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大悲心,这一个大科判当中,全部讲大悲心。如果不修行,就不用说了;如果要修行,那大悲心是不可缺少的。
师念藏语传承。
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 此处藏文没有分,但根本下文意义而分二。]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悲忍及思维,愿生成熟众,
初根终胜果,此是悲妙树。
这里用比喻来说明,大悲心相当于是一棵如意树、一棵妙树。从根到最后殊胜的果之间,以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花、树果六法,比喻大悲心的大悲、安忍、思维、愿、转生、成熟众生六法。
麦彭仁波切的《二规教言论》[注4]中,也有用一棵树作的比喻。
“悲”,第一,让一切众生离开一切痛苦的大悲心,相当于是一棵树的树根。一棵树如果没有树根的话,就根本不能存活。大悲心就像树根一样的。
“忍”,第二,有了大悲心以后,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苦行、许许多多的困难和痛苦,要有坚韧不拔的安忍心。安忍相当于是树干一样的。
“思维”,第三,思维现行种种利生的方便。有了悲心、安忍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益众生,在自己的心里面想帮助众生。比如想,“怎么利益众生好呢?我一定要帮他们解脱一些痛苦”。这叫做思维,相当于是树枝。
“愿”,第四,这一生的时间很短暂,不能利益很多众生,一定要发愿,不仅在这一世,乃至生生世世,要具足利益众生的身体、眷属、处所、财富、苹果手机等等的受用。
前世没有发愿的原因,今生当中,有些人利益众生的身体不行,有些人利益众生的受用不具足,有些人利益众生的眷属不具足,有些人利益众生的处所没有。
现在学会里面,有些人很想利益众生,但是没有道场,很痛苦的;有些人有道场,但是没有眷属,也很痛苦;有些人虽然有道场,但是没有受用,交不起电费,也很痛苦。有些人道场、眷属什么都有,但是身体得了晚期癌症,也不行的。
利益众生需要很多因缘,需要发愿,不发愿还是不行的,相当于是树叶一样的。
“生”,第五,以愿力不管转生何世都是利益自他的众多受生。通过自己的愿力,转生到有饶益众生因缘的地方。这叫做转生,相当于是树花。
有些人认为,“我好幸运,在某个时候某个上师面前,作了简简单单的皈依,从此之后就有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看起来好像是偶然的,但实际上不是偶然的,能利益众生,还是需要很多因缘的。
“成熟众”,第六,前面的各种因缘具足的时候,给眼前的众生宣讲佛法,让他们的相续成熟,获得解脱,这叫成熟众生,相当于是果。
“初根”,第一大悲相当于后面五法的根本,相当于菩萨一切功德的根本,是先导。在所有的六法中,大悲心是很重要的。
《无尽意菩萨经》[注5]当中说过,呼吸是人命根本,同样的道理,修行大乘佛法,大悲心是根本。有了大悲心的功德,其他功德会自然而然增上。
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师背诵藏语)三十年前,我在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面背诵的,法尊翻译的,现在好像忘了,“悲性于佛广大果,初如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论师说,大悲心对于佛法的初中后都非常重要,刚开始相当于是种子一样的,中间相当于是灌溉的水一样的,到最后能成熟众生,所以我要先赞颂大悲心。
“终胜果”,最终成熟众生,是由树中成熟硕果。
“此是悲妙树”,这是悲心妙树。依靠根本大悲心长出为利众生安忍种种痛苦的树干,依靠安忍的树干,产生树枝般思维救度众生离苦的方便,由思维方便的树枝中并不是仅以一生就能利益无边众生,因此发愿生生世世次第受生无量有情,这如同树叶,由宏愿的树叶中生出为利众生如愿投生的花朵,由投生之花中生出成熟众生之果,如此赞叹悲心如同妙树。
