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1-28

  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我把后面藏文的传承都念了。

  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

  菩萨之悲心,当知是平等,

  意乐行离贪,不缘清净故。

  “菩萨之悲心,当知是平等”,应当了知菩萨的悲心是平等的。

  世间人对亲友群体慈悲,但对怨敌不生悲心而起嗔心,对中等者也不生悲心。世间人在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友生病时,特别伤心;但是对不亲不怨的人,或者怨恨的敌人,根本没有什么感觉。在医院里面,大多数人是为自己的亲人哭,根本不管其他人生什么病。

  很多人说,“我当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了,心里面保持着善良、纯净、慈悲心”,其实慈悲心是不容易的。我们所谓的慈悲心,最多是对苦苦所逼的众生有一点悲心而已。有些人对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民族,才产生一些怜悯之心。世间人都是不平等的悲心。

  小乘声闻缘觉对痛苦的众生有悲心,但是对所有的众生并没有平等心,所以他们的悲心不是平等的。

  菩萨对三界轮回当中,有顶至无间地狱之间具有三苦的众生无有差别平等生大悲心。菩萨把所有的众生,都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

  下面讲到菩萨有五个方面的平等心。

  “意乐”,第一个,思维一切众生意乐都如此平等的缘故,由此悲心平等。

  意乐方面的平等心,菩萨思维地狱的众生、怨敌,跟天界的众生、自己的亲友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看到弟弟、妹妹的时候,就去帮助;看到怨恨的敌人,不去帮助,不会这样的。对待所有众生的心都是平等的,因为菩萨已经通达了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这是第一个悲心的平等。

  “行”,第二个,就像作为地狱等苦难众生的救护者一样救护至有顶之间一切众生,行持平等的缘故悲心平等。

  菩萨像救护地狱众生一样的,帮助其他众生;像救护自己亲人一样的,救护其他众生,包括怨敌在内。菩萨在行为上也是平等的。

  我们心里没有这样的平等,所以我们的行为怎么会有平等呢?没有的。与菩萨行为比较起来,我们差得还是很远的,大家应该知道。

  “离贪”,第三个,菩萨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贪嗔,没有对自方的贪著和对他方的嗔恨,所以远离了烦恼、贪嗔痴,从而悲心平等。

  世间人对自方有贪执,对他方有排斥和嗔恨心。而获得一地以上的菩萨,完全是同等心,看到任何一个与已没有任何关系的众生受苦,心里照样痛苦。对所有的众生,都这样对待。远离贪嗔的缘故,菩萨有平等心。

  “不缘”,第四个,不缘我、众生、悲心三相而通达一切于空性中一味的缘故悲心平等。用胜义谛的智慧来观察,众生也是得不到的,自己也是得不到的,悲心也是得不到的。这三种法,在空性胜义的境界当中,了不可得,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从胜义层面讲,全部都是完全平等的。

  “清净故”,第五个,不缘三轮的智慧清净勤作相状的动摇,从八地获得,八地以上获得清净的缘故悲心平等。

  八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万法得以清净。包括三轮法,众生和我和悲心,在本体上全部是清净的。从空性层面讲,八地菩萨所有的勤作都没有,所有的动摇都没有,所有的相状都没有,这个时候,清净一切法的缘故,悲心是平等的。

  这些道理,我们现在有必要明白。自己觉得有悲心,实际上自己的悲心,只是比较相似的悲心,在这方面要经常思维。

  现在的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串习一个法二十一天,基本上就能变成了习惯性的理念了。比如说早上五点钟起来,坚持二十一天,就可以习惯性地按时起来了。

  同样的道理,学会自他平等,刚开始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串习到一定的时候,就一定有变化。光理论上面讲,确实是不行的。即使讲了一辈子理论,当遇到生活当中的可怜众生,也能看出自己修行方面亲怨不平等的毛病。

  现在学院对学会要求打考勤,是带有被动性的管理方式,其实人应该有自觉性。我们现在要求大家修五十万加行,这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应该自觉修加行。

  今天现场的道友们、网络上参加共修的人员,不要把所谓的佛教徒挂在嘴上。“我是佛教徒,我是某某上师的弟子,我的传承是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禅宗、净土宗”,说的很好听,但连一天一个小时都没有好好修,成为跑跑居士。这样的话,我觉得意义不大。

  所谓的佛法,刚开始的时候,需要依靠善知识的开导,这是不可缺少的。到了中间的时候,主要是靠自己。佛陀说:“我给你们开示了解脱道,解脱依赖于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善知识也是这样的。

  有些人说,“上师,我拜托你了,我死的时候,你千万不能让我下地狱。如果我下了地狱,那我就对你不客气”,这样威胁上师,让上师跟你签合同。到时候上师有没有这个能力,也不好说。有些经论当中说,有些上师有这个能力,中阴的时候来接你,喊你的密名,叫你“什么宝宝过来”;但是有些上师,恐怕是没办法做到的。(众笑)

