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7-19

  NO.5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这个颂词当中,有三个心。第四个心,叫认定心;第五个心,叫摄集心;第六个心,叫愿心。

  认定彼等义,复次总结法,

  为得彼之义,复次彼发愿。

  第四个叫做认定心。

  “认定彼等义”,刚才在前面知道,比如说对《中观庄严论》的道理基本上明白了,以智慧去观察,完全认定了、完全确定了空性的意义,非空性的道理是无所是处的。用自己的智慧对词句也好、意义也好、数目也好、分类也好、法相也好,全部都具有确定性。

  “你确定吗?”“确定!”“真的确定吗?”“确定!确定!”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对这部经论的意义很确定”。学得很好的经论,可能跟前世有关系,有认定心是很好的。

  《华严经》中讲,“若得决定解,则能入佛境”,如果得到了决定性的定解,一定会入佛的境界,或者菩萨的境界,或者善知识的境界。

  自己产生定解是很重要的,《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如果生起一个好的定解,就能断除一些邪知邪见。(师背诵藏语)怎么说的?忘了,好多年前背的。不行了,现在已经老糊涂了,得老年痴呆症了,是吧。

  这个认定心,大家一定要知道。

  第五个叫做摄集心。

  “复次总结法”,认定以后,再做一个总结。比如《十地经》里面,从头到尾讲了十个地的概念;《现观庄严论》的八品,归纳起来说了什么?以八事七十义的窍诀对广大甚深的般若法门进行概括。

  有些讲义当中讲,总结心、摄集心,最后还是归结于根本心。一部法到底讲了什么?分为略说、广说、摄义三部分。其中最后的摄义,就是总结,对这部法有什么样的内容作一个归纳。

  有些特别善巧演讲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开门见山,讲一个引子;然后中间广说;最后做一个总结,引伸到前面的意义。这是很好的,总结心就是这样的。

  我们给别人弘扬佛法的一部经典,首先是从名称上认识;然后是分析词句、意义;对意义要有确定性。不是迷迷糊糊的,“我觉得这一品,反正......我也不知道”,让听者觉得,“他自己都有点模糊,都搞不清楚经典里面讲了什么”,这样的认定心是不够的;最后做一个很清楚的总结。

  第六个叫做愿心。

  “为得彼之义,复次彼发愿”,以智慧真正生起定解的时候,没有任何怀疑,对这部经论产生一种发愿,“希望我获得这里面所讲到的意义”。

  《注释》里面讲了很多愿心,比如说一个修行人,这次听到禅定法门,他会有一种发愿:“希望我能修出所听到的境界”;闻思了《十地经》以后,发愿:“但愿我能修成,不仅是我,愿所有人都能修成”。

  这次学习《经庄严论》,我自己的收获很大,一直有数数的欢喜心。我想,如果这几年能圆满的话,那人生是有意义的,我对自己无数次地这样说。译完、讲完《经庄严论》,是不容易的。可能你们听一堂课不容易,但是听一堂课与讲一堂课相比,讲一堂课的压力比较大、讲一堂课更不容易。讲一堂课的话,如果有法本,还不太难;如果没有法本,需要翻译经论的话,那翻译更不容易,要花很多的心思。我本人一直在发愿,愿各方面的因缘成熟,大家能够共同学习《经庄严论》。这是很好的,这个愿心是有的。

  我们讲《修心七要》的时候讲过,要经常有一些愿心。“但愿这部经论里面所讲的内容,有朝一日能在我的相续当中生起来”,要经常这样发愿;看到前辈大德们修行、弘扬佛法特别成功的时候,要发自内心地默默发愿,“虽然我现在做不到那样的,但是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们那样,好好修行、弘扬佛法”。修行者要很猛厉地发愿,这种发愿有非常大的力量。

  《福盖正行所集经》里面讲到,“亲近法师,如理思惟,心生觉悟,当知是人,能于生死,长夜当中,秉大智炬,入涅槃城”,有这么一个教证。意思就是说,亲近了善知识,如理对佛法的意义进行作意,这样以后,即使是凡夫人,心中也可以产生觉悟。产生了觉悟的人,好比手里拿着智慧的灯炬,在轮回漫漫的长夜当中,可以给很多众生带路,到最后自他都可以入于涅槃之城,非常有意义。

