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9-13

  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接下来讲其他三种语言,离间语和粗语、绮语,对菩萨来说有没有呢?不会有的,原因是什么?

  悲欲平等利,极畏他生苦,

  心勤调众生,远离语三罪。

  “悲欲平等利”,菩萨因为具有平等利益众生的慈悲,所以不会说离间语。

  我心不平等,认为这个人很好,那个人不好。为了在他们两个之间制造一些矛盾,当面和暗地,我会说一些离间语;如果我有了平等心,就绝不可能说离间语的,因为离间语是从亲怨不平等的心态当中产生的。

  “极畏他生苦”,菩萨因为特别害怕、担心别人产生痛苦,所以不会对他说粗语。如果骂他、如果批评他,他肯定不舒服、不高兴。

  有时候我心里不是很生气,但还是把某个人狠狠骂一顿,为的是看看,这个人的人格怎么样,对三宝的信心是不是容易退失;有时候别人做得特别差,那天有一件事情,我好好说了三次,根本不起作用,谁都不重视。第四次我很愤怒地说了,说得比较严厉,然后所有人的效率都比较高了,马上做好了。前后四次,我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只是显现上不同。前面说了,都不当回事;最后一次,才起作用。

  说粗语,谁都不高兴。心里不高兴,晚上都睡不好。“为什么我今天遭到这样的批评?真的不公平。别人干很多坏事,从来没有挨过批评,而我干得如何如何好”,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在心里全部摆出来,就更不平衡了。

  害怕别人痛苦,就不要说恶语。不然的话,别人会不幸福、不快乐。所以菩萨怎么会说粗语呢?不会说的。

  对待别人说粗语,有些人说,“如果是道友说的话,就当成反面教育;如果是上师说的话,就当成四灌顶里面的语灌顶,是最好的加持”。虽然口头上这样讲,但心里很不平。

  “心勤调众生”,菩萨一心一意精勤调伏众生的心,让众生没有贪心、没有嗔心、没有邪见,尽量从颠倒的意识当中挽救过来,这是菩萨的行为。如果对众生说绮语,讲让他增长烦恼、增长贪心、增长嗔恨心、增长痴心的语言,那对他是没有意义的。

  哪些是绮语呢?《大智度论》里面说,无义之语,没有意义的语言;无义之谈,与解脱无关的交谈。

  国家的政策如何如何,盗贼怎么偷盗的,山水药草环保的事情,有些道友比较爱好世间的这些知识,有些时候这些语言就属于绮语,因为与解脱无关。

  我是这样认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课堂上也好,在平时的说话当中也好,讲一些世间的打仗、感情等等方面的语言,就是一种绮语,并不是很好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个菩萨,如果不了解众生的心态,不了解当前的情况,而完全讲四谛法、完全讲十二缘起的话,有时候很难度化众生。

  善巧方便的菩萨有很多方面的智慧,知道在哪些时候可以讲真谛,在哪些时候可以讲一些世间的语言。对于世间人,刚开始以世间的语言讲凡夫人的事情,有一定的好处,他们比较喜欢听。如果整天给他们讲阿罗汉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佛的境界,他们可能不是很明白的。就像给幼儿园的孩子讲成年人的生活、博士生的课程,他们都没有什么兴趣的。而如果给他们玩具、动画片,那他们很欢喜。

  给凡夫人直接讲一些真理,他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长期来讲,是有利的。

  在《诸法集要经》里面讲的,“当乐谈真谛,不习世俗言,若依世俗者,为轮回所缚”,应该谈一些真谛,包括四谛、因果、空性这些道理。如果天天都依靠世俗的贪嗔痴,比如军事打仗这样的理论,是很难得到解脱的。

  有些老修行人不太喜欢听世间的语言,只是偶尔稍微提一下。衣服多少钱?哪里好玩?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他们关心的是什么呢?用什么方法利益众生?如何讲中观最甚深的缘起空性?对这些,他们有兴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圣者有圣者们共同的语言,邪知邪见的人也有他们共同的价值观。

  “远离语三罪”,菩萨完全远离以亲不亲的不平等心说离间语、想别人痛苦而说粗语、增长烦恼的绮语这三种语罪业。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是讲心的三种不善业,贪心和害心,还有邪见。

  普施具悲心,精通缘起法,

  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

  “普施”,菩萨愿意施舍包括自己身体在内的所有财物,这样的话,怎么会有贪心呢?

