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课13-25

创建日期:2022-06-27

  行为学-教言宝藏10课13-25

  (十三) 三门功德勿失坏 其果受用得增长

  【三门功德勿失坏

  三门功德是指身口意三门的功德,即时时不忘身善、语善和意善。因此,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所做所行是否符合善的标准。若不具备,就应尽可能舍弃。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己初入佛门,还是凡夫阶段,很难按照教言的要求时时护持见解,该怎么办?这时应尽量往这方面发展。比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有修行者的榜样,但如今世上有多少修行者,能做到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居士,都是在尽可能随学佛陀的行迹,想要当下圆满做到可能并不现实,但要尽可能这样去做。

  从功德的角度来说,别说进入佛门后时时提起正念,就是刚刚入门的一瞬间,能够有意无意地提起正念,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从第一次进入佛门有这个信念开始,我们在内心深处已经开启了取舍之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即便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但内心也是充满忏悔。比如有很多居士对我说,由于生活所迫,有些事明知道不能做,但不得不依靠它生存,内心非常惭愧,因此在能力范围内,他会尽可能多从事一些善法。不仅自己身口意三门尽量亲自行善,有时也会请僧众念经等等。这就是修行者的功德。因为功德不在于念诵的数量,而在于当时的发心。他的忏悔心就是最大的功德,而这也是进入佛门真正的功德。

  若时时不忘失正念,即便临终降临到身边,也能想起这样的善法。临终时,人的神识会增加七倍,相当于我们现在记忆力的七倍,长时间提起正念者,临终时很容易忆起修行窍诀。因此,时时护持自己三门,功德非常广大。

  【其果受用得增长。

  时时护持正念得到的果实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站在见解、修行、行为以及果实之上讲解很多功德,但主要还是将消尽烦恼、三大功德增长立为功德。如是传讲有着很大的密意。

  我们也可以从禅定的立场讲解“果”,比如先达到什么样的禅定,逐渐可以成办什么样的禅定等等。但多数修行人会偏向于在有念和无念的状态中安立禅定,除此之外,很难把所有功德圆融其中。因为在我们现前修行禅定的过程中,有念和无念是冲突的——观需要起心动念,止需要静下心念,两者好像很难合为一体。这是胜观见解还没有赤裸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现前在讲解功德增长时,尽可能从三大功德的立场中讲解,也就是说,从可以起心动念、能感觉得到的角度中树立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永远不会有错。

  如果单纯讲解无念状态,世间禅定也具有很深的禅定。比如初禅时,从功德的角度来说,可以知道未来一百年发生的一切。随之二禅、三禅、四禅的功德逐渐递增,禅定功夫也自然不断增上。但世间禅定即便有多深,也无法成办解脱。因为世间禅定中没有粗大烦恼,是压制烦恼,而不是断除烦恼。临时依靠这种深奥的禅定压制烦恼不让它起现,但是并不代表烦恼已经消尽。这就是单纯的世间禅定。

  要记住,断除和压制完全是两个概念。比如用一块布把眼前的东西全都盖住,虽然眼前暂时看不见这些东西,但并不代表这些东西已经拿走了。一旦因缘和合,拿掉这块布,下面的东西仍旧存在,这就叫压制。而断除是指,把前面的东西全都拿掉,桌子上干干净净,这就叫断除。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何处?除了禅定本身有着很大的差距外,主要在于三大功德。比如世间禅定临时依靠禅定的功夫,压住了贪嗔痴烦恼不让它起现,但也无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因为它做不到止中有观、观中有止的胜观境界。这里的“观”指的就是三大功德,而出世间禅定就具备这三大功德。所以修行者在修禅定的时候,有时会在无意识中生起慈悲心、流下眼泪等等,很多人担心自己“是不是着魔”了?并非如此,这叫做乐空无二。当然,并不是流泪就叫做乐空无二,而是在执受空性的同时生起慈悲心,这种慈悲心不需要所缘对境,慈悲心和生起来的慈悲感觉同时存在,但它的本体是空性,两者在分不开的状态当中,所以这样的慈悲心称之为无缘慈悲心。

