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量理宝藏

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54-60小结388-459上

创建日期:2022-04-18

  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54-60小结388-459上

  1、现量法相:现量不误离分别,分别名言义执著。

  现量法相=远离一切分别念+绝不错乱,真实的现量无分别且无错乱,这就是现量的法相。

  1、1现量“无分别”

  分别就是名言共相与义共相混合一起而执著,这种执著才叫分别。凡是义共相与名言共相两者混为一体的所有分别执著就是现量所远离的分别。这里的分别念并不是心和心所。

  1、2现量“不错乱”

  远离错乱因而生起的识,才是无错乱。无错乱就是没有错乱的因,也是真正能看见的意思。在这里所立的错乱是暂时的错乱因,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无明永久错乱。如果没有错乱因,也实际上间接证明了这个无分别是正确的。

  1、3错乱因=内错乱的因+外错乱的因

  内错乱的因,如我们有胆病,就看见海螺是黄色;或者说眼睛有眼翳,就看见虚空中有毛发;还有,看见外境有两个月亮,这也是根的内错乱因,这些错乱的因都要远离。

  外境错乱的因,就像我们在坐车的时候,旁边的绿树、房屋往后跑,这是外错乱的因。

  1、4错乱因=广义永久错乱因+狭义暂时错乱因

  从广义上的错乱因来讲,所有的心和心所,凡夫人相续当中的识没有一个不错乱。凡是心和心所,全部都有无明烦恼错乱因的染污。从这个角度来讲,无分别的识也必定有错误。一般处于凡夫位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有的错乱叫做无明,也叫永久错乱。无明烦恼,那我的眼识、耳识、鼻识全部都有无明烦恼的习气,或者有它的染污。

  暂时错乱:如果是得了眼病,或者眼根、鼻根、耳根偶尔出现一些错乱,这叫做暂时错乱。因此,在这里所立的错乱是暂时的错乱因。

  2、相似现量法相:所有错乱之心识,即承许为似现量

  不管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所有不符合实际道理的迷乱、错乱心识都可以安立为相似现量。

  真现量全部是无分别,现量毕竟是一种无分别,所以将错乱中的无分别安立为相似现量倒;

  所有的分别识都可以包括在相似现量当中,其原因是分别识也有显现,但是并没有直接照见对境的自相,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分别识都可以安立在相似现量之中。为什么是相似现量呢?因为这些识并没有当下如理如实了知所取境。从显现境的角度来讲,这些识也不一定全部都是错乱识;但是从所取境的角度来讲,都应该成立为相似现量。

  3、现量名相之分类:不错乱彼有四种,由从对境及所依,补特伽罗现量分。

  不错乱的角度来分类=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现量全部包括在这四种现量中。

  依靠对境来分:能照见他法的有根现量和意识现量,对境的所缘境它们能完全明白;照见自法即自己本体的是自证现量,它对自己的心识能明白;照见无自他二法的是瑜伽现量。从对境的角度来分可以这样安立。

  从所依的角度来分,有依靠根而安立的两种境证现量———意现量和根现量,有依靠他根而安立的自证现量,有依靠等持、禅定而安立的瑜伽现量。

  从补特伽罗的角度来分,也就是说从相续的角度来分,有凡夫的现量和圣者的现量。凡夫的现量是前面的三种现量,圣者的现量是瑜伽现量。瑜伽现量也有有学道的现量和无学道的现量。有学道从阿罗汉等到十地,无学道是佛地。

  4、相似现量分类:彼有分别无分别,无分别亦根与意,分别有三说六种,为除邪念而分说。

  相似现量=无分别相似现量+分别相似现量=无分别相似现量(错乱根识+错乱意识)+分别相似现量(具名所依分别错乱识[=世俗识]+增益他境分别错乱识[=错乱识]+具隐蔽分义分别念错乱识[=比量识+比量生识+忆念识+现求识])

  4、1无分别相似现量=错乱根识+错乱意识

  错乱根识:就像我们眼根错乱的时候在虚空中看见二月,或者眼根受到损害的时候见到各种毛发等等,这些都属于无分别根识错乱的相似现量。

  错乱意识:在我们做梦的时候,五根识都没有所依根,那个时候五根识都没有;但是意识却依靠自己的迷乱习气而显现外面的山河大地等,这些都属于错乱意识,叫无分别意识错乱的相似现量。