  修行、发愿的时候,首先确实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和提醒,然后自己如理思维,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觉悟。有些人是大彻大悟;有些人可能是中彻中悟;有些人,就像昨天讲的,是小树、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我念得不是很好,有一个讲考的人念得比较不错,他自己也认为念得很好,还拿出了表情。(众笑)

  以上是讲的六种心,六种心所抉择的意义,有十一种作意。下面讲十一种作意,今天把十一种作意讲完,就算完成了今天的课。

  师念藏语传承。

  意诠持续寻,各自而思择,

  作意无言诠,一味亦伺察。

  这里面的作意,跟修色界的禅定有关系。

  第一个作意,有寻有伺作意。

  “意诠持续寻”,意诠指的是分别念,分别念是把名与义混合而了知意义。认为这是柱子、这是瓶子、这是人,这样来寻伺,有些是对粗大部分的分别,有些是对细微部分的分别。

  有寻有伺的作意是什么样呢?世间当中有很多分别念,在得到第一禅前,欲界寂静的心,叫做未至定;接近一禅的叫做近分定,是第一静虑粗分正禅,还没有到达一禅的正行。这些定有寻有伺,这种作意是第一个。

  第二个作意,无寻有伺作意。

  “各自而思择”,经常讲的所谓的中禅,也就是第一静虑殊胜正禅,还有第二禅之心,各自加以思择。都是没有寻,但是有伺、有细。

  这在《俱舍论》、《智者入门》,我们讲过很多次了。

  第三个作意,无寻无伺作意。

  “作意无言诠”,获得了第三禅和第四禅的静虑正行,寻伺二者都是没有的。

  “一味亦伺察”,以寻伺作意无可言说的一味等持也可伺察。这个伺察,意思是可以这样分析、也可以这样观察。并不是说,禅定有这样的寻伺和分别念,不是这样的。是可以这样来分析伺察的意思。

  有寻有伺作意等这三种是分别心本体的三种分类。

  作意有很多的,一般来讲,色界、无色界的作意,让我们去观想的话,是有一定困难的。前辈大德经常讲,在闻思的时候,这是所有作意当中最殊胜的。观本尊也好,念咒语也好,不会有什么杂念和散乱的心。

  《诸法集要经》里面也讲了,“心起善思惟,则不生诸然,愚者无正法,则堕于险道”,如果心去很好地思维,就不会产生染污。因为愚者没有很好地思维法义,所以经常堕落。

  身边有些出家人不学戒律,有些居士不好好闻思,像狂象一样的、像猛兽一样的,行为非常粗犷、野蛮。如果去闻思,就会变得信心调柔、如理如法,做什么事都非常合理。

  要如理如实地思维法义,在《诸法集要经》里面,我觉得“心起善思惟”是很重要的。作为修行人,应该在平时、每天一点一滴地做一些好的思维。有时候跟烦恼作战、跟怨敌作战,很困难。但是依靠自己的善缘和福报,可以转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下面讲到,寂止作意和胜观作意,还有止观双运作意,这三个作意。

  法名总结此,当知寂止道,

  当知胜观道,分析彼之义。

  当知双运道,是为总结彼。

  第四个作意,寂止作意。

  “法名总结此,当知寂止道”,前面的六种心,不仅仅专门专注于名称,也包括受持词句,以单单名称总结某经的所有教义,这些都是心可以专注的,叫做寂止作意。

  学院有个老堪布,走路都很困难了,要拿着拐杖行走。他在宿舍,经常拿着长长的五部大论看。年轻的堪布说:“你现在应该修行了。”他说:“这样思维一下教义,是很舒服的。”他在年轻的时候,背诵过的这些论典,现在还不断地背诵,真的很值得随喜。

  我们平时说的寂止,就是让心安住,什么都不想,这叫做寂止。比如说释尊修法里面的寂止,就是一缘专注佛陀的身体,这个叫做寂止。

  这里的寂止是,闻思修行的人,每天想着法义。俱舍也好、因明也好,一直在心里想着;即使做梦的时候,也对法义有一些梦境,这叫做寂止。这里的寂止是对法的名称总结性的作意,比如说对于《十地经》、《经庄严论》,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平时在生活当中,经常去作意、经常去想,这叫做寂止作意。