  有些人说,修学禅定的同时信心也在逐渐增长,这充分说明他的禅定已经开始趋向于胜观,只有胜观(出世间禅定)才具备这三大功德。所以我们在讲解功德是否增长时,以三大功德作为标准,永远不会有错谬的时候。

  (十四) 具足功德珍爱子 意愿如法得成就一

  【具足功德珍爱子,意愿如法得成就

  这是上师对弟子的愿文。所有上师及诸佛菩萨时时都在发愿:愿所有弟子从事的一切正法都能圆满。

  上师不仅把一切教法赐予给我们,也时时发愿能成熟弟子们的心相续。但作为弟子来说,必须要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才能获得解脱。试问哪一尊佛,哪一位祖师不发愿众生成佛?地藏王菩萨不就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吗?虽然诸佛菩萨的心愿广大,时时都在关注我等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但为什么众生仍旧在痛苦之中沉溺?因为不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无法改变自己的心相续!比如房间非常炎热,可是屋外清风徐徐,如果你不打开房门,凉风就无法进入房间吹走热气。同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不依教奉行,即便导师时时加持并再再发愿,我们也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心相续。

  在具体修学方式上,我们把一天的修行分为座上和座下。从座上的角度来说,无论每天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修法,并且一座的时间不少于一个半小时。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做。但有时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也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比如脚痛,坐不到一个半小时;或者工要很忙无法修法等等。还是尽量不要找这些借口。

  寻找借口是业力沉重的表现,而不是本具的智慧。正是因为业及烦恼沉重,遮止我们俱生智慧的缘故,现前才会随顺烦恼本性的污点而飘动。烦恼的本性自然与正法相违,比如想多修法的时候打个折扣——少修点法;多从事一切善行的当下又打个折扣——少从事一些善等等。这都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因此还是应该尽可能每天做到不少于一座。

  (十五) 具足功德珍爱子 意愿如法得成就二

  座下要时时护持正念。有时候我们会说自己无意中做了什么,但实际上是有意识做的,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埋下这样的种子。比如我们受三皈依戒时讲解过三所断、三所修、三同分及五种支分之戒条等学处。如果已经圆满通达,身口意三门就会如理如法。平常看见一切佛像、文字,都会非常恭敬,不会出现跨过去等一系列不敬之行为,会做得非常圆满。当然,后期也不用时时想着“我不能跨过”,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这就叫持戒,功德非常大。但由于烦恼习气沉重,往昔不具有这样的基础,一开始就做到圆满可能有些困难,但时时提起正念,慢慢会有所改变。我相信与以前相比,你已经进步很多了。以前我们内心放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现前就会开始有所取舍,这都是座下的行为。

  很多人觉得自己座下的时候,无法与佛法完全合为一体,不知道原因在于何处。要记住,当我们六聚开始散乱时,要护持如同座上一般自明自现、了了分明的见解并不轻松,但即便如此,也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努力。这就是座下的修法。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示现涅槃之前,给后一代信众布置了功课:一天不少于念诵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但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在念诵过程中,心里可能常常会想其他的事。往昔有几位居士去拜见一位高僧大德,这位高僧大德的侍者非常幽默。他开玩笑地问这些居士们平常修什么法?回答说修大圆满,主要以打坐为主。这位侍者说:“打坐很好,打坐的人很聪明,平常想不到的事情,一打坐就全都想起来了。”

  有时也有很多年龄偏上一点的居士对我说,打坐的时候,别说能想起平常怎么都想不起来的事,就连三岁时候发生的事都想得一清二楚。也有的居士说,他平常认为自己很大方,一打坐才发现自己是心胸非常狭隘的人。有个居士说,往昔觉得自己的性格一点都不吝啬,可是一打坐就忍不住计算家里的水电费:虽然只有几十块钱,但自己一个人用不了多少水,平常不在家里吃饭,除了洗漱之外不应该有这么多水费等等。他说他真不是很小气的人,但打坐的时候就会忍不住胡思乱想。