  4、2分别相似现量=1具名所依分别错乱识+2增益他境分别错乱识+3具隐蔽分义分别念错乱识=1世俗识+2错乱识+(3比量识+4比量生识+5忆念识+6现求识)

  1)具名所依分别错乱识=世俗识:将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形象的事物执为一个法,是这样的识。比如说树木,本来时间、地点、形象都是不同的,但却把它们执著为是一个实体总相的树木,也就是总法,总法的执著就叫做具名所依分别错乱识。实际上这是一种分别,也是一种错乱,所以属于相似现量。

  2)增益他境分别错乱识=错乱识:比如说我们把花色的绳子执著为毒蛇,或者把不清净的身体执著为清净的身体,等等。世间许许多多将对对境的错乱认识执为真实的错觉,就叫做增益他境错乱分别识。

  具隐蔽分义错乱分别识=比量识+比量生识+忆念识+现求识:我们对外面的事物不能如实了知,而依靠比量或其他方式来推测对境,这就叫做具隐蔽分义错乱分别识。

  3)比量识←具隐蔽分义分别识,是指执著因的心识,比如说“山上有火,有烟之故”,我们执著烟的识就叫做比量识。

  4)比量生识←具隐蔽分义分别识,如通过因(烟)推出山上火存在,这是一种意识,叫做比量生识。

  5)忆念识←具隐蔽分义分别识,是回忆过去事的心识。

  6)现求识←具隐蔽分义分别识,是希求未来事的心识,如我将来要获得佛果,我将来要如何如何等。

  5、根现量法相:是故根识不错乱。

  依靠根而产生的无分别、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根现量的法相。

  因为根有五种,所以根现量也分了五种。以眼根现量的法相为例,依靠眼根而产生的无分别、无错乱的识就是眼根现量的法相,其他可依此类推。

  6、建立由根所生:根即取境之能力,随存随灭决定成。

  所谓根,实际上是缘取对境的一种特殊能力。这样的根怎么成立呢?

  从因方面来推:随着根的存在,取外境的识也会存在;随着根的不存在,取外境的识也不存在。就像火存在,烟也存在;火不存在,烟也不存在,烟一定会有火的因。

  从果方面推:有眼识存在,说明眼根肯定存在;有鼻识存在,说明鼻根肯定存在。眼识不存在的原因,眼根不存在;鼻识不存在的原因,鼻根不存在。由根识随存随灭的推理完全可以了知这样的根存在。

  6、1根即取境之能力

  根是取境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安立在识方面也可以,安立在无情法方面也可以。不管是心识的能力,还是无情法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力。

  《自释》里面明确地说了,这里按照经部观点宣说,安立在无情上面。由随存随灭的推理了知,能照见对境的一种无情法肯定存在,是这样安立的。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根安立在心识上面:

  随理唯识宗的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识。比如说我们眼睛看见外面色法的时候,我的前一个眼识上面有能照见色法的不共能力,就是识。这个识跟耳根不相同,耳根只能取声音不能取色法。所以它有自己不共的一种能力或者力量,这叫做根。随理唯识是在眼识上面安立的。

  随教唯识,像无著菩萨、世亲论师,他们的观点,根就是在阿赖耶识上面存在的一种不共的取境的习气。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本体是一种心识,但是这种心识能直接了知对境的不共色法,这样的一种识就叫做眼根,根安立为识。

  能力和法两者应该是一体并不是他体。比如说,种子和种子的能力是一体还是他体?应该是一体。如果是他体,那么种子就不是能力,能力就不是种子,有很多过失。所以,能力和法两者应该是一体。

  6、2随存随灭决定成

  随存随灭的比量是怎么成立的呢?这个很容易成立。比如说,所缘缘红色的柱子前面已经存在了,我要想看它的作意也存在,但是一旦我的眼根受到损伤,那眼识根本不能产生,这说明能照见所缘缘色法的一种不共东西,在我的相续中必定存在。由这种推理就可以了解,我的眼根是存在的。如果是眼根受到损害的人,就不能照见色法,而眼根没有受到损害的,眼睛很正常的人,他能照见对方。所以说我们应该了解,根是存在的。