  贪心是,想得到别人拥有的财物。今天别人穿件好衣服,“我有这件衣服多好啊”;今天别人开豪华的车,“我拥有这样的车多好啊”。别人拥有的东西,我贪著、我想得到,贪心就是这样的。

  菩萨把自己的东西都愿意给别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可贪的。就像《菩萨本缘经》里面讲的,“一切诸菩萨,为利众生故,舍弃已身命,犹如草粪秽”,像舍弃粪便一样的,对任何财物都不会贪的。能这样普施的原因,是不会有贪心的。

  “具悲心”,菩萨具有悲悯众生的心,对所有的众生没有差别,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这样的爱心,怎么会有打他、杀他的害心呢?

  凡夫人因为没有很好的悲心,所以经常想害别人、杀别人、打别人、抢别人,有很多不良的心态。而菩萨因为具有悲心,所以不会有害心的。

  “精通缘起法”,菩萨精通所有内外的缘起法,了达里里外外的一切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这样的话,怎么会有痴心呢?因缘而生,只有大乘菩萨才能通达。

  痴心是不懂取舍,对因缘法门一点都不知道。比如说,认为这个世界是常有自在天造的,或者是帝释天造的、是梵天造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些都不符合缘起法。愚痴的众生,要么堕入常边,要么堕入断边。

  菩萨已经通达了缘起空性,世俗当中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地显现,胜义当中一切都是了不可得的、远离四边八戏的。完全明白缘起空性甚深道理的原因,怎么会有愚痴心呢?绝对不会有的。

  “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菩萨如何会甘受生起意烦恼贪心、害心、邪见等贪嗔痴业呢?

  菩萨的心绝对不会产生贪嗔痴的,尤其是邪见。最可怕的邪见是什么?不承认因果、轮回。菩萨要度化众生和摄受众生、证悟万法,远离邪见是很重要的。

  《华严经》里面讲了,“离邪见海,入实法海,以善方便,摄众生海”,离了邪见的大海,证悟万法的真相,通过善巧方便来摄众生海。“海”是很多的意思,《普贤行愿品》里面也经常用这种比喻。

  有了方便,能够摄受非常多的众生,这也需要正见,远离邪见。佛经当中是这样讲的,我觉得很好,大家应该想一想。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正见的人,确实是今生也快乐,来世也快乐;有邪见的人,今生也入于邪道的迷网里面,来世也漂泊在黑暗的长道当中,极为痛苦。

  前面布施波罗蜜多和持戒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已经讲完了。

  下面讲安忍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

  悲尊受害时,利他于自苦,

  恒得益想喜,于何何所忍?

  “悲尊受害时”,慈悲的菩萨受到诽谤、害他、打他等等各种损害的时候,他是怎么对待的呢?

  “利他于自苦”,为了利益众生,把自己的痛苦当作很好的修行机会。别人今天诽谤我、今天打我、今天杀我,我不但不把他看作是最可怕的怨恨敌人,而且把他当做最好的善知识。

  “恒得益想喜”,在菩提道当中,遇到害我的众生,非常难得,菩萨非常欢喜,恒时把这当作修行的机会。就像《佛子行》里面讲的一样,菩萨受害的时候,就像得到如意宝一样,很欢喜的。

  很多修行人,对网上骂他、当面说他的过失、生活当中该忍的事,都没办法忍,当时很多嗔恨心就涌现出来了;而菩萨遇到生活当中难以容忍的事情,都不会有害他的心。“我的机会来了,如果没有遇到坏人,那我就没有机会了,他是我最好的善知识”。就像阿底峡尊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带着一个脾气不好的弟子。

  很多人觉得,“身边的这个人很坏,性格也不好,脾气也不好,跟他的因缘断也断不了。不想打电话给他,不打也不行,好多的烦恼,怎么办呢”,这是诸佛菩萨赐给你专门修安忍的所依,对吧?