  出现这些现象非常正常。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这些妄念,而是对治。座上座下在散乱期间对治烦恼的各种方便,我们讲解了很多,这时就要运用起来。

  (十六)具足功德珍爱子 意愿如法得成就三

  对治烦恼方面,我们应该做得更圆满善巧一些才符合本传承的特点。因为本传承的特点不依妄念多少安立功德、过失,不是以无念作为功德,有念作为过失,而观待如何调伏妄念。也就是说,无论无念还是有念,都在调伏之中,这才是我们修法的重点。即便一座修法中都在散乱,但由于已经运用了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等方便,还是处于修法中。我们不必因妄念太多而自觉修行退转。

  很多修行者觉得自己妄念太多,在对治妄念的方法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因此都只是以书面上的解释而自我造行。妄念一生起,就会思维一切都是虚幻,然后把心安住。如果这时妄念的力量不是很强,似乎可以当下消尽烦恼。但这叫对治吗?不叫对治。后念生起而前念消失,这本身就是妄念的规律。由于在这些细节上没有得到相应的传承的缘故,认为只要前念消失,就必然是一种解脱的见解,其实和真正的解脱差得太远了。

  我们已经知道妄念多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对治妄念的方法。如果一段时间中妄念太多,就尽可能运用剖析调伏妄念对治。其实妄念多也非常好,色界和无色界天不能成办解脱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妄念;而欲界众生正是有了妄念,才能成办解脱。所以从有和没有的角度当中选择,当然是有妄念更好。不过,有好就必然有不好,因为妄念也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会令我们感受很多痛苦。色界和无色界天临时依靠自己的禅定力量压制一切烦恼,暂时不需要感受现实中沉重的烦恼和痛苦,但还是无法从中超越,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压制而非调伏。

  我们现前修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感受短暂的平静,而是为了获得永恒的宁静。如果只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平静,并不需要修学禅定,仅靠一些外在药物等因缘也能做到。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或者生活条件富裕的人,由于内心太过空虚的缘故,会通过吸食毒品等方式获得短暂的快乐,或者召集一些人一起去疯狂买醉,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依靠这样的方式消尽自己内心的烦恼,即便临时觉得感觉很好,但酒醒以后又该怎么办?天天这样醉生梦死,身体又怎么能受得了?因此,我们现前对治烦恼的方式要有长远性,仅仅压制是不够的,烦恼需要断除。即便有烦恼,由于具有方便的缘故,烦恼也成为一种庄严、功德,这就是我们修学的真正目的。上师已经发愿,愿所有弟子都能如法得到成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遵照导师的教言,一一修行。

  对于我们已经讲过的教言,字字句句都要铭记心中。无论座上座下都要时时反观自己,如果与上师传讲的教言有相违之处,就要及时改正,尽量做到与导师的教言一致;若没有不符,自然是见解日益增上的辅助,修行也会越来越好。

  (十七) 于教众生之行为 无障速疾获成就

  【于教众生之行为,无障速疾获成就。

  这是上师的心愿,我们作为修行者也要时时铭记,平常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教法和众生做事业。

  要为教法做事业,是因为救度众生必须依靠教法。我们在受三皈依戒的时候说过,要把教法当作行道作皈依。因为行于教,才能成办释迦牟尼佛的密意,因此要把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一切教言,当作行道作皈依。现前我们为教法做事业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要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都能与此教法结缘,能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这才是我们当前行持善法的真正目的。因此条件成熟时,应尽可能为弘扬佛法做贡献。

  对众生更要不遗余力地利益。我们平常时时讲解菩提心和菩提行就是这个原因。每当我们在行持善法前,心里所想的都是“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当条件稍微允许的前提之下,根据个人的条件尽可能行于菩萨行。菩萨怎么做,我就追随菩萨的足迹而行持。

  当然,这也需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不具备这些条件,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因此,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当时的功德来抉择。总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都应该是为教法和众生而做事业。