  7、建立根离分别不错乱:明现成立无分别,取自相故不错乱。

  根现量绝对是无分别、无错乱,原因是:

  7、1明现成立无分别

  根是明现而成立的,所以是无分别。因为明现的缘故,成立无分别念。

  如果是分别,就不可能是明现,因为它是时间、地点、行相全部混为一体而去缘取的。

  真正无分别和分别相比较起来的时候,无分别念它能明现照见行相或对境,时间也是同时的,因此叫做无分别。

  7、2取自相故不错乱

  它为什么叫不错乱呢?因为自相是一它就照见一,自相是多它就照见多;它不可能一成为多,多成为一,这种情况永远也是没有的。

  而分别念并不是这样的,它将前后时间的不同事物执为一体,如昨天的一条河与今天的一条河,或者昨天的这个人和今天的这个人,它将不同的行相从相续上安立为一体,所以它决定有错乱的成分。

  8、根具决定性之名共相:根即不共之因故,称谓根识如鼓声

  这里的根识,是指依靠特别的根而产生的识。比如说看见色法,这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这些色法的根是产生根识的不共因。因此,依靠根而产生的识叫做根识。

  这就像“鼓声”一样,敲鼓的时候也有棍棒,也有我们的意识,还有我们的手,要具足很多的因;但是由于声音的不共因是鼓,所以我们只能叫鼓声。如果我们叫手声,或者叫其他的棍棒声,这样并不能表示鼓的声音。所以根识就像“鼓声”一样,虽然它各种因缘具足,但是根在里面是不共的因,因此叫做根识。安立根识名字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根识是依靠根+境+作意(所谓作意是指心识往外动摇)这几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比如眼识的因缘包括:所缘缘的对境色法+增上缘的眼根+等无间缘的心识或者说作意,但为什么单单称为根识呢?它为什么不叫境识,为什么不叫心识或意识?或者从总的角度来讲,它为什么偏偏要称为根识呢?

  有什么原因呢?有不共的因。根对根识来讲是一种不共的因。

  如果我们说是境识,那就不合理。因为境方面,瑜伽现量的对境也有,自证现量也以自己的心识作为对境,那这样,瑜伽现量和自证现量全部都已经成了根识了,这有过遍的过失。

  如果说心识或者意识,那也不合理,因为所有凡夫相续中的分别识都可以叫意识;而心识的范围更广,一切心心所都可以包括。所以,以上的名字都不合理。

  9、意现量的法相:对境根识此二者,无间所生即是意,依之而不错乱识,乃意现量之法相。

  意现量是依靠对境和根识二者无间产生的一种意识;也就是说,根识灭的时候无间产生一种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意现量,这也是意现量的法相。

  依靠对境、根识而产生的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意现量。我眼识看见这个红色柱子就叫做根现量;第二刹那的时候我的意识也完全能照见它的本体,这叫做取色意现量。还有取声、取味、取香等意现量,缘取不同的对境就有不同的意现量,意现量在每一个根识的后面都可以产生。

  10、意现量的自性:意现量虽有多种,犹如根识一自证。

  意现量在外观的过程中对着五种不同对境,观待五种不同对境,同一个时间产生不同的五种意现量;但是根本不会变成具有五种心识的补特伽罗。为什么呢?在无分别念的情况下多种行相是可以有的,但在分别念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相续不能有两种以上,这是不允许的。如果有,那就与佛经所讲的一个众生只有一个相续的教证相违,所以这不允许。但是,根现量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产生五种,加自证现量,可以产生六种。

  那五种意现量是怎么产生的呢?将一个水晶球放在具有五个窗户的房子里面,五个窗户分别出现五种颜色的绸缎,实际上这些绸缎在中间的水晶球上都可以现前,从外观的角度来讲都可以显现,这五种颜色都可以照见;但内观就是水晶球一个本体,水晶本来就是透明的东西。

  所谓的识,只不过众生在感受的时候,依靠不同的所依而有不同的名称。颜色是依靠眼根来领受的;耳识产生的时候,声音依靠耳根来领受,这一点是对的。从内观的角度来讲,这几个识的本体全部是一样的;从依靠不同外境而产生的角度来讲,可以安立为根识;从认识对境的本体可以安立为意现量。但意现量和根现量之间,二者也有时间上的差别。

