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16-23

创建日期:2022-07-12

  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16-23

  (十六)自之陋习未自省 他人岂能揭示之一

  【自之陋习未自省,他人岂能揭示之;

  自己的过失习气,自己不自省调伏,他人怎么能为你指出?即便指出你的过失,恐怕你也不会接受。

  有很多居士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好,想要改变,问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改变才最好?我告诉他们,当你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就充分说明你已经在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可怕是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无法进步改变的第一个障碍。现前你已经认清自己的不足,说明你已经开始改变。

  比如我们说过,如今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没有端正心态的缘故,内心往往产生诸多烦恼,与他人相处矛盾重重。现前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时时对治心相续,端正自己的心态。

  从单纯世间角度来说,平常家里产生矛盾的最大原因,往往是自己形成的一种特权意识在作祟,要么觉得自己是家中唯一的主人,事事都要做主;要么将自己当成客人,什么都不管,因此,很多小事就会导致一些磕磕碰碰的烦恼。

  比如有些人总是抱怨:家里做饭的是我、洗碗的是我、扫地的也是我,既然家里做什么事情都是我,你在外面干什么?内心觉得很不舒服时,脸上也会带着令人反感的一些情绪。但争吵的原因无非就是觉得自己做得多,对方做得少。若能当下转念改变自己的心态,想到自己是家庭一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更美好,做多做少又有什么关系?仅仅转变自己的一念心,就会避免很多磕磕碰碰的烦恼事。

  现前我们作为修行者,不仅要有这样的世间心态,更要有出世间的心态。当贪嗔痴烦恼起现的第一瞬间,就要知道它的过失。我们现前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不能成办解脱的最大阻碍是贪嗔痴,所以当贪嗔痴烦恼生起的一瞬间,就必须要破除贪嗔痴烦恼,这才是修行者的行为。我们已经知道贪嗔痴烦恼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时时都在调伏。只要如是修行,相信你的见解会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

  (十七) 自之陋习未自省 他人岂能揭示之二

  自己的过失只有自己反省领悟,他人无法为你指出。如果自己不做反省,即便别人为你指出,你也不会接受,甚至还会恼羞成怒。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也是在告诫我们,要对治自己的烦恼,就要时时带着镜子观照自己。每当产生烦恼时,首先要反省并观察产生烦恼的根源。也许你觉得烦恼是依他缘而生,但如果你自己本身没有这方面的缺点为因,又怎么会有烦恼产生呢?因此,一切过失都是由于自心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

  例如你在鼻尖上放一点点臭豆腐,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臭味难道是地处不清净的缘故所致吗?当然不是,是由于你鼻尖沾着臭豆腐的原因。只要你把臭豆腐从你的鼻尖上取走,当下一切都会清净。同样,当自己业力清净之时,无论何地都是和谐清净处。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没有丝毫烦恼,原因并不是极乐世界看上去繁华庄严,而是他们的内心都很清净。如果你的内心烦恼沉重,即便你每天住在奢华的别墅里,烦恼也依然沉重。所以,环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的内心,想要清净自己的烦恼,主要还是需要时时反观自心,以镜自鉴。

  我听很多人抱怨,由于家庭矛盾,导致自己的修行障碍重重。要记住,想要家庭和睦,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世间人可能觉得很委屈,凭什么要自己改变迁就对方?有这样的想法,充分说明你并没有信仰,不知道要守持戒律。若是真正的信仰佛教者,当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时,内心会充满喜悦。因为他知道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生生世世之快乐。这样一来,知道改变是为了成办解脱,内心还会产生烦恼吗?