这里讲的是,所有的一切功德,都是大悲心所生。谁有大悲心,对众生的危害,就肯定能安忍,也会思维利益众生的方法,也会发愿,也会按愿力转生。
你先有悲心、安忍,然后发愿,不说来世,就今生当中,“我发愿利益众生,我到日本去弘扬,我到美国去弘扬,我到非洲去弘扬”,实际上这也是转生到那边去,你的身体转到那边去了,到了那里以后,你就可以利益众生了。
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印度也好,各个地方的很多修行人正在利益众生,他们首先有强烈的悲心,在弘扬过程当中,安忍、思维、发愿、转生能一一实现。发愿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发愿,这些确实不能实现。
下面把这个问题进行广说,是从反方面来讲的。
癸二、广说:
若无根本悲,不能忍苦行,
具慧不耐苦,不思利众生。
“若无根本悲”,如果没有树根,那么树干至果实之间不会产生,同样,如果没有如树根般的大悲心。
“不能忍苦行”,则心里不能堪忍为利众生甘受苦行,就像世间人也是对亲人等有慈爱,为他们也能吃苦,而不会勤奋努力利他;声闻、缘觉也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苦行;菩萨们以大悲心驱使永远不舍弃为利众生而苦行。
利益众生肯定是苦的,这没有什么说的。前辈大德的有些故事,确实很感人。他们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遭受到诽谤、侮辱、诬陷等等很多违缘。没有大悲心,肯定是忍不了的。
有些法师说,“野蛮的众生个个都非常讨厌、面目丑陋,对我很不好。我度化众生的因缘,暂时还不成熟,我不想见众生了”,蒙着头就跑回来了。
以前派一些法师外出讲课,刚开始他们充满信心,“我只要打个广告,下面听课的人肯定比较多”。出去以后发现不是心里想象的样子,来的人不多,还有人故意刁难地问一些问题。他们特别生气,很不高兴,忍不了了,就回来了。
“具慧不耐苦,不思利众生”,如果没有安忍苦行的心,就根本不会想利益众生的事。
以前学院的一个师父在四川的一座寺院里面挂单,当家师是比较不错的,只是文化不高。那个师父在寺院里面什么事情都不做,他是学藏传佛教的,每天拿金刚橛,(师念金刚橛心咒)“嗡班匝格勒格拉雅吽啪的......”。后来当家师有点生气了,“他连大悲心都没有,修啥子金刚橛哦?”(众笑)
当家师说的是对的,因为没有大悲心,修密法就太高了。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心很慈悲,很重视慈悲心,所以他说:“大悲心都没有,修啥子金刚橛哦?”
那个师父一边念金刚橛,一边对别人生嗔恨心,性格不太好。如果没有根本的大悲心,修啥子苦行哦?修啥子利益众生哦?这些都不行的,对吧?
要真正利益众生,根本的悲心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没有,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前面不是讲了修悲心的十种对境吗,就依靠这些对境来产生悲心。
离思不发愿,清净之投生,
不得善妙生,不能成熟众。
“离思不发愿,清净之投生”,远离思维为利众生而行事的具慧者,不会发愿为利有情要具足不杂罪业纯洁及不夹杂作意自利清净的投生,菩萨是以发愿想为利众生行事而受生轮回,并不是像世间人欲求获得善趣安乐的意乐行善那样,也不是像声闻、缘觉断除投生轮回一样。
“不得善妙生,不能成熟众”,如果没有以发愿力获得于此世间饶益众生的善妙投生,就不会成熟众生,或者像世间人以业异熟得以投生一样不能成熟众生,或者像声闻、缘觉一样中断投生也不能利益众生。
可见,如果没有根本大悲心,不可能出生树干般的安忍至树果般的成熟众生之间五法。
如果不去想前面讲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就根本不可能去发愿。悲心没有、安忍没有、思维没有,发愿“我要生生世世利益众生”,是不可能的。
