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1-28

  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俱舍问答》,第二品分别根:

  220、佛经中所说四种缘是哪些?法相、事相分别为何?

  答:四种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1)因缘之法相:指除去能作因以外五因的任何一种。

  因缘之事相:一切有为法。

  (2)等无间缘之法相:前后平等,故为等;同类未被他法阻断,故无间;又因是外缘,称为缘,由此故名为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事相:一切已生心、心所法。

  (3)所缘缘法相:为心识所缘之对境,故名所缘缘。

  所缘缘事相:一切法。

  (4)增上缘法相:能作因。

  增上缘事相:一切法。

  226、何法由几缘产生?

  答:一、一切心、心所法由四缘生:

  (1)因缘:能作因以外任一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相应因,俱有因皆可为心、心所之因;

  (2)等无间缘:前心、心所是后面同类的等无间缘;

  (3)所缘缘:五境或一切法可以作为心、心所生起之境;

  (4)增上缘:即能作因,心、心所生时不作障碍立为增上缘。

  二、二定由三缘产生(除所缘缘):

  (1)等无间缘:于加行入定时依赖心,定前之心是等无间缘;(二定本体非等无间缘,但入定前之心、心所是等无间缘。)

  (2)无所缘缘:二定无心、心所故无所缘之境。

  三、除心、心所法与二定以外的其他不相应行以及一切色法:皆由因缘与增上缘二缘生。

  [注2]《旅途脚印》,索达吉堪布著,木碗:

  蒋扬钦则仁波切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也十分喜爱它。

  当他去拜见钦则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也一定很执著吧!钦则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著,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著!”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心中豁然开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著。

  [注3]《大圆满前行讲解》138-144讲记:

  丁五、以大悲铁钩超度亡灵之往生:

  具有殊胜证悟、心境调柔、了知中阴身心相续的瑜伽士,可以超度其他临终者或中阴身往生。

  本来,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尚未亲睹见道谛,切莫超度诸亡灵。”还没有证悟真实谛的人,见到尸体就“啪的、啪的”,不一定有什么利益。

  超度亡灵的最佳时刻,就是在临终者外气已经中断、内气还没断尽的时候。

  如果遇到这样有着确定性的时候,找不到一地菩萨也没关系,只要请稍微熟练往生窍诀的人来作往生仪式,也绝对是有利的。就像一个刚刚出发上路的旅客,友伴要转变他的方向是很容易的,同样,此时他正要去往后世,只要稍作引导,便能让他避免投生恶趣等处。

  相反,如果身心已经脱离,成了中阴身并随着业力飘荡的时候,要超度这样的亡灵往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超度这样的中阴身者,必须是对中阴界了如指掌、自心已经获得自在的人。

  当然,如果是这样的一位瑜伽士,那么已经离开血肉之躯的中阴身,依靠他作超度的外缘也容易转变。这位瑜伽士先将处在中阴界的亡灵勾招到他的灵牌上,然后对他作往生法仪式,这样就能将他的神识送到清净刹土中。

  ◎ 华智仁波切超度亡灵得酸奶

  这里讲一则华智仁波切自己的公案。

  据《华智仁波切略传》中记载:仁波切常以普通游方僧的身份独自来去,没有人认识他。有一次,他来到康区的一户人家门前,恰巧主人的母亲刚刚去世,请来当地一位特别有名望的上师为其超度。因为他也是僧人装束,主人也将他请了进来。

  进门以后,他看见那位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小侍者坐在旁边,他们正在为亡灵念超度仪轨。于是华智仁波切坐到角落里,他以神通观察发现,那位上师表面上在念诵往生仪轨,但他心里想的是:“超度完以后,主人是否会将那匹最好的黑马供养我呢?”而那个中阴身也了知他的这一心念,于是躲得远远的。尊者再观察他的小侍者,发现他对亡灵有极大悲悯,正一心一意地念诵仪轨,所以中阴身又被感召了回来,但侍者却没有能力超度她。

  尊者想:若未与亡者结上缘,就无法超度她。于是便对主人说:“能给我一点吃的吗?我饿了。”主人很不高兴:“佛事做完后再给你吧。”

  结果,超度仪轨结束后,大上师得到了那匹黑马,有慈悲心的小僧人得到了一张小黑牛皮。而他得到了一碗酸奶,已与亡者结上了缘,于是他默默地将亡灵超度到了清净刹土。

  尔后尊者一边笑着,一边自言自语道:“贪心上师得黑马,悲心扎巴得牛皮,超度亡灵得酸奶。”

  ◎ 蒋扬夏巴唱情歌超度亡者

  刚才的小侍者虽然无力超度,但他的悲心却能勾招亡者,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一则以唱情歌来勾招的公案。

  塔尔寺的蒋扬夏巴上师,有一次为两个横死的姑娘超度。超度过程中,起先他念了很多仪轨,但后来不念了,唱起了草原上流行的情歌(按藏地传统,人刚刚死是不能欢笑,也不能唱歌、跳舞的。所以他的侍者很紧张,众人也都不理解)。上师唱完情歌后,才又开始念超度仪轨,之后算仪式圆满了。

  后来侍者问上师:“今天您为什么唱情歌呢?”