  凡夫人的错乱分别念非常粗大,自己虽然处在名言中,但是根本不知道实情。比如说我看见一根红色柱子,本来意现量和根现量的部分都应该有,但是我们就是感觉不到。但如果是通过因明的教典来进行推理,那就会知道:在这个当中先有根现量产生,然后产生意现量;这些现量对我的心识来讲,是一个本体的不同侧面。

  从外观的角度来讲,依靠五种不同的对境而产生五种根识或五种现量识;内观的角度来讲,自明自知的自证也可以说,或者从了知对境的角度来讲,意识现量也可以说。

  11、无分别识=根现量+意现量

  每一个无分别识都可以有根现量和意现量的侧面,这两者是存在的。那么,根现量和意现量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根现量=对境+作意+根=红色的柱子+我想看红色柱子的作意+我自己的眼根=认识红色柱子的眼识=所缘缘的对境色法+等无间缘的心识或者说作意+增上缘的眼根=前根识作为近取因

  意现量=红色的柱子+眼识+眼识=所缘缘的对境+等无间缘的根识+增上缘的根识=前根识作为近取因

  对境、作意、根,这三个因缘具足之后就产生根识。比如说我的眼识要产生,红色的柱子、我想看红色柱子的作意、还有我自己的眼根,这三者具足以后,认识红色柱子的眼识就产生。

  那么意现量呢?刚才的根识灭尽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意识就叫做意现量。其实,意现量也是依靠对境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对境呢?就是刚才前面根现量的对境,也就是红色的柱子,这个柱子必须要。如果这个所缘缘没有,那意现量也不可能产生,所以所缘缘应该有。它的所缘缘跟根识的所缘缘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前后一刹那的差别。但是,它的等无间缘和增上缘全部是根识。

  其实,它们之间除了时间上的差别之外,对境方面也有这样的差别:

  根现量是依靠根而产生的,而意现量是依靠根识而产生的,是这么一个关系。

  根现量是依靠它自己的对境并以自己前时的根识作为近取因,一刹那一刹那不断产生。

  而意现量,刹那刹那都是从根识当中产生的,并不是从自己的意现量当中产生。表面上看来,好像第二刹那以后,意识现量又产生意识现量,把它作为自己的近取因也可以;但是在教典当中,并没有这种说法。

  12、意现量与根现量之关系:是故根者乃根识,不共之因成意缘。

  根识是依靠根而产生的识,因此叫做根识。根是它的不共因,识依靠自己的根而了知外面的色法、声音等,所以叫做根识。

  那么,根对意现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起到间接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缘的作用。根是根识的因,是意识间接的缘。根对它(意现量)起的作用,第一刹那的时候是根,第二刹那的时候是根识,第三刹那依靠根识产生意现量,这样一来,根起了一个间接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作用。

  刚开始的时候意识没办法产生,也就是说第一刹那的时候根识也产生,意识也产生,这是没办法的。最开始的时候必须先经过根识,没有经过根识的话,意现量的因就不存在;第二刹那以后,它们两个可以同步进行,可以平行产生。

  如果意识没有了知,仅仅依靠根识是不行的,因为离开了意识的操作,根识是不能了知对境的。如果仅仅是一个根识,那一个众生就根本不能了知所有的对境,因为每一个根识完全都是不相同的。比如说眼根能照见色法,但它对声音却绝对不能了知,耳根也只能听到声音,等等,它们互不相干。如果在事物的本体上,耳根在耳朵里面,眼根在眼睛里面等等,互相都没有关系,没有什么瓜葛;这样以后,一个众生就根本不能了知所有的对境。所以说,我们前面用的水晶球,是最好不过的一种比喻。

  13、意现量与根现量=意识跟五根识的本体是一实体还是它体?

  可以承许是一个实体。

  这样的话,那眼识的实体和耳识的实体会不会变成一个实体?如果是一个实体,那眼识也应该能听到声音,因为它跟耳识一个实体的缘故。会不会有这种过失呢?

