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851-900)
851、R、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金刚经》
从本体上讲的时候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当然这也包括佛陀的三转法轮。所以,如果谁说佛陀转了三次法轮,就在故意谤佛。如果有人说佛陀转了法轮或宣说了佛法,这个人就严重诽谤了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了解我真正的密意。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说:“我已成如来,未说一字法。”意思是,我已成了如来,但一个字也未说过。
852、Z、诸天子,于我前闻法,当知如幻如化。-----《大般若经》
从真实的角度来讲,佛陀一个字的法也没说过;但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甚至有超过涅槃之法,也如梦如幻。
853、F、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涅槃经》
佛陀永远不会被各种世法所染,就像莲花处于水中一样,他完全善断一切有顶的种子,永远度脱生死或轮回之流。
854、Y、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华严经》
在名言中对法的怀疑、邪见和增益都没有,而胜义中远离一切有实无实的戏论,或各种能取所取的分别心,这样的境界谁相续中具足,他就在随念佛和菩提。
855、Y、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华严经》
在一一心念中可以普观一切法,而且这也是安住在真如的境界中了达如海般的诸法的,这样的境界凡夫人不可能拥有。
856、W、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大师
我的心就像秋天的月亮一样皎洁,也像碧潭一样清澈,而它的本体与水中的月影一样,并非真实存在。虽然前面用秋月、碧潭、水月作了比喻,但真正心的本体并无法用月亮、虚空、白雪、白云等来比喻,因为它并非堪忍之法,而是诸法的法性,所以这又教我如何说呢?也就是说,苍白无力的语言根本无法触及它,唯有以心体取。
857、D、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三主要道论》宗喀巴大师
若断除一切执著相,这个时候中观或般若的见解才算圆满。
858、F、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华严经》
分别的这些蕴界处所摄的万事万物,它们的本性本来都是空性寂灭的,因为是空性的缘故,灭也没有,这就是无生的真正含义。
859、J、具智之如来,我若得菩提,无生死双足,速踩我头发。-----《白莲花论•净心品》
具有无边智慧的佛陀,若您发现我将获得菩提,那就请用您那无生无死的双足,迅速踩在我的头发上。为了满其心愿,燃灯佛从智贤的头发上踩过。
860、R、如来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伽功德不可思;若信不可思对境,则生不可思功德。-----《随念三宝经仪轨》
对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产生信心,这样就能获得不可思的功德。
861、R、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四百论》
如果有人建造七宝做成的佛塔,其高度等于世间色究竟天,而有人为了调伏一个众生而让他发菩提心,佛说此功德也远远超胜于前者。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
862、F、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大智度论》
佛陀是医王,佛法是良药,僧众是护理病人的护士,戒律是服药时的禁忌。
863、Y、以智慧手,安慰众生,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八十华严经》
佛陀能以智慧妙手安慰所有众生,他是世间唯一的大医王,能以善巧方便治疗众生异常严重的贪嗔痴病。
864、W、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佛遗教经》
我相当于良医,而我所宣说的妙法则相当于知病根源的医生所开出的药,但服不服,就看你自己了。若不服而导致病不能好,那就不是医生的过失;同样,若不认真依法修行,而不能获得解脱,也不能怪我佛陀。的确,虽然佛陀的教法中已经开示了解脱妙道,但解脱完全依赖于自己。
865、R、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菩提心释》
真正有空性境界的瑜伽士或修行人,其内心自然而然会欢喜利益众生,这对他们来讲并不是很困难。
866、Z、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经》
只要真能通达五蕴是空性,一切痛苦皆会消除,这个时候就获得了究竟的身心安乐。
867、S、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法华经文句》《法华经文句》
安从身上讲,乐从心上讲。即身体没有危险、痛苦,这就叫安;心里离开恐慌、忧愁、烦恼,这就叫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说我好安逸、我好快乐,其实这并非究竟安乐。只有各种身心痛苦皆依般若空性的威力而遣除,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
868、M、明度如地,五度如种,从中生成。-----《大明度经》
作为明度的般若度如大地,其他布施等五种波罗蜜多如种子,就像种子必须依靠大地才能生成一样,五度要得以真正成熟,就必须以般若波罗蜜多摄持,否则不成解脱之因。
869、R、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永明延寿大师
一切善法皆应以般若空性摄持,若没有摄持,则只成为世间有漏之因,也即以此善根只能转生在轮回中,而不会趣入真正的解脱道,更不可能契入大解脱的无为果。
870、X、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中观四百论》
只要我们通达、证悟空性,世间上所有虚妄分别的束缚,皆能消逝无迹。
871、B、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大智度论》
般若波罗蜜多就像众人共同行道时的引导者一样,而其他布施等五波罗蜜多只是助伴;如果行持前五度时没有般若,那么它们就像盲者一样不能行于真正的解脱道。
872、C、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智慧品》寂天菩萨
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所宣说的布施等一切支,都是为实现般若波罗蜜多而宣说的,故般若波罗蜜多极为殊胜!
