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1-28

  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4)+己二、依止善知识(285-290)+己三、四无量心(291-314)+己四、此品总结(315)

  己三、四无量心=庚一、解说四无量(292-298)+庚二、别说悲无量心(299-314)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辛一、所缘境(300)+辛二、果(301)+辛三、作用(302)+辛四、分类(303)+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304-308)+辛六、赞叹功德(309-311)+辛七、生悲心之因(312)+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313)+辛九、最胜悲心(314)

  31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七、生悲心之因;

  悲贫悲恶劣,悲乱悲放逸,

  悲悯随境转,悲执颠倒者。

  由乐苦彼因,菩萨生悲心,

  由因师自性,菩萨生悲心。

  31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

  菩萨之悲心,当知是平等,

  意乐行离贪,不缘清净故。

  31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九、最胜悲心。

  自心修慈等,信法及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故最胜。

  31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四、此品总结。

  于佛生净信,物敬持续供,

  依多德益师,悲众得成就。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81-111       2017年05月30日

  刚才还没有加持的人,等会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可以来加持。明天,已经加持过的人,最好不要来了。不然我也累,再加上浪费时间。我看,有些人已经两次、三次了,这样不太好。来过的人已经可以了,希望不要再来了。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讲《经庄严论》中《供养依师无量心品》的最后一堂课。前面以所缘境、果、作用、分类、宣说大悲之差别、赞叹功德,六个科判讲别说悲无量心。今天讲第七个问题产生大悲心的因,大悲心是依靠什么样的因缘而产生的,主要讲这个道理。

  坐下来,好不好?我大概要讲一个小时左右,期间尽量不要走来走去的。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要影响大家听课。

  为什么有些人有大悲心,有些人为什么没有大悲心?主要的原因,有些是俱生的一些因缘,有些是外在的一些因缘。

  你们把外面的门关上。现在不来,就算了。飞机快起飞的时候,要提前关门的,OK。

  辛七、生悲心之因:

  悲贫悲恶劣,悲乱悲放逸,

  悲悯随境转,悲执颠倒者。

  今天讲对众生的大悲心是怎么产生的,这里是根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来分析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如果他具足了六波罗蜜多,我们很欢喜;如果他不具足六波罗蜜多,而具足六度的违品,我们对他产生悲心。

  “悲贫”,布施的违品是吝啬心,相续被吝啬心束缚的众生,是很可怜的。大乘菩萨对他讲布施的功德和吝啬的过失,以悲悯心把他安置在布施的行为当中,这是第一个。

  “悲恶劣”,有些众生不但不持戒,反而行为非常恶劣,经常杀生、偷盗、邪淫,以及做不清净的行为。菩萨对他讲持戒的功德和犯戒的过失,把这些可怜的众生安置在戒律当中,这是第二个。

  “悲乱”,有些众生不具足安忍波罗蜜多,相续当中有非常严重的嗔恨心,菩萨对他讲述安忍的功德和嗔恨的过患,让他安置在安忍当中,对被嗔恨心扰乱心的人来讲,是这样的,这是第三个。

  “悲放逸”,有些众生不但不精进,还特别放逸、懈怠、散漫,特别喜欢做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平庸的事情,不做善事。菩萨对他讲断除懈怠的功德和懈怠散乱的过失,让他安置于精进波罗蜜多当中,这是第四个。

  “悲悯随境转”,菩萨用悲悯心看到,有些众生的心完全被外在的散乱所搅乱,随着外境而转,就对他讲禅定的功德和散乱的过患,让他安置在禅定的境界当中,这是第五个。

  “悲执颠倒者”,菩萨用悲悯心看到,有些众生有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就对他讲正慧的功德和颠倒、邪慧的过失,让他安住在智慧的境界当中,这是第六个。

  总而言之,看到可怜的众生,有些是被吝啬束缚;有些是被恶行束缚;有些是被嗔恨束缚;有些是懈怠;有些是散乱;有些是邪慧,对他产生非常大的悲心,想办法让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当中说过,“若有持戒,便有三昧;若有持戒,便有智慧;若有持戒,便有解脱”,如果有戒律的基础,其他的禅定、智慧、解脱会一个一个现前。如果没有持戒的理念,就没有禅定、没有智慧,最后解脱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前面讲到的六波罗蜜多的违品中,常乐我净的邪慧,是很可怕的。一定要通达一切万法的自性是空性,如果没有通达万法的自性就会导致狂乱、特别迷茫。

  《父子合集经》里面讲得很好,“如是一切世间法,皆无自性非真实,但能诳惑诸根门,愚夫由此增狂乱”,一切万法实际上是没有自性的,虽然没有自性,但是凡夫人的根门完全被迷惑了,增加了疯狂,或者颠倒。

