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2-16)

创建日期:2022-10-18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2-16)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66笔记

  1、辛一、承上启下而略说: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无论是俱生我、遍计我,我若有少许存在,对外境的违缘生畏惧也是理所当然,但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来剖析,所谓的我一丝一毫也不存在,那么生畏惧者到底是谁呢?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存在,受到伤害痛苦时,畏惧是合情合理,但如果我像石女儿、龟毛、兔角一样本体不成立,那依靠它而产生的恐惧从何而来?比方说,石女儿从来没有降生过,说他特别害怕痛苦,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一根针掉进垃圾堆里,说它不存在,只不过是找不到,实际上它就在垃圾堆里。而“我”并不是这样,它犹如虚空中的花园,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东西,执著它只是众生的一种无明习气而已。

  此处的我不存在,是胜义中实有的我不存在,而名言中如幻的我依靠因果所依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非实有。

  2、壬一、分析蕴而总破: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蕴”是从身体角度来讲的。下面总破人我,这三个颂词一起作解释。

  此处的抉择方式,有些讲义中说是先剖析“我所”不是我――头发不是我、指甲不是我、血肉不是我,从而得出结论:“我”不存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萨迦耶见的所缘,即是我的指甲、我的身体、我的头发等我所,如果我所不是我,对我的执著会一并消除,就如同没有章,便不可能有印,二者是互相观待的。

  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一直认为我存在,但寂天菩萨以理抉择时,我绝对不可能存在,为什么呢?

  首先,牙齿不是我。有些人认为牙齿是我,牙痛的时候说“我好痛啊”,拔牙的时候说“我好害怕”,但若牙齿就是我,没有牙齿的话,岂不是我执也消失了?因此说明牙齿肯定不是我。

  头发不是我。有些论典中说头发有21000根,如果头发是我,那出家人剃了光头,我执就全部没有了吗?这无疑是不成立的。

  指甲不是我。如果指甲就是我,那剪指甲的时候,我执也随之剪掉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骨骼不是我。假如骨骼是我,那有些人没有大腿,有些人没有小腿,有些人切除了关节骨,我执为什么没有减少?如果说每个骨节上有不同的我?那也不成立。因为“我”是一体的,若360个骨节上都有我,“我”就成众多的了,众多与一体的执著相违,《经庄严论》也有这方面的教言,所以骨骼不是我。

  血液不是我。有些人生病或受伤时,血液几乎流光了,但我执还是照样存在,因此血液不是我。

  涎不是我。涎指唾液,这些东西也不是我。

  鼻涕不是我。人哭的时候,通过鼻泪管,鼻涕和眼泪全从鼻子出来,如果鼻涕就是我,鼻涕流完了,我执就没有了,但也不是这样的。

  脓、黄水不是我。按照藏医的说法,脓是腐坏的血液,黄水是关节或皮肉之间血液的沉淀物,这些也不是我。

  脂肪、汗不是我。如果脂肪、汗是我,那胖人的我执就特别大,瘦人一点我执也没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肺、肝不是我。有些病人移植肝脏、切除肺叶,我执也不会减少一块。而且,肺叶是左二右三,执著众多的我也不合理。

  其他内脏不是我。胃、大肠、小肠等五脏六腑也不是我。

  不净物不是我。大便、小便这些,谁也不会执著为我吧?

  肉不是我。不管是肥肉、瘦肉,统统都不是我。

  皮肤不是我。这些绝对不是我。

  地、水、火、风、空、识共六界,从头发不是我一直到皮肤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坚硬的性质,属于地大,其中的脓等液体属于水大,以上抉择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实,呼吸的风大、身体热量的火大、百窍的空大(耳朵、鼻子、嘴巴里的虚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识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而且五蕴不是我,四大结合也不是我。前面讲过离婆多尊者的公案,他的四肢换成尸体的四肢,但依旧行动如常,他问佛是什么道理,佛对他说:“四大是虚伪的,五蕴不是我,真实的我并不存在。”听了这番道理,离婆多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也讲了几个比喻,说明我非实有、只是聚合。第一个是:以前有个屠夫,他把牛杀了分成多块后,坐在街上卖肉,这时候他并没有卖“牛”的念头,只有卖“肉”的念头。另一个比喻是:一个口袋里装满了芝麻、青稞、麦子等谷物,打开的时候,不会有一袋子的念头,而会有众多谷物的念头。同样,没有按六界观察时,人人都执著有一个我,一旦详细剖析之后,就像把肉切成一块一块后,“牛”的想法没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样,对“我”的执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头发、内脏等,这时贪嗔痴等烦恼便不会产生。

  在中观窍诀中,抉择人无我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佛经中有通过四相推理来抉择,如云:“色非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无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没有色法,通过这四相抉择人无我。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依六界来观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所谓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这样一来,我到底在哪里呢?

