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法华1序品3笔记
1、《法华经》按照天台宗的观点,讲了自方六种瑞相+他方六种瑞相,实际上也是缘起。
2、自方第一个瑞相:说法瑞相,佛陀为菩萨说大乘法: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无量义》在藏文的说法是《大抉择经》,就是指的《妙法莲华经》。
3、自方第二个瑞相:入定瑞相,佛陀结跏趺坐入了三昧定。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4、自方第三个瑞相:雨华瑞相,就是就降下花雨。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5、自方第四个瑞相:地动瑞相,普佛世间动,起,涌,震,吼,觉六种震动。是内在的一种动摇,六根得以清净的表示。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6、自方第五个瑞相:众喜瑞相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7、自方第六个瑞相:发光瑞相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8、他方第一个瑞相:看到这个刹土当中的六道众生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9、他方第二个瑞相:看到这个刹土当中的所有佛陀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10、他方第三个瑞相:看到这个刹土当中的四众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11、他方第四个瑞相:看到这个刹土当中的诸菩萨摩诃萨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12、他方第五个瑞相:看到这个刹土当中的诸佛般涅槃者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
13、他方第六个瑞相:看到这个刹土当中的舍利宝塔
【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14、天台宗称弥勒菩萨“三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第一个念头是:今天佛陀为什么出现这么好瑞相?
第二个念头是:这个瑞相到底象征着什么,我要问谁?
第三个念头是:谁才能真正让我得到答复?
15、佛经当中经常有偈颂和长行文的意义互相重复,龙猛菩萨在《毗婆沙论》中讲了四种原因:
第一个理由就是“散华贯华”,“散华”是指散文,长行文的意思,“贯华”就是偈颂的意思。印度造论的风格,就是有长行文也有偈颂,这是一个传统。
第二个理由就是,因为众生的意乐不同而这样的。有些喜欢偈颂,有些喜欢长行文。
第三个理由就是,获得的定解不同。有些依靠长行文就真正能懂得了其中的意义,有些是依靠偈颂才明白其中的意义。胜解不同,产生的定解不同。
第四个理由就是,利钝不同。如果是利根者的话呢,要么讲一个长行文、要么讲一个颂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钝根者的话,先讲一个长行文,然后讲一个颂词的话,这样反复,钝根者才能比较明白。
16、三乘法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17、六波罗蜜多中第一个就是讲布施波罗蜜多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