  我不管到哪里去,经常会带一些法本。以前我带的法本特别多,现在有电脑就比较方便了。但是电脑对眼睛不太好,我现在眼睛一这样的时候(师示意抬高眼镜),根本看不到,不知道怎么办。可能看得太多了,以后眼睛会更不好的,但又舍不得放弃。

  以前每次出去的时候,带着法本转了很多国家、很多地方,回来的时候,一页都没有看。本来想,这次出去要看完这本书,结果没有看成,经常是这样的。现在全部下载在电脑里面,好几千本都有,确实很方便。但是看多了,对眼睛不太好,也没办法。

  这是寂止作意。

  第五个作意,胜观作意。

  “当知胜观道,分析彼之义”,以刚才讲的计数、衡量、思择、妙观察四种分析经义。比如说这一论当中,有多少个品?词句是什么样的?分类是什么样的?详详细细对从头到尾的所有内容,不断去作意,这叫做胜观作意。

  刚才总结性的作意,叫做寂止作意;现在展开分析,把词句、内容、意义展开来去思维和去观想,叫做胜观作意。

  第六个作意,止观双运作意。

  “当知双运道,是为总结彼”,应当了知止观双运道是指总结名、义二者,止观没有双运时,以寂止缘名称、词句,以胜观缘意义,一旦止观双运时,不分别缘名、义而是将这两者合一止观平等相合而缘取。

  把名称、词句、意义,总结性、展开性地结合起来,不断去思维,这叫做止观双运作意。

  寂止作意、胜观作意、双运作意这三种是从道侧面的三种分类。

  这三种作意,在弘扬佛法的时候,既是窍诀,也是很好的修行方法。有些人经常说,“我有闻思的习惯,闻思还可以;但是我没有修行,修得不好”。其实闻思就是寂止和胜观,修行全部可以归纳到寂止和胜观里面。对法义去思维,对词句去思维,然后总结、展开、结合,这样的作意方式,实际上就是止观双运的修法。

  在某种意义上,在座的人修行应该是不错的。不要对自己没有信心,“我现在惭愧得很,一点境界都修出来,修行惭愧得很”,没事的,不能太自卑了,对吧?

  下面念个传承就圆满今天的传承了。下面讲十一种作意当中的第七个寂止相作意,刚才第四个是寂止作意;还有相应的,第八个胜观相作意、第九个等舍相作意。

  以所缘分三相,即寂止相、胜观相、等舍相。

  师念藏语传承。

  沉心极摄持,掉举亦可寂,

  复于彼所缘,平等住等舍。

  于彼恒常行,恭敬而修行。

  第七个作意,寂止相作意。

  “掉举亦可寂”,在修行过程当中,心特别散乱、掉举,就像野马一样的。人在听法的行列当中,但是心一直在外面奔波、奔跑,一直心不在焉。这样的话,应该思维轮回的很多过患,“我无始以来都在轮回当中流转,如果我还这样散乱,肯定是不能解脱的”,想办法把心收回来,让心安住于一缘的境界当中,这叫做寂止相作意。

  第八个作意,胜观相作意。

  “沉心极摄持”,在修行过程当中,心昏沉、打瞌睡、没办法撑住。这个时候,应该观想佛陀的功德、等持的功德,或者万法的自相、总相。把心从昏沉当中调整过来了,不要心情暗然、昏昧,要心情激昂。

  昏沉的时候,头不能太低了。如果头一直太低的话,法师也不知道,你到底睡着了没有。有些人写笔记的时候,头太低了,眼睛和纸几乎要接触到。如果视力不太好的话,只能这样了;如果视力好一点的话,中间至少隔一些距离,对吧,这样好一点。

  昏沉的时候,要想一些、看一些佛功德、佛像,这是很重要的。其实观佛像,也是胜观。

  在《大宝积经》[注7]里面,有一个公案是很好的。以前有一个光明如来,他出世转法轮,后来示现涅槃。在他的教法下,传下来一些比丘。这些比丘住在寂静的地方,知足少欲,威仪清净。其中有一个比丘特别善于画佛像,他在白布上画了一尊特别庄严的佛像。

  有一个大精进菩萨,是婆罗门种姓的,相貌非常庄严、非常年轻。这个比丘把佛像的唐卡拿给大精进菩萨看,他没有见过真正的如来,当看到佛陀的身相那么庄严,生起了极大的信心,特别欢喜。他想,如果能获得这种果位,那多么好啊,我一定要做佛。