  刚才讲的常乐我净,意思是,本来不是常有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没有我,认为是有我的;本来不干净的东西,认为是干净的;本来是空性,认为是实有的,凡夫人经常增加这样的颠倒狂乱。

  世间当中的很多人的确是,对自己心的本性没有通达,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痛苦;对外在世界的本性没有通达,也产生了很多的痛苦。通过闻思修行佛教的根本意义,一旦认识本性的时候,自己在生活、在修行、在任何时候,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利益众生也是非常容易的。

  不但不能行持六波罗蜜多,反而做一些反方面的违品,这些众生真的很可怜。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可能有同感吧。有的特别散乱,有的特别懈怠,有的嗔恨心非常严重,有的吝啬心很重、贪心很重、痴心很重。被这些没有意义的心态,紧紧束缚着,没有解脱的机会。就是作茧自缚,分别念把自己捆得没有自由,这是非常可怜的状态,但是也没办法。

  学习大乘佛教之后,看到身边的人不行持六度,他们的行为,让我们对他们产生悲心。

  前一段时间在第七十六课讲了,产生悲心的十种对境。这里不行持六波罗蜜多,六种违品也是产生悲心的六种对境。

  由乐苦彼因,菩萨生悲心,

  由因师自性,菩萨生悲心。

  菩萨生悲心,还有四种因缘,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所缘缘、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注1]。比如说眼睛看色法的时候,对境是所缘缘;眼识的话,识的根本应该是因缘;增上缘应该是眼根;等无间缘是,前面的刹那识产生后面的刹那识,中间没有阻断。

  同样的,产生大悲心,也依靠这四种因缘。

  “由乐苦彼因,菩萨生悲心”,第一个是所缘缘。三界一切有漏乐受以变苦周遍,一切苦受以苦苦周遍,一切舍受以行苦周遍,凡所有受都超不出痛苦,缘于它而生起悲心。

  什么是所缘缘?看到所有具有三苦的众生,对他们产生悲心。缘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的所有众生,对他们产生悲心。为什么产生悲心,讲义当中讲到三种痛苦。

  有些众生是感受快乐的,有些众生是感受痛苦的,有些众生是感受不苦不乐的,有这三种受。表面上看起来,感受痛苦的这些众生,是很可怜的;而感受快乐和不苦不乐的众生,不应该对他产生悲心。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感受痛苦的众生,被苦苦折磨着,苦加苦,非常可怜,这是第一个苦苦周遍。

  感受乐受的这些众生,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快乐的,但实际上被变苦控制了。因为这种乐,一瞬间会变苦的,这是第二个变苦周遍。

  感受不苦不乐的众生,好像也看不出来快乐、也看不出来痛苦,一定会是行苦,前面看不出来后面的因缘,这是第三个行苦周遍。

  凡是我们看到的众生,都超不出这样的三种痛苦。

  这次大家在学习过程当中,可能感受比较深。以前我们看到苦苦众生的时候,“这个众生好痛苦”,会对他产生悲心;而对感受行苦或者变苦的众生,我们没有关心过。实际上感受快乐是暂时的,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变成痛苦。

  《正法念处经》当中有一句话,“诸行皆迁动,生法悉无常,如是诸法中,求乐不可得”,诸心都是迁变的,一切诸法也是无常的,在这样的法性当中,众生想求乐,是根本没办法的。

  世间当中所有五蕴所摄的法,全是迁动的、迁移的,没有真实的东西;里里外外所有生住灭的法,都是无常的,没有真实的。

  汉地的《大般涅槃经疏》里面讲了,“乐不长有,暂时而住,乐缘既谢,即是坏苦”,所谓的快乐,都不会常有的。现在获得快乐的这些因缘,很快就灭了、很快就谢了。谢完以后,就变成苦的了。

  以前我在学校演讲,很多人提问,“大乘佛教不是说,人生都是痛苦的吗?有漏法都是痛苦的吗?其实是不苦的,我很快乐,我现在什么都有。有钱、有很好的车、有青春,我家的条件很不错的”。当时来看,你确实是很不错的,但最终你不会快乐的,至少也要经历生死无常的轮回痛苦。

  智者知道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不会贪爱。不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中观四百论》中讲,“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本性刹那刹那地变化。一旦变化,会有堕损;一旦堕损,三界的快乐就没有了。

  在《诸法集要经》中讲,“彼有为无常,一切皆堕落,彼有三快乐,智者不爱乐”,世界上所有的万法都是无常的、迁变的,到最后会堕落的,所以不要说是人间的帝王将相,就是三界当中的帝释天和梵天,他们的快乐,最终也会变化的。

