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4卷52下+53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05

  民俗学-楞严4卷52下+53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17一门深入,六根二源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2场下部

  1、六根到底是什么呀?六根的话,它有一个胜义的清净根,也有一个世俗的浮尘根。

  每一个根它都分为清净根和浮尘根,清净根是浮尘根的来源,也可以叫做清净根和不清净根,也可以叫做胜义根和世俗根。这应该是我们遇到的显宗、密宗的经论当中比较罕见的。

  有识宗承认根是实有的色法,唯识宗和中观宗,基本上是对根并没有承认为一个实有的色法。

  有色根接受外境的时候,先用现量接受,现量接受以后通过意识产生分别念以后,才感觉这个是苦的,这个是辣的。

  比如从舌根自己的层面来讲,它没有能力分析这个是什么,它只是接受。虽然当时已经现前所有的对境,但是根它自己不会辨别,因为根与它自己的本体是无分别,它不会去取舍,最后是分别念进行取舍。

  我们到花园里面,一边口里吃着糖,一边耳朵听着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美丽的花朵,身体接触毛毛雨,所有的眼、耳、鼻、舌、身的外境都接受。在接受的当时,刹那间会不会同一个时间当中产生五种分别念?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的话,一个人有五个相续或者六个相续的过失。但是也可以承认同一个时间当中接受,接收以后,分别念次第的辨别。比如说一个人同时给他交五份文件,但五份文件这个人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全部处理,他就一份一份的处理。同样的道理,表面上看,刚才听到好的声音,尝到好的滋味,但是要分析的时候,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给他答案的。

  2、首先是讲眼根,眼根是怎么形成的。

  《俱舍论》和因明的提法,我们的根,还有境,还有作意形成,最后变成眼识。

  这里的话,先外境形成,然后粘染了如来藏明分,变成见精,最后成根,它的次第跟因明的说法有点不同。

  3、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外境当中有明的色和暗的色等等形相,在妙力的圆满当中,依靠一种因缘粘染了、染污、或者是一种遮覆、覆盖了湛然的这个如来藏,然后引发了这个见,出现一个见精。

  先有外在的形相,然后在如来藏当中出现一个清净的见分,清净的缘。

  4、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这个见精跟外面的色法相映,结成我们的眼根。色和这个见,两个结合起来就成了根。

  因明和《俱舍论》当中,先依靠根来产生眼识。

  5、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

  根有两种根,一个是清净根,清净根的本性是“清净四大”,这个是胜义根。它的根体名为眼体,眼睛的本体。

  清净根在有些注释当中讲,只有圣者有,一般我们凡夫人没有的,这个称之为眼体。

  6、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这种清净眼体其实有它的浮尘根,浮尘根的形状就像葡萄一样,色、香、味、触四尘具足,它流逸于外在的色法,一直奔赴外在。

  晶状体是椭圆形的,它的形状与葡萄一样的,葡萄一样的晶状体。

  7、这是一种解释方法,形成根以后,有一个清净四大的根,这个叫做胜义根,只有圣者才有;还有一个世俗的浮尘根,它的形状相当于葡萄一样的,是四尘组成的。这个根就开始放射,没有什么限制,在色法上面开始奔波。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根的本体是四大地水火风已经清净的一个的眼体,并没有说是胜义根。这样的眼体,在我们众生面前显现为很细微的一个像葡萄一样的一种色法,实际上这个是四尘组成的。

  8、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

  第二讲耳根,耳根是怎么形成的。

  外面的声音,动的声音和静的声音,这两个因缘相击以后,在如来藏的妙用当中,粘染、盖住了湛然的如来藏,它是一种明分,一种清净的缘,清净的缘最后发出一种听精。

  先相撞声音的尘,然后从如来藏里面发挥,然后再出现听。

  9、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这个听精就跟外面的声音相映,跟声尘相映,然后跟声音一起,卷成耳根。

  10、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

  那么这个耳根,它的本体也是清净四大,叫耳体。这是清净根,能听得到超越我们凡夫人的一些声音,有天耳通。

  11、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世俗当中的浮尘根,它的本体实际上就像,像新的树叶卷起来一样,色、香、味、触四尘具足,它流逸于外在的声法,一直奔赴外在。

  耳蜗的形状与树叶卷起来一样的。

  第53场上部

  12、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

  第三讲鼻根,鼻根是怎么形成的。它要接收香味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因缘而来的呢?

  鼻根的对境是通的尘和塞的尘,这两个尘互相起作用,它们在如来藏的妙力圆满当中出现什么呢?在如来藏清净的妙力当中,它粘染,粘染这个湛然的本体,然后发生了一种嗅觉。

  本性是清净的,在这里出现一种因缘,出现因缘时候就已经遮障了原来湛然的本性,这个时候发生一种嗅觉。这样的嗅觉称为什么呢?它的名称为嗅精,也就是说嗅觉,一个很清净的觉知。

  13、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嗅精与香尘互相起作用,变成了纳香尘的根,接受外面香尘的这么一个根。

