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9-06

  NO.6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紧接着讲,持戒波罗蜜多的四种功德。作为持戒的菩萨,在乃至菩提果之间,会圆满戒波罗蜜多。

  佛子恒受禁勤戒,不求善趣得不贪,

  戒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佛子恒受禁勤戒”,第一个功德广大,菩萨的戒有三种,受持严禁恶行、摄集善法、精勤利他三自性无不齐全的戒律。

  菩萨的这三个戒律,超过了声闻缘觉的戒律。声闻缘觉只有一个严禁恶行戒,身口意不造业就可以了,除此之外,通过六波罗蜜多摄持一切善法的戒律,是没有的;用六度饶益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就更谈不上了。这样的话,菩萨的戒,确实是很广大的。

  表面上看来,受持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好了不起。有些学戒律的法师,好像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藏地有这样的,汉地也有这样的。我去过一些专门学律的女众道场,有些法师有时候稍微有点傲慢。每个人对她都特别恭敬,她就像观音菩萨从天上降下来一样的,“呜呜呜”地飘下来了。可能她自己觉得,“我的戒律很清净,我的行为很清净,很多方面一定要与众不同”。

  菩萨戒中有一个饶益有情戒,在小乘的戒律当中是没有的,所以菩萨的戒律是广大的。

  “不求善趣得不贪”,第二个功德无染,菩萨不求人天的福报,即使得到人天的善趣,也不会贪著这种快乐。

  很多人希求,“我要获得天人的果报、我要获得人间的果报、我要过得幸福”。现在很多人特别贪乐,“你知道吧,某个有钱人,是如何如何玩的”。

  菩萨依靠清净戒律,获得了人天福报,但是他不会贪著这些。比如说美国、俄罗斯的很多官员,住在什么什么庄园、什么什么别墅、什么什么特别大的私人花园,觉得非常好。但是菩萨即使住在特别豪华的宫殿,也不会贪著这些的,根本不会看重这些,这些有什么可贪的呢?只不过是产生傲慢的因而已。

  受戒的人,不会贪著享乐,这是第二个。

  “戒将众置三菩提”,第三个功德大义,菩萨持戒的目的,是把自他都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三大菩提,所以是大意义。

  凡夫人持戒仅仅为了,“我获得人天福报,我身体很健康”。现在很多人过午不食,就是为了减肥,为了身体苗条,为了相貌端严,意义不大的。因为你再怎么样减肥,到死的时候,才是最彻底的减肥。那个时候,不用自己减肥,专门有人给你减肥,减成空性了。

  这些暂时的意义,不是很大的;最大的意义,通过守戒安置三菩提。

  “智摄世间存无尽”,第四个功德无尽,菩萨戒律以无分别摄持的原因,功德就像是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就像是在世间储存宝藏一样,永远不会穷尽。

  这里讲到,持戒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人天福报。

  《中观四百论》中说,“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智者对善趣很畏惧,跟恶趣没有什么差别。对三有轮回,他们都不会有什么兴趣的。天界也好,人间也好,都是特别恐怖的地方。

  菩萨守持非常清净的戒律,并不是为了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

  守持戒律的功德特别大,在其他经论当中讲,哪怕守持一天戒律的功德,也是很大的。历史上的很多大师,为了护持戒律,宁可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破戒。不仅在人类当中有,而且在其他众生当中也有。

  《大智度论》[注3]当中,有一个大力毒龙王在一个大师那里受了一天的戒,天气比较热,它就像蛇一样在森林当中睡觉。这个时候,有一个猎人看到了它的身体,心里想,“我如果把这个蛇皮供养给国王,国王应该会很欢喜的,会给我大奖励”,于是猎人就把它的皮全部剥下来了。

  龙王特别痛苦,但是为了不破戒,就没有害猎人。龙王本来是非常厉害的,微弱的众生即使在很远的地方看它一眼,就会被毒死;比较强大的众生,也会被它喷出的毒气毒死。但是当天,它为了守戒,皮全部被剥了,也没有反抗。

