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13-16)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63笔记
1、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法王如意宝曾讲过一个殊胜教言,这个教言分为三点:一、对上等者要恭敬有加;二、对中等者要和睦相处;三、对下等者要慈悲爱护。具体而言,无论在什么场合,对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得罪;对与自己地位、学识等同的人,应该和睦相处,不能像牛角装在口袋里一样,扰乱别人的心;对下等者不能欺负,也不能有傲慢心,应当以慈悲心来爱护他,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
2、寅二、破佛说之理由: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此颂加上下面的两颂,慧源论师等认为不是寂天菩萨的原论;有些论师认为是原论;还有些论师认为,颂词的顺序有所不同。
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他们说:“如果戒定慧三学的教言被编入三藏,那么这些教言才可以承认为佛语。比如在小乘中,《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祇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小乘的三藏是齐全的,就像三个仓库一样,涵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一切法要的句义皆包括在这三藏当中。然而大乘无有这些,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因而,大乘教法不是佛语。”
不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都承认三法印,也承认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跟外道比起来,修学佛道的人有殊胜缘分,这样的妙道是值得希求的。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小乘诽谤大乘有三个原因: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二、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三、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正如《经庄严论》所言,大乘与小乘在发心、教授等五个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大乘教典中,其实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诠释定学,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诠释戒学,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诠释慧学,编入大乘论藏。因此,大乘教义以超胜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不承认为佛语呢?
3、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小乘行人反驳:“虽然有些大乘教典与小乘三藏相同,但并不能说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语,因为在大乘中,许多教义与小乘三藏不符。比如说,小乘认为轮回应该舍弃,涅槃应该求取,而大乘声称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轮回即涅槃、涅槃即轮回;小乘说五无间罪是定业,不可改变,而大乘认为忏悔之后可得以清净;小乘认为万法皆无常,而大乘认为报身是常有不变的法;小乘认为虽然有一部分法是空性,但它的显现不空,而大乘认为一切万法皆空,无有自性……大乘这些观点并非摄于小乘三藏,所以我们不承认大乘教为佛语。”
中观师以同等理回驳道:你们这种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个道理不符合教义,一切都有过失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道理符合教义,为什么不能说一切都没有过失呢?大乘经典中也讲了万法无常,人我的补特伽罗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宝四谛等等,这些与小乘没有什么差别,按你们以一概全的推理,为什么不能成立大乘经藏为佛语?
总之,小乘宗说大乘有不入经藏等过失,实在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大乘本来入于自己的大乘经藏,又现于自调伏烦恼的律藏,且广大甚深的空性义,与自己的论藏也不相违,所以大乘完全具足三藏。
4、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小乘宗辩驳:“如果《般若经》等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陀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他为什么不宣讲空性法门呢?由此推测,大乘肯定不是佛语。”
对此问题,中观宗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是: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大乘种种法门、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彻达,十地菩萨还像夜间看色法一样模模糊糊的,无法了知如来藏真相,迦叶尊者又怎么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呢?
《经庄严论》云:“无量种种相,愚者何故定。”大乘法门和禅定无量无边,未断除所知障的小乘行人又如何能了知呢?《中观宝鬘论》也说:“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讲义中说舍利子与目犍连分别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但他们用尽所有的智慧和神通,也无法衡测佛陀功德之一分。因此,迦叶尊者不了知大乘甚深教义,这是非常正常的,怎么能因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语呢?
当然,从某个角度讲,迦叶尊者显现上是小乘阿罗汉,实则为大乘菩萨。藏传佛教中有七代传承,即佛陀将佛法交付予迦叶,迦叶又交付予阿难,然后是草衣、啸虎、黑色、大善见等等,这在《敦珠佛教史》中有详细记载。汉传佛教的禅宗中也说,佛陀于灵鹫山拈花,迦叶微笑,明了佛陀密意,佛陀遂将衣钵交予,迦叶成为禅宗初祖。但此处是从阿罗汉的角度来破斥的,迦叶尊者虽是传承祖师,但对大乘深广法门的通达,确有一些不足之处。毕竟十地菩萨尚不能完全了达,只断除烦恼障而未断所知障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你们怎么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奥,根基低劣的愚者听后会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讲《法华经》时,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惧,离席而去。所以圣天论师说:“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对甚深的大乘法门特别害怕,尤其是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对空性法没有串习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赶紧躲得远远的。
5、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
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们小乘的观点,假如不承认万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难。
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应该也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否则不可能获得圣果。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安立真正的比丘。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
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证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缘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与大乘就没有那么多辩论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有一点点,如同芝麻里的空性一样微小,但在性质上与大乘空性无别,假如认为证阿罗汉果无需般若空性,那么修道就不可能断尽烦恼,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62笔记