  不会有这种过失。虽然它们在本体上是一实体,但它们各自都能照见与其他根识所见不同的部分。如眼识,虽然有不同所见,但在眼识的本体上应该是一实体。比如看见一个花色的画面,那眼识当中照见白色的一部分也有,红色的一部分也有,蓝色的一部分也有,等等。

  有人想,如果说这所有的识跟眼识是一实体,那么白色、红色就变成一实体了。有没有这个过失呢?没有,因为它们在本体上虽然是一体,但反体是分开的。

  比如说马车,马车的零件跟马车的本体是一体的,可以这样说。马车以外的轮子,马车以外的车厢等,这有没有呢?绝对没有。所以说,在马车的本体上它们可以说是一实体。一实体的话,里面的分支会不会全部混淆了,比如车轮变成车厢,车厢变成其他的零件等等,有没有这种过失呢?这也是没有的。

  同样的道理,从无分别现量识的本体的角度来讲,根识也好,意现量也好,从一个人的相续的角度来讲它们是一本体。而从反体的角度来讲,根现量与意现量又是不同的,即无分别现量识又可以分为五种根现量与五种意现量,也可以分自证的部分。

  当然,还有分别的部分。但从分别念的部分来讲,同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分别念,不能有两个分别念。所谓众生的相续不同,这是从分别念的侧面来分析的,在同一个时间中,两种分别念是绝对不允许的。不是分别念的话,不同类的根识,如眼识、耳识、鼻识等,也可以同时存在;眼识当中,也有取白色、红色、蓝色等多种眼识,不同的眼识如微尘数目那样多,许许多多的眼识可以同时产生。有这么多的识的话,那这个众生会不会变成具有许多相续的补特伽罗呢?不会有这个过失。

  14、意现量的是量之原因一:无错乱故是正量,

  它为什么被设立为现量。因为从外境的角度来讲,它没有错乱。

  比如说取色法的意现量:依靠对境、作意、眼根而产生根识,根识无间灭尽就产生意识,当时意识的对境就是根识所看见的色法,也就是说当时取色法的意现量如理如实地照见了对境的一切自相,所以说取色法的意现量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已无误了知对境自相的缘故。那它可不可以属于真现量当中呢?应该属于真现量。

  15、意现量的是量之原因二:无相续故非决定。从有色根而生根,是故根识具相续,意根中非生意根,是故彼者无相续。

  意现量自己没有相续,所以它“非决定”,即不能引生决定。

  它不像根识,比如我看见红色的柱子,它(根识)有相续,并且它是依靠自己的因缘聚合而产生的,不需要用其他的助缘,依靠自己的力量它也可以产生决定,“哦,刚才看见了红色的柱子”,等等。

  依靠根现量可以产生定解,但是意现量不能。不能的原因,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关论典中也这样讲了:所谓不能引生定解和决定,是指依靠自力不能,但依靠他力可以。如果依靠他力能产生定解,为什么说意现量没有决定呢?因为这是从依靠自力不能产生的角度讲的。

  不要说意现量产生定解,连自己的本体依靠自力都不能产生,必须要依靠根识,所以每一刹那的意现量都必须要依靠根识而产生,更不要说定解。这样的话,它自力的决定是没有的。那有没有依靠他力的决定呢?这是有的。因为它是意识,意识对外面本体的了解应该是有的。那为什么说意现量也照见了对境,根现量也照见了对境呢?实际上,真正能照见的并不是根,应该是意识。

  明明是意识,为什么叫根现量而不叫意现量呢?这也是有原因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些教言中是这样讲的,比如说有个砍柴的人,他用斧头砍柴,实际上他是用斧头来砍断的,并不是用他的手来砍断的,可是人们经常说“樵夫砍柴”,并没有说“斧头砍柴”。这里面一个是自动,一个是他动。樵夫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砍柴,斧子全部是依靠樵夫的操作来砍的。这就像人们不叫斧子砍柴一样,实际上这种决定———认识对境,意现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人们并不说是意现量见到的,而说成是我眼睛见到的、我耳朵听到的、我鼻子闻到的等等。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意现量没有通过自力来产生定解、决定,而是依靠他力,是依靠根的力量来产生的,所以人们平常的称呼也是合理的。

  总而言之,根现量与自己的因缘有直接的联系;而意现量,它的增上缘和等无间缘全部是根识,是依靠根识而产生的。它们之间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它的因没有直接的相续,所以意现量没有相续,因为它的因每一个都是不同类的根现量当中产生的。