  现在的这个时代当中,守持清净戒律的出家人,生活是很自在的;而在家人有很多的关系,一个人对上面的领导,对下面的眷属,对身边的人,要扮演很多角色。有些时候做不好,很想自杀。

  “于何何所忍”,菩萨对于任何无法安忍的对境有什么难以忍受的要忍受呢?因为他没有无法安忍的想法,就好比鱼入于水里、火曜野兽入火没有不能忍的。

  菩萨没有受不了的对境,就像鱼入于水、火鼠融入火一样,特别相应。菩萨很欢喜安忍,而且遇到难以忍受的对境,也很欢喜。

  佛陀在《六度集经》[注5]里面讲的,以前在海里面有两条龙,有一次它们变成两个小蛇在陆地上游戏,遇到了一条毒蛇准备吃掉他们。其中的一条小蛇想显现龙的形象杀害毒蛇,而另一条小蛇慈心说:“不要这样的,我们要修安忍。”它们就显现自己的龙身回龙宫了。那个毒蛇看见了龙身,吓呆了,七日七夜都忘了吃东西。佛陀说,那条修安忍的龙,是他的前世;想害毒蛇的龙,是阿难尊者的前世。为什么阿难不能成就呢?因为他有时候的修行,很不乖。

  佛陀发了菩提心,在漫长的轮回当中,即使当旁生时,也不舍弃慈心、不舍弃众生、不伤害众生。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以前没有学大乘佛教,可能害了很多众生;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不会伤害众生。像佛陀那样,在生活当中,尽量饶益有情。

  这讲的是安忍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

  下面讲精进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也与众生有关。

  师念藏语传承。

  于他离他想,恒爱他胜己,

  难行故悲尊,勤非难极难。

  “于他离他想”,菩萨对他者无有他想,因为证悟自他平等性。

  前面《修行品》讲了“自利即他利”,对菩萨来讲,自己的事情,就是他人的事情。没有你和我的分别,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而且“自他平等心”,不是你跟我关系好,才与我同等,不是这样的。所有的众生,都与我同等。菩萨证悟了自他平等,没有他想、没有其他众生想。

  “恒爱他胜己”,菩萨自轻他重,在某种意义上,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比爱自己还要爱众生。

  我看到,有些法师也是这样的,挺好的。比如说,我给他的班发个什么东西,他欢喜得不得了;而给他个人发个东西,只是“可以、可以”。从表情上看,确实是,他自己得到利益,有欢喜心;当他的班得到利益时,更加欢喜,这是菩萨的行为。

  这里讲了,一个是菩萨没有他想,还有一个是菩萨爱他,超过了爱自己。

  “难行故”,以这样的心态,做了无量无边的难行的利益众生的事情。

  “悲尊,勤非难”,悲尊的菩萨,精进并不是很困难的。

  对有利他心的菩萨来讲,因为特别爱众生,所以利益众生一点都不觉得辛苦。他的内心当中,愿意作众生的仆人,愿意为众生服务。

  人心的力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如果真正想利益众生,那么为了众生,再累再苦再遇到违缘,精进也不会退转的;如果利他心不重,那么在发心的过程当中,“现在我没有油了、不行了、开不动了;需要再充个气、再充个电”。比如说,发心三年,一直数,一年、两年,“还有半年就可以退了,欢喜,欢喜”。

  利益众生的心态、利他心够不够?每个人应该想一想,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观察。如果够的话,在生活当中,再怎么样为众生做牛做马,都没有任何怨言。在发心过程当中,为什么经常有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抱怨呢?因为自私,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

  在学院当中,大家还是比较真诚的,学大乘佛法还可以的。但是不同地方的学会负责人,有自己的目的,一旦失去自己的利益,马上就终断发心,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