1、辛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壬一、辩诤: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这是小乘与大乘之间的辩论。现在的南传佛教属于小乘,小乘声闻宗有各种分类,比如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3)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此处作者辩驳的对象,就是增上慢声闻。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毁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
关于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个别小乘宗认为,只要证悟了这十六种行相,便可解脱三界、出离轮回,用不着现见大乘所讲的法无我空性。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
2、癸一、以教略说: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中观宗回驳:你们的说法不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解脱。在大乘《般若经》――《大般若经》十万颂、《中般若经》二万五千颂、《小般若经》八千颂,还有《般若摄颂》、《心经》等中都说明了,凡是获得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颂词中的“慧”,指空性智慧,或者叫般若波罗蜜多。颂词中的“菩提”,从广义上讲,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因此,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依据佛陀的教义,要想真正得到解脱,一定不能离开般若空性。
3、子一、不成立之诤辩:
声闻有幻化、大菩提、一边寂灭与增上慢四种。其中最后增上慢声闻,没有现见真谛而过于耽著自己的宗派,他们说:大乘不是佛说,因此不成立是可信的圣教。
4、丑一、反诘: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小乘宗说:“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
中观宗反问: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
5、卯一、破是教之理由: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小乘宗回答:“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驳斥: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小乘宗又辩驳:“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大善见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F轮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
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也是真理?不仅仅是四吠陀,还有顺世外道、大自在天派,是不是它们也要成为佛语?因此,真理并不是人多承认就可以了。
小乘声闻宗对大乘不承认,其实没有正当的理由,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偏执。由于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再加上信心和根基比较低劣、实有的执著比较强,所以,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大乘佛法信口开河。
6、卯二、破非教之理由: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小乘宗认为:“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么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小乘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
佛教中的一些辩论,如果不是为了断除贪嗔,而是因为好奇而争论,这是不合理的;倘若是为了揭示真理、消除怀疑,这种辩论值得提倡。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61笔记
1、癸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对方问:“如果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时,远离能取所取、有实无实等一切执著分别,那佛陀就不能利益众生了。因为佛陀没有利他的想法,而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分别念,比如‘这个众生很可怜,我应该帮助他,让他从轮回中解脱’,没有这方面想法的话,怎么可能利益众生呢?我要帮助别人的话,首先要有一个发心,否则无法成办利他之事,因此佛陀利益众生不成立,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之故。”
中观宗回答:佛陀虽然没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分别,但仍能利益天边无际的可怜有情。这个道理可用比喻来说明,就像如意宝(也叫摩尼宝、如意珠)、如意树,它们虽没有利他的分别心,但有缘者在其面前祈祷时,愿望自然会得到满足。
“摩尼宝”,据大乘《般若经》中记载,能遣除杂热、风、冷等诸病,同时可以满足众生所愿,赐予衣食资具等一切所需。有关论典中还说,当佛法隐没时,佛陀舍利沉入大海,化为如意宝,它在龙王脑中,有福报的人才能得到。一旦得到就用之不尽,对龙类也好、人类也好,能带来无量无边的利益。在初劫或人类具有福报时,如意宝就会出现于世,人们把它安置在胜幢的顶上,在其前面祈祷,如意宝即会赐予物质、财富、健康等一切暂时的所求。
“如意树”,是天界中因天人福分所感现的妙树,在极乐世界也有,三十三天也有。有些论典中说,初劫时因众生福报现前,当时每个人一降生,就出现一棵如意树,人们把树果和树味作为食物,树叶作为衣服,这棵如意树享之不尽、用之不完,实际上就是众生的生存来源,而且也能满足众生所愿。
如意宝与如意树,虽无有分别心,不会认为“今天来了一个贫穷可怜的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他,满他的愿,否则我就名不符实了”,但众生福报等因缘积聚时,可以圆满祈求者的愿望。同样,圆满正等觉果位的佛陀,决不会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别念,但由于在因地时发了殊胜的愿,再加上众生的福报成熟,这两个因缘一聚合,就像阳光照耀世界时,莲花自然开启一样,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现身利益众生。如经云:“犹如阳光照,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成熟心得净。”佛陀出世遇到有缘众生,虽没有分别念“我今天帮助这个人,明天帮助那个人”,但因缘聚合的话,众生一定会得以清净的。
在佛陀面前祈祷,不管是佛在世也好、涅槃了也好,对每个众生都可以帮助,降下饶益之雨,这个过程是任运而无丝毫勤作的。
其实,佛陀利益众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虚空中有皎洁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会在水器中映现。月亮没有掉下来,水器也没有到天上去,但因缘具足时,每个水器中都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月影。同理,佛陀的加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们信心和善根具足,谁祈祷,谁就会获得佛陀的不断加被,佛陀用不着有什么分别心。得地菩萨没有戏论,可以见到佛陀的报身;而我们有戏论的众生,只能见到色身中的化身这一部分。
所以,佛陀不会有勤作,也不会有分别,但没有分别并不代表不能利益众生。《宝性论》云:“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如意宝没有分别念,但可无勤赐予一切所求,同样,大慈大悲的能仁佛陀没有勤作,但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在其面前示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宝性论》中还以帝释天、天鼓、大地、虚空等九种比喻,说明了佛陀虽远离分别,但度生事业永不间断的事实。佛陀虽安住法界中,但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释迦牟尼佛,都不像我们人一样,整天忙来忙去,由于因地时发了度化无量众生的愿,所以果地时可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
2、癸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有些人又问:“佛陀在因地时有分别心,发誓要利益众生,这是不错。但如今佛陀已融入法界,灭除了一切分别戏论,那往昔誓愿现在又怎能实现呢?”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愿度化无量众生,当时有一颗非常诚恳的心,这在《广传》中也看得出来,纵然它变成旁生,也时时不忘利益众生,这种发心相当切,除此以外并无其他想法。但后来获得佛果时,按照大乘经典的说法,佛远离能所二取,息灭了我与我所的执著,对自他的分别、想利益众生的心早已灭尽,如前所云:“由心灭故唯身证。”心灭了才获得这种清净身,这样一来,众生怎么可能还得到饶益呢?