  (十八)老僧吾之诸所作

  【老僧吾之诸所作

  上师时时都站在谦虚的立场之中,有时自称老乞,有时自称老僧等等,这都是自谦的说法。

  谦虚是发觉他人功德的一个前提。如果内心没有一点点谦虚,永远高高在上,就无法看见他人的功德。由于见不到他人的功德,一切外境都会障碍我们的内心。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主要缘于太过傲慢,因此平常我们为了对治烦恼,能时时站在谦虚的立场之中,功德非常广大。

  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现实生活中,主要是面对家庭和事业。如果在家庭中不那么高傲,彼此之间还会有矛盾吗?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免产生一点磕磕碰碰的事情,但只要你站得低一点,彼此的矛盾之火决定燃不起来。但就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自己时时都高高在上,有种特权意识,家庭成员之间才会烦恼不断。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世间与出世间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世间人永远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他人,所见一切都是过失;而修行者则时时带着镜子反观自己,所见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若能时时反观自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就能和谐平等。所以,针对自己的家人,这样做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样做是否仅是世间相处之道?当然不是。出世间本就讲解如何寻求快乐,当然也包括世间法。要记住,佛法并非是在世间炉灶外再打造一个出世间炉灶,若是如此,信仰佛教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我们现前就在世间炉灶中做出出世间饭菜。因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寻求快乐。推而广之,无论是从事事业还是临终,都要站在低处。这样一来,无论是信心、慈悲心乃至一切功德都会越来越增上。

  我们说过,从菩提心的角度而言,口里说一句“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因此行持善法”并不困难。前面称之为愿菩提心,后面的修行称之为行菩提心。无论是口中说还是心里想,短短的一瞬间能够做到并不困难,但长时间如是行持,就非常困难。因为我们还是会时时站在高傲的立场看待一切。此时看见的都是他人的过失而非功德。因为从高处俯瞰低处时,看到的永远是他人的不足。作为修行者,我们应该时时立于低处去瞻仰高处,这样一来,所见一切都较自己更为优秀。以前内心觉得的不公平,什么都想一较高下的心态也就不复存在了,输赢也就不再重要了。

  从菩提心的角度而言,我们口中都会说愿天下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自己愿为此做任何事,我们是众生的佣人等等。但实际行为当中,有多少时候把自己当成一切众生的佣人?恐怕都是高高在上。当彼此产生矛盾的瞬间,你是站在佣人的立场中与主人吵架,还是站在主人的立场之中与佣人吵架?我想,你决定是把自己当成主人,而不是佣人。从我们进入大乘教法开始,就时时自诩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怙主,使命就是将三界六趣众生安置到西方极乐世界。但平常能做到多少?做不到的原因,还是由于傲慢心太强。

  我们没有这样的慈悲心,面对导师时,自然也就没有信心。我们在讲解依止导师的时候说过,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因为凡夫时时高高在上的心态,很难对导师生起信心。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一直自称老乞、老僧,就是告诫我们要低调。但只给自己添加一个低调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低调本身的功德。总之,平常应该尽量往这方面发展。

  (十九)胜士若闻吾羞愧 总之所言皆如是

  【胜士若闻吾羞愧

  上师自谦的表示,无论是他所做的度化众生的事业还是其他一切善法,若被真正具有功德者听见,自己会非常羞愧。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一生行持的事业,无不是为了利益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世上还有较此更为高尚的事业吗?没有了。这也是充分告诫后一代弟子,在成办解脱的路途之上,只有站在低处,才能看见他人的功德。

  我也常常和弟子分享说,即便遇见一些让我心生烦恼的事,无论孰是孰非,我也永远不会为了争一个是非对错而为自己寻找理由。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果不是自己无始以来造下的业,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我们平常都有各式各样的功课需要完成,我非常喜欢阅读上师的教言,也把上师的教言作为自己的功课。不仅有空就多多阅读,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反观自己的行为与导师所讲解的教言是否相符,尽量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时时都会忆念,一切烦恼都是由于自己业障沉重的缘故而导致。经中曰“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都知道这句偈颂,但有时却很难想起其中的道理。总觉得一切不如意都来自于他缘而不是自己。但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也一样需要饮食。听法,为什么彼此没有任何矛盾?就是由于他们内心清静,看一切都是菩萨。