声闻缘觉和世间人,他们首先没有悲心;没有悲心的话,就没有安忍心;没有安忍心的话,就没有这方面的思维;没有这方面思维的话,就不可能发愿;心里没有发愿的话,因为一切都是依靠心前导的,所以今生来世也不可能有利益众生的机会。
有些人没有发心的意乐,就不可能有发心的机会。度化众生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悲心,就不可能想度众生;如果不想度众生的话,就不可能有实际行动和发愿;如果没有发愿的话,就不可能有利益众生的机会和生活。
大菩萨的法缘,是通过发愿而来的。佛经《生经》[注6]当中有个萨和达的公案,我们在《大圆满前行》[注7]里面讲过。萨和达国王看到自己的国家发生饥荒,就受斋戒、发愿:“死了以后变成像山那么大的鱼,供养大众”,然后自己绝食七天而死。国王死后,果然变成了黑山那么大的鱼。在饥荒年代,很多众生依靠吃鱼的肉而活下来了。萨和达国王因为发了大誓愿,以他的发愿力,利益了众生。
不一定要前世的因缘,即生当中如果有特别殊胜的因缘,也可以利益众生的。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了,“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菩萨摩诃萨根本没有转生到地狱的业,但是因为他为了利益众生发了大的愿,在显现当中,会转生到地狱、饿鬼,或者偏僻的地方、野蛮的地方。
我去非洲的时候,看到有些法师依靠自己的发愿力,在那里无私地帮助众生。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学了大乘佛法之后,到家乡、到边地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给这些众生讲一点法,如果他们实在接受不了大乘佛法,可以讲人间的十善。我们今年讲的《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中讲了,光讲十善也是可以的。
如果自己家乡的因缘特别不好,众生对你不恭敬、不供养、不尊重,你就到别的地方去,在素不相识的地方打造你的佛国,这样也是可以的。
大家应该好好发愿利益众生,发愿很重要的。你现在想,“我现在求学,以后到某个地方去,向与我相应的众生弘扬佛法”。有了大悲心、有了安忍心、有了利益众生的心、有了发愿,就像有了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的话,树花和树果自然而然会有的。最根本的是大悲心,没有大悲心的话,谁都不愿意利益众生,“好累,不如自己好好修行”。
前面讲,如果没有悲心,怎么安忍?没有安忍,怎么思维?没有思维,怎么发愿?没有发愿,怎么投生?没有投生,怎么成熟众生?这是从反方面来讲的。
下面是从正面来讲的。
师念藏语传承。
悲润是慈心,彼苦以乐广,
如理而作意,树枝繁茂增。
愿力不间断,舍受叶二缘,
成就故花果,得生当了知。
“悲润是慈心”,树根如若用水来滋润就会根深蒂固,从中树干至树果之间会茁壮成长。同样,如果以慈心的水滋润悲心的根,那么悲心就会增长。慈和悲互相是因缘,互相起作用。
“彼苦以乐广”,有了缘于痛苦众生而希望他们离苦的悲心,从中,以希望对境具足安乐的慈心成办其利乐,将众生视为极疼爱的爱子般。就像对于病儿,父母千方百计使他远离病苦获得快乐,而不会生起辛苦想,想到药等这种措施能有利于他,为此辛勤会生起欢喜想。同样,菩萨对众生有慈心,为了利他即使自己感受身心的痛苦,也以想利他的慈心认为这不是痛苦是最应接受的而生起安乐想,依此安乐想使无所不忍的安忍树干会广大茁壮。
前面的悲心是树根,这个安忍是广大的树干。有了悲心,对痛苦安忍,把一切痛苦都变成乐。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再怎么苦也觉得没事的。现在有些做慈善的人、有些修行人,经常到一些特别艰难的地方去。自己觉得,“还可以、还比较不错,只不过高原上的太阳有点晒,我带了四瓶防晒霜,全都涂完了”。
因为有了悲心、安忍,苦行、痛苦就变成了安乐,安忍就像是树干一样的。
“如理而作意,树枝繁茂增”,如此由广大茁壮的安忍树干之因中,如理作意行利他的方便门二无我、神通、色等二谛所摄的法及种种无量方便,使利他勇心的树枝繁茂增长。
