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维摩诘经讲解》1-66讲记:
《维摩诘经》的不同译本
此外,从《维摩诘经》的译本来看,汉地与此经的因缘也可见一斑。虽然目前全球有许多语种的《维摩诘经》版本,有法语、德语、俄语、蒙古语、满语、匈牙利语、英语、日语、朝鲜语等,其中仅英语版本就有四种,包括两个译自中文鸠摩罗什译本的版本,以及两个译自藏文甘珠尔的版本,然而即便如此,译本最多的仍然是汉语版本。
从汉地历史上看,汉朝至唐朝之间,《维摩诘经》共出现了不下七种版本:东汉时期最早的译本,是严佛调在公元188年翻译的《古维摩诘经》,此译本曾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弘扬。三国时期,即公元232年,吴支谦翻译了《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此译本现存于世。后来,西晋出现了两个版本,即公元291年(西晋惠帝元康元年),竺叔兰翻译的《毗摩罗诘经》三卷,以及公元303年(西晋惠帝泰安二年),竺法护翻译的《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随后,东晋的祗多蜜翻译了《维摩诘经》四卷。到了公元400多年,姚秦鸠摩罗什翻译出《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十四品,即我们此次使用的版本。公元600多年,玄奘又重新翻译,经名《说无垢称经》,这一版本与藏文版最为接近,藏文版的中文译名也叫《无垢称经》,有些译师也译作《净名经》。此外还有一部名为《合维摩诘经》的合集,是由几个不同译本汇编而成的合订本。
以上汉文译本中,目前仍留存于世的,仅有三国时期吴支谦翻译的《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以及玄奘翻译的《说无垢称经》,其他译本则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复存在。
藏文版本的《无垢称经》收录在藏文《大藏经》中,其译师久涅赤城名不见经传。另外,据国外的一些英文资料记载,敦煌时期有一本藏文的《维摩诘经》,这个版本目前我还没有得到,而且藏文《大藏经》中也没有。
梵文方面,据说印度的梵文版本已经全部散失。1999年,日本大正大学综合研究所的高桥尚夫教授在布达拉宫进行文献考察时,在《智光明庄严经》抄写本中,发现了梵文版的《圣无垢称所说大乘经典》。据说当时是在一包标为《智光明庄严经》的梵文手抄本中发现的。我曾经看到过这部经函,虽不懂梵文,但能看到经文是一段一段的,上面是梵文,中间是汉文,汉文则是不同版本,最后是藏文。后来,大约在2004年,人们据此出版了藏文、汉文、梵文版本的《维摩诘经》,如今汉地也有好几种《维摩诘经》版本。
多年来,那些重视智慧的学者、修行人不断致力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梵文版的《维摩诘经》,然而一直未果。他们也都认为,藏地保存了非常丰富且极具加持力的宝典,并最终在接近2000年时,从藏地浩瀚的文化宝库当中,觅得这一举世珍宝。
拉萨的许多寺院都有非常古老的图书馆,里面收藏着大量珍贵的佛教典籍,有些是当年印度大德翻译的手稿,有些是从印度带回未经翻译的梵文本。一些寺院的历代住持从不开放这些珍宝,他们以略为保守的心态对这些宝贝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以免世人使之沦为商品,也有一些寺院基于种种考虑而愿意让这些珍宝与世人见面。正是由于这样的妥善保护和对待,二十多年来,当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智者将寻找的目光转向藏地的寺院后,他们在包括西藏布达拉宫、青海、甘肃、云南等地的文化宝库中陆陆续续发现了为数不少、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献。
不过,对于不重视智慧的人而言,即使是像发现《维摩诘经》梵文本这样的重大事件,也只是对牛弹琴而已,他们会认为找到一本书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对许多重视智慧的人或佛教徒而言,则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次的藏文传承部分,我准备给大家念诵藏文《大藏经》里的《无垢称经》。这次传讲所使用的藏文和汉文内容,都要比去年《妙法莲华经》的内容少一些。
选择鸠摩罗什译本的两个原因
接下来说一说有关今年传讲《维摩诘经》的一些缘起:去年五月份,我在做传讲准备的过程中,由于要兼顾藏文、汉文和传承等各种因素,于是对《维摩诘经》的汉文、藏文版本作了一次详细对照。在几个版本的对照过程中,我发现,若逐字逐句对照,采用玄奘的译本比较方便。但由于《维摩诘经》极具加持力,所谓加持力,是指讲经时除了文字上的道理传播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对我个人而言,似乎与鸠摩罗什的译本更加贴近,加持力的感应更为强烈,因此考虑再三,我决定采用鸠摩罗什译本进行本次传讲。当然,我绝非否认玄奘译本的加持力,玄奘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译师,他在译经方面的功德不可称量,对译经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
此外,在包括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在内的整个汉传佛教群体中,无论是《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还是《维摩诘经》,大家对鸠摩罗什的译本信心都非常大,这从历代汉人的日常生活及茶余饭后的谈资中都不难发现。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这次我选择鸠摩罗什译本进行传讲。
在对照的过程中,我发现藏文版的《维摩诘经》共有十四品,汉文版共有十二品,其实两者完全能够对应。其中,藏文版的第三、四品没有分开,并为一品,第十三、十四品也是如此,其他内容和汉文版别无二致。而且,藏文版的章节划分和梵文版是完全相同的。总之,这次传讲的鸠摩罗什译本,和藏文版内容一致。同时,我们也负责任地为大家挑选了以鸠摩罗什译本为基础翻译的英文和日文版本作为学习资料。