  华智仁波切[注3]说过,中阴的神识,像野狗一样的,漂泊不定,像我这样的人都是无济于事的。主要靠自己,修行方面,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这里讲大乘佛教不共的平等心,我们虽然在诸佛菩萨面前和善知识面前,已经接受过菩萨戒,但是行持众生平等,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下面讲菩萨不仅慈悲心,而且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超胜其他众生的一些思维。菩萨修悲心和修慈心,特别超胜、特别殊胜,从这个方面讲的。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叫四梵住。色界和天界当中,也有这样的修法。还有声闻缘觉,包括现在的南传佛教当中,都有慈悲喜舍的道理。但是菩萨的慈悲喜舍,是最殊胜的,确实有点不同。

  辛九、最胜悲心:

  自心修慈等,信法及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故最胜。

  “自心修慈等”,第一个原因,首先因为菩萨们前世、生生世世一直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有很多世的积累和善根。不断串习、不断修持,有越来越增上的因缘。前世也修慈悲心,今生也修慈悲心,来世也修慈悲心,来世的来世也修慈悲心,这样自己的相续一定会有进步的。

  有些人开始就很容易安住,而有些人开始很难安住,可能是前世修得不好。在自心修行方面,还是有差别的。

  这是第一个菩萨修行超胜其他的原因。

  “信法”,第二个原因,对四无量心的经论、对大乘佛教,倍加有信心,这方面也是非常超胜的。比如《前行备忘录》里面讲,修菩提心之前,要修四无量心。

  对以四无量心为主的大乘法产生信心,非常殊胜,这是第二个方面。

  “思维”,第三个原因,具足上面所说的品味、随喜、爱乐、不满足、广大、欢喜、饶益、无惑、善妙九种思维的差别。在这里面,可以用慈悲喜舍来摄持。

  “自在”,第四个原因,等持自在或胜进,也是在八地等无有勤作任运生起慈无量等。

  前面讲了等持,如狮子奋迅等持、楞严等持,以这些来修行,也是很殊胜的。

  “无分别”,第五个原因,修者我与对境众生、所修四无量之相,对这些无有任何的分别,以无分别的方式摄持四无量心。

  “合一故最胜”,第六个原因,所有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们所修的法一起共享、合为一体,以这个原因,是非常殊胜的。

  修四无量心的自在菩萨,我、众生、所修四无量的无分别智慧,已经到达了最高境界,而且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全部合为一体,有这样的功德。

  我现在是参考安慧论师的讲义,来给大家讲的,我觉得,表达方式与麦彭仁波切稍微有点差别,可以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理解。

  菩萨修四无量心非常殊胜,跟小乘和世间的修法完全不同。

  建议身体健康的时候、心态也好的时候,修大乘佛法。如果年龄太老的话,可能不行了,磕头、禅修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太年轻的话,分别念特别强,那个时候也不行,还没有成熟,天天想的不是大乘佛法,而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诸法集要经》里面讲,“若于强健时,净惠心明了,乐求于正法,此为具智者”,身体非常健康的时候,心很敏捷、纯洁的时候,应该乐于求法,这是非常难得的,是真正的智者。

  因缘具足的时候,大家还是要学会正法、学会求法。我看今天很多的在家居士,对佛教的信心还是很不错的。比如大口袋里装着转经轮、念诵的课本,肯定很重的。坐飞机超重的话,还要多付钱。这是对三宝、加持物有信心的标志。但是天天把加持物背来背去、拖来拖去,也起不到作用,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修行。对大乘佛教的敬仰和修行,是很重要的。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总结这一品。这里有三层内容,第一个是供养,第二个是依止善知识,第三个是四无量心和大悲心。

  上一品是《六度四摄品》,讲了六波罗蜜多和四摄两层内容;这一品的话,讲了供佛和依师、还有生悲心三个内容。

  己四、此品总结:

  于佛生净信,物敬持续供,

  依多德益师,悲众得成就。

  “于佛生净信”,对具足不可思议功德的、出有坏的、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产生非常清净的信心。

  “物”,如果佛在世的话,就在佛面前;如果佛不在世的话,就在佛像、佛塔、佛经面前,作各种供养,包括以香、花、灯、妙衣,这些来供养。

  “敬”,并且经常顶礼、转绕、赞叹,心里对佛产生恭敬心、欢喜心。

  看到佛像的时候,“这是佛尊”,发自内心的清净,能净除多少多少劫的罪业,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现在闻思修行,就是对佛的法供养、对上师们的最大供养。

  现在很多人认为,最大的供养是金钱的供养、当侍者。但是当不当侍者,对一个上师来讲,可能不是很缺的,侍者也不需要,承侍也不一定需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依法修行、闻思修行,这是最好的供养佛佗、上师。

