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中观四百论广释》,第一品明破常执方便品:
必然成对的世俗法,不会有只选择一半的可能。譬如往昔有人祈求吉祥天女(赐福的天神)赐给他吉祥福乐,修持了很久,吉祥天女终于出现了。在极度的欢喜中,那位修持者发现,在面貌端严慈和的吉祥天女身后,还有一位令人见而生畏的女神。修持者问吉祥天女:“女神啊,您背后的是谁呢?”“黑耳女(即祸神)。”“可是我祈求的只是您吉祥女神啊,她来干什么呢?我不想见到她。”吉祥天女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在哪儿,我们俩都决定会在一起出现,如果不想见她,除非你不召请我。”福祸相倚,聚散相随,轮回法的本性即是如此,只喜欢亲人聚会,而不喜欢亲人分离,如同譬喻中的修持者一样,唯是愚稚而天真的想法,在世间实际绝不可能实现。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有一颂:“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其中的譬喻说吉祥与黑耳,二者不会在一处,如果与本论在此处譬喻相较,似乎有点相违,二者实则并不矛盾。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所言之吉祥与黑耳(《入中论自释》云:黑耳是指不吉祥之义)不会在一处,是从吉祥与不吉祥二者之名言本性出发,说二者性质相违,如冷与热二者性质相违一样,故不能同时出现于一法之上。而月称论师在《四百论释》中的譬喻,说吉祥女与黑耳女必然会相伴随,是从二者相待成立的关系上而言。世俗中有许多法是成对出现的,一者已成时,另一者也必然会成立,如生与死、高与下、祸与福、积与尽、聚与散等等。所以两论中的譬喻,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而言,并不相违,诸学者当细察。对集聚与分离的同时俱有,还有譬喻说,如同服食毒品,暂时虽会生起乐感,但痛苦也必然会随之出现,因而理智者当明察,不应于苦谛的世间法生贪著。
[注2]《五灯会元》,宋 普济集,卷第一/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
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自秉劒。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恡於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传)。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当魏齐王二十年己卯岁也。
[注3]《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十四/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之余:
问曰。已知尸罗相。云何为尸罗波罗蜜。答曰。有人言。菩萨持戒宁自失身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受一日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龙自念言。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绝。即生第二忉利天上。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是时猎者提婆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辈。释迦文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
[注4]《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三 布施品:
无有皮肤 仍要利众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一根达动物。此时有一猎人受别人派遣要剥取根达金色皮肤,当猎人因连日奔波而至饥渴困顿、几近半死不活之时,根达适时出现并救其一命。它给猎人带来清水与水果,但猎人吃下、恢复体力后反心生烦闷。根达问他:“你为何面露不喜之色?”猎人为难、痛苦地说:“我来此目的就为取你皮肤。”谁料根达却高兴地说:“你可随意剥下我皮肤带走。”猎人就将根达皮肤完全剥光后离去。
后来苍蝇、蚊子又开始啃咬根达之肉,根达依然欢喜布施,并令所有食己身肉之众生全部转生善趣天界。
释迦牟尼佛曾经变为一只乌龟,后遇一大商船在海中沉没,五百商人全部落水。乌龟便以巨壳托起五百人游至岸边,并因心力交瘁而致在岸上沉沉睡去。
此时有八万嘎达嘎虫子开始蚕食乌龟身肉,等乌龟醒来后,发现这些虫子均已趴在自已身上。乌龟此时稍一打滚即可将虫子全部抖落,但它深恐自己翻身后会压死它们,于是便端端直直趴在原处一动不动、任其咬啮。同时又在心里发愿:愿以此布施而得无上菩提。乌龟就在这种无上大愿中安乐死去。
释迦牟尼佛曾在地洞里变为一只雪蛙,极富大慈大悲心。一次,有一猎人将它皮肤剥光后扔掉,雪蛙痛苦难耐,便前往河边清凉之地。
当时有八万蚂蚁爬上雪蛙身体啃食其肉,雪蛙本可以轻松跑开,但转念一想,若自己跑
离就会毁灭众生,故而也就稳稳立于原处,让蚂蚁尽情吞食。同时又在心中发下坚定大愿,愿以此行持而力求无上菩提。
[注5]《大宝积经》,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卷第一百一十一/弥勒菩萨所问会第四十二 :