  吉珍扎华江措是藏传佛教的一位高僧大德,他曾经说过,无论到什么地方,所见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这并不是他思维造作出来,而是由于他内心清净的缘故,已经真正具有所见一切都是男女菩萨的见解。禅宗惠能大师也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西方极乐世界无需谁刻意打造,一旦内心清净,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总之所言皆如是

  以上所讲解的就是这些道理,平常也是这样行持的。我们现前作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弟子,应该追随上师的足迹而成办解脱。因此平常也要多多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平常是否也像上师的行为般,如理如法的行善。

  (二十)吾乃胜士之爱子 甚深窍诀殊胜器

  【吾乃胜士之爱子

  “胜士”指具德上师。上师小的时候,被他的母亲奉献给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今天我把儿子供养给您,如果他在您身边做出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即便把他打死,我也无话可说。”并且告诉上师:“从今天开始,没有得到上师的开许,你绝对不要回家,母亲不欢迎你。若上师允许你回家,作为你的母亲,我非常欢迎你。”从那天开始,上师完全依照导师教言而行,自然成为昌根阿瑞的爱子。上师也是法王如意宝、色拉阳智、以及喇嘛宁哲等诸多高僧大德的爱子,因此上师说自己是胜士之爱子。

  【甚深窍诀殊胜器

  上师这里是站在生起次第中的坚固佛慢而说。上师有时候也会开玩笑地说,他现前是站在坚固佛慢,即佛的立场之中传讲。

  上师讲法时,有时会从谦虚低调的立场中告诫弟子们该如何做,弟子也会因此变得很谦虚;有时为了不让弟子们内心失落,又会讲解一系列功德,目的是提升弟子的心力。比如我们讲法的时候,有时候站在高一点的立场,指出很多做法并不圆满;有时候从刚进入佛门的角度,讲解你已经是一个大修行者等等。但我们要懂得如是讲解的密意。

  这里上师称自己为甚深窍诀的法器。从上师本身来说,诸多高僧大德都已印证,上师乃无垢光尊者的化身、龙萨娘波的化身,以及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大弟子中卓弥华杰益西的化身等等,上师本来就是佛,是可以得受众多窍诀法的根机。

  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修行者要时时铭记,若要接受众多高僧大德甚深密意教言,自己必须堪为法器。成为合格法器的首要条件就是具备信心,这也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一旦信心不成熟,各式各样的过失就会呈现。比如无论导师如何讲解,由于信心不够的缘故,你不会百分百纳入心相续,决定会打很多折扣。这样一来,虽然具有修行者的形象,还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都是没有信心的过失。因此,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心,就无法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其次要注重积资净障。因为信心是否能增长,主要还是取决于是否能消尽自己的罪业,所以平常多修修金刚萨埵也非常好。

  上师说过,站在密法的立场之中,即便已经知道百部归一法的理论,但在做的过程当中,配同着近道生圆次第的方式修学,也不可缺少。这里主要是讲解生起次第修学本尊一类的法,通过这些修法可以逐渐减轻自己的业障,对于圆满修学深奥的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十一)传授圣教托付处 具缘弟子之顶尊 窍诀正谬辨别者

  【传授圣教托付处

  无论是昌根阿瑞仁波切,还是法王如意宝、色拉阳智,都已将圣教托付给喇嘛仁波切,而上师也已将解脱教言赐予信众。

  【具缘弟子之顶尊

  从某种角度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都非常广大,今生我们能够进入佛门修学佛法,历代传承祖师的恩德不可缺少。但从自己个人角度而言,上师的恩德大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为从前行开始直到正行,我们略微懂得一点点如何修法之道理,都来自于导师的教言。所以上师讲解“具缘弟子之顶尊”,就是告诫我们,导师就是真正的佛。