  14、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

  这个根叫清净根,也叫做浮尘根的来源,根元目是浮尘根的根源,根源的自性就是四大清净的本体。

  这样的清净根,应该是圣者相续当中有的,圣者的清净嗅觉,依靠这样的胜义根而接收。胜义根、清净根不属于四大的本体,是四大已经清净了的一个本体,就像五识转成五智一样。这样的圣者的清净根,不属于四大的有色根。

  这样的根如果在世俗当中显现的话,叫做什么?叫浮尘根。浮尘根的本体是鼻体,它应该说是有颜色的、肉性的。鼻体,鼻子的本体,我们所谓的鼻子。

  15、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浮尘根用什么样的比喻来说呢?在鼻孔当中有两个双垂的爪。具足色、香、味、触四尘的本性,这样的根,它对着外境取外面的香尘。

  双垂的爪相当于是一种神经,通过神经的反应,在大脑当中产生了一种感觉,产生了一种嗅觉。

  16、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第四讲舌根,舌根是怎么形成的。

  舌根的对境是什么呢?“恬”的话,所有的味道都比较淡的,没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变”的话,五味的总称,也就是说酸、甜、苦、辣、咸的总称,可以随时变的。

  不管是甜味也好,还是变味也好,这种微尘在外面互相起作用以后,在妙圆的如来藏当中,出现什么样呢?粘污湛然的法性,引发出一种尝觉,这个尝觉称之为尝精。

  17、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尝精绞着味尘,最后成了根,也就是本体清净的胜义根,它是浮尘根的根本。实际上是清净四大的这么一个根,只有圣者的相续当中有,圣者应该是对法性清净的这些味道能品尝。

  我们世间人只能尝到什么呢?酸甜苦辣咸,等等这些。但圣者依靠舌根,表面上看好像跟我们的舌头一样的,依靠食物的品尝,他品尝到什么呢?法性的美味,或者说禅定的滋味等等,很多的味道他可以尝到。

  18、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这样的世俗根、浮尘根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舌根的本体是什么呢?舌头好像也是半圆形,浮尘根接受色、香、味、触四尘,然后它在味尘方面进行散摄、接受,散于这样的味尘上面。

  19、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

  第五讲身根,身根是怎么形成的。

  身体的对境是离尘和合尘,“合”的话,轻、重,全部微尘都有;“离”的话,这些都没有,也是一个对境。

  那么离也好,合也好,二种尘互相内部摩擦以后,最后发生什么?在妙觉圆满当中也是同样地出现清净的因缘,然后开始粘染湛然的本觉以后,引发成觉知,引发成触觉。

  20、觉精映触,抟触成根。

  这个触觉叫做觉精,这样的觉精与触尘相映,变成清净的根。

  21、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

  这个清净的根实际上是胜义清净根,是浮尘根的根本,浮尘根的根本自性是清净四大,叫身体。

  22、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那身根到底是怎么样呢?身根它是有形状的,相当于中间细两边大的腰鼓,具足色、香、味、触四尘的本性,有了身根,对外面的触进行接收。

  从颈椎到尾椎的这一段,神经全部都集中在这里,比较细;上面很多神经分散出去,一直蔓延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两边大。

  23、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

  第六讲意根,意根是怎么形成的。

  意根它的对境是万法生生灭灭,有生灭性的。万法有自己的成住坏的本性,这些本性实际上成为一种相续。生生灭灭实际上成为任何一个法的相续,我们意识对境的有为法都有这个特点。

  这个也是妙力圆满的如来藏当中,显现这样的一种清净因缘,粘染清净的本质以后,引发出一种知觉,那这个知觉叫做知精。

  24、知精映法,揽法成根。

  这个知精照映外面的法尘以后,开始接受法尘,接受法尘的有境成为一个根。

  25、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

  这个根如果是圣者相续的话,它是清净四大的清净根。如果是凡夫相续的话,它就叫做浮尘根。这样的浮尘根,实际上它名为意思,意念和思维。

  意现量,是现量之一。这个意现量是没有分别念的,后来染污意识,或者说第六意识进行搅乱以后,产生了真正的分别念。

  26、如幽室见,

  浮尘意根比喻成幽黑的屋室里面的见觉,在幽黑的房间里面去照见的话,当然是见不到什么。

  (这个幽黑的房间有五个窗,每个窗各代表一个根。当五窗都关上时,幽黑中意现量不能产生;当眼根窗打开后,就出现眼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与其相关的意现量,就见到风景了;当耳根窗打开后,就出现耳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与其相关的意现量,就听到声音了;当鼻根窗打开后,就出现鼻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与其相关的意现量,就闻到气味了;当舌根窗打开后,就出现舌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与其相关的意现量,就尝道甜味了;当身根窗打开后,就出现身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与其相关的意现量,就感觉热了。)

  27、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浮尘意根具足色、香、味、触四尘的本性,流放于法,对外面的法进行接收。

  28、这六个根,本来它们是清净的,在如来藏当中都可以互相的通用,我们称之为是圆通根,一通百通——一个通达的话,其他都通的。但是因为比较特殊的因缘,我们众生无明的原因,把这六个根全部都隔开了。隔开以后,每一个根只能照见自己的对境,除此之外都没办法。

  现在因为如来藏本来的面目没有认识,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分开了,都互相没办法通用。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4卷52上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楞严4卷53下+54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