  要成佛的话,就要好好修行;要修行的话,在家事情比较多,他就跟父母提出申请,“我现在已经十六岁了,该出家了,我要当出家人”。

  现在有些父母,在孩子出家以后,伤心了十年、二十年,觉得抬不起头,好像孩子死了一样的感觉。

  大精进菩萨的父母最后答应了他出家,他就带着这个佛像,到寂静的地方去思维。这个佛像很庄严,他不知道怎么观想、不知道怎么才是正确地观佛。正在思索的时候,森林里面的树神告诉他,你应该这样观:“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你如果想观佛的话,就观这个画像,这个画像实际上跟如来不异。

  这句话,我希望大家记住,很重要的。如果想观佛的话,那就观这个画像;如果观这样的画像,就跟见到真正的如来没有什么差别,这叫做观佛。

  当时大精进菩萨直接观比丘画出来的佛像,树神告诉他,这就是正确地观佛,“是名观佛,如是观者,名为善观”。

  我特别喜欢请一些佛的唐卡,非常庄严,看了以后自然而然生起信心。这个经堂里面还缺一些唐卡,现在后面只有两个度母。为了让白度母和绿度母不孤独,再请一些佛像。我那天也安排,让他们请了。

  当时佛陀说,这个大精进菩萨是我的前世,佛陀在《大宝积经》里面完全认可了。

  观佛像、观唐卡的缘起不可思议,有些人说,“我不会观”。其实,你去观唐卡上面非常庄严的身相就可以了。你观文殊菩萨也好,观释迦牟尼佛也好,都是真正跟佛相应的。

  密宗当中,刚开始把佛像观在前面,最后把自己观成这个佛;在显宗当中,观佛的修法讲得比较少,是隐藏形式的,《大宝积经》当中就有跟生起次第比较相同的观佛像的教言。

  大家在有些昏沉、打瞌睡的时候,观佛像、念咒语、以因明的方式观诸法的总相自相,这些都是可以的,这是第八个胜观相的作意。

  第九个作意,等舍相作意。

  “复于彼所缘,平等住等舍”,如果没有掉举,也没有昏沉,在比较平等和平庸的状态下,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等舍相,安住于摄一切相的诸法实相当中,这是很好的窍诀。

  第十个作意,恭敬加行作意;第十一个作意,恒常加行作意。

  “于彼恒常行,恭敬而修行”,这个颂词稍微调个个,藏文上就是这样的,不换也可以,也差不多吧。

  恭敬心作意和恒常心作意,对上面的所有作意,这两个都要加在上面。九个作意,每一个都要以恭敬心来作意、以恒常心来作意。

  什么是恭敬心作意呢?对佛、对自己修的法、对善知识,都特别地非常地虔诚和恭敬。像印光法师说的一样,有了恭敬心,才能真正得到法的利益和加持;对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对某个上师有恭敬心和欢喜心,他的教言才对你有利。

  这一点,我看不惯西方的价值观。对老师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老师来上课的时候,下面听课者的那种态度,我就觉得有点看不惯。当然东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不同,我们也管不了他们,他们有他们的接受方法。

  总的来讲,我给你传递知识,你是接受者,接受者至少要有一点恭敬心吧。比如说施主给乞丐东西的话,乞丐至少应该规规矩矩地去拿才是对的。老师很虔诚、很有恭敬心地在上面讲课,下面弟子的坐式、姿态好像......我一边在台上讲,一边修安忍,“哦,这是西方,我应该修安忍”。如果在学院的话,我会说,“你坐好,不要这样”。

  东西方老师和学生关系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西方很多人对恭敬心、儒家文化的孝文化,很反感,这方面你们慢慢会知道的。

  这是恭敬心作意。

  还有恒常心作意,利益众生,恒时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情。

  “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华严经》里面讲的,为利益一切众生,常常修善法。

  藏地很多不认识字的老阿婆、阿姆,她们都是发自内心地让所有众生获得快乐;有些现在闻思修行的年轻人,发自内心地让所有众生永远获得快乐,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念《普贤行愿品》、念《大圆满愿词》的时候,每个人可以观察,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地让所有众生获得利益,而且是长期获得利益。这样的心,还是很重要的,这叫做恒常心作意。

  以上讲了十一一种作意修行。

  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5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