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7卷82中1+83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4-03-01

  民俗学-楞严7卷82中1+83上笔记

  17五五菩路

  17、1五五菩路,二颠倒因

  17、1、1二颠倒因,众生颠倒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82场中部1

  1、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阿难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然后向佛足下顶礼,白佛说:“我们这些根基也很愚钝,以前一直好学,对有漏的心法方面比较广闻博学,但从来没有好好地修行,没有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出离。”

  2、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阿难说:“这次承蒙如来慈悲的教诲,真正得到了修行的道路,身心极其快乐,确实得到了佛法的利益。”

  3、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乾慧之地?

  阿难说:“世尊,我们如是修楞严三摩地,没有得到涅槃之前,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干慧地?”

  干慧地是我们最初发心,像加行地、资粮道这些。干慧地到底是什么?后面会讲的,最初发菩提心的。

  4、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下面会讲信有十个心、住有十个心、行有十个心、向有十个心,四妙圆加行,总共有四十四个心。在四十四个心当中,到了哪一个层次会得到修行的慧眼,什么时候开慧眼?它里面所讲的一个修行境界。这是第二个问题。

  5、诣何方所,名入地中?

  这里“地”指的是十地,到了什么地方入于真正的地?这是第三个问题。

  6、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下面会讲妙觉菩萨和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可能是十一地,妙觉菩萨是成佛。这是第四个问题。

  7、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问了这些以后,他就五体投地的跟大众一起,一直看着佛陀的尊颜,目不转静地瞻仰着,看着如来的身相,一直恭候佛陀慈悲开示的声音。

  8、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

  这个时候,佛陀赞叹阿难:“善哉善哉,你真好,你每次都问那么好的问题,善哉善哉。那么你和所有我们楞严大会里面,还有未来末法时代的这些众生,如果想修三摩地、求大乘法,从凡夫地一直到最后地之间的整个修法过程,你请我讲无上正修行路。”

  你这次提的很好,包括你也好,现在的这些众生也好,未来的这些众生也好,他们都需要修大乘的三摩定。那修大乘三摩定的话,从凡夫,刚才不是从干慧地开始吗?一直到最后正觉菩萨之间,所有的这些心路历程都要知道。所以你这次对我提这样的问题,还是问得非常好,我一定要给你讲得很好,讲得清楚。

  9、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你好好的谛听谛听,我用智慧来给你宣说。

  10、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阿难还有大众,大家都恭恭敬敬地共同合掌。“刳心”是清净心,心都很清净;已经清除了所有的杂念,心都很干净。

  第83场上部

  11、前面阿难问佛陀,从凡夫地到圣地之间所有的修行者如何修行,请宣说无上正修行之路。佛陀说你问的很好,你要谛听,我可以告诉你。

  佛陀暂时没有直接回答,不管从因地到果地之间、凡夫到圣者之间,最重要的是众生在轮回当中如何漂泊、器情世界是如何颠倒的,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宣说。下面所讲的内容是我们修学最根本的,

  12、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佛陀告诉阿难:“最开始的妙性圆明,它是圆满的,它是光明的,它远离了一切的文字、名相,各种戏论。我们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也好,或者心的本来面目都是光明的,都是空性的,具足一切功德。

  佛陀让阿难应该知道,成佛也好,或者是我们凡夫真正到佛地的话,最根本的是众生如何在世界当中开始漂泊,开始颠倒,这个很重要的。

  密法中讲,从本基当中显现基现,基现显现的时候众生没有认识,出现无明。这个时候依靠妄相,在轮回当中开始漂泊,漂泊的时候先执着我和我所,然后进行造业,造业以后就开始取舍,最后转生到不同的世界,一直无法解脱,这么一个过程。在《大幻化网》讲了,最初的本基是什么样的,诸佛是怎么样从迷中开悟的,众生是如何漂泊于轮回当中的。

  13、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本来都是没有的,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在这个当中,没有一个具有偏袒性的众生,所谓的世界这些都是没有的。

  在第四卷的时候,讲了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和业果相续。在这里讲了业果和众生,实际上也是一个内容。最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好,众生也好,都是没有的,但是后来因为妄性而显现。