  菩萨为什么不会痛苦、不会累、不会间断呢?因为他有真实的利他心,而且是超越自己的利他心。

  “极难”,这对其他世间人与声闻、缘觉来说极其难以做到。

  菩萨的勤奋不是很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爱众生;声闻缘觉和世间人利益众生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爱自己,不爱众生。

  没有爱心,不愿意付出,做什么事,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要一直算计。本来数学不是很好的,但是那个时候,时间、事情马上就算出来了。以前是打算盘,现在不需要打算盘,手机上就能算出来。

  《大乘宝云经》[注6]里面讲过,菩萨为了利益一个众生,在千百万劫当中,即使跨越火海,也心甘情愿。这样的境界,我们很难想象,菩萨的精进就是这样的。

  下面讲菩萨的禅定和智慧,比较简单,我就简单地讲。

  三定小安乐,自乐执退失,

  穷尽许有痴,菩萨定反之。

  “三定小安乐”,世间的禅定、声闻的禅定、缘觉的禅定,比较菩萨的禅定,是小安乐。

  现在美国、英国,最喜欢禅修。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只是坐着。他们说,乔布斯喜欢这样的禅修。但乔布斯成就了,你不一定也成就。这种世间的禅修,是小安乐。

  声闻缘觉的禅定,也是小安乐。为什么这样讲呢?

  “自乐执”,世间人有漏的安乐及声闻、缘觉的无漏禅定只能使自相续安乐而不能使他人愉乐:世间人以我执所牵希求轮回的安乐,声闻、缘觉希求独自涅槃的安乐。世间人贪执轮回,声闻、缘觉贪执寂灭。

  “退失”,世间人的禅定安乐会退失。有漏的禅定,离开人间的时候,或者出定的时候,禅定境界的快乐会退失的。

  “穷尽”,声闻、缘觉的禅定至无余涅槃便穷尽。入了五蕴寂灭的禅定,不会退失,而会穷尽。得到阿罗汉果位的时候,完全入于灭尽定而穷尽。

  “许有痴”,世间人没有断除二障,声闻、缘觉没有断除所知障而承许为有愚痴。

  这两种禅定都是有痴心的、有愚痴的,因为没有证悟无我。世间禅定的话,人无我都没有证悟,所以有愚痴心;声闻缘觉禅定的话,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但是没有证悟法无我,还有所知障的原因,也是有愚痴的。

  “菩萨定反之”,菩萨的禅定与之相反,大乘的禅定无量的安乐广大众多;行持他利;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无有贪爱;生生世世得而不失;于无余涅槃法界中也不穷尽;断除二障。具足这六种不愚昧的殊胜性。

  现在讲禅修的时候强调,大家要学会一些禅修。希望我们这边的法师,尽量早上、晚上、课堂当中禅修。如果自己一点禅修境界都没有的话,给别人讲禅修,是很可耻的事情。

  自己学会禅修以后,要让众生也学会禅修。刚开始的时候,在学校和企业当中,可以讲一些世间的禅修。现在很多人去马来西亚、去泰国、去缅甸、去新加坡、去斯里兰卡,学南传佛教的禅修、声闻缘觉灭尽定的禅修。我了解了一下,也可以的。暂时获得寂灭也好、断除人我执的烦恼也好,都是很好的。

  但真正菩萨的禅修,要具有寂止和胜观,我在这里不多讲。

  下面讲智慧清净的功德,最后一个颂词,很快就讲完了。

  师念藏语传承。

  如夜手摸触,罩灯三种慧,

  悲尊之智慧,无比如日光。

  “如夜手摸触”,世间人的闻思修慧,如同夜晚无光用手摸触寻找事物一样,没有现量了知无常、苦等万法的真如而仅以比量衡量。

  世间人闻思修行的智慧,就像半夜三更漆黑一片的时候,摸某个东西,比如瓶子、柱子等等。手能摸到瓶子,但是因为黑暗遮住了眼睛,所以不能现量看到瓶子。在漆黑一片的时候,不能现量见到摸到的东西,世间人的闻思修行,就是这样的。