  站在上师瑜伽的立场之中,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修学上师就是修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有些可能会问:“前两天不是说过,虽然道理如此,但修的过程中还是要多行持一些其他善法吗?”要记住,不是因为上师瑜伽不够圆满,才需要其他善法来圆满,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在。因为我们的心太过散乱,业及烦恼沉重,虽然一法就可以消尽一切烦恼,但为了更加迅速乃至更加自在,才要修学更多的法。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冲突。

  【窍诀正谬辨别者

  谁能辨别各种教言的真伪?上师可以。因此上师给我们后一代弟子传讲的一切教言,就是真正的正法,无需任何质疑,应该依教奉行,精进修学。

  (二十二)过去诸佛之绍圣 一切护法慈护境 莲师授记作赞颂

  【过去诸佛之绍圣

  过去一切诸佛菩萨的继承人。

  【一切护法慈护境,莲师授记作赞颂

  上师的童年和父母一起居住在牧区。牧区和农区的生活不一样。农区往往是几十上百户住在一个地方,而牧区居民因为要牧牛,居住的地方往往会随着当地草量的多寡而不断变化,一年四季不断迁徙。每次住的地方,人也不一定很多,甚至方圆几里就此一家。上师说他小时候非常孤独,有时只能一人独自玩耍。但有时候又会出现很多小孩和他一起玩,感到非常开心。但这些小孩从哪里来的,他的父母也不知道。依止昌根阿瑞仁波切后,上师就把这些情况做了汇报。昌根阿瑞说:“这些小孩子不是一般的小孩子,是五身天王的化身。因为你的前世一直修五身天王,而五身天王也已成就,所以你今生小的时候,五身天王就一直陪伴着你。等你长大后,他们又以另一种方式护持你。”

  在《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有专门的五身天王护法仪轨,这就是持明传承,是来自于我们上师的护法神。作为后一代弟子,若能遵照这个护法供养,成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就是“一切护法慈护境”。

  有时候上师也会问我们,是否听见单坚护法在他房间里走动。因为上师的房间里有个名叫单坚多杰列巴的护法,坐骑是一只山羊。上师说他一人在房间里,能亲眼看见。我们有时也能在上师房间周围听到羊走动的声音,但过去一看,又什么都看不到。

  类似的显现非常多。往昔莲花生大师进藏后摄受了二十五大弟子,其中一位降魔吉祥天母尊者,叫卓弥华杰益西,是上师的前世。这位尊者在桑耶寺遵照莲花生大师的教言修学《白莲花》,也就是我们《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当时卓弥华杰益西在桑耶青浦口诵《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内心护持无上窍诀大圆满密义而成办解脱。彼时莲花生大师授记:“虽然你已以此法得成就,但现前直接为他人传讲,利益并不大,应先以伏藏的方式隐藏此法。末法时代,在多科下区会诞生你的化身,名字前有一‘阿’字,那时我的化身会把《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赐予给你,彼时再以此法度化众生,意义非常广大,有十万虹光身。”亚青寺一带称之为多科下区,我们的上师阿秋法王诞生于此,并依四臂观音而成办解脱,度化众生。

  放眼全球,在所有佛教地域中,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的事业最为广大。这也是莲师的授记。这样理解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首先是令自己对本传承更有信心,其次会更加信任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一旦对本传承和导师生起无比之信心,内心烦恼消尽、成办解脱也近在眼前。我们平常见解不能增上的最大原因就是提不起信心。因此传讲这一系列功德的目的就是为弟子在内心深处生起信心打下基础,坚信本传承的殊胜、导师的功德。这样我们才会把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并且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造行。

  所谓的“托付”,是指导师真正赐予弟子教言,而弟子如理如法修行。当你把身心托付给导师时,就必须要遵照导师的教言。所谓教言,说白了就是好好修法。无论我们在一千个还是一万个导师前供养自己的身心,导师的教言只有一个,就是如理如法修行,这才是我们身心供养的真正目的。因为导师的使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不是扛着所有弟子的身心和别人说,这都属于他。

  (二十三)甘露丸的功德一

  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依修行成办解脱之法,历代传承祖师都有讲解,但不需修法,仅仅服用就能解脱的法,只有我莲花生大师才拥有。”这就是指甘露丸。通常我们把甘露丸称之为解脱丸。依靠甘露丸本身的力量就可以消尽烦恼,得到解脱。

