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0-14

  NO.7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具慧施一切,求者喜而喜,

  乞者得所乞,欢喜非如是。

  “具慧施一切”,具有智慧的菩萨,布施自己的身体、受用,一切的一切。

  “求者喜”,追求者因得到布施,而产生欢喜心。

  “而喜”,见到有利于追求者,菩萨自己也会欢喜。

  “乞者得所乞,欢喜非如是”,乞讨者从菩萨那里得到所乞要的一切而并非如是欢喜,菩萨对他是这般慈爱。

  菩萨给乞者布施身体也好、财物也好、法也好,而产生的欢喜心,与乞者得到了身体、得到了财物、得到了法,而产生的欢喜心,比较起来,乞者不一定如是地欢喜。比如说某个人很困难,我给他一千块钱,我很欢喜。我的欢喜心,远远超过那个得一千块钱的人的欢喜心。

  这是讲菩萨特别强有力的欢喜心。

  具慧施无财,思自具财富,

  乞者圆受用,不思自富有。

  “具慧施无财”,具有智慧的菩萨,因为布施一切而没有什么财富了。

  “思自具财富”,也想到自己的财产做成了布施的宝藏,思维自己具有财富。

  “乞者圆受用”,乞者从菩萨那里得到的广大受用成了圆满一切的主人。

  “不思自富有”,可他并不是像菩萨的想法一样觉得自己富有,仍旧对财有吝啬,处于悭吝的心态中。

  乞讨者心里很贫穷,一直觉得“我很贫穷”;而布施者,因为所有的财物都已经布施了,所以没有什么财物了,但他的内心当中,“我觉得很满足,很有富裕感”。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大庄严论经》里面说过,“虽有诸珍宝,丰饶资生具,不信三宝者,说彼最贫穷”,虽然有很多金银珠宝、各种资具,在物质方面特别丰富,但是因为没有对三宝的信仰,所以这种人还是非常贫穷的。心里很空虚,没有什么所依,没有什么皈依处,这种人是很痛苦的。

  《大庄严论经》接着讲了,“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虽然没有珠宝,也没有什么资具财富,没有房屋、车,什么都没有,但是有颗特别虔诚信仰三宝的心,说明这种人是世间当中最富贵、最富裕的人。

  虽然身无分文,非常贫穷,但是精神特别富裕。有信仰,有长养自己的依靠处,有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在人生当中,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时候富贵者和贫穷者很难分的,有些特别贫穷的人,觉得自己很富裕;有些人即生当中很富裕,但是来世非常贫穷。

  以前有一个人对他的仆人说,“我死的时候,要把我的所有财富都带走”。当时仆人认为,“他是想,把自己的所有财富都给自己作陪葬”。后来临死前这个人告诉仆人,“把我的财物全部布施以做功德”,意思是,做完功德以后,他可以带到来世去。

  有些人,因为前世做布施,所以即生当中福报很大,成为富贵的人;如果即生当中没有做善事的话,来世也许会变得特别贫穷,因为前世所积累的善根,全部享用完了。比如说把充好电的手机,用完电以后,没有再充,就不能用了。

  遇到一些僧众、遇到一些特别殊胜的对境时,做供养、布施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有时候确定不了真假乞丐,给一毛钱、一块钱、两块钱,也积累不了大的资粮。看到身边特别可怜的病人,亲自去布施,也是很重要的。

  我那天看到一个人在乞讨,他拿着介绍信。我先以为是真的,问他怎么回事。他说,现在在华西住院。我一看介绍信,是二零一二年的病人,离现在已经四五年了。

  现在网络上、微信上的人和事,也不可信。世间的确比较复杂,要用智慧观察。如果在一件事情上,上当受骗,就对所有的乞丐都拒绝,也不是个办法。

  我觉得,现在的社会是选择性特别多的社会,无论是在生活当中也好,还是在修行当中也好,包括做布施,选择性太多了,由此社会也变得特别复杂。吃的选择特别多、衣服的选择也特别多,看的书和做的事情,选择也太多了,这个社会变得眼花缭乱。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自己都不知方向。如果没有正知正念的话,可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都很难维持下去。