873、Y、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宗镜录》延寿禅师
如果布施没有以般若摄持,只能得一世的荣华富贵,后来还会感受其余祸殃而偿还宿债;如果持戒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转生欲界天中感受快乐,之后还会堕入恶趣当中;如果忍辱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获得相貌庄严,而不能证得寂灭的法忍;如果精进未以般若摄持,只是徒劳兴建生灭之功,而不能趣入真常之海;如果禅定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获得上界的安住境界,而不能获得金刚定。
874、R、若非无数百千亿劫修习众行种善根者,则不闻是般若波罗蜜名。-----《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月婆首那翻译
如果我们没有在百千亿劫中修习众多善行,积累下殊胜善根,即生中连般若的名称也听不到。
875、R、如见东方赤,则知日出不久;若闻般若波罗蜜,当知去佛不远。-----《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如果我们见到东方出现红光,则可推知太阳不久就会出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听闻到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则可了知证得佛果并不是很遥远。
876、J、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释量论》
见到空性之后才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而其余修行只能起辅助作用,或者说只是现前它的方便。
877、S、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入中论》月称论师
声闻和缘觉由佛而生,佛由菩萨生,而菩萨的因是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也即这三种因缘聚合时佛子才能出生。由此可知,没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一切圣者皆不可能安立。
878、P、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中观宝鬘论》龙猛菩萨
无上菩提之主因有三种:一是如山王般坚固的菩提心,二是遍及十方的大悲心,三是不依二边的无二智慧。可见,没有这三者,就不可能获得佛果,一切圣者的来源就是世俗和胜义菩提心,而它们也依般若出生。
879、F、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入行论》
佛陀经过多生累劫深深思维,了知菩提心最饶益众生,无量众生依靠它皆能顺利抵达彼岸,即获得最胜乐的佛果。一切殊胜安乐的来源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
880、B、不寐夜长,疲惓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大智度论》
虽然晚睡只有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但睡不着的时候,就长夜难熬,因为这比平时过很多天都要难受。在疲倦的时候,因为体力不支,就会觉得路途非常遥远。如果是不懂佛理的愚笨者,那生死轮回就很漫长。
881、S、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普贤行愿品》
十方世间一切六道众生的善根,二乘有学和无学的善根,以及如来和菩萨的善根,这些都是我们随喜的对境。若我们能至诚随喜,并将之回向给一切众生,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882、S、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现观庄严论》
从世俗来讲回向非常殊胜,因为通过回向能将一般的善根变成殊胜的善根;但从胜义来讲,如果有耽著,或者说有执著之想,就被颠倒的分别束缚住了,这就不合理。
883、Z、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永嘉禅师
住相布施就像向虚空射箭一样,一旦势力穷尽,箭自然而然就会坠落下来,这样就会招致来生不如意。
884、Z、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永嘉禅师
怎能比得上三轮体空的无相法门,直接以顿超的方式入于如来的境界呢?
885、R、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月称论师
是世间的波罗蜜多还是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其主要差别在于是否能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若能摄持,那所作的回向或善根,就变成了乃至菩提果也不毁灭的善根。
886、X、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大智度论》
因戒律而分的三种境界,即烦恼、业力深重的下等人,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所以会破戒律、无恶不作;而中等人,他会守持清净的戒律,但仍会执著戒;上等人则没有这样的执著。
887、B、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
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按照密法来讲,那种了然、清然的境界,就是我们的本性。那在这样的本性中有没有善恶,有没有极乐世界和无间地狱呢?没有。但众生还没有趣入这样的境界时,在迷乱显现面前就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但无论如何,护持这样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888、R、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入行论》
以所有善根回向众生,愿他们遣除一切痛苦。
889、R、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入中论》
如同有眼目者能引导无数盲人到达目的地一样,如是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布施、持戒等无眼功德也可趣入真正的佛果。
890、W、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大智度论》
其他五度就像盲人一样不知取舍,若不知空性,即使作了很多善法,也不可能成为解脱的因。
891、R、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佛子行》
没有般若,其他五度也不可能成为解脱之因,只能获得暂时的快乐;所以要获得圆满佛果,般若波罗蜜多就不可缺少。
892、Z、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既然一切圣者解脱或涅槃的道,皆从般若空性得来,那没有般若空性,也就不可能有出世间的种种境界。
893、Z、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中论》龙猛菩萨
在胜义中一切万法了不可得,远离或寂灭一切戏论,没有人、也没有处所,佛陀也未说过一句法。
894、L、宁在世间求,非求于胜义,以世间少有,于胜义都无。-----《中观四百论》圣天论师
在世间中人们所希求的解脱尚有少许假名,或者说如梦幻般地存在,所以可以追求;而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故不容追求。
895、Y、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法华经》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一切如来通过无量的方便方法,如身方便、语方便、神通方便等来度化众生,令无量无边的众生趣入佛陀的妙果,也即获得佛陀的无漏智慧。一切众生要趋入无漏智慧的佛果,必须要依诸如来所宣说的正道,根本不可能凭自己的想象力来获得。
896、M、末法五百年,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耳饰经》
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说得非常清楚,在末法五百年他将显现为文字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所以人们应该把经文当做真正的佛来对待。
897、R、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金刚经》
所谓“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真相或本体。在听闻般若法门后,对它产生清净的信心,就能生起实相,也即现前证悟。
898、R、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大智度论》
信心或兴趣就像手一样,依靠它就能在佛法的宝藏中有所收获。如果没有手,虽然你已到了有各种金银财宝的宝山中,也没办法拿回一件珍宝。
899、R、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心地观经》
要入佛法大海,而没有像船只一样的信心,也不可能。
900、S、死病老诸苦,圣者皆永灭,以惑业力生,彼者无彼生。-----弥勒菩萨
圣者们老病死的痛苦早都已经灭尽了,而且依靠业力和烦恼投生的痛苦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境界中,一切都是二转F轮所讲的平等空性,或三转F轮与密宗所讲的清净自相;所以即使在众生前示现生病,其病也成为诸佛菩萨的圣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