  甘露丸较其他修法更为殊胜之处在于:甘露丸度化众生不以信心有无为限。对解脱丸本就有信心者,得到加持毋庸置疑;但对甘露丸没有信心者,只要与它结缘,也一样会有功德。我们都希望身边的人能离苦得乐,趋入佛法,如果平常让他们吃一些甘露丸,意义非常广大。

  往昔上师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走动,身边时时带着两瓶水:一瓶是甘露水,一瓶是各式各样秘密水。上师会把一些甘露丸浸泡在差不多香水瓶大小的瓶子里。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时间,上师先会把灯打开,然后喝一滴甘露水,紧接着开始修行。如果甘露水有点淡,就再往其中加一些甘露丸。上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如此造行。

  以前我跟着上师时,有很多道理还不是很懂,就问上师,喝甘露水有什么意义?上师告诉我,这就是一门修行。而且甘露丸还具备加倍之功德。比如今天早上同样是行持善法,但吃了甘露丸的原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甚至还能预防各种疾病。很多人都见过上师,上师在八十五岁的时候,看上去还是和六七十岁的人一般健朗。我们的上师说他要住世很多年,但诸佛菩萨度化众生,不仅仅是由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还要观待众生的需求而做示现。我相信每一个修行者都会懂得这些道理。

  我们曾经讲过甘露丸的功德,但有很多人会给自己找一些借口:比如舍不得吃,怕吃完以后就没有了该怎么办等。这些都是借口。请问你家好吃好喝的美味菜肴,你是否一直留着不吃?我想,你去外面品尝山珍海味时,哪个好吃就先吃哪个,不会因为这道菜好吃,自己舍不得吃而留给别人。既然平常都是这样随意享用,为什么面对甘露丸就会觉得可惜,舍不得吃了呢。这些都是借口。近两年我身体不好需要去外面检查治疗,飞机上不能带金属制品,也不能带液体。有时候,我也会忘了甘露水放在哪里。现在我都装在小瓶子里,方便携带。

  总的来说,这两年我们造的甘露丸一点都不少,相信其他导师们会结缘给信众的甘露丸也不少。当然,你每天大把大把地吃,多少甘露丸都不够,但在一瓶水里头浸泡几颗甘露丸,每天早上喝一滴,还是没有问题的。《甘露功德文》中的服用量是一次不超过蚂蚁足或发丝那么大即可。这样一来,每天只喝一滴水,一瓶水可以喝多长时间!如果这样还说舍不得吃,以前我可能还会相信,现在一点都不相信,这就是一种借口。

  我们说过,无上窍决大圆满修行不仅仅是见解不迷惑,还有一个特点是修行方便多。甘露丸就是其中的一种。甘露丸的制造方法只有密宗才有,其他教法没有制造甘露丸的方法,也没有这样的修行方式,所以这本就是密宗的特色。因此,作为一个密宗弟子,平常应该服用甘露丸,不要再给自己找借口。

  (二十四)甘露丸的功德二

  密法的特点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见解不迷惑当然很重要,但这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修行方便多。甘露丸就是非常殊胜的方便。首先是因为甘露丸不寒也不热,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它有综合的作用。无论我们是热病还是寒病,与甘露丸都不会有一点点冲突。

  其次,甘露丸中含有很多诸佛菩萨的加持品。比如我们的甘露丸里有上师以及法王如意宝曾经做的加持品。仅仅从本传承而言,有莲花生大师的头发,佛母益西措嘉的头发,还有菩提萨埵、龙萨娘波、无垢光尊者以及历代众多高僧大德的舍利子。若将所有成分一一列明,需要长长的一张单子。因为它包含了很多高僧大德的加持品,而这就叫触解脱,也叫尝解脱。只要和他接触就可以获得解脱,意义非常广大。从另一方面而言,还可以消尽自己的烦恼,增长智慧。我们一边凭自己的力量,一边依靠加持品的力量,见解自然会迅速增长。