  16、自证现量法相:证知自之本体识,即是现量智者许。

  所谓自证,就是自己的本体自己了知的不错乱识,这也是自证的法相。

  所谓自证就是遮无情法的、遮非明的自明自知的心识。所谓自证现量就是遣除了非意识的部分而建立了自明自知的本体,这就是不错乱的识,因此叫做自证现量,自证现量的法相就是这样的。

  17、自证现量、根现量和意识现量三者同步进行:即自证故非他续,由此现量三步同。

  取外面事物的意现量和根现量叫做两种境证。根识对五境完全能明白,所以它叫做境证;意现量也依靠根境,没有根境的话,意现量不可能产生。

  内观的明清识叫做自证。内观的时候,对自证而言,根识也好,意识(意现量)也好,还有分别念,在内观的层面上,它们全部都与自证的本体无二无别。所以,我们所用的水晶球的比喻非常恰当。

  因此,心识并不是意现量一个相续,根现量一个相续,自证一个相续,或者说分别念一个相续。如果各自都有一个相续,那一个众生的相续就有许许多多了。每个众生都是一个相续,这在佛经中也说得比较清楚。

  第一刹那的时候根识出现,因为从内观的角度来讲,根识也有自证现量;所以第一刹那的时候,内观的自证现量也存在,外观的根识现量也存在。

  第二刹那的时候意现量出现,所以从第二刹那到以后多少个刹那之间,这三个现量———外观的意现量、根现量和内观的自证现量同步进行。从此之后,这三者一直都并驾齐驱,这叫做三种现量同时平行、同时进行。

  18、瑜伽现量法相:修生无误真现量,

  所谓瑜伽现量的法相,是指依靠不共的等持和修行所产生的无误了知对境的一种现量,这就叫瑜伽现量。

  根现量和意识现量并不是依靠修行和等持而产生的,而瑜伽现量完全是依靠修行的力量而产生的,而且它也能无误地了解对境,是这样的一种现量。

  瑜伽现量的增上缘:应该是一种殊胜的等持,或者说是依靠等持而产生的修行的力量。

  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见道时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就是前面的无分别念;也就是说,得一地菩萨的等无间缘是什么样呢?就是前面的有漏法。一般来讲无漏法产生无漏法,有漏法产生有漏法;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凡夫最后心的刹那的有漏法,它可以产生圣者的第一个无漏法,这是可以产生的。

  19、瑜伽现量分类:三种圣者三现量,有学无学分为五,彼等有现及无现,各有二类共十种。

  瑜伽现量只有圣者的果位才可以安立,见道以上可以说是瑜伽现量的界限。《现观庄严论》里面,每一个现观都分一些地的界限。

  凡夫人有没有瑜伽现量呢?不能说存在,因为瑜伽现量可以说是圣者无漏智慧摄持下真正无误了知对境的一种不共现量。

  入定的时候,他们安住在空性和无我的境界中,那个时候任何显现和执著都没有,这种现象叫做无现瑜伽现量,每一位圣者都具有。出定的时候,通过他们的神通力,能照见一千、二千、三千世界等,这些是有现瑜伽现量。

  对三种圣者的三种现量从有学无学来分,有五种瑜伽现量;每一瑜伽现量再分入定和出定,总共有十种瑜伽现量。

  佛瑜伽现量=尽所有智+如所有智

  瑜伽现量=1声闻的瑜伽现量+2缘觉的瑜伽现量+3菩萨的瑜伽现量

  瑜伽现量=声闻(1有学的瑜伽现量+2无学的瑜伽现量)+3缘觉无学瑜伽现量+大乘菩萨(4有学一到十地的瑜伽现量+5无学佛地的瑜伽现量)

  瑜伽现量=入定[声闻(1有学的瑜伽现量+2无学的瑜伽现量)+3缘觉无学瑜伽现量+大乘菩萨(4有学一到十地的瑜伽现量+5无学佛地的瑜伽现量)]+出定[声闻(6有学的瑜伽现量+7无学的瑜伽现量)+8缘觉无学瑜伽现量+大乘菩萨(9有学一到十地的瑜伽现量+10无学佛地的瑜伽现量)]

上一篇: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60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54-60小结388-459中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