  我遇到过很多居士,往昔可能性格等多方面都不招人欢喜,因此家人都很反对他学佛。但他们依教奉行,逐渐调伏内心,改善性格,一段时间以后,家人不但不反对学佛,反而都跟着他踏入佛门。所以,有时候想要改变他人、净化他人的内心,仅靠自己的嘴巴去说还不够,更可靠的助力是自己的行为。自己做得越好,相信就越能感染他人。

  我们身旁的众多亲朋好友,不希望我们进入佛门的原因在于何处?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对佛法不了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发心并不坏,他们只是怕我们误入歧途,令生活变得糟糕。如果你的行为不仅没有变得糟糕,反而越来越好,相信身边的人会越来越接受你,因为你已经用事实证明,现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好事。相反,你变得越来越不靠谱,相信谁都不会跟随你进入佛门。

  前段时间,有位居士带着他信佛的同修过来见我,告诉我这位同修已经修了三四年,想印证一下见解。当时我开玩笑地说,他们的修行非常不错。他们听到这里非常惊讶,为什么他们自己什么见解都还没汇报,导师就知道自己修行不错呢?我告诉他们:“因为你们很正常,没有神神叨叨,修法三年后还能这么正常,已经很不错啦。”

  为什么这么讲解?因为如今很多人不懂得如何修法,不知道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调伏烦恼,反而成为一个神叨叨,精神状态不太正常的人。要记住,如果通过修法,你的性格越来越调柔,烦恼越来越减少,说明你修的是真正的正法。如果每天都神神叨叨,即便你天天宣说佛教有多么清净,但别人看你的行为却很古怪的话,也无法感觉到佛教的纯真。佛教本来非常纯正,由于你没有依教奉行,才会成为另一种状态,所以这并不是佛教的过失,而是因为你不懂得依教奉行。

  (十八)自之陋习未自省 他人岂能揭示之三

  一旦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说明已经走在改变习气的道路上,最怕的是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错处。精神病人都认为自己没病,甚至可能会觉得给他看病的医生才是精神病,所以医生无法为其治病。相反,医生告诉病人得的是精神病,而病人也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病,痊愈就指日可待。因此,一旦认清自己的错处,改变就会非常容易。

  喇嘛仁波切说,他的上师昌根阿瑞身边除了一顶破帐篷和平常吃的一袋小小的糌粑外什么都没有,但由于家族声名显赫,在上个世纪动荡年代,每次开会还是会被点名批评。后来每次开会时,喇嘛仁波切都会第一个发言并且不停地说话,描述他们师徒二人实际是多么贫穷等等,就怕他的上师又因为声名太大而被批评打击。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昌根阿瑞把他叫到身边说:“通过观察你的言行,我发现你好像已经有心脏病了。”

  上师说,当时他真没发现自己有心脏病,但确实是一直在为昌根阿瑞担心。比如他们师徒时常搬家,每次搬家时的行李基本就只有住的帐篷和吃的一点点糌粑、茶以及一些锅具等,全部的家当一个人就能背得完,但就是由于形势混乱,一直忧心忡忡。因此当昌根阿瑞提醒他有心脏病时,他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昌根阿瑞说:“你自己没有感觉不等于你没有这个病,从今天开始要铭记心中,上师亲自说你有心脏病,因此无论独处还是聚众时发表意见,都必须三思而后行,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那天开始,上师说他虽然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心脏病,但每当要说话、甚至想事情的时候,耳边总会响起这句教言。一段时间以后,才真正感觉到前段时间绷得太紧了,确实是有心脏病了,后面继续依教奉行,逐渐放松自己的心态。

  如同这个公案,想要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不足,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会逐渐修正自己的不足。如今我们已遇到众多善知识,问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依止导师。依止导师并不是仅仅在导师身边,而是要得到导师所有的教言,并依教奉行。所以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在依教奉行?若没有,从今天开始就要想到上师的教言,精进修法。我们都得到过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反躬自省,是否遵照导师的教诫清净守持戒律?若没有,从今天开始就要谨言慎行,清净守持戒律。总之,要时时铭记导师的教言。

  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以前由于自己性格不好的原因,很多想法可能不对,所以从今天开始,必须要有所改变。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我们前面还有“菩萨”、“佛子”的称呼,决定不能与庸俗同道,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心相续。若时时这样忆念,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菩萨,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十九)自之量力若未审 他人岂能制定之一

  【自之量力若未审,他人岂能制定之;

  平常修行过程中,无论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根机和条件是否符合。若不做观察,即便别人要你这么去做,你也做不到。因此,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做不到的不要随意承诺。这样一来,见解就会日益增上。

  我们说过,无上窍诀大圆满分为三种传承: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心印传承——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表示传承——讲经不用口,仅做表示来印证见解;口耳传承——以文字诠释见解而赐予一切。反观自己能接受怎样的传法?

