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6

创建日期:2024-10-30

  NO.7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6

  [注6]《法句譬喻经》,大正藏 No. 0211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经卷第二/愚闇品第十三:

  昔佛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为诸天人说法。时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刚。壮寡未归。父母哀愍别为宫舍作好舍宅。给五百妓女以娱乐之。众中有一长老青衣。名曰度胜。恒行市买脂粉香华。时见男女无数大众各赍香华出城。诣佛即问行人欲何所至。众人答言。佛出于世三界之尊。度脱众生皆得泥洹。度胜闻之心悦意喜。即自念言。会老见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买好华。随众人辈往到佛所。作礼却立散华烧香。一心听法。已过市取香。因听法功德宿行所追。香气熏闻斤两倍前。嫌其迟晚而共诘之。度胜奉道即如事言。世有圣师三界之尊。击无上法鼓震动三千。往听法者无央数人实随听法。是以稽迟。金刚之徒闻说世尊法义深妙非世所闻。悚然心欢而自叹曰。吾等何罪独自不闻。即报度胜试为我说之。度胜白曰。身贱口秽不敢便宣。乞更咨受如命说之。即便遣出重告之曰。具受仪式度胜未还。金刚侍女侧息中庭如子待母。佛告度胜。汝还说法多所度脱。说法之仪先施高座。度胜受敕具宣圣旨皆大欢喜。各脱衣服一领。积为高座。度胜洗浴。承佛威神如应说法。金刚之等五百余人。疑解破恶得须陀洹道。说法甚美不觉失火。一时烧死即生天上王将人从来欲救火见之已燃收拾棺殓葬送毕讫。往过佛所为佛作礼却坐常位。佛问王曰。所从来也。王叉手言。女金刚不幸不觉失火大小烧尽适棺殓还。不审何罪遇此火害。唯愿世尊彰告未闻。佛告大王。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有长者妇将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难犯。他姓之人不得到边不问亲疏。其有来者掷著火中。时世有一辟支佛名曰迦罗。处在山中晨来分卫暮辄还山。迦罗分卫来趣郊祠。长者妇见之忿然嗔恚。共捉迦罗扑著火中。举身燋烂便现神足。飞升虚空。众女惊怖。泣泪悔过。长跪举头而自陈曰。女人蠢愚不识至真。群愚荒騃毁辱神灵。自惟过衅罪恶若山。愿降尊德以消重殃。寻声即下而般泥洹。诸女起塔供养舍利。佛为大王而说偈言。

  愚蠢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然  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尔时长者妇。今王女金刚是。五百侍女今度胜等五百伎女是。罪福追人久无不彰。善恶随人如影随形。说是法时国内大小。信伏欢喜咸归三尊。皆受五戒即得道迹。

  [注7]《入菩萨行论讲解》85-201讲记:

  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无论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仇敌得到一些名闻利养,有些人就生起极大的嫉妒心,心想“怎么会对他供养呢”,然后到处说别人过失。这是一种无明颠倒的心态,为什么呢?比如有个大施主供养一辆轿车,供养他,你也得不到;不供养他,轿车放在施主家里,你也得不到,反正怎么样你都得不到,为了毫不相干的东西生嗔恨心,有必要吗?

  有些人真是很无聊,明明自己水平有限,肯定得不到奖,但别人得不到的话,他心里快乐,别人尤其是关系不太好的人得奖后,他就特别不高兴,在一旁气呼呼的。其实,人家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可以,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凭什么生气呢?

  听说有个人通过某种方式获了几万块钱,全单位的人对他特别不满,整天都骂他,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发财,他突然间就发财了,很多人都看不惯。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他发财也好、没有发财也好,反正你也得不到,既然如此,为何不去随喜别人呢?