答言:无有此种过失。尽管佛陀想利益众生的心已经泯灭,但由于因地时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现在仍可以利益众生。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一个人,见许多众生罹患风湿等龙病,于是通过仪轨和咒语修持大鹏法。修成之后,为利后世众生,他以咒语和仪轨加持石堆、木块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鹏塔,并发愿让每一个见闻接触或转绕礼拜此塔的人消除龙病折磨。(就像我们学院的坛城佛塔,上师如意宝说过,心脏病、食道癌等患者,依靠上师和僧众加持,转绕坛城即可得以痊愈。现在很多人也亲身验证了这一点。)他在世时,千千万万的人依鹏塔息灭了病苦,而在他去世后,虽然历经了千百年的漫漫岁月,但此塔仍能灭除诸毒病,众人也依之而解除了苦痛。
据说,这座大鹏塔在尼泊尔境内。法王如意宝1990年去印度时,我看过一个尼泊尔的历史,上面说有这座塔。打听当地人,他们都说有这个塔,但到底是原来的塔,还是在遗址上再起的新塔?大家都不知道。很多人说凡是有病的人到那里去朝拜,都非常灵。当时上师如意宝的妹妹阿里美珠,她的膝关节因风湿病比较痛,法王引用了《入行论》这一段,说应该到那里去朝拜。当我们四处联系准备去时,才知道那里交通不方便,塔在很高的山顶上,由于时间比较急,最终也没有去得成。
大鹏塔没有分别念,造塔者也早已辞世,不可能有利他的想法,但是因缘聚合后,大鹏塔利益众人的能力仍然不息,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一些妙药、咒语,其实也有这个能力,虽然没有分别念,但依靠它们的力量,能够遣除身心痛苦。同样,佛陀、菩萨、上师没有分别念照样能利益众生。
3、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同样,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行持布施、持戒等大乘法,那个时候是有分别念,就像《入行论•回向品》所言,没有衣服的众生,我愿变成衣服来帮助他;没有饮食的众生,我愿化作饮食来帮助他……但菩萨趣入不住涅槃之后,能取所取全部消失,烦恼障与所知障全部灭尽,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现前,成为了众生怙主的正觉塔。此时他虽没有分别心,但仍能成办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祷的话,什么样的祈祷,满什么样的愿,赐给什么样的悉地。
《现观庄严论》中也讲了佛陀事业的三个特点――常有、周遍、任运自成。其实这就像电脑、物理、化学等知识,只有专业人才懂,非专业人再怎么会说,也不可能懂它的功能和原理。同样,我们佛教的专业人士,完全明白众生与佛之间的缘起力,外人对此恐怕不懂,但不懂也千万不要轻易去诽谤。
4、癸三、虽无心然能生福:供养无心物,云何能得果?供奉今昔佛,经说福等故。
小乘行人说:“佛陀若无接受供养的心,供佛怎么会有福德呢?如果有供养、有收取之心,佛陀才可能回报你的供养,然而按汝宗所许,佛陀的一切执著分别消于法界,去供养怎么会获得福德呢?没有心的佛陀,就相当于无心物,我们用多少金银财宝去供养石头、瓶子或一座山,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佛陀岂不也是如此?”
中观宗答道:那不一定。如果无心就得不到利益,供养舍利就不应该有功德了,但佛陀在《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层花经》中也说:“今日供养我,未来供舍利,功德果报等。”所以,没有心并不一定得不到功德,对境若是佛舍利、佛像,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
5、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小乘行人认为,以实有的供品,供养实有的佛陀,最后得到实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观宗认为,以幻化的心,供养幻化的佛,最终得到幻化的果。尽管二者所许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均有可靠经典作为依据。
虽然佛陀是幻化的,我们也是幻化的,但幻化中要灭除幻化的罪。毕竟我们造了许多幻化的恶业,这些恶业没有灭除的话,今后在幻化的地狱里,定当感受无量时日的幻化痛苦,就像在噩梦中感受痛苦一样。因此,地狱虽然是一场梦,可是梦没有醒来之前,痛苦依然不会消失。但愿众生不要做这样的梦,一定要依靠佛的加被与自己的善心,获得解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