  往昔也有很多居士问我,是否能以心印传承的方式为他传法,令他当下开悟?我想,即便导师有这样的智慧,但你也需要先反观自己,是否有接这种传法的根机?以心印传承的方式印证见解,需要有如同佛一般的根机,你的根机与佛相比如何?若根机相同,你当然可以接受这样的传法。

  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时,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众来听天竺喇嘛的教言。达摩祖师一上座,就以禅宗明心见性的方式印证见解。所谓“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达摩祖师就是以超越一切言语,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但由于弟子根机不足,即便达摩祖师的智慧有多么高尚,禅宗的见性法要有多么深奥,对弟子都没有起到一点点作用,这就是法与根机不相应的原因所致。

  何谓表示传承?历代很多禅师只要做一个表示,下面的弟子就能开悟,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这么传讲?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而接受表示传承的根机要如同菩萨一般方可。试问你和文殊菩萨的根机谁高,与观世音菩萨相比,根机谁高?若你有菩萨般的根机,当然可以接受表示传承。

  口耳传承是针对凡夫而立。其中凡夫还要分为下等、中等和上等,因此我们要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根机,量力而行。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根机呢?根机就是信心。扪心自问,虽然我们自认为具有信心,但却一点都经不起考验。只要是一点点的考验,你就决定会露出原形。

  据说往昔有一位高僧大德在幽静山林闭关,牧区中的一户人家对他非常护持,每天都会从很远的地方亲自上山供养饮食等资具,几年如一日。这位导师当时也正在为他们传讲信心,这个弟子觉得自己对导师的信心应该非常坚定,因为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他都能不辞辛苦地天天长途跋涉供养上师,谁会比他更有信心?但这位导师告诉他,这并不能说明他的信心很坚定。

  于是第二天,当这个弟子还是如往常一样将食品供奉给导师时,导师叫住他说:“这么多年,我有一句话一直不好意思开口,现在是否能对你讲一下?”弟子说,当然可以。导师问他:“你们家族中有没有什么传说,是说你们这个家族很不干净。因为你每次给我送食品时,每吃一次,就口舌生疮,非常难受,但是想到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不吃又不好。因此,今天想请教一下,你们的家族是否有业障特别沉重的说法?”

  这位弟子听到这里,气得不得了,他质问这位导师:“我给你送了那么多年的饭,但是你却质疑我们家不清净,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给你送东西了!”听到这里,导师就对他说:“昨天我们讲解信心时,你认为自己的信心很坚定,而我认为你的信心经不起考验,现在你知道了吗?”

  我想,这样事情如果轮到我们身上,我们也会非常生气,而这恰恰说明我们的信心真经不起考验,与历代传承祖师没法对比。别说是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即便导师是以口耳传承中顿时传授的方式赐予我们教法,我们也无法开悟。

  我们曾经讲过这个公案。往昔有很多信众不辞辛苦地去拜见一位誉满藏地的高僧大德,但这位高僧大德却对他们说:“你们的信心并不是很坚定,也经不过考验。”底下的信众都觉得自己的信心应该非常坚定才对,这位高僧大德从自己的床边拿着一只破鞋对信众说:“你们看,我刚刚抓到一只雪狮。”底下的弟子都感到非常惊讶,这位导师刚刚看上去还很正常,怎么转眼间就变得糊涂了,明明手里拿着一只破鞋,却说是什么雪狮?

  导师有他心通,当然知道弟子的想法,于是告诉他们说:“你们刚才都认为自己的信心很坚定,但若是真正坚定,见解最清净者当下就能看见雪狮。即便看不见,也决定不会把过失推在导师身上,而是反省自己眼根不净、业力沉重才看不见导师手中的雪狮,只能看见一只破鞋,但这都是由于自己业障沉重的缘故所致。可你们没有一个人这么想,而是都把过失推在导师身上。认为导师糊涂才会将破鞋误认为雪狮。”

  因此,平常求法过程当中,要正视根机,量力而行,不要高攀,执意追求很高很深的法……当然,很高很深的法都有,但是你能做得到吗?