[注2]《楞严经讲解》1-113讲记:
藏文中的《楞严经》也比较多,现在也有完整的藏文版。但以前我也讲过,我只有第九品和第十品的传承,到现在为止,前面部分我仍没有得到正式的传承,所以也在寻找,但到底有没有传承,也不是特别清楚。
原因可能是藏文译本之间有所不同吧。按照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和有些资料——我在汉文中没有查到这些资料,在前弘时期,《楞严经》是有完整藏文版的,但朗达玛灭佛之后,就只留下第九品和第十品,其他部分就丢失了。[注1: 查考藏文资料,可以发现,如今的德格版、北京版、奈塘版(藏文《大藏经》)里都收录有两个古藏文译版,在吐蕃世纪三大古目里有记载,布顿大师的《布頓教法源流(布顿佛教史)》里也有着录。
两本古藏文译本,经与汉文比对,发现确为“残本”,大致对应汉文本的第九卷和第十卷。
乾隆皇帝认为,此经应该是在朗达玛统治时期散失不全。]
你们可能也看过乾隆皇帝的合集本,是由藏文、汉文、蒙古文和满文四种语言合在一起的《楞严经》的合订本,并且在合订本前面用汉语作了一个序,其中讲到,布顿大师曾授记[注2:章嘉国师向乾隆陈述了元代佛学大师布顿(bu ston rin chen grub 1290-1364)所作的授记,即此经“当于后五百年,仍自中国译至藏地。”自布顿大师往后推算,乾隆时期与“后五百年”时间上也是一种暗合。]说,再过五百年,会有人把《楞严经》由汉文翻译成藏文,那时候才会有真正完整的藏文版《楞严经》。
后来,章嘉国师也就是第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他开始由汉文翻译成藏文,并且作了注译,所以有些历史中说,大概在乾隆17年到28年之间,他把《楞严经》翻译成四种文字,也有些历史说,若必多吉是在1772年到1779年之间翻译的。
藏文版本后面没有明确表示译者的身份。就像汉文的《大正藏》和《乾隆藏》一样,藏文的大藏经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如奈塘版、北京版、德格版、卓尼版,还有库伦版大藏经。收录《楞严经》藏文完整版的有奈塘版大藏经和科瑞版大藏经。我得到的传承是以前谛察活佛他们的德格版大藏经的传承,里面只有《楞严经》的第九卷和第十卷。但以后能不能找到奈塘版的传承,我不太清楚。如果有奈塘版的,我应该去得个《楞严经》的完整传承,但现在还没有寻找到。
暂时来讲,到了第九品和第十品的时候,我会给大家提供藏文的传承,其他部分可以根据藏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对照,但无法给大家念传承。原来念传承的时间,也可以讲下佛经的内容,一堂课可能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以上是简单地与大家说一下我的藏文传承情况。所以,这次与讲《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有所不同,因为这两部经我都有传承,讲课之前都会念一遍当天经文的传承,然后再用汉文讲解的。
对我而言,实际上很早就想讲《楞严经》。大概20多年前,就有不少法师和居士提出来,想听我讲《楞严经》,但各方面因缘一直不具足,没有讲成。大概2017年左右,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缘聚合,我就非常想讲,当时在日记中也提过三四次——“我一定要讲《楞严经》。”于是像犯病似的在拼命寻找各种资料、听传承等很多方面花了大量功夫,到2018年基本上就确定要讲了。
[注3]《无著菩萨传》,益西坚赞大师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出生后,他的身相即具有佛菩萨的相似相好,众人都说他就像能给眼目带来清新感受的甘露一般令人赏心悦目。降临人间之后,他与生俱来的寂静、调柔、温顺、正直、慈悲等心性品质就逐渐散发出来,以至在他很小的时候,其行为表现之水准就远超一般凡夫之所作所为。若究其原因,当属无量生世以来,尊者一直串习如海般之二资粮所致。幼年时,从他的日常举止当中即可看出非常稀有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比如,有一天,当功秋桑博正躺在母亲怀里时,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狂风夹裹着树枝直上虚空。孩子见到后立刻大哭不止,母亲问他为何如此难过,他就用小指头指着天空说道:“一个有情被卷到空中去了。”母亲连忙安慰他说:“那不是有情,那是树叶。”听到这句话,小功秋桑博才停止了哭泣。又有一次,秋天里的某一天,当天地冻天寒并降下大霜,功秋桑博上午离开家到外面走动,结果等他回到家中时家人发现他的衣服不见了。父亲急忙问他:“你的衣服呢?”他则回答说:“碰到一些非常可怜的众生,见它们被严寒逼迫,我就把自己的衣服给它们了。”父亲为了查证就带着孩子一起去看个究竟,结果当他们来到一处遍满蜘蛛的坟堆时,果然发现在那些快冻僵的蜘蛛身上正盖着功秋桑博的外套。为防止衣服被风吹走,孩子还在衣服的四周压上了一些石头。
童年时的尊者即具有如是轻自重他的菩提心。
他有时会说:“我要修行。”言罢即依毗卢七法之坐式安坐且思维法义,他就这样经常以圣者之行为度日。有时他也会哭,每当此时,家人便把经书拿给他,而他随即就会停止哭泣并面露高兴之色。别的孩童打他时,他只是哭一哭而已,根本不会还手打对方。后来,一个名叫蒋阳顿有坚赞的人将他迎请到萨迦寺,并问起过他这些事情是否属实。尊者当时回答说:“尽管大家都有这种说法,但我却想不起来了。不过,每当碰到有人对佛法表示不恭敬时,我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小时候,我的嗔心就很少,慈悲心倒很具足,别人行善时我都会随喜其功德。因为这些原因,我对任何人都不会恶语相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天在萨迦嘎颇门口,一人没有任何理由地故意打我的头,最后打得头上都起了大包,即便这样,我还是没对他生嗔恨心。跟其他小孩做游戏时,如果他们输了,我当时反而会因此而心里痛苦并哭泣不已;如果自己输了,心中反倒没有任何不愉快的情绪。与伙伴们捡柴火时,他们若拾到了我却未捡着,此时我一点也不觉得难受、痛苦;如果自己捡到了别人却都没捡到,我就会担心他们父母会因此而责骂他们,想到这,我一定会把自己捡来的木柴分给大家,有时也会帮他们捡一点儿。回想孩提时代所玩的那些游戏,大多不出建造佛塔、讲经说法、禅定等项内容,基本上都是在以善法度日。”