  还有一种观察方式,前年学习《中论》时,《燃可燃品》、《本住品》、《观我法品》里面有,龙猛菩萨宣讲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础上,月称论师于《入中论》中又加上积聚和形状两种,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针对外道,七相推理是针对佛教有实宗,包括自续派的个别论师。《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以车为喻,车与车的支分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状和积聚,以此而抉择我与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人具足蕴,不是人依靠蕴、蕴依靠人,形状和积聚也不是人,因此实有的我不存在。

  此外,麦彭仁波切还用比喻说明了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如同在黄昏时,将花绳误执为毒蛇,产生极大恐惧感;后来听人说这不是毒蛇,而是绳子,虽然会放心一些,但恐惧感仍无法消失;只有自己拿电筒看了一下,然后亲手摸一下,证明确是绳子而不是毒蛇,恐惧感才会消失。修持人无我的过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们将五蕴妄执为我,产生种种痛苦;然后通过闻思,虽知五蕴非我,但因为没有深入,所以无法引生定解;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思维,最终才会发现我不可得。

  通达人无我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各种推理:要么用五相推理,要么用四相推理,要么用七相推理,要么对士夫与六界进行观察,要么用《入行论》的观察方法,在身体上找“我”在哪里。

  3、对于这段文字,善根不错、信心较大的人,反反复复读几遍,可能会从总相上了知人无我。我在小的时候,与此颂有很殊胜的因缘。当时我还没上小学,只懂一点藏文,有次放牦牛遇到一个客人还是什么原因,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得到一个红色的小日记本,里面有《入行论》这段文字,据说是我们那边修行非常好、一辈子闭关的匝喀喇嘛慈罗写的。我看了以后,虽然当时没闻思过佛法,但感觉上非常舒服。有时候牦牛丢了,父母狠狠骂我,我特别痛苦时就想:“头发内脏不是我,既然如此,我为什么痛苦啊?”这样会起一点安慰。读中学时,那个笔记本还在。后来我来学院听了《入行论》,才知道那是抉择人无我的教言,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段文字。小时候不懂这么多,但也有一点皮毛上的理解,知道我是不存在的。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65笔记

  1、寅一、成办二利: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有实宗发出疑问:“如果证悟了空性,一切都空了,就像声闻入灭一样,那么菩萨不应住于轮回救度众生,也不应精勤于修习大乘道果,这样一来,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利益呢?”

  作者回答说:证悟了空性以后,不但不会有这种过失,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无边的众生有无穷利益。因为大乘菩萨通过精进修持,证悟空性之后,能够看破一切,远离贪惧二边,对轮回中的色声香味、五欲六尘,不会像凡夫俗子那样贪执,也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恐惧。菩萨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虽住于三界以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却不会像声闻一样堕入寂灭边,中断了利他的相续;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堕入有边,沉溺在轮回的惑网中,不能自拔。

  对大乘菩萨来说,虽已了知万法皆空,但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这即是证悟了空性的结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会像声闻一样,认为轮回火坑特别可怕,度化众生难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污言秽语、邪见如山,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宁愿独自一人趋入安乐的涅槃。然而菩萨不会这样,他们虽住于世间,但以胜义空性的加持,于世间不断救度有情,而不会为轮回烦恼所染。证悟空性的大乘菩萨,在智悲力推动下,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如地藏菩萨所发之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于轮回。

  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绝对不会。因为他已证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并通达世俗万法犹如幻化八喻,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入于地狱,也像逛花园般自在快乐,没有丝毫痛苦。

  证悟空性的大智者,表面上看是凡夫人,被嘈杂、热闹束缚着身心,在人群中搞世间八法,但因为证悟了空性的缘故,不会被逆境、顺境所转。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任何地方皆可随遇而安,犹如日月不住空。反之,假如对空性一无所知,即使你做的善法极其广大,但因为有强烈的实执,抛不开自私自利,最终也无法成为无漏的善根。

  2、寅二、断除二障: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空性不仅可以成办二利,还能对治成佛路上最大的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大障碍如同黑暗,般若空慧如同阳光,黑暗唯一要靠日光来遣除,而对治二障的唯一武器,即是般若空慧。