  世间人听闻也好、思维也好,都好像黑夜摸东西一样的。上师说是无常的,那可能是无常的吧,自己并没有亲见无常。当房子被拆了后,才知道,真的是无常。“原来一直说无常、无常,现在真的无常了。你看,一个月前,我的房子是好好的,现在已经连墙壁都没有了,喇嘛钦”。那个时候,现量见到了无常、空性,世间人是这样的。

  “罩灯”,声闻、缘觉的智慧:如同罩内之灯,就像在箱子或小屋或洞穴里放灯火只是照亮里面一样,只是证悟自相续五蕴无有人我而遣除烦恼的智慧。

  声闻缘觉闻思修行的智慧,范围很小。就像灯罩里面放着的灯一样,在小洞,或者小屋里面比较亮,到外面就根本没有光明的能力了。声闻缘觉证悟人无我的空性,只能照五蕴相续而已。

  “三种慧”,世间的智慧,声闻的智慧,缘觉的智慧,这三种智慧。

  “悲尊之智慧”,大悲尊者菩萨的智慧,无与伦比,圆满证悟如所有二无我,互不混杂了知尽所有染净诸法,断除二障,证悟二谛。

  菩萨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和现相。

  “无比如日光”,三种智慧与大悲尊菩萨的智慧,比较起来,菩萨的智慧就像是日光一样的。日光的话,能照耀、能明亮全部世间。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愿力。菩萨虽然通达一切相,但是在显现上,有时候是凡夫相。

  在佛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面讲,“菩萨大悲力,奋迅方便智,住圣无上处,而现凡夫事”,菩萨有大悲、有智慧,住于无上的境界当中,但是显现为凡夫。菩萨显现有头痛、有烦恼,因为他要随顺众生。

  智慧波罗蜜多圆满,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出来。有些菩萨、有些善知识,跟他接触一辈子,也不一定知道他的功德。表面上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功德,跟凡夫一样的。当他离开人间的时候,或者显现殊胜行为的时候,才能知道,原来他是一个大菩萨,只是显现凡夫相而已。

  菩萨在人世间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他完全知道众生的心和行为,以这样的原因,在众生面前,用种种方式遣除众生心里的黑暗,这是方便法。

  前面也讲了,在座的人,不管在修行上面,还是在生活当中,要善巧方便。很多人跟家人、朋友的关系不好,作为佛教徒,至少也需要“奋迅方便智”。以方便智慧让众生欢喜,不要太硬了、太僵了,这不叫妄语。

  有些佛教徒的人际关系不好,这样不行的。居士也好、佛教团体也好,在任何场合当中,应该顺应时代。大家要善于学习,在言行举止各方面,与现在的社会融合。有些人讲的空性、证悟特别好,但是跟家人、朋友,哪怕是一起坐个车、一起在宾馆里面歇一个晚上,就闹得特别不舒服、痛苦。别人也容易生邪见、产生烦恼,这不是菩萨的行为。

  菩萨现凡夫身,如果所化众生是汉传佛教的众生,就显现汉传佛教的善知识,随顺这些众生。对其他宗教徒,也可以随顺他们。我们不能,“你没有信仰,你这个人很不好,没有信仰的人都是如何如何”,讲一些不好的比喻,这是很不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乐、生活方式、价值观,不能完全以你的价值观覆盖所有的人,全部都要跟着你转,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佛陀转八万四千法轮呢?因为众生的意乐、根机、界性都不同,《俱舍论》里面讲了很多。哪怕是吃一顿饭,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些人喜欢酸的,有些人喜欢吃咸的;居士里面,有些人穿绿色的,有些人穿白色的,有些人穿红色的,有些人今天穿白色、明天穿黑色。每个人意乐都不同的,你喜欢的,他不一定很喜欢,要理解众生,这样来修行。

  不然的话,空性、度众生、特别庄严的语言,说习惯了、说起来很好听,但是不要说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就连身边的小可怜,也与你反目成仇。这不是很好的,你们再思考思考。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