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0-14

 
NO.7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257)+辛三、次第(258)+辛四、定义(259)+辛五、修法(260)+辛六、分类(261)+辛七、归摄(262)+辛八、断违品(263)+辛九、功德(264-272)+辛十、互定

  辛九、功德=壬一、宣说具四功德(265)+壬二、复说其余功德(266-272)

  壬二、复说其余功德=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267)+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268)+癸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269)+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270-272)

  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子一、略说(271)+子二、广说(272)

  26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壬二癸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

  菩萨之布施,为一众生乐,

  累劫受害喜,何况实反之。

  众生为求财,坚稳施众生,

  众为身求财,坚稳百番施。

  施身尚心乐,轻物何须说,

  彼喜出世间,是为最无上。

  具慧施一切,求者喜而喜,

  乞者得所乞,欢喜非如是。

  具慧施无财,思自具财富,

  乞者圆受用,不思自富有。

  具慧施如理,满愿思大益,

  乞者得多财,不感施者恩。

  如享路边果,有情受广财,

  无虑自受用,乐施唯菩萨。

  27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壬二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分二:

  27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壬二癸四子一、略说;

  首因作用别,相别所依别,

  四违对治别,知精进佛说。

  27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壬二癸四子二、广说。

  善资精进胜,依彼随得彼,

  精进胜乐住,成就世出世。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0-111 2017年04月27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我觉得,现在我们这种念传承和讲解的方式非常好。我把藏文原原本本的传承先给大家念完,然后又用汉语讲授。当我圆满讲完一部法后,大家能同时得到传承。应该说,这是这几年以来发明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我现在对有传承的,经典也好、论典也好、窍诀书也好,都按照这种方式来给大家传授。

  我看到五世达赖的传记里面讲,他在不同上师面前得过的法,光是记录法本的名称,就有很大的四函。应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非常广闻博学的,而有些人一辈子只看几本书、学几部论而已。作为佛教徒,应该至少看与佛教相关的几百本书,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说现在是二零一七年的四月份,你们可以想一想,从年初到现在看了几本书?或者从皈依佛教到今天,有多少年?每一年当中,看了多少本书?自己统计一下。

  不管曾经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建筑、计算计、会计等等,我相信,你都下过功夫。现在有些人出家了,有些是居士了,我们不敢说,像前辈大德一样的,非常有见识、广闻博学浩瀚如海的经论,即使没有这样,也不应该成为特别孤陋寡闻的人。

  我希望,在座的佛教徒,以及个别的非佛教徒,应该成为爱学习的人。我去年去贵州的时候说过,要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终生修行、终生利他的人,我觉得这样很有价值。

  每个道友,自己也想一想,现在变成了佛教徒,大乘的经典论典看了多少、学了多少?声闻乘的经典论典学了多少?密乘的经典论典学了多少?如果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什么都不学,光是作个皈依、取个皈依证,整天以佛教徒的名义到处乱跑,我觉得,没有很大的意义。有时候看,佛教徒好像不爱学习,是非也多。

  生意场上什么事情都明码标价,讲的清清楚楚。不像有些佛教徒,表面上看,“我要发心,我要做功德,我要免费什么什么”;但实际上,自己在默默算计、盘算,所谓的免费也好、发心也好、供养也好,都跟自己的利益有关系。这样到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复杂起来了。

  我经常想,佛教团体按照佛教的意义做事,与其他社群、群体相比,应该更简单、更纯洁。我们学会里面算是稍微好一点,但还是有很多的是非。这些是非来源于,自己的宗派、自己的上师、自己的烦恼。

  个人的烦恼,在任何群体当中都会有。如果在家人、世间人没有很多烦恼,而我们有的话,那就特别惭愧了。

  佛经《宝积经》里面讲了,“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哪里有争论,就要离开一百由旬;有争论的地方,都要远离。

  佛教群体里面的是是非非特别多,佛教徒自己制造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些不是很好的。而世间生意场上明码标价,做什么就是什么,很多关系都比较简单。在这个问题上,各个地方的佛教徒应该重视。

  学院这边,我觉得很清净。自从我到佛学院之后,每次开会也好,私下了解也好,听到的是非是很少的。

  但是在别的地方,并不是这样的。听到管理各个地方的法师们反映,有些人该学习的不学习,不该做的事情经常做,水平比较糟糕。原因是什么呢?不好好闻思修行,私欲之心掺杂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修行当中。这样关系就复杂化了,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事情。

  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一点是非都没有的话,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不要出很多的是非。如果有很多是非的话,我的意思很简单,就算了、别学了。因为学的越多,烦恼越重,跟道友也不和,说别人过失也多,整天不讲显宗密宗的经典教义。