  (二十)自之量力若未审 他人岂能制定之二

  常有人问我,体用一如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想,即便我能说得出来,你也未必能听得懂,既然听不懂,讲给你听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还不如交流一些有意义的见解。

  我相信在座的弟子已经做得非常好,时时都在观待自己的根机量力而行,没有好高骛远,要求导师为自己传讲很深但自己做不到的法,因为都已经知道自己的业障有多沉重,知道自己的根机是哪一种层次,适合哪一种法。这些理解都非常重要。

  记得以前在亚青寺时,有一位汉地过来的女众师父,她说自己在禅宗道场禅修了很长时间,听说亚青寺是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地方,而大圆满心印传承本来就是讲解心的本性,所以希望我能为她印证一下见解。当时我的功课还没念完,她就一直坐在边上一动不动,等我功课念完了,她看上去还是在打坐。我想,她可能是在做汇报见解的准备,于是我也没说话。又过了很长时间,我看她还是没有反应,忍不住提醒她:“师父,你说说你的见解吧。”但她回复我,“不能说,因为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要记住,心的本性不仅仅是如所有智,还有尽所有智。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一切法是在成就之前还是成就之后呢?如果成就之后传法就如同这位尼众所认为的“知者不言”一般,佛陀就什么都不能说了,因为一旦用语言表述就变成了思维。当然不能这么理解,因为还有尽所有智。这位尼众师父的见解,恐怕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心性。

  我身边很多出家人和居士都修得很好,因为他们不会拿理论掩盖自己的实修,在修学过程中,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也应该是这样。一旦以理论掩盖实修,就如同乞丐知道富贵家的财富,就以为自己也是富人一般,没有人会承认。只有真正具备了这些条件,才算是成功者,仅仅书上看过,口中知道这些道理还远远不够。

  在座很多弟子都在配同着《上师瑜伽导修》修上师瑜伽,非常好。至于观察修和安住修哪个作为重点,哪个作为次要,则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这样的修行永远不会有错。总之,修法绝不能高攀,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自不量力,否则见解永远不会增长。

  以前亚青寺有两位弟子,从小就在一起出家、修行、依止导师,后来又一起去拜见堪布昂琼的大弟子堪布门色,并在堪布门色面前得到印证。其中一位弟子的记忆力非常好,他将导师为他印证的一句一词都记在心中。从那天开始,两人又重新进入幽静山林闭关两年。闭关两年是什么概念?虽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修法修了一年,但真正修行的时间可能连一个月都没有,而闭关修两年,就是真的修行满两年的时间。可是闭关两年以后,他们却发现自己的见解没有丝毫进展。于是他们向喇嘛仁波切汇报了整个修行过程,并请教原因。

  上师告诉他们:“由于你在修行过程中,用词句掩盖自己的修行,因此一切修行均变成伺察意,见解没有增长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我想,这个公案对于平常非常精进,尤其从安住修方面入手的弟子而言,可能有很大的帮助。要记住,不要用平常所理解的理论去掩盖自己的实修,认为“这应该是空吧?这应该是明吧?这两个应该算无二吧”等等。这都是你在创造自己的见解,实际上你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做修行,才是最好的。

  (二十一)所作逢迎顾情面 此乃空耗暇满身 如是种种不思议 正知正念谨慎行

  【所作逢迎顾情面,此乃空耗暇满身。

  天天为了他人的情面而四处奔波,做种种与正法无关的事,就是在空耗暇满人身。与其总是顾及他人的面子,不如多照顾一下阎王爷的面,只有这样,修行才会进展。不要总想着对方是自己最大的施主,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为了他们抛弃修法也要去做,要记住,这样的行为真的很容易空耗自己的珍宝人身。

  往昔有一个人被很多施主请到家里灌顶。灌完顶后,施主们非常感激,做了很多供养并祈请导师:“您真是慈悲的导师,今天满足了我们所有施主的心愿。”这位导师回答说:“这完全是为了照顾你们的面子,这个传承我自己都没有。”为了照顾别人的面子,连传承都没有还敢灌顶,你说这位导师有多“慈悲”!