  首先要搞清楚烦恼障和所知障,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两大障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著皆为所知障之本体。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疏》中所说,在广义上,一切烦恼无明都叫烦恼障,但是具体分析时,二障各有不同的定义,这个最好不要搞错。

  道就是道,空性就是空性,障碍就是障碍,它的含义不能随分别念而转。所以,障碍也好、空性也好,它们的概念是固定的,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否则将会丧失它的本义。

  3、丑三、摄义: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讲了证悟空性的功德、没有证悟空性的过患,现在可得出一个结论:空性是一切佛法的精华,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空性诠释的是万法真相,如同火是热性的一样,任何人都破不了。空性,从意义上讲,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诸法本体皆空;从文字上讲,指般若经典、中观论典等大乘法宝。这些空性法非常殊胜,我们不应该因无知而妄加怀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识”的见解不如法,就对它生起邪见、大肆驳斥。

  如果舍弃了空性,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其实在一切空性中,不管法空还是我空,只是根据所度众生而分类的,比如为度化声闻缘觉,佛陀讲了人无我空性;为度化菩萨,讲了人、法二无我空性,因此《入中论》中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对于这样的空性,纵有成千上万的智者驳斥,也是无懈可击的。

  4、我以前写《密宗断惑论》时也涉及过这些内容,佛陀所说的教法,有咒语和密法两方面:咒语,大多分散于《楞严经》、《华严经》、《般若经》、《心经》等大乘经典中。密法,有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讲的,如给香巴拉国王月贤宣说《时轮金刚》,给邬金国王恩扎布德宣说《密集金刚》为主的法要。后来印度传承上师也造有一些密宗论典,如龙猛菩萨的《五次第论》、圣天论师的《密行明灯论》、月称论师的《密集金刚大疏明灯论》等,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有些学者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大藏经》中,“甘珠尔”(佛说部)共108函,其中密法有398种,占51%;“丹珠尔”(注疏部)218函,密法有1747种,占74.8%。这些密宗的经典论典,都是从印度传下来的,并非随意捏造。

  5、癸三、摄共同之义: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对人的执著、财物的执著、感情的执著,不管是什么样的执著,都能产生极大的痛苦。痛苦,是谁都不愿接受的,害怕它是合情合理,但空性能息灭一切痛苦,为什么对它也害怕呢?实有的执著对自他都不利,若能远离它的束缚,生活就会很快乐。

  般若空性,本身有两种力量,诚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64笔记

  1、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小乘宗说:“虽然阿罗汉未证悟大乘空性,但通过修行诸蕴无常等人无我,通达十六行相中的空与无我二相,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种或十六种空性。因此,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

  中观宗反问:既然如此,那么断除烦恼障,就应该是最究竟的解脱了。如果说阿罗汉果位至高无上,那他岂不是通达了一切万法,灭除了一切障碍?

  小乘宗不得不承认:“是啊,阿罗汉断除了一切烦恼,当然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观宗进一步驳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于三界的烦恼,但由于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后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佛经中明确记载了目犍连、小驼背、恰嘎等阿罗汉以往昔业力而感受痛苦,这一点,你们小乘宗也是承认的,因此,阿罗汉果并非像佛果一样究竟。

  因为目犍连前世曾骂过自己的母亲,说她应该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苇草一样。这个口业在多生累劫中没有报完,证得阿罗汉后还要感受余报。神通第一的阿罗汉在业力现前时,神通也抵不过业力。

  小驼背之所以活生生被饿死,是因为前世饿死过自己的母亲。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乐善好施,他们的孩子长大后,父亲去世了,母亲继续作广大布施。可她的孩子特别反对,就把母亲关在一间房子里,七天不给一口饭、一滴水。七天后亲戚朋友闻讯而至,都呵责他,让他立即释放母亲。他被迫放出母亲时,认为让她喝有灰的水会马上死掉,于是在母亲喝的水里撒了灰,母亲喝了一口灰汤就去世了。当时那个不孝子就是小驼背,他用这样的手段残杀母亲,因此于千百世中堕入地狱,不论转生何处,都是这样饿死。虽然已为阿罗汉,也是喝了灰汤再入涅槃。

  这两个公案都跟母亲有关,因此父母恩重如山,对父母应该尽量恭敬,不能说恶语,更不能把他们关起来,七天不让吃喝,活活饿死。

  2、谓无近取爱,故定无后有,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阿罗汉要受宿业之功能,并不是究竟果位,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可是傲慢声闻对阿罗汉已证究竟解脱,另有一套说辞:“虽然阿罗汉有受业现象,显现上也有痛苦,但因为他们已远离了近取爱,没有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支或俱生我执,故而决定不会转生后世,不可能辗转不停地在轮回中流转生死,这难道不是究竟解脱吗?”

