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257)+辛三、次第(258)+辛四、定义(259)+辛五、修法(260)+辛六、分类(261)+辛七、归摄(262)+辛八、断违品(263)+辛九、功德+辛十、互定
辛九、功德=壬一、宣说具四功德(265)+壬二、复说其余功德
壬二、复说其余功德=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267)+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癸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
26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壬二(复说其余功德)分四:
26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壬二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
乞见圆满喜,不喜及慕求,
施者具悲悯,超胜恒胜伏。
慈悲于众生,性命受用妻,
恒施极欢喜,何不护断彼?
圣不惜心平,无畏悲普施,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
悲欲平等利,极畏他生苦,
心勤调众生,远离语三罪。
普施具悲心,精通缘起法,
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
悲尊受害时,利他于自苦,
恒得益想喜,于何何所忍?
于他离他想,恒爱他胜己,
难行故悲尊,勤非难极难。
三定小安乐,自乐执退失,
穷尽许有痴,菩萨定反之。
如夜手摸触,罩灯三种慧,
悲尊之智慧,无比如日光。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8-111 2017年04月20日
今天讲《经庄严论》,明天也讲《经庄严论》。待会念完《普贤行愿品》以后,学院这边的道友,有事情要跟大家说,要听一下。
继续讲《经庄严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讲六波罗蜜多的功德。前面讲了第一个问题,宣说具四功德;今天讲第二个问题,复说其余功德,也就是讲,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布施等堪为最胜、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别说精进度功德。
这里面讲的精进很好,昨天的《妙法莲华经》[注1]里面讲到了,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是在同一时间发的菩提心,后来因为释迦牟尼佛太精进了,所以先成了佛;阿难虽然广闻博学,但一直到佛陀圆寂的时候,还没有得到阿罗汉的果位。
在座的各位要长期精进,精进有两种,一种是恭敬精进,另一种是恒常精进。恭敬精进的话,对自己所求的知识,有非常大的欢喜心、恭敬心,以恭敬的心态不断努力;恒常精进的话,多年以来没有松懈。
有些佛教徒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精进,念诵、什么事都做得很好;慢慢地,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时候,还不断精进的人,就比较少了;也有个别的人,刚开始特别不精进,特别调皮、散乱,后来通过上师的加持,有了一些觉悟,就不断精进了。比如有些法师,刚来学院的时候,特别野蛮,后来慢慢调柔了,成为很了不起的大德。
我是比较喜欢讲精进的,自己虽然不精进、很懒惰,但是对精进的精神,很有渴望之心。
我今天试一试,每次念两个颂词的传承,这样更好一点。念藏文的时候,你们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稍微有点听不懂的东西,你们可能不打瞌睡。
师念藏语传承。
等一会忘了的话,给我提醒啊。
下面讲六波罗蜜多清净的功德,戒律讲得比较多一点,用四个颂词来解释;其他波罗蜜多,每个用一个颂词来解释。
壬二(复说其余功德)分四: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二、布施等堪为最胜;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四、别说精进度功德。
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
乞见圆满喜,不喜及慕求,
施者具悲悯,超胜恒胜伏。
首先讲六波罗蜜多当中的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有很多超胜的功德,跟一般世间人的布施完全不同,什么样的超胜功德呢?
“乞见圆满喜”,乞讨者见到布施者的时候,非常欢喜,因为他可能获得圆满的施物。
“不喜”,如果乞讨者没有见到布施者,就不欢喜。
乞讨者的特点就是这样的,他没有见到布施者,或者虽然见到布施者,但是布施者没有给他圆满的施物,那么他就不欢喜。
这里讲了一个欢喜和一个不欢喜。
“及慕求”,乞讨者慕求见到布施者,圆满他得到财物的愿。
我们学院有一个乞丐又来了,“你们全都成佛,一个都不剩下,阿嘚阿嘚”。“阿嘚”,是哥哥的意思。他看到一些女子时,“阿嘚阿嘚,你们全都成佛,一个都不剩下”。他去年好像一段时间没有来,我很想念他,现在他又来了。(众笑)
乞讨者见到布施者满足他的愿,很欢喜;如果布施者没有给的话,不欢喜,乞讨者有这样的特点。
“施者具悲悯”,布施的菩萨特别悲悯众生。
很多人看到乞丐的时候,特别讨厌,拿一块钱给他就“走走走,快去快去”。
“超胜”,菩萨见到乞讨者、圆满地布施,很欢喜;菩萨没有见到乞讨者,或者不能给予乞讨者圆满的布施,不欢喜;菩萨心里希望见到乞讨者、给他圆满布施。菩萨的布施,也有欢喜和不欢喜,还有慕求这三个方面的特点,超越了其他人的布施。