  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有深深的感受,大乘佛教当中的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当然佛教徒也会感受到快乐,并不是全部否认。吃糖也觉得不甜,吃酸菜也觉得不酸,这样的话,就诽谤事实了。中观的创始者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也承认,世间当中所有的苦乐酸甜。

  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所得到的这些感受、认为存在的感受,并不是常有的、并不是真实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这是很漂亮的东西、很好的东西”,实际上这是非常虚伪的东西,只是遍计的价值观和俱生的我执这两者结合起来,在我们眼前显现出的画面而已。凡是世俗法,皆为虚有性。

  《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不是口头上说的,三界轮回当中的一切的一切真的是虚妄的。就像华智仁波切的上师[注2]的境界一样,世间当中一切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讲,只不过显现为梦境当中的享受而已。

  我在这里把所缘缘稍微讲得广了一点,这是很重要的。这里面有很好的知识,希望你们在理论上明白。

  如果有人问你:“你们佛教不是说一切都是痛苦的吗?为什么是痛苦的?我们现在不是很快乐吗?人生就是快乐、幸福、成功的,难道你们否认、不承认快乐吗?”我们可以回答:“佛教徒并不笨,不可能否认暂时的快乐。但是所有的快乐都会息灭的,到最后都是痛苦的。”

  变苦周遍的意思就是,快乐一定会变成痛苦的。一个官员也好、一个总统也好,他上台的时候,特别开心,很多人欢呼;下台以后,很痛苦的,所有人谩骂他。有地位是快乐的,一旦没有地位的时候,就会痛苦;把爱情或者生活当做快乐,一旦破灭就会痛苦;有财富认为很快乐,高际必堕,财富也会灭尽的。

  作为佛教徒,不是光口头上唱着很好听的歌,在现实当中、人生当中,的确有很多的痛苦。并不是,本来不苦的东西,我们说成苦的,不是这样的。从道理上好好想,一定会想开的。以前有一个身体特别好的人,根本不承认人生痛苦,天天说他家里如何舒服、如何快乐。但后来他得了癌症,哭着打电话。要会观察未来的结果,这才是智者。

  大悲心产生的所缘缘是,三界当中被三苦逼迫的众生。

  刚才讲的彼因,也就是说,一切烦恼的因、随眠的因,也是产生悲心的因。有些众生,表面上看,痛苦不是很明显的,但实际上具有痛苦的习气,所以很可怜;今天看起来,这个众生还可以的,一旦他生病、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是很可怜的。

  这是第一个所缘缘。

  “由因”,第二个是因缘。于他世中串习悲心,在阿赖耶上积累慈悲的习气,就是悲心的因缘。

  因为前世修过大悲心,在阿赖耶上面有很好的习气,所以即生稍微触动一下,马上就产生悲心了。阿赖耶上面本来的种子很好,稍微浇灌一下,遇到大乘佛教,前面不是讲了几个力吗,(师背诵藏语,可能是“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善友的力量、善根的力量、听闻的力量、串习的力量,有好多力量可以引发慈悲心。

  如果因缘比较差,怎么听大乘论典,看到可怜众生时,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如果因缘好,在阿赖耶上面,悲心的习气可以增上。

  “师”,第三个是增上缘。在一些大乘的善知识面前,听过一些大乘菩提心和慈悲心和四无量心的功德,以这个因缘而生悲心,叫做增上缘。

  “自性”,第四个是等无间缘。由前前悲心的自性中产生后后悲心,前前悲心是等无间缘。

  慈悲心的心和心所,前前的因,不断产生后后的果。

  “菩萨生悲心”,如此菩萨由因缘等三种缘中生起悲心。菩萨产生悲心的因,就这几个。

  (师按摩后肩)笑什么呀?笑一点也可以,比痛苦的样子要好一点,对吧。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首先缘众生,这是所缘缘;归根结底,自己有大乘佛教的一些种子,这是因缘;看一些大乘佛教的书,依靠善知识的一些开导,好的朋友给予讲授,这是增上缘;这些因缘具足,所以产生了悲心。

  以前去过一个大乘佛教的场所,对大乘佛教的功德和悲心的利益有所了解,今天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自己已有的悲心种子,就开始产生悲心了。具有大悲心的人,有些从小就有大悲心。

  我觉得,在大悲心方面,自己从小就具有。很小很小的时候,不要说看到牧民杀众生,就是阉割,都特别害怕,觉得众生很痛啊。隔壁邻居杀生的时候,都不敢让我们这些牧童看到,因为我们一定会阻止、劝说的。看到众生受苦,在悲心方面,我从小就稍微有一点因缘。

  我们对自己的四种因缘,要好好关注,尽量产生大悲心。

上一篇:NO.8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