[注4]1、《二规教言论讲解》01-12讲记: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个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别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他说的是千真万确。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
那天有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伤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面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很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要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来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家那口子对我很好。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最近听说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没办法谈。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这句话里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立独行。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坏的话,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2、《二规教言论讲解》04-12讲记: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此颂略摄了本论的所有内容,用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喻为一棵根茎枝叶花果具足的大树。这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若有一个不具足,就像大树有了缺陷一样,不可能是个完美的人。
《二规教言论》比较简单,不像因明和中观那样难,这次学习《入行论》的同时,我要求大家也学一下本论。如果不听我的话,那也没办法;要听的话,你们应好好体会这里面的含义。我在与很多佛教徒接触的过程中,觉得他们虽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够完美,以致有些功德无法增上。若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到,怎么会有出世间的功德呢?因此,大家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麦彭仁波切用一棵树作比喻,其中有相当甚深的意义。人就像是一棵树,树没有根肯定会干枯,人没有根也肯定一事无成。那什么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与稳重。没有智慧的话,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没有稳重的话,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所以,此二者是最关键的,犹如树的根一样。
树茎是有愧和不放逸。树只有根而没有茎也不行,同样,一个人虽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为没有惭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一棵树有了树根和树茎,但没有树枝的话,看起来光秃秃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坚定不可缺少。
树叶是知恩与利他。树若没有一点枝叶,肯定不好看、不圆满,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知晓恩德和利他之心。
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树果是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这两个是最后的收获。
一个人若具足前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这十种功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家应该看看自己具不具足。至于每种功德的具体解释,下面会一一广说。
“此等缺一不可也。”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所以,为了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假如其他功德都具足,唯独没有惭愧心,那今后应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如果稳重方面尚有欠缺,在家里始终呆不住,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身体、语言、心都不稳重,那做人的根就没有了,树的一半已经枯掉了。
表面上看,这个教言非常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比较难。有些人总喜欢高攀“大圆满”,但如果自己人都没有做好,这些法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大圆满”过一段时间再说,最关键的是先做好一个人,不然连根都没有的话,一切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