佛告阿难:“我于往昔行菩萨道,作如是言:‘愿我当于五浊恶世,贪瞋垢重诸恶众生,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乃至眷属不相和睦;我于尔时,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以是愿故,我今所入城邑聚落,多有众生毁骂于我,以断常法招集众会;若行乞食,坌以尘土,和诸杂毒与我令食;或以女人诽谤于我。阿难,我于今者以本愿力,为如是等诸恶众生,起大悲心而为说法。”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能作难作,能忍难忍,不调伏者悉令调伏,荷担如是罪垢众生而为说法。”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如来大悲之所摄故。”
[注6]《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八十四/大智度论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余:
如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赞叹于佛。佛亦无喜色。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九(功德)分二:一、宣说具四功德;二、复说其余功德。
壬一、宣说具四功德:
佛子遇乞命亦舍,悲不图报所欲果,
施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宣说六度一一都具足广大、无染、大义、无尽四种功德:1、佛子菩萨遇到乞讨者时,自己的性命尚且也能施舍,更何况其余之物?施舍也不是偶尔时间,而是尽轮回际之间恒常施舍,即是布施的广大功德。2、以悲心引发,唯一是想利他而布施,也不求他利益自己的回报,也不希求以后得到布施所欲求的悦意异熟果,即是无染功德。3、以布施本身摄持,也能将众生安置于各自信解的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布施以不缘三轮的智慧摄持,不是像世间人一样成熟轮回果报后穷尽,也不是像声闻、缘觉一样获得涅槃便穷尽,而是获得不住轮涅之边的大涅槃,留存于世间乃至未来际永不穷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恒受禁勤戒,不求善趣得不贪,
戒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恒时——乃至获得大菩提之间真实受持严禁恶行、摄集善法、精勤利他三自性无不齐全的戒律,即是声闻等所不具有的广大功德。2、不求戒律之果善趣,即便真实获得善趣,也对其安乐不生贪恋,即是无染功德。3、以持戒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戒律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于世间储存永不穷尽的宝藏,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忍极难行害,非求善弱畏见利,
忍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安忍极度的难行,为了成熟一切众生,我要圆满佛陀之法而于长久故意受生轮回,耐受寒热饥渴等痛苦,堪忍人的损害,即是广大功德。2、修安忍也不是为了自己追求善趣安乐,由于具有神通,所以并非因无能力报复对方,也并不是畏惧众生而安忍,因为远离了五种畏惧。也不是见到对方反过来有利于自己,即是无染功德。3、以无上安忍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安忍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铠行勤无喻,摧自他惑得妙觉,
勤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以意乐铠甲及随行的加行本性精进不染烦恼,因此超胜世间人的精进,以证悟二无我与成办自他二利而超胜声闻、缘觉的精进,以是方向、时间量难以测度的精进,因此无可比喻发起,即是广大功德。2、依靠它摧毁自他烦恼聚而获得微妙菩提,即是无染功德。3、依靠这种精进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精进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众定成静虑,妙禅乐住悲生下,
定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具有首楞严等极其众多的等持,成就四静虑等、解脱、遍处、胜处等一切功德,即是广大功德。2、以殊妙的禅乐而住,不享受禅味而以悲心投生下处欲界,即是无染功德。3、依靠这种禅定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禅定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知如尽所知,不著涅槃况轮回?
智将众置三菩提,摄众世间存无尽。
1、佛子彻知如所有的真如与尽所有的一切所知,即是广大功德。2、对于涅槃尚且不生贪著,更何况于轮回,因为证悟轮涅一切显现世俗如幻、胜义等性的缘故,这是无染功德。3、依靠这种智慧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4、这种智慧是不住有寂之边,因此以本性与大悲无合无离而摄受众生,于世间也是留存无尽,即是永不间断周遍的无尽功德。
广大及无染,大义与无尽,
当知是施等,一切四功德。
应当了知如此广大、无染、大义与无尽,是布施等一切波罗蜜多的四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