  这里说菩萨是坚稳者,发了菩提心的众生,性格是很稳定的。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会因为不开心、一个小小的事情,马上就翻脸;在利益众生方面,不会因为今天遇到一点点事情,马上就退了、跑了,不会这样的。

  我刚才讲到,一方面,每个人都要成为坚稳菩萨,利益众生。坚稳者,人格很稳重,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在没有离开人间的时候,给众生布施。否则,现在很多拥有财富的人死了以后,财富成了争论之因。

  前几年有一个云南非常富贵的人[注7],到法国买了一个酒庄。这个富人跟他的儿子一起乘直升飞机的时候,从空中坠毁,两人都死了。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妻子跟他的父亲为了他的遗产,一直打官司,全世界都知道这事。

  有时候的财富,人活着的时候,自己没有用上;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但对他没有任何功德,甚至造了很多的业。财富好的话,是今生来世快乐的因;不好的话,是今生来世痛苦的因。因此自己拥有的时候,应该给别人布施,很有意义。

  在这里讲,具慧的菩萨虽然没有财,但是他觉得很富足、很满足、很富裕、很快乐。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的,住的房子都没有,或者特别小,但是很满足,“比山洞条件好一点,哪有这么大的山洞?山洞里面更冷,很多修行人都是在山洞里面过一辈子的”。他吃的和穿的也是非常简单,但还是知足的。

  有些乞讨者是很富裕的,但是他还不满足,一直觉得不够、不够,有很多痛苦。这辈子变成乞丐,下一辈子也是这样的。

  在世间当中,有满足感、知足少欲,应该是天下第一乐。知足之人,天下第一富,这也是诸大德在很多教言当中讲的。

  师念藏语传承。

  具慧施如理,满愿思大益,

  乞者得多财,不感施者恩。

  “具慧施如理”,具慧菩萨很愿意布施,有恭敬的意乐,没有傲慢心,行为如理如法,时间极其快速。

  布施的时候,很多人的态度是很好的;如果没有特别多的财富布施,而有很温和的语言、特别可爱的微笑,这些也是很好的。不然的话,有些人虽然布施了,但是态度很不好,“去去去,不要来,不要来”,这不是如理的布施。

  “满愿”,满众生各自的愿,不管是求身体的、求财的,还是求法的,都满足他们的愿。

  “思大益”,布施完以后,菩萨思维“这是我圆满波罗蜜多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他对我利益颇大”。

  “我对他们的恩德很大,你看,今天我给他们那么多的东西”,菩萨不会这样想的,他会想,“在我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他们在我面前出现,对我来讲,真的恩德很大,他们是我修学菩萨道最好的助缘”。

  “乞者得多财”,反过来说,作为乞讨者,虽然他得到了很多的财富、法。

  “不感施者恩”,但是他不会想到,“是菩萨给予了这么多”,没有感恩之心。

  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学院有些道友经常抱怨,“他刚来的时候,瘦瘦的,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住的也没有,我对他特别好。后来他变成了大法师,红光满面,就不理我了,我很讨厌他”。其实不应该这样,不管刚来的时候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菩萨不会祈求果报。为获得果报而做布施,不是很好的。

  很多乞讨者没有感恩之心,我们经常遇到。在我们资助的一些学生当中,有些人还是有感恩心的,而有些人得到工作以后,特别不愿意提及我们。因为他觉得,以前得到我们的资助,是很不光荣的,一定要把这段历史忘掉。

  那天我以前资助的一个学生在一个路口当警察,当我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就特别不好意思,先把这顶帽子揭下来了;揭下来以后,又用很不愿意的态度把帽子戴上,反身走了。我故意叫一声他的名字,他有点不好意思,勉强过来了。(众笑)