  因此,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好好修法。上师为我们诠释的一系列教言,就是在告诫我们要好好修法。

  【如是种种不思议,正知正念谨慎行

  以上所提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时时都要提起正念谨慎行持。

  正法的标准是什么?它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们所传讲的这部教言就非常值得一学。我也问过很多居士,会不会用电脑?如果会用的话,不要天天只想着玩游戏,也可以多阅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现在有很多导师在网上讲很多法,多去听听这些教言,会提高我们的智慧,对佛法的认识越来越广大,信心也会越来越增上,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二十二)结语

  【见修如盲之所言,所说虽多不堪用

  如果没有见解和修行,说得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这里当然是上师的一种谦虚之词,但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平常需要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如果没有见解和修行,即便口中所说的词句有多么优美动听,对成办解脱也没有丝毫利益可言。所以,如理如法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实修,才是解脱之道。

  【心中珍视之爱子,如是教授望汝持。

  希望弟子能时时受持以上教言。虽然这部教言是上师针对某一位弟子而传讲,但也是为我们后一代遵照导师教言而修行的弟子所传之教言,因此,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这么去做。

  上师是遵照以上教言修行而成办解脱的,现在他把自己修行的整个方法赐予给后一代弟子,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必须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导而多多修法。

  【我今趋向命终时,猛烈业力所逼迫,此时心中勿舍弃。

  现前即将要面临死亡,当一切业力逼迫之时,祈请弟子们不要忘记他。这是导师谦虚的一种教授。

  我们作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当众生在遭受痛苦时,救度他们是我们的使命,所以时时不能忘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每当修行前,都要想到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行持一切善法。清净发心时时都不能忘失,时时不忘菩提心是每一个修行者都应该做的。

  【为满足珍爱心子新龙阿巴南卓之心愿,卑劣阿秋如是著述也,愿吉祥!

  以上是上师著述的教言。

  (二十三)课后嘱咐

  每当自己有所懈怠时,就多观想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我相信,字面上面的四厌离法,每一个人都懂,但要将前行法要纳入自己的心相续,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不断串习。因此,天天都要去阅读这些教言并认真思考,当内心何时变成四厌离法,就说明你所有修法的基础已经基本扎实。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需要长时间去观修。

  至于修学方式,相信平常大家都在修上师瑜伽。我们将上师瑜伽导修分为前行之前行两个要义、入座前行三个要义、共同前行四个要义,一座修完一遍前行后再念诵莲师心咒,并配同着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等修行要义。但此时是否仍旧需要修共同外前行?我们在讲观察修和安住修时说过,观察修应该要灵活一点。如果今天的妄念沉重,就用剖析调伏妄念——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等方便对治;如果妄念是一种懈怠或拖延时间的情绪,就要以观修四厌离法为方便,多想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此时无论安住修的时间有多么短暂都没有关系。要记住,调伏内心烦恼必须要善巧,不要把每天的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当成一种教条,要懂得灵活安排,对治烦恼。若能这样去做,相信修行会越来越增上。

  我每到一处,见到当地的弟子们都在精进修法,内心非常高兴。如果只是与大家见面结个缘,我并不感兴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前复次教诫我:“未来给汉藏弟子讲法,是你事业当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弟子们传讲教言,才是我来汉地与大家见面的目的。我也希望所有弟子都能好好学习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相信会对增长见解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汉地网络发达,只要你想听,高僧大德的讲法非常多,但如果你只是天天在家里睡觉,想修法就修,不想修法就睡觉,我也没办法,因为你们修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们自己。对于懂得遵照导师的教言而如实修行者,不仅平时见解会逐步增长,当无常到来时,也能真正忆念到上师,认清上师的恩德。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多修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8-15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6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