  “持续供”,这样的供养,是持续供,并不是一段时间供,一段时间不供。

  现在有些人的心态,不是很稳重的。应该恒常性地精进,二十年前你是供佛的人、好好修行的人,二十年后你也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年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不容易改变。

  我认识的一些年轻人,心态特别不稳固,还没有成熟。本来在国内是信仰佛教的,后来到西方去了,被其他宗教慢慢转变了,回国的时候,根本不供佛了,甚至带有诽谤的意思,很可怜的。

  持续性、连续性、恒常性供佛,这种供养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法王如意宝对汉地刚开始弘法时的一些佛教徒,现在仍有坚定的信心,这是非常好的。在上师身边也好,在其他寺院也好,信心不改变的话,在哪里都没有什么差别。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于佛产生清净信心的基础上,对他作各种各样的供养,才能获得成办自他二利之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成就,这是第一个。

  “依多德益师”,一定要依止对经论方面善巧通达的具足功德的善知识。

  前面讲了依止善知识,(师背诵藏语)“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在第七十四课讲了上师、善知识的十种法相,具足戒定慧三学、功德超胜于自己、说法等精进、教理丰富、了悟真如、善巧说法、悲悯心很强、不疲厌。这样的善知识,一定要好好以三种欢喜的方式来依止,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都有意义。

  世间的老师,可能对你的今生有意义;只有大乘上师,才可能对你的来世、生生世世有利。佛教上师的恩德超过父母、老师,原因是什么呢?父母和老师教你一些技能,让你即生当中过得快乐,而不会教你生生世世有用的知识;大乘善知识对你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非常有利益,能获得一切成就。

  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这是第二个。

  “悲众得成就”,经慈悲喜舍来悲悯、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什么呢?成就上面讲到的,供佛和依止善知识成就自利,四无量悲悯众生成就他利,这是第三个。

  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按照智慧的论典来做。

  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中讲的,“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有智慧的人特别尊重、敬仰智者的论典和智者的思想,这些智者的论典,对身心有非常大的帮助,智者非常欢喜。

  读圣贤的书,看大乘的经论,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些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些好的经典和论典。不然的话,现在的知识太多了,有的知识会污染自已的身心。

  这一品当中主要讲了,对佛产生信心和供养,还有依止善知识,还有大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偈颂是很简单的,在人生当中,一直抓住这个偈颂的内容,可能非常有意义。

  第一个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供佛,哪怕是供一支香;出去的时候带个佛像,每天磕三个头,这些都是供佛,不要间断。

  第二个经常想着上师们的恩德,在有生之年,选择很好的上师,终生依止,不要舍弃,这是依止善知识。

  第三个大乘佛教最究竟的精髓就是大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全部都是妄语、全部都是漂亮的谎话而已,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内心当中有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形象上、行为上,哪怕是妓女也好、屠夫也好,就是佛和菩萨的化现。

  这是这个偈颂的三个要点,表面上看来很平凡。实际上对一个佛教徒来讲,长期供佛和依止有意义的善知识,还有以悲悯心来摄受众生,就是最主要的修行。

  本来明天讲的,现在讲也可以。最近我们要求念金刚萨埵心咒,通过四种对治力,好好忏悔。在萨嘎月的这八天当中,大家要好好修。

  这次没有来学院参加金刚萨埵法会的人,你们共修圆满的话,僧众一定会一起回向的。我当时也讲了,今年学院这边的交通、管理等很多方面,确实有困难,原则上不公开金刚萨埵法会,进行内部网络直播。各个地方如果可以的话,从六月二号开始,也有现场直播,希望做好准备。

  来一趟学院,高原反应是很累的、很麻烦的。有些人到了学院以后,吸几袋氧、输几天液,就回去了;有些人还没有输完液,就下山了,是专门从很远的地方到学院来输液的。(众笑)

  今年没有什么灌顶,这些方面都没有。从六月二号开始,各个地方做好准备。在七天八天内,每天都念依轨、念金刚萨埵心咒,最后一天念药师佛。

  好多地方的道场是很不错的,不但团结很好,听说吃的也很好,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人对修法不是很重视,对吃非常重视。所以只要吃得好,法会就是成功的。(众笑)

  在各个地方,大家一起共修金刚萨埵。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功德。

  今天是五月三十号,前面的《妙法莲华经》告一个段落,《经庄严论》今天第十八品已经讲完了,也告一个段落。前一段时间也讲了,可能在七月初,大概提前一个礼拜,在网上给大家通知,希望大家继续听后面的部分。

  最近听《经庄严论》的人,越来越多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特别开心。我原来认为,《经庄严论》比较枯燥,一般人可能看不懂、听不懂,到最后人会不会越来越少。但是看来缘起比较好,明年《经庄严论》会打一个句号。

  很多人中间没有离开过;有些人中间离开了一会,又回来了,也算可以的,欢迎你们回到原来的大乘佛教的天堂里。

  今天就讲这么多。(众鼓掌)

上一篇: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