“恒胜伏”,菩萨的这三种超过乞讨者的欢喜,恒常胜伏乞讨者的这三种,因此菩萨的布施以清净超胜。
布施者的欢喜心,超越了乞讨者的欢喜心。乞讨者看到了施主,得到了钱,获得了满愿,本来是很欢喜的,但是布施者的心态,更加欢喜。《入中论》当中讲,佛子因听到乞讨者的声音而产生的快乐,远远超过了入灭尽定的快乐。
菩萨特别欢喜作布施,在《大丈夫论》[注2]有一个比喻,比如说一个盗贼在某个地方偷了一些东西,然后在市场上卖了,得到了很多钱,所以心里非常欢喜。而菩萨布施满足众生愿的欢喜心,超越了那个盗贼得到钱财的欢喜心。
我们是不是菩萨?自己也知道。说起来“我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但我们的布施波罗蜜多,跟一地菩萨,或者跟非常虔诚的初发菩提心的菩提萨埵比较起来,差别是非常大的。
《大般涅槃经》[注3]里面讲过,为什么菩萨这么爱布施,而且不会产生痛苦呢?讲了一个比喻,比如说父母有一个独子,这个孩子再不听话、再不孝顺,父母也愿意把自己的财物给他、也不会伤害他,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爱之甚重。
同样的道理,菩萨对众生有真正的爱心,所以根本不会对众生产生痛苦、嗔恨心、轻蔑态度,不会这样的。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流浪、无衣无食,肯定很疼爱他的。即使孩子的有些行为比较过分,父母也不会对他产生嗔恨心。所以菩萨布施的爱也好、欢喜心也好,是非常超胜的。
《大宝积经》里面讲了,“菩萨行布施,以慈覆众生,一切诸世间,无有如是乐”,菩萨的布施,是以慈悲心覆盖了众生,这种欢喜心、这种快乐,在世间当中是很难得到的。
有些人经常说,“我把钱送给一些病人、一些可怜者的时候,才知道,这些钱还是很有用的”,“我这一段时间送给众生一些钱财,他们得到钱财的快乐心,跟我布施的快乐心,比较起来,我获得的快乐心远远超越他们的快乐心”。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真的是特别愿意帮助众生,哪怕自己生活上再贫寒、再窘迫,也很愿意布施。
布施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众生畏惧的时候,帮助他也是布施。
这是布施波罗蜜多清净的功德,讲的道理是非常有意思的。
下面讲持戒波罗蜜多清净的功德。
我们平时讲,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盗、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离间语、粗语、绮语;心的三种不善业,贪心和害心,还有邪见,总共有十不善业。菩萨守戒的话,至少要守身口意的十种善业,断除十种不善业。
慈悲于众生,性命受用妻,
恒施极欢喜,何不护断彼?
首先这个颂词讲了身体的三种不善业。
“慈悲于众生”,菩萨对所有众生有特别大的慈心,他的慈悲是什么样的呢?
“性命”,第一个,连自己最珍贵最可贵最可爱的生命,都愿意施舍,那怎么会杀生呢?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爱众生,连生命都愿意布施,会不会杀生呢?不会的。
一般吃素的居士,基本上不会杀生、不会吃螃蟹了。看到螃蟹的时候,以前习惯吃的,现在很想吃,但是不好意思了,“嗡班札萨埵吽”。有了菩提心以后,不会杀生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愿意舍给众生的话,杀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第一个。
“受用”,第二个,菩萨把自己所有的受用,房子也好、床也好、书也好,都放弃,愿意布施给众生,那怎么会偷盗呢?
偷盗的话,是想得到、拥有别人的财物。菩萨愿意把自己的所有财物布施,有些慈善家讲祼捐,怎么会偷东西呢?不可能的,这是第二个。
“妻”,第三个,菩萨把自己的妻子也好、丈夫也好,最可爱的家人,都愿意布施给众生,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义成王子广行布施》的故事一样,这样的话,怎么还会邪淫呢?根本不可能的。
“恒施极欢喜”,将自己的生命、受用、妻子等等,恒时愿意布施,而且非常欢喜。
“何不护断彼”,怎么会不断除杀生、偷盗、邪淫呢?为此具足断除身体三种不善业的清净戒律。
我自己觉得,这么简单的,比如说十善业、十不善业,每个人都能算得清清楚楚,但是以这样的智慧和道理结合而解释,可能在其他经论当中是没有的,我是很感兴趣的。对于《经庄严论》,不管是讲也好,还是翻译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今天肯定会有很多新的东西”,感觉上总是这样的。
菩萨把身体、食物、财富,都愿意布施给众生的话,那怎么会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呢?现在很多的贪官,有些是身体不清净、有些是偷盗、有些是杀人。如果这些人发了菩提心的话,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也好、受用也好,全部布施给众生,怎么会造这些恶业呢?绝对不会的。
《菩萨本生鬘论》是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诏译。这里面讲的是,“菩萨悲愿力,愍恤诸群生,勇猛捐自身,不生忧苦想”,菩萨因为大悲和愿力,特别慈爱和关怀所有的众生,所以他特别愿意将自己的身体捐出去,根本不会产生痛苦。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提倡捐器官。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医院,有些医生说,“现在很多的眼角膜,是从国外空运过来的。在中国的佛教徒当中,几乎没有捐的。而印度和斯里兰卡、新加坡那边,捐的比较多”。他们问我:“佛教徒能不能捐?”我说:“这个可能要研究一下。”
