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创建日期:2024-07-05

  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注9]1、《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47-57讲记:

  世尊因地的时候还曾转生为嘉瓦谢达,他跟朋友嘎玛热巴一起在地狱里面拉马车。因为他的朋友力气比较弱,被狱卒打得非常厉害,他就想:“嘎玛热巴特别可怜,应该让我来承受他的痛苦。”

  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也有这个公案,内容基本相同。其中讲到,世尊因地时堕入了地狱,他看到朋友的身体特别弱,而且在感受强烈痛苦时就喊“爸爸、妈妈、妻子”等来减轻痛苦。他认为朋友这样喊也没有什么意义,就跟狱卒请求要代受朋友所有的痛苦。但狱卒特别不高兴地说:“众生应该各自感受自己的痛苦,你哪能代替他?”于是用兵器勾住他的颈部进行惩罚,这个时候,他就以发心力转生到天界当中去了。

  也就是说,仅仅是想遣除众生微小的痛苦也能脱离恶趣、转生人天善趣。像世尊仅仅想遣除同伴的地狱之苦也能转生到天界去的话,更何况经常观修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呢?

  2、《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另《报恩经》中记载阿难曾问佛陀:“世尊对诸比丘如是关爱,不知世尊发菩提心已有多长时日?”佛陀告诉他说:“无数劫前,有两人因广积恶业而致身堕地狱。狱卒令二人推拉马车,且不得停下歇息,并不断以大铁锤痛击他们。其中一人因身单力薄已无力再拉,但他被锤打致死后又立即复生并再度遭罪。此时另一人则对他生出强烈悲心,此人祈请狱卒:‘我一人拉车即可,请务必将他释放。’狱卒闻言顿生嗔恨,抡起铁锤就砸向发悲心之人,结果此人被砸死后立即转生三十三天。”释迦牟尼佛接着又说道:“当时在地狱中心生慈悲之众生即为我前身,我最初发菩提心之对境即为地狱众生,后来即开始对一切众生皆发慈悲心。

  。。。。。。

  如是上述种种公案皆在叙述释迦牟尼佛初发心之情况,其他经典中有关释尊于不同佛前发心之记叙尚有多处。所谓最初发心据《经观庄严论》所言可分两种:其一,以粗大名言而发之世俗菩提心;其二,以细微法性而发之胜义菩提心。《经观庄严论》又将以名言而发心之因抉择为五种:“友因根本力,闻力善习力,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也即是说,佛陀在胜他幢如来前发心是凭友力而发心,因文殊菩萨当时变为说法上师智王,他以善巧方便劝请童子,并将之带往如来前使其发心、积累善根;而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三位童子中之倡议者时,他看到胜伏如来后便供养双股珍珠项链,并发愿获如来果位;再看他转生为地狱中拉马车者加巴谢达时,因悲悯朋友而初发悲心。这后二者皆属因力发心,实乃其前世种姓苏醒、成熟后方才发心。三孩童中,当时发心广大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各自发心欲成为神通、智慧第一者,即分别为后来之目犍连、舍利子尊者,他们当时即如是发心。地狱公案中加巴谢达之发心既可称为因力发心,亦可称为根本力发心,因《经观庄严论》有云:“彼根为大悲,恒思利他众。”发菩提心之根本即为对众生生起慈心、悲心,故而可称之为根本力发心。同时,加巴谢达之发心亦为其大乘种性苏醒之缘故(,因之又可称其为因力发心)。

  [注10]《开启修心门扉讲解》35-54讲记:

  博朵瓦尊者云:“有的商人在下雪之时也会说:‘这样对马蹄有利。’晚上下雨的时候会自我安慰:‘这样敌人就不会来侵扰了。’

  博朵瓦尊者说:以前过路的商人也是特别害怕下雪,本来以前藏地的商人从康定把很多行李驮在马上面过路,如果第二天下雪的话可能就走不成了,下雨的时候也同样,晚上连个住处也找不到,因为商人夜晚时一般在露天过夜,所以他特别伤心。

  但是有些商人,这样的天气还是会转为道用,他会说:没有事,下雪很好,因为天气太干燥,马蹄会慢慢裂开,马就不能上路了,如果下雪,马走路时很方便,下大雪也很好,对马蹄有利。

  有些司机也同商人一样,开车时都是祈祷千万不要下雪,不然路上打滑,很害怕。

  晚上下大雨时,大多数的商人不喜欢,但是有的商人也会说:晚上下大雨,敌人就不会来,我们就安心地睡了。他们的观点不同。

  同样的道理,大多数的修行人不喜欢遇到痛苦,“最好我烧香拜佛不要有痛苦,不要有磨难,平平安安,我的修行要成功。”他是这样来求加持的,但是有些个别噶当派的修行人不会这样。他希望修行过程中发生一些违缘和痛苦,假设有违缘和痛苦就可以转为道用。

  同样,我们也应将疾病、贫困、诽谤,乃至梦中的痛苦都转为道用而使罪障清除,并生起诸多功德。

  同样,我们遇到一些病苦、困难、毁谤,甚至我们做梦的时候,梦中不吉祥,都可以转为道用。小乘的转为道用用出离心来摄持,比如说我做了可怕的梦,今天可能不吉祥,但通过可怕的梦可以知道轮回都是痛苦的,自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如果是大乘就用菩提心和无二空性来摄持。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二(修行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