  龙王被剥了皮以后,还没有死,这个时候,来了好多的小虫吃它的肉身。按照它的能力,可以吃掉全部的虫子。但为了守持一天的戒律,就没有害它们。不但没有害它们,而且还发愿,“今天我用身体的肉来布施你们,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就用佛法来布施你们”。

  其实大力毒龙王是佛在因地时候的前世,这些小虫成为佛初转法轮时候的八万得道天子,这个猎人是提婆达多等六师。

  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注4]当中,也有比较类似的公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破戒,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末法时代的持戒者,也大有人在,非常了不起。

  我们前面讲过,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具足广大、无染、大意义、无尽四个功德,这是持戒波罗蜜多。

  接下来讲安忍波罗蜜多,也是一样的。

  佛子忍极难行害,非求善弱畏见利,

  忍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佛子忍极难行害”,第一个功德广大,为了利益和成熟众生、为了获得圆满的佛法,在多生累劫当中,受到各种众生的危害、反抗,菩萨都能忍得了。

  还有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住的地方,遇到各种各样的苦行,菩萨也能忍得了。

  在《大宝积经》[注5]里面讲,佛陀给阿难尊者说过,“我在因地修安忍的时候,有些人害我、谩骂我、说我的过失;我去化缘的时候,有些人把尘土、毒药与我令食;还有以女人来诽谤我,我对他们都没有生嗔恨心、没有反抗,起大悲心而为说法”。

  在《大智度论》[注6]里面,佛陀说过,“在因地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用五百多种语言谩骂我”。

  我们想一想,五百多种语言,真的是太多了。有些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这个人说我的过失,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说我这么多的过失”;有些人在网上稍微被揭露、被攻击,就受不了。按照佛陀的教言,挨骂正好是修安忍的机会。

  当时佛陀说了,“虽然婆罗门用五百种语言经常谩骂我,但是我不但没有报仇,反而用慈悲心来说法”。后来婆罗门皈依了佛,又用五百种不同的语言赞叹佛。

  有人以前对某个法师不好,后来对这个法师特别好。但是这个法师一直不原谅对方:“你出去,不要来,你记得以前是怎么样对我的吗?”从世间角度讲,以前你对我不好,怎么现在突然想通了?可能是别有用心;从佛法角度来讲,以前对方烦恼现前,对你不好,现在已经想开了,在你面前忏悔、重新对你好了,你还是尽量接受吧。

  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去赞叹、献花;一个人失败、不成功、下落的时候,很多人都去诽谤,这些人特别现实。比如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总统、大领导,在位的时候,有很多人恭敬他。摸过他的手,都哭半天、高兴得不行了,一直说,“我摸过某个人的手,哎哟,我宁可手脏脏的,也不愿意洗,因为手上有他的味道”。可是当他下台的时候,大家都恨他像什么样的。

  别人的赞叹,没有什么可靠的;别人的诽谤、攻击,也没有什么可靠的。自己应该行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因为随着环境和因缘的变化,别人对你的态度是会变的。比如说你生意比较好的时候、你有钱的时候,很多人会吹捧你,亲近你的人越来越多;一旦你沦落为乞丐,谁都看不惯你,用非常蔑视的眼光对待你。对这种非常现实的社会,我们没有必要特别在意。

  菩萨的安忍是很广大的,并不是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忍不了你了,明天再对你修忍辱”,不是这样的。时间也好、对境也好,这些菩萨都能安忍的。

  “非求善弱畏见利”,第二个功德无染,修安忍也不是为了自己追求善趣安乐,由于具有神通,所以并非因无能力报复对方,也并不是畏惧众生而安忍,因为远离了五种畏惧。也不是见到对方反过来有利于自己,即是无染功德。

  菩萨不求善的回报;菩萨并不是害怕别人的威胁、报复,才修安忍的;菩萨也并不是为了得到利益,而修安忍。菩萨没有这样的,这些都是染污的。

  在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跟麦彭仁波切的解释稍微有点不同,我忘了。

  很多人都悄悄走了,他们不能修安忍。现在我们学院,听课的非佛教徒越来越多,挺好的。为了给他们种下善根,我能修安忍。(众笑)