  阿底峡尊者说了,修行越来越好的话,烦恼就应该越来越少。我们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研究,就是要学习,在人生当中闻思修行应该是最大的事情。而且光口头上说还不行的,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去做。如果真的很虔诚地闻思修行,哪有是非?哪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根本没有;即使有,也不算什么事。就像学院深入闻思修行的道友,住处都没有,也不当什么事,只要不饿死就行了。

  我看到,在美国和英国非常好的学校里面,那些老师和学生根本不会为了吃的和穿的而聊天,各人随便带一杯咖啡、简单面包,边吃边看书,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当一个人的精神特别专注在某一处的时候,很多小问题无机可乘。

  不管在哪里,都应该简单化,不要特别复杂。佛教团体应该是很简单的,想闻思修行,就闻思修行;不想闻思修行,就放弃。佛教徒之间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很简单,就这么一回事。我在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

  下面以布施为例宣说波罗蜜多的功德。

  癸三、以赞叹布施功德为例宣说:

  菩萨之布施,为一众生乐,

  累劫受害喜,何况实反之。

  “菩萨之布施”,菩萨的布施。

  “为一众生乐”,为了利益一个众生,不说很多众生了,只为一个众生的快乐,发菩提心的菩萨,也能够把自己的一切财富,心甘情愿地布施给他。

  “累劫受害喜”,在一个大劫当中,按世俗来讲,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年当中,受到痛苦损害,不但没有抱怨和伤心,还有欢喜心。

  为了一个众生,这句话很重要。

  “何况实反之”,更何况能利益芸芸众生、非常多的众生,为了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在多少劫当中受苦,肯定是更欢喜的了。

  为一个众生,对所有的痛苦,菩萨都愿意接受,那么将自己所有的快乐,都布施给众生,就更不用说了。发菩提心的人,看到对众生有利、看到众生快乐的时候,自己就不愿意退、不愿意走。

  比如说有些老师刚开始,发心一年左右;后来觉得,自己对身边的这些孩子真的是有一点利益,如果自己走了,这些孩子可能就没有利益了,于是一直发心很多年、很长时间。

  为了一个众生,让自己受苦多少年,这是大菩萨所做的事情,不是很容易的。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陀的追随者,我们也应该想,只要对众生有利,愿意接受身心劳累的痛苦。

  在佛经《撰集百缘经》[注1]里面讲过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注2]里面也有。佛在因地的时候,是一个国王。当时看相的人通过天气预测,将来十二年当中要发生饥荒。国王就把国库所有的粮食平均分给了大家,每一个人分到一升。民众要求国王多分一倍,于是国王分到了两升。这样,粮食被全部分完了。

  后来有一个人说:“登记的时候,我的名字没有登上,能不能给我分点?”国王就把自己多的一升给了他。

  此布施感动了天人,帝释天现婆罗门的形象,再向国王索要粮食。国王将自己所有剩下的一升食物,全部布施给了帝释天。他心里想,我在无始以来的轮回长河当中,已经舍弃了多少次生命,也没有得到利益众生的机会。这次机会对我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国王的布施善心力非常广大,饥荒荡然无存了、消声无迹了。

  从佛传来看,以虔诚心布施自己所有的食物也好、身体也好,使本来可能出现的灾难、痛苦,发生了很多奇迹般地转变。以特别强烈的菩提心、善心的力量,可能会改变命运的。

  乔美仁波切的《山法》里面说过,如果我们以特别虔诚的心祈祷三宝,通过虔诚心和三宝不可思议地加持,因缘聚合之后,就能消除相续当中的很多苦恼和不顺利的事情。

  心的力量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大家心里不舒服、不快乐的时候,很真诚地祈祷上师三宝,依靠这种力量,很多恶缘的确会化为乌有。在自己的修行经验当中,也可以得出结论。比如身体不好、做一些噩梦,或者感觉上出现一些不妙,在这些时候,就要特别虔诚地祈祷。祈祷的力量和三宝不可思议的大功德,因缘聚合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象的很多结果,自然而然会出现的。

  在这里讲到了什么呢?为了一个众生,这样布施。这些话,大家应该记住。

  众生为求财,坚稳施众生,

  众为身求财,坚稳百番施。

  就像《入菩萨行论》所讲的一样,众生和菩萨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众生为求财”,凡夫众生,特别爱财物,经常被寻找财富、守护财富、积累财富等等束缚着。

  “坚稳施众生”,心非常坚稳的菩萨,把自己最爱的财物,也能心甘情愿地布施给一切众生。

  “众为身求财”,为了自己的身体、寿命,众生寻找、保护、积累许许多多的财物。

  “坚稳百番施”,菩萨不但自己不爱积累财物、不理财,甚至把自己拥有的最好的财物、最可贵的东西,只要看到众生需要,就愿意布施。

  汉传佛教的《经律异相》[注3]里面说过,以前有一个叫日月明的国王,做了很多的布施。有一次他从宫中出来的时候,遇到一个盲人祈求他的眼睛。国王就把自己的双目挖出来,给了盲人。他说,在生生世世当中,我已经无数次布施过自己的眼睛,须弥山可以称量,但是我布施眼睛的数目,不可计量。

  佛陀在《贤愚经》[注4]当中也讲过,月光国王把自己的头布施给一个婆罗门,当时树神给婆罗门制造违缘,不想让他取国王的头。月光国王说,我在树下已经布施过无数次的头,你怎么能给我造违缘呢?