  中观宗驳斥:阿罗汉虽已断尽无明我执所生的爱取(轮回之因),但相续中仍有非染污爱的存在。非染污爱属于一种无明愚痴,遇到对境时有苦乐感受,有感受则会产生爱执,如佛经中云:“乐受增上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痴。”《俱舍论》中也说:“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由于阿罗汉有受的缘故,必定仍住于爱执之中,又怎能说是已得究竟寂灭呢?

  要知道,有受必定生爱,既然阿罗汉有苦受乐受,诚如《六十正理论》所言:“心具所缘者,何不生惑毒?”心有所缘的话,岂会不产生毒药般的烦恼呢?《中观四百论》亦云:“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心识是三有的种子,苦乐之境就是心识的所行之处。阿罗汉虽远离了无明我执,但对外境的执取并未断,所以得果不究竟。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

  1)境不知因: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却不知自己的母亲转生到了聚光佛刹土,因为聚光佛刹土极其遥远,距娑婆世界有八万俱胝。还有,《无量寿经》中云:“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若以佛陀的智慧为对境,声闻阿罗汉纵经亿劫、穷尽神力,也无法测度一丝一毫。

  2)时不知因:华杰施主想要出家时,由于时间隔得太远,阿罗汉都不知道他有出家获得解脱的善根。

  3)多不知因:阿罗汉罗睺罗说,孔雀羽毛色彩斑斓,这各种各样颜色的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其他人皆无法通达。

  4)细不知因:舍利子智慧超胜,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的戒蕴之量,他根本没有办法衡量。

  阿罗汉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俱舍论》中讲了退法罗汉、思法罗汉等六种罗汉,个个都很了不起。可是用大乘理论来观察,阿罗汉尚未得到究竟解脱,跟凡夫比起来,他们什么烦恼都没有,从离开痛苦的角度而言,阿罗汉是最快乐的,但从智慧或悲心方面来看,他们还差得比较远。

  小乘阿罗汉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生死,因此并非是最极寂灭之果。

  1)无明习气地:指障碍证悟如来藏的无明习气所依之处。

  2)无漏业:依无明习气地,以行持细微行相的戏论而引生的无漏善业。

  3)意生身:以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所生的一种果,显现上就像意识一样无碍的一种身体。

  4)不可思议生死:意生身可随意舍弃生命,此舍身随意自在,不似凡夫舍弃有漏身体毫无自在。对这些现象,小乘自己也承认,跟佛智相比起来,他们离得非常遥远。

  3、寅三、心灭亦再现: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若远离了大乘空性,则不能息灭四边八戏,心识定有所缘,无法彻证法无我,其境界并非究竟无缘寂灭。所以大乘经典中说,阿罗汉的证悟犹如蹄印中的水洼,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亦云:“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虫吃剩后的芥子内的空间一样。

  然而按照小乘观点,阿罗汉是最高的境界,他可以入很长时间的灭尽定。比如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即是入于灭尽定,加持色身一直不灭,当弥勒佛出世时,弥勒佛会手托迦叶尊者的法体,给四众弟子观看,说他穿的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法衣,他是如何如何入定的,并宣讲戒律的功德,如此宣说后,众眷属皆生起出离心,并获证圣果。

  阿罗汉在不同的地方入于灭尽定。有些色身不显,身体一点也没有,就像《阿含经》所讲的那样;有些以不坏的加持力所印持,身体如如不动,于山洞、岩石、大海等处入定。但无论是哪种入定,一万劫之后,佛陀都会从心间发光,加持他们出定,劝导其入于大乘。如麦彭仁波切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

  按照大乘经论的说法,小乘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他们的涅槃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藏文《白莲花经》云:“如此所谓诸涅槃,汝虽解脱轮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当寻殊胜此佛乘。”涅槃其实分两种,阿罗汉的涅槃虽已脱离三界痛苦,但还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们应寻求远离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佛乘涅槃。

  现在有些修行人,两三天不吃不喝、不生任何分别念,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若没有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乘空性,心识虽然暂时灭尽,但不管是八识聚、六识聚,都安住在阿赖耶当中,就像是无想定的天人,通过禅定力将粗大心念暂时压伏了,可是长劫之后因缘聚合时,心识仍会生起来。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1-16)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3-1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