  寂天菩萨的这种分析方法,非常适合现在人的心态。现在很多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对别人的利养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看不惯别人的种种行为,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而且果报相当严重。《弥勒请问经》中说:“若对他人的利养等生嫉妒心,则会如射箭般直堕地狱。”

  [注8]《劝发菩提心集》,大正藏 No. 1862 ,翻经沙门慧沼撰,卷中:

  供养门

  准四十四。菩萨有十种供养。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于如来所发起六种增上意乐。一者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二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独一出现。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增上意乐。依大庄严论。有八种供养如来。一依供养。二物。三缘起。四回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颂云。现前不现前。衣服饮食等。深起善净心。为满于二聚。常愿生佛世。三轮不分别。成熟诸众生。最后十一种现前不现者。谓依供养。依于现在及过未世诸佛而供养故。衣服饮食等者。谓物供养。以衣服等而供养故。深起善净心者。谓缘起供养。以深净心而供养故。为满于二聚者。谓回向供养。为满福智二种而供养故。常愿生佛世者。谓因供养。由有宿愿。愿生佛世。令我有益不虚。供养故。三轮不分别者。谓智供养。设供受供供具三事不可得故。成熟诸众生者。谓田供养。众生为田。教彼供养。令种善根故。最后十一种者。谓依止供养。此有十一种。一者依止物。由依财物。而供养故。二者依止思惟。由依味思惟随喜思惟悕望思惟故。三者依止信。由信大乘发菩提心故。四者愿。由发弘誓愿故。五者依止悲。由怜愍众生故。六者依止忍。由难行能行故。七者依止行。由诸波罗蜜故。八者依止正念。由如法不倒故。九者依止正见。由如实觉了故。十者依止解脱。由声闻烦恼灭故。十一者依止真实。由得大菩提故。五种自意供养如来。应知此供养为最上供养。何谓为五。一者净信。二者深心。三者神通。四者方便。五者和合。净信者。于大乘法说供养处。生净信故。深心者。此心有九种。一味心。二随喜心。三悕望心。四无厌心。五广大心。六胜喜心。七胜利心。八无染心。九善净心。神通者。谓依虚空藏等诸三摩提故。方便者。谓无分别智方便摄故。和合者。谓一切诸大菩萨和合一果入一切果故。文殊问经上卷云。有三十五大供养。是菩萨摩诃萨应知。然灯烧香涂身涂地香末香袈裟及伞若龙子幡并诸余幡螺鼓大鼓铃盘舞歌卧具或三节鼓腰鼓节鼓并及截鼓曼陀罗华扫地洒地贯华悬缯饭水浆饮可食可啖及以可味香和槟榔杨枝浴香并及澡豆。此谓大供养。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十八供养依师无量心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分四:一、供养佛;二、依止善知识;三、修四无量心;四、此品总结。

  己一、供养佛:

  具足清净心,为圆二资粮,

  佛前以衣等,现非现量供。

  宣说供养之自性,具足清净心的动机,为了圆满二资粮,于佛田前以法衣、钵盂、伞、幢、花等供物供养,也包括承侍、闻法等,总之,以种种供品供养。

  以怎样的方式供养呢?供养方式有两种:佛陀殊胜化身出现于世间时,直接供养佛陀,是现量供养;佛陀不住世时,心里观想如来而在佛像、佛塔等殊胜所依前供养,是非现量供养。

  发愿佛出世,自他皆有义,

  不缘彼三轮,是圆满供佛。

  发愿值遇佛陀出世,供养令其欢喜并祈愿“我与众生皆有义”,不缘佛田、供养者我、供物三轮的相状,那是圆满供佛,因为以现行无量供品并愿“为恒时圆满我与一切众生二资粮而供养十方诸佛”,胜义中于不缘供养三轮的境界中供养,称为如理圆满供养。

  余者能成熟,无量诸有情,

  是以物内心,信解与发愿,

  悲悯及安忍,真实行持门,

  专注基证悟,解脱真如别。

  供养分类:成熟无量众生是供佛的一种差别,因为利益有情是令如来欢喜的殊胜供养。具体来说,让众生相续中生起供佛的意乐并做供养之事等,主要以说法令成熟。缘于如来欢喜的供养而供奉也有物供与心供两种,也就是以法衣、花等种种物品供养及不观待物而以心供养。以心供养有信解至真如之间九种分类:

  1、信解是指心缘于佛陀生起清净心,以信解供养无主有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供品。但此处宣说了信解、思维、自在三种,其一、信解:对宣说供养如来之法的大乘经义有信解也是心供养。其二、思维,有品味、随喜、爱乐、不满足、广大、欢喜、饶益、无惑、善妙思维九种,这些都是心供养。具体来说:(1)品味思维:回忆自己以前做供养,品味现今的供养善妙。(2)随喜思维:随喜他人的供养。(3)爱乐思维:真正喜爱自他二者将来做供养。(4)不满足思维:不以非相似的无量供品、供境、时间为满足。(5)广大思维:欲求供养不间断至菩提果之间,时间不断。(6)欢喜思维:对供养所成熟的一切众生田慈悯、欢喜。(7)饶益思维:希求以此供养饶益一切有情。(8)无惑思维:无有贪恋、我慢等,不求有漏果。(9)善妙思维:以此供养回向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果。其三、自在,依靠虚空藏等持等供养如来,这也是以心供养。

  2、发愿,生起菩提心而发愿“愿生生世世利益自他,以无量供养供奉如来”,这也是以心供养,也叫依止。

  3、想遣除众生痛苦的悲悯心,也成为供养如来。

  4、为了成熟自己与众生,甘受寒热饥渴疲惫等痛苦的安忍,也是供养如来。

  5、真实行持六度之门,也是供佛。

  6、心专注于如理作意之基——无常、苦、空、无我之义,观察万法,也是供佛。

  7、得一地后通达诸法法性,生起现量证悟二无我的正见,也是供佛。

  8、声闻解脱烦恼障,也是声闻的供佛。

  9、菩萨以次第成就地与波罗蜜多供佛,最终获得断除二障的真如无上菩提,也是供佛。

  以上这些是与物供不同的心供的九种差别。

  缘由普回向,所依事与因,

  智慧以及田,处供尽宣说。

  再者,供养义之分类有八种:1、缘由是缘于最殊胜的供养田——究竟一切功德的佛陀的清净信心。2、供养异熟果:为圆满二资粮,获得无上菩提普皆回向。3、所依或基是供养对境佛陀。4、事是种种物供与心供。5、因是发愿值佛出世而做供养。6、智慧是不缘供养三轮。7、目的是为成熟无量有情而做供养,所以田是众生。8、处有两种,依物供养与依心供养。

  若想:那么,事与处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处)间接说明也具足心中有信解等的行者,因此认为有差别。以上这八种差别是归纳了上面四颂的意义而完全宣说了八种。

  因果及自他,利养恭敬性,

  修行彼分二,小大有无慢,

  加行与行趣,以愿许远近。

  此外,供养的分类:以前供养为因,现在供养为果,现在供养为因,未来供养为果,以等流成为因果,安立三时的供养。

  供养自己的身肢、闻思正法等,是自供养或内供养;让别人供养及供养自己的法衣等物,是他供养或外供养。

  以法衣、斋食、卧具等利养供养,顶礼合掌、迎接、起立、赞叹等是恭敬供养,这两种是小供养或粗供养;以闻思修正法的方式修行供养,是大供养或细供养。

  修行也分两种,修行小乘是小供养或下劣供养;修行大乘是大供养或殊妙供养。这一句对应前句的意义,也很明显没有特意解释。

  没有以不缘供养三轮的智慧摄持的供养,是有慢供养;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是无慢供养,这两种也名为劣供养与胜供养。

  所谓加行,是以行持供养,它也有两种,在以后其他时间行持供养,是远供养;在当时之际或忆念行供养,是近供养。

  以行趣供养也有两种,以行趣中断供养,是指两世或多世间隔中断供养后又供养;无间供养是指无论转生何处立即供养,这两种分别是远供养与近供养。

  以发愿“愿今世供养”及“愿生生世世供养”,也承许为近与远两种。

  自心供养佛,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最殊胜供养的差别:信解所缘大乘法;思维有品味、随喜至善妙思维之间九种;以获得虚空藏等等持而供养是自在供养;以不分别三轮的方便摄持;八地无分别智慧无勤任运自成,当时的一位菩萨做供养,入于彼地的所有菩萨均以融合一义的方式做那一供养,那些菩萨趋入一义而成为世间人及声闻、缘觉一切供养中最为殊胜的。

上一篇:NO.7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