  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

  劣道者认为烦恼有自性,依靠道断尽烦恼后获得涅槃,以耽著轮回与涅槃为过患与功德的强烈心态断除轮回、趋入寂灭,菩萨善巧烦恼无自性而以烦恼赐解脱的方便,具足无分别智慧,虽然不舍轮回但也不为轮回过患所染而行菩萨行,最终获得不住有寂之涅槃,由此宣说了以无分别的无缘智慧证悟轮涅等性之理。如《般若十万颂》中云:“除贪外出离贪我未宣说”同样也宣说了嗔、痴,密意是说以贪出离贪,并非以他法出离,除了法界以外无有其余法,一切法的实相或体性或自性决定是法界真如,除它以外的法尘许也不存在,为此佛陀考虑到是以贪等出离贪等才如此宣说。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宣说染污法,具慧密意许。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

  从彼得解脱,依彼离彼等。

  这般了知烦恼自性本来清净,如果了知烦恼以烦恼自解脱,则不需要寻找其他对治。假设自本性未解脱的一个烦恼存在,那么谁也无法解开,也无可断除。因此,因相乘的了义经中说诸法本来无缚无解。果密乘也是如此,《喜金刚续第二瑜伽清净品》中说:“决定一切法,清净真如性”等,又云:“自证性清净,非以他净解”等,这些是同一密意要点而无有差别。同样所说无明与菩提相同,也是指除法界外其余的法不存在,因此说烦恼自性是菩提的本体,具慧菩萨了知佛陀的密意是如此后这般承许。如经中说“烦恼即菩提金刚基”等。

  若有人想:如果以烦恼本身出离烦恼,那感受烦恼的一切众生为何没有出离呢?

  那是没有如理了知密意,他们不知贪等是真如性,耽著某某相状而受束缚,菩萨证悟贪等是真如法界自性而如理趋入,因此从平庸自相的贪等中解脱。所以,以贪等解脱贪等,不缘贪等有实性与相状也不生任何贪、嗔。证悟了贪等自性,将现前原本灭尽或原本无生之义,获得尽智、无生智的大菩提。理解为贪等存在同时有朝一日灭尽它而在自相续中不再生起的声闻菩提对真如愚昧,如《现观庄严论》云:“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说师尽诸障,吾以彼为奇。”圣者无著在《摄大乘论》的甚深法身偈中说:“具足大方便,烦恼菩提支,轮回寂法性,如来不可思。”宣说了轮回即涅槃,烦恼成为菩提支或道。因相乘中也明显宣说了,没有以智慧证悟此理无法获得不住有寂边的大菩提。果乘中直言不讳指出随同证悟的殊胜方便之道,因此成立是成佛之捷径。

  壬二、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

  为众住地狱,苦剧非害彼,

  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

  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

  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

  为了众生纵使住于地狱界,烧煮等痛苦再如何剧烈,但对佛子们来说并不是有害身心及障碍大乘道的加害,因为依靠此因,会对如幻的众生披上极其悲悯的铠甲。而以执著寂灭涅槃为功德、世间轮回为过患而趋入下乘道的分别念种种相似善法,才是障碍菩萨道的作害者,为什么呢?因为具慧菩萨住于地狱只是当时受苦,不是一切时或永久对无有二障垢的力等广大功德的大菩提作障,如匝哦之女与迦布西达的传记一样。声闻、缘觉其余乘的道果,分别为自利而完全解除烦恼痛苦获得清凉,唯一追求利益自己,纵使当时住于极其安乐中也障碍大菩提,如趋入大乘道者依靠他人邪行而舍弃发无上菩提心现前声闻的涅槃那样。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无缘智慧;二、宣说大悲。

  壬一、宣说无缘智慧:

  当知无有法,可得无染净,

  犹如幻术等,如是如虚空。

  将诸法于胜义中无有与显现许可得执为相违的凡愚没有通达其义而畏惧,认为自性染污法不存在也与客尘清净相违而畏惧,不信解大乘,也是由不知甚深密意导致,如果了知,则无有那些相违。为什么呢?虽然显现许这些法存在,但并非如显现般真实成立,而是如梦幻等,所以应当了知名言中有可得,胜义中相不可得如虚空般,为此可得与不可得并不相违。

  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

  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

  如同精通唐卡的画家,以串习工巧的方便或依仪轨而以种种染料如理绘画的种种色相,画中本无真实高低不平,但眼前却显现手、足、面部等高低不平。同样,在没有如理证悟法义非真实的分别念前,尽管所取能取无有二相别体,但现似有二法,实相与现相不同而现为有,实际无有,如是显现有也不相违。

  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

  彼离彼垢已,如是心同理。

  虽然自性清净,但后来离开垢染时才显现清净也不相违,就像水自性是不杂尘埃的澄清物,但混杂泥土而混浊时,水的自性并非因杂有土尘不可分开,虽然是水却也显现为有混浊,后来变得澄清,就是现前原先水的自性,它的澄清并不是先前没有而由混浊中重新产生,澄清只不过是离开了暂时泥土所染的垢秽而已。虚空自性清净有云与离云,金子脱离了淤泥,虽然先前无有垢染,但显现有垢的阶段与离垢的阶段,如是自心显现清净不清净也与此同理。

  心性恒光明,是以客尘染,

  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

  也就是承许,心的本性或实相恒时自性无垢光明,贪等罪恶在那颗心自本性中并不成立不可离开,而是以非理作意的客尘烦恼造作成有垢染的,垢染无可染污的法性光明心以外其他分别心或非真实的分别念不是光明,无垢的法性心或光明本智称为心的自性或明空双运的本性。

上一篇: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