  第三,甘露丸有益我们的身体。身体是修行的本钱,无论世出世间的事业,都需要有好的身体。身体如果不好,即便内心想修行,也会给自己寻找偷懒的借口,可能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懈怠修行,因此修行人有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甘露丸可以预防各种疾病,平常服用甘露丸,意义非常广大。

  以前我们跟随上师在外面行走时,有些好心的人会告诉我们,当地有流行感冒。上师每天早上都会让我们喝一口甘露水,帮助我们抵御疾病。以前我的抵抗力很不好,只要周围有人感冒,我决定会被传染。但当我在上师身边时,身体非常好,基本上不会得病,就是依靠甘露丸的功德。因此,我们平常要形成好的习惯,不要再给自己寻找借口。修行当然需要勤作,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世间法上懒惰,生活会一塌糊涂;出世间懒惰,解脱的希望就越来越渺茫。因此,道理要铭记心中,并精进造行。

  有些人想:“喝甘露水需要先找瓶子,洗瓶子……尤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喝一口,太难!这么珍贵的甘露丸还是供着算了。”等到阎王爷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想用甘露丸贿赂阎王爷恐怕就没什么用了。阎王爷不仅不缺甘露丸,而且甘露丸就是他自己制造的,所以那时候才想到甘露丸,已经太晚了,平时就要认真服用。

  (二十五)课后讲解修行方便多

  我们不仅可以从甘露丸的角度理解修行方便多,上师瑜伽导修中的一切方便也都是密宗修行方便多的体现。因此,我们平常所讲解的观想、灌顶乃至其他的众多修学方便要多做,它能令我们迅速增长见解,意义非常广大。

  缘起法不能缺少。某一天昌根阿瑞仁波切问我们的上师:“你能否想办法在玛尼堆的墙面上画一千尊金刚萨埵像?”虽然当时佛教已经逐渐恢复兴盛,但上师的名声还不是很大,并没有很多供养,物质条件非常匮乏,仅凭上师的财力完成一千尊金刚萨埵像,非常困难。上师说他当时既没有钱请他人画,自己也没有这方面技能,内心非常忧愁,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昌根阿瑞仁波切已经开始闭关,上师也不能问他的上师。

  后来上师找了一个已经刻在木头上的金刚萨埵像,又买了一些相对好找也便宜的白布,直接把金刚萨埵像印在白布上。印完一千尊金刚萨埵后,还需要给佛像画上颜色,上师说他实在请不起画家,只好买一些颜料,并找了一些心灵手巧的道友一起画上颜色。他们把有颜色的金刚萨埵像放在边上,大家遵照这尊佛像一块块地上颜色。虽然细节做得不是很完美,但看上去就好像画上去一般。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昌根阿瑞仁波切布置的一千尊金刚萨埵像的任务,上师心里非常高兴,开始右绕玛尼堆。走着走着,突然进入一种说不出来的境界当中,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上师向昌根阿瑞仁波切汇报时,也提到了这样的状态。昌根阿瑞告诉上师,这就叫开悟。

  因此,我们平常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不可或缺。真正的善法不仅仅是我们座上所从事的善,即便座上的善法有九十九点九分,外面的缘分也是不可缺少。九十九点九九加上零点零一才是一百,因此对于自身烦恼沉重,内心散乱的修行者来说,从事其他善事也不可缺少。尽可能从事诸多善行,就是在讲解修行方便多。

  当然,这也需要一些次第,不能混为一谈。比如有些居士说他自己不爱打坐,因为一打坐,思想就非常活跃,内心根本无法平静,但是他一到外面走动,又觉得心很平静。要记住,这并不是真正的平静。请问为什么你逛街的时候心不散乱,一开始打坐就散乱,难道是你逛街的时候心更清净吗?当然不是,逛街时你完全没有正念,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但修行一开始,你就发现自己非常散乱,这也充分地说明你正在修行,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你平常的状态只能称之为散乱。一旦内心开始散乱,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如是讲解,就是告诉大家修行方便多的真正道理。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课1-12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