  我们并不是为了他们报答恩德而资助他们的,但按一般人的基本规则,人要有报恩心才是对的。

  为了得到报恩才给别人好处,这不是菩萨的布施。菩萨的布施,不求今生的果报,也不求来世的果报,是很纯洁的布施,这些在前面讲布施的时候讲过。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破僧事》中讲的,“若无求乞人,我施谁当受”,如果没有乞讨人,那我给谁布施呢?应该以这种心态来布施,这是最纯洁的布施。

  我们始终带有世间的习气,“我今天为他做好事,就是他的恩人”;而从来不会想,“这个乞讨者是我的恩人”。这是我们平时的思维,与菩萨有一定的差别。

  如享路边果,有情受广财,

  无虑自受用,乐施唯菩萨。

  “如享路边果”,就像人们从众生行路途中有果实的大树上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地随意受用树果一样。

  这里有一个比喻,就比如说,在遥远的路途旁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果实累累,过路的人享用果实。

  “有情受广财”,有情无所顾虑地自我取受菩萨的广大财物,认为“此人也是无所不施”。

  “无虑自受用”,自己无有顾虑随心所欲任意享用。

  “乐施唯菩萨”,这棵果树不会要求什么报恩心,“我今天给他们提供了多少水果?他们会不会给我报恩?”没有这样的想法。

  同样的道理,有情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会在菩萨那里得到很多财富,菩萨根本不会求什么果报的,这就是菩萨的行为。除此之外,不是真正的菩萨。

  前面也讲了,时间也好、地点也好、施物也好,随时随地都乐于布施,这是菩萨的行为。

  从时间方面讲,并不是,我现在在闭关,不给你布施;最近我心态不太好,不给你布施;我现在年轻,不给你布施,等我退休以后,再给你布施。时间上面没有差别,随时、任何时候菩萨都可以布施。

  从环境方面讲,我在这里不布施,要到那里去布施;我到英国、美国可以给你布施,在中国、印度不太方便布施。菩萨不会这样的,在任何地方、在任何形式下,都可以布施。

  从施物方面讲,也是一样的。菩萨不会说,“这个帽子很好看,我舍不得布施;那个帽子比较难看,布施给你”,不会这样的。菩萨把最好的东西,都可以布施。

  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不到,把最心爱的东西用于布施,除非乞讨者把它抢走了。所以菩萨的布施,是很了不起的、很难想象的,对吧?

  布施已经讲完了,前面讲得还是非常细的,大家以后想学修布施的话,就翻开《经庄严论》,布施的相关道理讲的很清楚。

  下面简单讲一下精进,我想你们很多人特别精进,特别喜欢学,这里也能看到你们的影子。

  师念藏语传承。

  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首因作用别,相别所依别,

  四违对治别,知精进佛说。

  佛陀所宣讲的精进,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首”,第一个方面的特点,精进位于一切善法的首位。

  “因”,第二个方面的特点,位于一切善法首位的原因。

  “作用别”,第三个方面的特点,作用差别,精进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相别”,第四个方面的特点,相差别,精进相的差别。

  “所依别”,第五个方面的特点,所依差别。

  “四违对治别”,第六个方面的特点,四违缘之对治差别。

  “知精进佛说”,总共有六个方面的差别,以此来了知精进,这是一切如来所宣说的。

  这些差别,下面在广说的时候,会讲得很细致。

  前面也讲过,精进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在世间人当中,也确实是这样的。我经常看到,特别精进的人,是很成功的;特别不精进懈怠懒惰的人,虽然有智慧、虽然有财富、虽然有许许多多的资源,但是世间的成功业绩,都没有。

  就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一样,所有的功德都跟随着精进。上等精进的人,有上等的成就;下等精进的人,世间和出世间的成就也是下等的。

  子二、广说:

  善资精进胜,依彼随得彼,

  精进胜乐住,成就世出世。

  “善资精进胜”,第一个方面的特点,在所有的福德资粮、所有的善根当中,精进是最好的、最胜的、最需要的、最重要的。

  有些居士真的有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对三宝所依自然而然有很虔诚的信心,这种精进的心,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二十年前是这样的,十年前也是这样的,现在依然是这样的。我相信,他们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也会如此精进。

  在我们佛学院,有些人刚开始闻思修行的时候,特别有智慧;后来没有精进坚持,修学上面一点所为都没有,就夭折了,很可惜的,现在杳无音信。而有些法师一直坚持下来了,讲经说法不断、修行不断。

  佛经当中有个比喻,精进就像江河的相续,白天也哗哗流,晚上也哗哗流,没有间断的。让水流一会儿休息一下,没有这样的。

  偶尔休息一下,偶尔有点心情不好,这是正常现象,但是从长远来看,对经论的闻思修行应该不能间断。有些居士,世间的违缘确实比较大。当遇到了善知识、殊胜的环境、听一堂课的机会,“我一定要精进”;但后来遇到世间的各种对境,这颗热情的心就慢慢退失了。

  精进跟福报有关系,有福报的人,一直精进努力。我看到,一些老修行人、老堪布,眼睛都看不到、看不清文字了,还一直在学。藏地有一些特别好的法师,爱闻思修行,一辈子讲经说法,一辈子都在佛法的意义当中度过,自身很快乐的。我觉得,精进的人特别快乐。

  “依彼随得彼”,第二个方面的特点,精进是一切善法当中最殊胜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依靠精进,能随得所有的善法资粮。如果没有精进,任何白法、任何善法,可能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是很小很小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精进是重要,但更重要是禅定和智慧,因为禅定和智慧,能压制烦恼和断除烦恼。

  禅定、智慧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精进,就压不了烦恼、断不了烦恼。

  大学里面的有些学生,聪明得不得了。但是因为聪明过头了,就不精进、特别懈怠,每天都吃喝玩乐,最后聪明被聪明迷惑了,很可惜的。而有些人不是很聪明,但一直不断努力。最后远远超过了聪明人。

  原因是什么呢?依靠精进,能够自然而然产生善法的功德。

  “精进胜乐住,成就世出世”,第三个方面的特点,作用差别。

  有了精进,即刻能获得一切胜法住,有了世间的快乐,也有了住在法当中的安乐。

  世间当中积累财富、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精进才能得到。比如有些人对赚钱真的特别精进。

  很多汉族人,确实是很精进的。比较而言,藏族这边,我是比较担心的,并不是说藏族不好,但是有些方面,比如卫生概念......

  我去了澳洲、去了加拿大、去了日本,包括汉族,他们都是很认真地做事,开饭店也好,做生意也好,白天晚上都特别努力。而个别少数民族的有些人,特别懒惰,很多事情被耽误了。

  在修行上面,我觉得,藏族人确实很稳重,不会变来变去的。在前辈大德的传记当中可以看出,他们从小就闻思修行,一直特别专注,有生之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藏地的一般修行人、老年人,即使没有什么文化,也特别虔诚。

  精进对于世间、出世间都是很重要的,有了精进,能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

  《正法念处经》当中讲了,“若于世间义,若出世间义,皆有精进力,一切得成就”,世间的一切成就功德要依靠精进而得到,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也要精进而成就,如果没有精进,这些都是一无所得的。

  精进作用的差别,就是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

  希望道友们在藏地求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精进,很多方面都要精进。我这里有很多意义,你们应该明白,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和功德......不说了,算了。(众笑)

  我想说什么知道吗?不知道啊?

  精进还是很重要的,今天讲到这里。

  很好,刚才听课的时候,大家很认真。有些新来的人,坐着有点痛,现在可以起来转一转、走一走了。我看到,刚才有些人坐不住,但还是很坚强地坐着,真不容易。这是真正的精进波罗蜜多,我看到你们好精进,能坐四五十分钟,太厉害了。

上一篇:NO.7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