如理如实去思维怎么样利益众生,道场怎么建?怎么管理?如何招生?学生毕业后怎么找工作?学院是这样的,学会也是这样的。第一批学员学得很不错,下一批学员怎么管理?“这个人是很野蛮的,应该安排比较凶一点的人去管他”,等等,这些都是如理思维,相当于是的树枝繁茂。
“愿力不间断,舍受叶”,由其因中利乐众生不间断的大愿相续不断于无数生世中发下,舍弃前前微小的旧愿树叶,越来越向上取受较前更广大增长的新愿树叶。
有了树根、树干、树枝,树叶就自然而然出来的。同样的道理,有了如理思维,就会发愿,“我一定要利益众生”,不是短短的时间当中,而是发愿生生世世。这样的发愿,是很重要的。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朝山的时候,或者拜见一些上师的时候,看见佛像、唐卡的时候,都要合掌发愿,“我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利益众生”。这样的发愿,相当于是树叶。
树叶有什么特点呢?旧的树叶,会舍弃、更换;新的叶子,会慢慢出现。同样的道理,在发愿的过程当中,不断舍弃以前比较狭窄、比较低劣的发愿,慢慢取受特别广大的殊胜的发愿,就像树叶不断舍受一样的。
“二缘,成就故花果”,应当了知,形成投生之花与成熟他众之果的两种缘的发愿成就的缘故才现前形成投生之花,才有以受生的所依成熟无量众生之果,花果这两者得以出生。
“得生当了知”,树也以自己的近取因及土水等俱有缘二者开花结果。同样,菩萨的投生与成熟他众是来自菩萨自己的愿力与对境众生这两者而形成的。
一棵树开花结果有两种缘,一个是近取缘,一个是俱生缘,其中根干枝叶是近取因,地水火风是俱生缘。同样的道理,投生和利益众生、成熟众生相当于是花和果。在大悲心的基础上、不断安忍、不断思维、不断发愿,这些是不断投生、成熟众生的近取缘和俱生缘。
最根本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什么呢?利益众生,相当于是树的果,它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肯定是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花因缘具足而产生的,其中树根是最根本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能利益众生,需要有很多因缘。
有些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学院当中的很多法师已经讲经说法十年、二十年了。他们肯定是有悲心的,如果没有悲心,肯定是待不住的;肯定是有安忍的,如果没有安忍,肯定会生厌倦心的。
我们学院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想走的话,谁也抓不住。我最多在课堂上批评一下,某个法师跑了、某个堪布跑了、某个堪姆跑了。批评两三次以后,我就觉得批评够了,心里舒服了,不会再说什么了。
如果没有安忍,肯定会走的;如果有安忍,后面的思维利益众生、发愿、投生、成熟众生的行为都会有的。
佛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面讲,“菩萨大悲力,奋迅方便智,住圣无上处,而现凡夫事”,好像前面引用过这个教证。虽然菩萨具有悲心、具有智慧,住在很高的境界,可是在凡夫人面前,表演得跟凡夫一模一样的。
我觉得菩萨是特别成功的演员,演技是很好的,完全跟凡夫一模一样的。吃喝玩乐,众生喜欢什么,他也喜欢什么;众生需要什么样的缘起,他就造作出什么样的缘起。就像《大幻化网》里面讲的一样,他住于无上的处,超越了凡夫的境界。虽然随顺众生,但是没有烦恼,因为他有大悲力,有奋迅方便智慧。有悲心的原因,他不会住涅槃的边;有智慧的原因,也不会住轮回的边,不住二边,通达中观法门。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下个礼拜的课,也是一样的,前两节课讲《妙法莲华经》,后两节课讲《经庄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