  这是第二个无染。

  “忍将众置三菩提”,第三个功德大义,通过安忍,把众生安置于三菩提,这是大的意义。

  “智摄世间存无尽”,第四个功德无尽,安忍用无分别的智慧来摄持,这样的功德,永远都不会穷尽。

  应该长期修行安忍,安忍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全世界,还是个人的生活,都应该用爱心对待。这样的话,社会就会和平,个人的身心也会和谐。

  《菩萨本缘经》当中讲,“非以怨心,能息怨憎,唯以忍辱,然后乃灭”,不是以怨恨心消灭怨恨的敌人,不是这样的,唯一通过修安忍的方式,才能灭除众生相续当中的痛苦。通过修安忍把憎恨消灭掉,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要记住这个道理。

  现在很多人认为,应该用以牙还牙的方式。但是这样可能会越来越仇恨,后果更麻烦。比如最近美国向叙利亚扔了一些导弹,川普觉得很有意义。但是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说,以后如果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更麻烦了。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处于恐怖当中。从世间角度来讲,有时候以怨恨来灭除仇恨,并不会很成功的。

  用爱来灭憎恨,是大乘佛子的基本要求,如果能真正做到这样,是最好的。

  下面讲精进波罗蜜多。

  佛子铠行勤无喻,摧自他惑得妙觉,

  勤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佛子铠行勤无喻”,第一个功德广大,佛子以意乐铠甲及随行的加行本性精进不染烦恼,因此超胜世间人的精进,以证悟二无我与成办自他二利而超胜声闻、缘觉的精进,以是方向、时间量难以测度的精进,因此无可比喻发起,即是广大功德。

  “我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披上利益众生的铠甲精进;在实际行动当中,有加行的精进。不是光口头上说说,“应该这样这样”,而是真正去操作、真正去利益众生。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菩萨精进,超过了世间人的精进,超过了声闻缘觉的精进。

  从时间层面讲,菩萨的精进是永远的精进,不是开心的时候,才精进。

  我记得学院里面,以前特别精进的个别法师,现在好像没什么消息了。每次讲考、背考、年底考试的时候,我都很关注,某个法师几年前很精进,现在怎么样了。我会打听一下,“这个法师现在怎么样?”“现在还行,反正还在班里面”,意思是他没有死、还活着,但是没有以前精进了。刚来的时候,夜不倒单,连吃饭都嫌耽误时间。

  菩萨的精进,应该是年轻的时候也精进,中年的时候也精进,老年的时候也精进,这样才是时间方面的精进。

  菩萨的精进是广大的,包括在利益众生的世间法方面,也很精进。世间人的精进不是广大的,是为了利益自己;声闻的精进和缘觉的精进,也不是广大的,“我要获得寂灭的果位”,“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该对我很好”,自己很快乐,这是声闻缘觉的精进。菩萨的精进,远远超过它们,所以叫做广大。

  “摧自他惑得妙觉”,第二个功德无染,菩萨的精进能摧毁自他相续当中的烦恼。因为通过精进,能引发禅定和智慧,从而摧毁自相续当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同时获得非常绝妙的果位,这就是无有染污。

  “勤将众置三菩提”,第三个功德大义,菩萨的精进,能把众生安置于三菩提,这是大义。

  “智摄世间存无尽”,第四个功德无尽,菩萨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功德永远无有穷尽,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耗尽的。

  这是讲的菩萨的精进。

  《弥沙塞五分戒本》好像是法显从斯里兰卡带回中国的,是刘宋的佛陀什翻译的,这里面讲了很多的,相当于是现在南传佛教巴利文里面的一些修行方法。有一句话,“日夜常精进,求实智慧故,是人佛法中,能得清净命”,日日夜夜好好求佛的智慧,或者说,求最高的智慧,在佛法当中,一定会获得最高的果位。