  上师说:“这两个女孩子生前是有名的歌手,突然进入中阴界,我怎么念经也勾招不了,于是我只好唱情歌,她们贪恋这个,所以被勾招过来了,趁她们专注之时,我将其超度了。”

  可见,如果不是大成就者,中阴身阶段是很难超度的。华智仁波切也说过,那时的神识如野狗一般,漂泊不定。因此,一般人想在人死以后,将其神识勾回到他原来的身体上作超度,实际上没有任何实义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七、生悲心之因:

  悲贫悲恶劣,悲乱悲放逸,

  悲悯随境转,悲执颠倒者。

  对离开修行六度的众生生起悲心,以悲悯心为悭吝所牵使心相续贫困、贪著而丝毫不能施舍者,宣讲悭吝的过失与布施的功德,使之住于布施法中。以悲悯心为性情恶劣品质败坏造杀生等罪业者,宣说具戒之法,将他们安置于戒律中。以悲悯心为相续怀有嗔恨烦乱者,宣说嗔恨的过失与安忍的功德,将他们安置于安忍中。以悲悯心为喜欢平庸事懈怠所牵不行善业的放逸者,宣说能断懈怠的精进之法,将他们安置于精进中。以悲悯心为随五欲妙对境所转恒常心思散乱者,宣说禅定法,将他们安住于禅定。以悲悯心为颠倒执著有漏蕴为常乐我净者,宣说邪慧的过失,令他们安住于正慧。

  由乐苦彼因,菩萨生悲心,

  由因师自性,菩萨生悲心。

  再者,菩萨生悲心之缘有四种:1、所缘缘:三界一切有漏乐受以变苦周遍,一切苦受以苦苦周遍,一切舍受以行苦周遍,凡所有受都超不出痛苦,缘于它而生起悲心。所谓“彼因”,《注释》中解释为乐受苦受舍受的随眠,它是习气自性,因此是舍受。在没有断除随眠之前,苦乐会屡屡产生,因此行苦的细微苦也是指它。或者,也可解说成具有苦受乐受的有漏蕴的因叫行苦,实际上就是说缘于具有三苦的众生,菩萨生起悲心。2、因缘:于他世中串习悲心,在阿赖耶上积累慈悲的习气,就是悲心的因缘。3、增上缘:于善知识前闻受妙法而生悲心是增上缘。4、等无间缘:由前前悲心的自性中产生后后悲心,前前悲心是等无间缘。如此菩萨由因缘等三种缘中生起悲心。

  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

  菩萨之悲心,当知是平等,

  意乐行离贪,不缘清净故。

  应当了知菩萨的悲心是平等的,比如,世间人对亲友群体慈悲,但对怨敌不生悲心而起嗔心,对中等者也不生悲心;声闻、缘觉们对痛苦者生悲心,而不是对一切众生平等生悲心,所以他们的悲心不是平等;菩萨的悲心如上所述,对有顶至无间地狱之间具有三苦的众生无有差别平等生大悲心。其原因:思维一切众生意乐都如此平等的缘故,由此悲心平等;就像作为地狱等苦难众生的救护者一样救护至有顶之间一切众生,行持平等的缘故悲心平等;对任何众生趣都无有贪嗔,远离贪心的缘故悲心平等;不缘我、众生、悲心三相而通达一切于空性中一味的缘故悲心平等;不缘三轮的智慧清净勤作相状的动摇,从八地获得,八地以上获得清净的缘故悲心平等。

  辛九、最胜悲心:

  自心修慈等,信法及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故最胜。

  一般来说,仅仅修慈无量等四无量,在色界天与声闻、缘觉中也有,但菩萨修的四无量是最殊胜:菩萨们自心修慈无量等,以前世中修慈心等的习气今世与后世越来越增上的缘故,这样的修行超胜其他。对具四无量法的经藏倍加信解与虔信,具足上面所说九种思维的差别,等持自在或胜进,也是在八地等无有勤作任运生起慈无量等。因此自在者菩萨修慈无量等,是以不分别修者我与对境众生、所修四无量之相的智慧摄持。获得八地开始,入彼地的菩萨所为融合为一的缘故堪为最胜。

  己四、此品总结:

  于佛生净信,物敬持续供,

  依多德益师,悲众得成就。

  如是对佛陀出有坏不可思议的功德本性生起极清净的诚挚信心,以法衣、妙衣、花、香等物品,顶礼、赞叹、转绕等及依教恭敬奉行的大承侍供养,供养也并不是仅偶尔性而是永久或常期供养,才能获得成办自他二利之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成就。同样,按照所说的,如果依止具足上述善知识功德及此外经论中所说善知识功德的善知识,则可生起他的无量众多功德,恒常依止对今生他世都有利益的善知识也将获得一切成就。以慈悯一切众生的自性慈悲喜舍四无量的途径利益众生,也将获得一切成就。《注释》中说:供养与依止二者主要成就自利,四无量主要成就他利。无论如何都会获得二种成就。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八供养依师无量心品释终

上一篇: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