圣者各别自证所得到的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也不是闻思修行的对境,而是佛陀所通达的很甚深的胜义谛的意义。
“佛陀未说法”,诸佛菩萨内在智慧所证悟的、不可思议的、不生不灭的、不可言说的法,没有办法用语言和文字来给别人宣说。为什么呢?因为它完全超离了语言、文字的一切表述。
像世间当中的柱子、瓶子、虚空,以及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所有东西,我们可以讲“柱子”、“瓶子”,但“柱子”是不是所证悟的法相呢?不是的,真正所证悟的境界、胜义谛的法,按照禅宗来讲,一个字也是没办法说出来的。
比如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经》[注4]当中讲过,“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也就是说,佛陀从成佛到最后涅槃之间,一个字也没有说过。再比如《金刚经》[注5]里面讲,佛陀说他在如来面前,从未听说过佛法等等。
那么胜义谛是不是谁都没办法宣说呢?实际上也不是。佛陀给众生宣讲了三藏十二部,或者八万四千法门,引导众生达到法身的果位,这个引导方法是什么样呢?
“悲尊如巨蟒”,世尊相当于是一条非常巨大的蟒蛇,它的身体上可以耕地,非常非常大的。从它的口里出水,远看好似大河般流淌,野兽认为是江河前去饮用。当野兽到它口中喝水、饮水的时候,它就发出一种毒气,导致野兽死亡、落到它的口当中。
把佛陀比喻成蟒蛇,具有四种道理。
“说法如气息”,第一个道理,佛陀的说法,十二部也好、四谛也好,这些法,比喻成蟒蛇发出的气息、毒气。
“引众至彼法”,第二个道理,引导他众是以十二契经引领如野兽群般的所化众生趋至佛陀本身的真实道法。众生,比喻成野兽。像野兽前往蟒蛇口中喝水一样,众生被引导趋入真实道。
“寂灭如口门”,第三个道理,众生趋至最终寂灭苦谛、集谛的涅槃法身佛陀,如同口门。像野兽死亡落到蟒蛇口中,众生现有的世俗法都灭尽了、没有了。在灭尽的时候,刚好到达了寂灭的法身位置。
“真实而安置,净广共无尽”,第四个道理,真实安置于清净二障——妙净、具足力等广大功德的妙乐、与一切佛陀共同的大本性妙我、永不穷尽的妙常波罗蜜多中。
这就是安置众生的方法,佛陀所讲的法,非常清净,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极其广大无边,是三世诸佛共同的境界。众生得到什么呢?净、广、共、无法穷尽的波罗蜜多的功德,会安置在这样的境界当中。
这个比喻,我好像以前在课堂上讲过,它不是很好懂。把佛陀比喻成蟒蛇,好像有一种贬义,但实际这里有很甚深的含义。它是譬喻句,比如说一些野兽,包括牦牛等等,它们看到蟒蛇口中幻化的流水,为了喝水,就到蟒蛇口中去,结果失去了生命而落入蟒蛇口中;同样的道理,众生依靠佛陀所说的文字语言而趋入真实道,结果世俗分别念的生命没有了,落入了佛陀的法身境界,融为了一体。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佛所讲到的语言文字,就像是蟒蛇幻化出来的水一样,是引导的方法,并不是最究竟的实相。
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佛在胜义当中,什么法都没有说过;在世俗当中,什么法都说过,这两者怎么对接、怎么趋入呢?这个比喻是很难懂的,有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有些道友听一堂课,就觉得可以了,连一遍都不看,不能这样的。现在世间人对专门研究的一个譬喻、一个道理,要研究好几十年。
这个道理,刚开始的时候,不是特别明白;后来通过这个比喻,就会比较清楚,胜义谛的法,怎么样可以证悟;世俗谛的法,怎么样在众生面前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