  菩萨在漫长的发大愿的过程当中,布施自己的身体无数无量次,对布施其他财物,怎么会有吝啬心呢?菩萨跟凡夫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增一阿含经》里面说了,“智者随时施,无有悭贪心,所作功德已,尽用惠施人”,作为智者,随时随地都布施众生,没有守财的心,把所有的功德也回向给众生。不仅对财物没有执著,而且对所得的功德,也愿意布施给众生。

  凡夫跟菩萨,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凡夫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寿命,积累财富;而菩萨愿意把所有的财富,布施给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别。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到,菩萨怎么样布施身体呢?

  施身尚心乐,轻物何须说,

  彼喜出世间,是为最无上。

  “施身尚心乐”,菩萨在任何时候,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头目脑髓布施给众生,不仅没有痛苦,而且有很快乐的心。

  “轻物何须说”,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都很快乐,更何况布施身外之物的财富呢?这些就更不用说了。菩萨没有疲倦心、没有嗔恨心、没有烦恼心,只有欢喜快乐的心。

  “彼喜出世间,是为最无上”,菩萨得到的快乐,世间是很难得到的;也是声闻出世间的快乐智慧、缘觉出世间的快乐智慧,没有办法比的。菩萨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众生,这种快乐的心,一般人、声闻缘觉是很难有的、是不具足的。

  一般人布施的时候,会有一些快乐心,“我今天布施了多少多少的财物”。最近我们正在讲布施,我看到,我们学院乞丐手里拿的钱,越来越多了。你们布施的时候,也要分析。(众笑)

  《菩萨地持经》[注5]当中讲过,如果能够成为众生快乐的因,就可以布施;如果不能成为众生快乐的因,就不能随意给,因为有些魔众的眷属,或者疯狂者,会拿钱做一些坏事。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讲过,布施的时候,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在世间当中,有些现象不好分别。看起来可怜兮兮的人,有些很有钱;有些的确很可怜。

  学院有一个戴着红色帽子的人,现着出家相,每天都说放生、放生。听说有的堪布让他离开的时候,他辩论很厉害的。有各种说法,我都有点怀疑。

  学院当中,关于这个问题也探讨过。如果真的很可怜,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布施是很好的。但是有些人已经成了职业,不愿意做事情。比如说打工的话,应该不会很欠缺生活资具的。现在这个时代,跟以往的时代有点不同。一个比较能干的人、身体没有特别严重疾病的人,不管在哪里,生活上应该能够过得好的。

  会分析是很重要的,不会分析的话,一味喜欢布施,有时候可能误入岐途。

  当然,作为菩萨,他见到乞讨者,会很欢喜。

  《大宝积经》[注6]里面说过一个比喻,“菩萨见乞人,其心大欢喜,长者欢喜分,十六不及一”,有一个长者,他的儿子失踪了,他很痛苦;后来他又见到了儿子,非常欢喜。他这种欢喜心,跟菩萨见到乞讨者的欢喜心,两者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也就是说,长者因儿子失而复得的欢喜心,与菩萨见到乞丐的欢喜心,比较起来的时候,那菩萨的欢喜心远远超过长者的欢喜心。

  菩萨在发菩提心的前提、基础上,遇到了乞丐,有如是的欢喜心。就像《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一样,到一定的时候,把身体布施给众生,也非常欢喜、愿意,没有自身的痛苦。我们有没有这种喜心?自己是清楚的。

  我那天也讲了,从这个层面讲,在某种意义上,菩萨应该是可以捐器官的。当一个人离开世间以后,尸体上的器官,对自己就起不到作用了。生前菩提心很强烈的人,死的时候,捐出器官,应该不会有很大的痛苦。

  大乘佛教徒有必要研究捐献器官的问题,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有很多人捐献,为需要的众生提供器官移植的顺缘,让他们得到利益。我今天并不是说,唯一提倡这样的现象。佛教徒应该把大乘经典、密宗中阴法门等,相关的经论和续部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我自己也想过很多,一旦我离开世间的时候,怎么对待我的身体,应该不会有什么执著的。活着的时候,对身体就不算特别执著,无所谓的;离开世间的时候,再执著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的。我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将来一旦离开世间的时候,如果身体的一些部分有用,捐给众生,也是有必要的。只要对众生有利,很多事情应该可以做的。

上一篇:NO.6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