  14、因妄有生,因生有灭。

  本身是没有的,但是因为第一个一念无明产生了妄相分别以后,有了产生,依靠各种因缘,世界产生也有了,众生的产生也有了。

  有了产生以后,肯定是有灭的,它是一个自然规律,有了产生以后必定有灭。

  15、生灭名妄,灭妄名真。

  那么这样的生生灭灭,实际上这就叫虚妄,虚妄最开始是这样来的。

  如果虚妄已经灭了,那就到达了真如相,无生无灭的真如之性。

  16、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所以这个称之为是什么呢?如来无上菩提和大涅槃。它是怎么转的呢?烦恼转为无上菩提,烦恼即菩提,依靠烦恼能转菩提、能现见菩提。众生在轮回当中生死流转,依靠生死可以转大涅槃。

  17、最初的时候,本性当中生和灭也没有,众生和器世界也没有,佛和有情也没有,清净和不清净也没有,一切二元对立的这些相都是没有的。

  就像虚空当中突然产生了云聚,然后乌云密布、闪电、下雨、打雷,出现云雾等种种自然界幻化的显现,在我们面前无欺的现前。同样的道理,众生的本性是这么清净、这么了然,但是依靠这样的妄念无明,显现了种种生生灭灭的相。

  这些生生灭灭的相,其实它的本体没有改变过,因此烦恼即菩提,或者生死即涅槃。

  18、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

  阿难,如今你想真正修行楞严大定三摩地,想直接到如来涅槃境地,首先应当认识众生,还有世界,这两个颠倒的因。

  19、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前面讲的烦恼转为菩提,生死转为涅槃,所有的这些颠倒都不生,真正认识到原来这是一个误会,真正如来的三摩地已经现前了。

  众生是“迷”,如来是“悟”,迷悟之间易如反掌,说难也很简单。众生真的很可怜,短短的这一世当中一直从迷当中醒不过来,没办法心开意解,那么坚固的迷乱执着一直把你束缚地紧紧的。我们还是有幸知道了一些,确实本性是空性的,本性当中不存在,但是业力的镣铐把我们绑得紧紧的。

  20、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阿难,什么叫众生的迷乱颠倒?

  21、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

  我们本来具有的心性光明,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的、圆满的。

  22、因明发性,性妄见生。

  但是后来因为倶生无明、遍计无明,一念无明发生以后,妄相就发生了,我们看到的一切,都产生了。

  有了幻觉,整个世界在我们面前就形成了、发现了;就像做梦的时候,梦中没有任何山河大地,但是梦境里面,没有醒之前不可能推翻显现的。

  23、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从本体上看,一丝一毫也是不会有的——包括有情世界种种的六道众生现象,也是没有的,但是因为妄分别念加上妄分别念,一直不断的出现,这样以后,在我们面前确确实实是究竟有,非常坚固。最后妄相成真,真的是有了。

  24、此有所有,非因所因,

  有了第一个无明以后,所有的世界、众生也是有的;有了这样的无明,那非因也变成了真正的因。本来无明它自己的本体都是没有成立,但是它已经成为了因。

  25、住所住相,了无根本。

  刚开始,无明和无明的因也没有,但是还是产生了。然后中间我们住的房也好,住的相也好,这些本来都是没有的,但在我们面前还是有的。业和烦恼也是有的,众生的执着也是有的,我的执着相也是有的,你的执着相也是有的,所有的住和住相全部都有了。

  这些归根结底,如果你真的去观察的时候,都是没有的。

  26、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所以通过这样的观察,本来也没有住者,也没有所住,也没有住相。但是在我们的迷乱面前,会建立世界和世界迷乱的众生。

  27、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迷乱的本体是圆满无缺的、是完整的。但是因为没有认识它的原因,虚妄开始产生。妄性本体都是没有的,因此它没有什么可所依的。所有的妄性、妄相的本体都是没有的。

  28、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如果我们将本来没有的,想要回到真正的真如当中的话,那就离真如越来越远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了执着,就已经偏离轨道了,离真正的心更远了。

  29、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如果本来没有、不是真的东西,让它回归到一个真的话,实际上这是枉然的,明显也是一个非真实的相,不是真实的相。

  30、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其实真正的众生,它的本体也不是真实的产生,也不是真正的住,也不是心,也不是法。

  31、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

  真正的本性没有这些相,本性当中,生、灭、住全部都已经远离了,但是众生依靠无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相,有了各种业、虚妄的相,就去执着,有了执着以后再去造业。依靠这些业,善趣恶趣,感受各种各样的果报。

  32、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有了这些业以后,那就有生生灭灭。只要是有业的因,那众生在轮回当中就像旋火轮一样,一直生生灭灭、接连不断,永无停滞。这样以后,就出现了众生的颠倒。

  众生的颠倒实际上就是无明的本体没有认识,心性的本体没有认识,依靠这样的因缘,一直不断漂泊在轮回当中。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7卷82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