  修行人既然选择了学佛,就不要整天懒惰、搞世间法。一些修行人、居士真的很精进,自己念诵、集体课诵、工作都比较努力。其实工作还是要努力的,不然的话,佛教徒特别好吃懒做,让别人为你服务,有一定的困难,当然修行也要重视。

  有些人在世间法方面很积极,看连续电影很积极。只要上映新电影,就跑到电影院里面去看。现在佛教徒里面,有一群人特别喜欢看电影。我觉得,在家居士,不是要求不看,但是长期这样的话,可能不是很好的,希望在出世间的修行方面,多精进一些。

  佛子众定成静虑,妙禅乐住悲生下,

  定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佛子众定成静虑”,第一个功德广大,佛子具有首楞严等极其众多的等持,成就四静虑等、解脱、遍处、胜处等一切功德,即是广大功德。

  佛子具有首楞严、虚空藏、狮子奋迅等等,许许多多出世间的等持,还有四静虑、八解脱、四无色界等等世间的静虑。菩萨的禅定,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很多禅定,而一般世间的禅定,只是心安住,除此之外,出世间的禅定是没有的,所以叫广大。

  “妙禅乐住悲生下”,第二个功德无染,以殊妙的禅乐而住,不享受禅味而以悲心投生下处欲界,即是无染功德。

  菩萨可以住在色界禅定、无色界禅定,身心特别快乐。但菩萨不会贪著这样的快乐,他一定会依靠他的禅定功夫,来到欲界的众生当中,度化众生,他不会一直安住在禅定当中。

  在《无尽智慧经》里面讲,菩萨的禅定是什么?用慈悲心缘众生、以悲心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的禅定。在某种意义上讲,心一直专注于利益众生,是菩萨的禅定。

  “定将众置三菩提”,第三个功德大义,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

  “智摄世间存无尽”,第四个功德无尽,禅定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这是禅定的四种功德。

  佛子知如尽所知,不著涅槃况轮回?

  智将众置三菩提,摄众世间存无尽。

  “佛子知如尽所知”,第一个功德广大,佛子知道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所知,完全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这样的智慧是广大的。

  “不著涅槃况轮回”,第二个功德无染,菩萨对声闻缘觉的涅槃都不会贪著,那对世间的轮回就更不会贪著了,为什么呢?因为菩萨通达了世俗如梦如幻的境界,也通达了胜义如虚空般的等性境界,这是无染功德。

  菩萨通达了二无我,不贪著声闻缘觉的涅槃、世间的轮回,所以没有染污。

  “智将众置三菩提”,第三个功德大义,菩萨依靠这种智慧,把众生安置于三菩提,这是大义的功德。

  “摄众世间存无尽”,第四个功德无尽,菩萨既不住轮回的边,也不住涅槃的边,以大悲和三轮体空摄持的智慧,一直存留于世间当中、周遍于世间当中,这是讲的智慧波罗蜜多的无尽功德。

  最后总结。

  广大及无染,大义与无尽,

  当知是施等,一切四功德。

  “广大及无染,大义与无尽”,广大、无染、大义、无尽,四种功德。

  “当知是施等,一切四功德”,是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四种功德。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有这四种功德,具足这四种功德才算是真正的波罗蜜多。

  在修行过程当中可以观察,表面上自己在做布施、持戒,实际上具不具足这四种功德呢?可能部分具足,比如说持戒的人,可能只持摄受善法戒、禁止恶行戒;修禅定波罗蜜多的时候,可能远离了部分的违品,具足了部分的功德。

  菩萨的确具足了所有的功德,远离了所有的过患,因此对佛菩萨要有恭敬心。为什么用“两足之尊”、“无上微妙”,这些词来赞叹佛菩萨呢?这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觉得,遇到佛法特别欢喜。对大乘佛教非常高深的境界,好像离得很远,感觉有点惭愧。自己的智慧是非常狭小的,布施境界也不高、戒律境界也不高、安忍的境界也不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在众生面前,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好,我今天就讲这么多。

上一篇:NO.6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