从菩萨布施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合理的。人死了以后,自己的眼角膜确实用不上了。如果能让其他众生复明的话,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些经论有说法,二十四小时或者三、四天当中,不能损害遗体,所以这个问题可能要研究一下。
活着的时候,身体不能捐;死了以后,我觉得,捐了,也应该可以的。如果发心比较大的话,临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嗔恨心吧。世间的一些歌星、明星、一些人,他们也是愿意捐器官的。
从佛教的理论上,要去观察;在生活当中,也要去想。如果给的话,既不属于佛教不合理的说法,也能真正利益到众生,也是需要这样的。
我刚才讲的是什么?《菩萨本生鬘论》里面讲的“勇猛捐自身”,能不能“勇猛捐自身”?现在、以后可能要研究。法师对生活中的一些道理要去研究,不然遇到提问的时候,怎么回答?有些佛教徒根本不专业、不去想,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不会从佛教的角度去解释。以教理解释很多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问题,要想一下,对吧。
以上身体的三种不善业已经讲完了,下面讲语言的四种不善业。首先用一个偈颂讲妄语,其他的离间语和粗语、绮语,用一个颂词来讲。
师念藏语传承。
圣不惜心平,无畏悲普施,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
这主要讲妄语,妄语是什么样呢?
“圣不惜”,菩萨连自己的生命、身体都根本不顾惜、根本不在乎,怎么会欺骗众生说妄语呢?
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在自私心的驱使下,才会说妄语的。菩萨没有这些、不顾自己的一切,怎么会说妄语呢?
“心平”,菩萨对众生是平等心,完全跟自己的独子一样对待,怎么会对他们说妄语呢?
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朋好友,为了反对和排斥自己的怨恨敌人等等,这样不平等的原因,才会说妄语的。
“无畏”,菩萨远离了五种畏惧[注4]。五种畏惧,在前面的第十五《教授随教品》讲过,维生方面的畏惧、害怕名声不好、害怕眷属散了、害怕堕入恶趣、害怕死亡,菩萨已经远离了这五种畏惧。
讲义里面讲的是,不会畏惧国王的惩罚等等,这样也可以。
菩萨在诸法平等的境界现前的时候,没有什么畏惧,不会说妄语。很多人说妄语,是害怕自己的名声不好、害怕维生困难等等。
“悲普施”,菩萨在慈悲心的前提下,布施所有的众生。内在的身体,外在的财物,都愿意布施,怎么会给别人说妄语啊?根本不会说妄语的。
说妄语的主要原因,是自私心。为了自己得到一些利益,而说妄语。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菩萨怎会以欺骗他众损害他众而说不真实颠倒的妄语呢?这些原因菩萨都没有,所以不可能说妄语。
在语言的四种过失当中,妄语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在四根本戒当中,只有妄语,而离间语和粗语、绮语,并没有安入根本戒。
说妄语的话,西方人认为是人格问题。世间人也经常这样认为,“你如果骗我,那我会不客气的”,“我其他都可以容忍,千万不能对我说妄语”,“你如果说妄语,就是破了根本戒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一个人在语言上欺骗了别人,就会对将来他们之间的合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诸法集要经》里面讲的,“若人说妄语,彼速自轻懱,智者咸舍去,诸天皆远离”,如果有些人说妄语的话,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自然而然会受到很多人的轻蔑,智者都会抛弃他,天人都会远离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一个人欺骗过别人一次,以后再遇到这个人的时候,别人就会注意防犯他。
十不善业当中,妄语是很严重的。
现在的世间当中,有人说妄语,好像这个人很英雄似的。比如说一部电影里面,或者电视里面,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反面人物,很多人都赞叹,“这个人很接地气;这个人很了不起、好牛、很不错;这个人把内在的欲望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多好啊”。
以前对正面人物,支持的人比较多一点,希望正面人物能顺利、能成功;但现在大多数的人,对反面人物点赞的比较多。很多人学坏了,为了得到一些利益,好的方面,不学;不好的手段、方法,学得很好。
我们说妄语不好,但这个时代,很多人觉得,“说妄语很好,说明这个人有技巧、很有能力,说话各方面都是很不错的,能把别人骗得一点都不知道”。
一般西方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亚洲很多人,“我今天欺骗了那个人,那个人真的信以为真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
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单纯以一个圈子里面的思维模式,来推所有的人群。古代的思维模式跟现在有一定的差别;现在当中,中年人的思维模式跟年轻人也有差别;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将来也会被更年轻的人推翻。轮回虚幻的戏,不断上演,确实不可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