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五、功德品=己一、修行功德+己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庚一、稀有功德(371)+庚二、非稀有(372)+庚三、平等心(373)+庚四、饶益+庚五、报恩+庚六、希求+庚七、不唐捐+庚八、真实行+庚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庚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庚十一、调伏+庚十二、授记+庚十三、决定+庚十四、无疑所为+庚十五、恒常所为+庚十六、首要所为+庚十七、说法安立
庚四、饶益=辛一、以六度饶益(375)+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36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功德品)分二:
37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修行功德)分十七:
37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一、稀有功德:
施自身持戒,圆满皆能舍,
于弱能安忍,不顾身与命,
而发起精进,禅定无著味,
智慧无分别,具慧之稀有。
生如来种姓,得授记灌顶,
尽获大菩提,亦许大稀有。
37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二、非稀有;
离贪与慈悲,胜修平等心,
是故行彼等,亦非大稀有。
37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三、平等心;
犹如具慧者,极慈诸有情,
众生于自妻,子亲非如是。
于求无偏堕,恒常不失戒,
普忍一切故,发起大精进。
恒常妙禅定,智慧无分别,
当知彼菩萨,如是心平等。
37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四(饶益)分二:
37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四辛一、以六度饶益;
堪为作法器,安置于戒律,
于害能安忍,能利而行持,
令入此佛教,能断诸怀疑,
此许具慧者,饶益有情性。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95-111 2018年04月12日
今天讲《经庄严论》,明天也讲,后天讲《胜道宝鬘论》。
量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胜道宝鬘论》,不是《胜道宝鬘论》。现在讲得太多了,一会儿讲《孝经》,一会儿讲《维摩诘经》,一会儿讲这个,一会儿讲那个,太杂了。讲《经庄严论》是吧?大家都“嗯嗯”,认为自己很有智慧。你们认为讲《经庄严论》的话,就讲《经庄严论》吧。(众笑)
今天讲《经庄严论》的第二十品《功德品》,后面就比较简单了。比较难懂的部分,基本上前面都讲完了。后面讲功德,赞叹佛陀的功德,这些都比较好懂。
戊五(功德品)分二:一、修行之功德;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分十七:一、稀有功德:二、非稀有;三、平等心;四、饶益;五、报恩;六、希求;七、不唐捐;八、真实行;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十一、调伏;十二、授记;十三、决定;十四、无疑所为;十五、恒常所为;十六、首要所为;十七、说法安立。
庚一、稀有功德:
施自身持戒,圆满皆能舍,
于弱能安忍,不顾身与命,
而发起精进,禅定无著味,
智慧无分别,具慧之稀有。
大乘的修行全部可以包括在六波罗蜜多当中,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讲得很清楚。赞叹菩萨的时候,实际上是赞叹菩萨具有六波罗蜜多的功德,是非常稀有的。凡夫人,还有小乘的声闻缘觉,都做不到,没有这些功德。
“施自身”,第一个稀有,从布施角度来讲。菩萨不仅能施舍自己所有的外在的饮食、衣服、房屋、资具,连自己非常珍贵的身体,也会施舍。只要有所求的众生,他们愿意布施自己所有的物资、身体。所以菩萨布施波罗蜜多的精神,非常可嘉,非常稀有。
大多数人布施的时候,可能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再布施部分的财富。但菩萨不是这样的,最珍贵的东西都愿意施舍。
《菩萨本缘经》里面讲过,“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故,一切所重物,无不以惠施”,菩萨摩诃萨为了众生的利益,所有一切重物都愿意舍,没有一样不布施的,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世间人确实很难做到。
这是从布施方面讲,很稀有的、非常稀有的。
在《六度集经》[注1]中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是一个国王,文殊菩萨化成婆罗门,去观察国王的布施精神。婆罗门乞国王身当仆人,国王说,只要能帮助众生,我可以当仆人;婆罗门又乞王妃身当仆人,国王说,“不知道王妃会不会答应,我要跟她商量商量”。他去跟王妃商量,王妃也答应了。国王和王妃当仆人仆女,非常难受,婆罗门还把他们卖给了其他人。为了利益众生,佛陀在因地时,愿意这样布施。
这是第一个稀有。
“持戒,圆满皆能舍”,第二个稀有 ,从持戒角度来讲。即使圆满受用的转轮王位,也一点都不在意,像丢弃唾液一般,全部舍弃而出家修行。王位也好,财富也好,地位也好,全部都放弃,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大乘佛子的持戒精神,也是很稀有的。
这里的持戒,主要是指出家。菩萨为了出家,连自己的王位都放弃了。自古以来有非常多的人,放弃自己的地位去修行。
《色拉康卓·德瓦多吉自传》[注2]里面说,她生长在一个非常高贵的,相当于小国王的家庭当中,从小被当做公主那样对待。她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准备让她与门当户对的人家结亲。她不愿意,一方面她有很多伏藏的因缘,另一方面她不愿意成家过世俗的生活。
在婚礼前昔,她想逃婚。一天晚上,她买了一些酒把两个侍女灌醉了,把一个侍女的新氆氇穿在外面,自己绸缎的衣服穿在里面,又拿了一些父亲给她的水果和糖,打破了阳台的门,从三层下到二层。由于第一层有门卫,她就从二层楼跳出了家院。结果脚扭了,她马上祈祷度母,安住一会儿,修了一下风脉。晚上黑黢黢的,在她的境界当中,看到了好多魔女。其中有个魔女特别凶恶,獠牙毕露,红发竖立,双乳搭在左右肩上,手里拿着血淋淋的人头正在吃。其他的魔女,围绕着她,叽叽咕咕地叫着。
她心里有点担心,怎么办?要不要回去?回去的话,就出不来了;不回去的话,这些魔女会不会把我吃掉?为了求法,应该不会有什么违缘的。她修了一些法以后,在自他三空性的境界中毫不怀疑地上路了,离开自己的家乡,求法去了。
她完全舍弃了舒适的家庭、受用,为了正法,离开了故乡。这些菩萨,连转轮王那样的地位都不贪著,其他东西就更没什么贪著的了。修这样的戒律,也很稀有。
有些大学生出家,世间人觉得很稀有。以前我去北京的一所学校,他们问,“北大有些学生出家了,你怎么认为的”,我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在各个地方,以前很多王子都出家了,现在这些学生出家,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是第二稀有。
“于弱能安忍”,第三个稀有,从安忍角度来讲。菩萨对乞丐、特别下劣、卑下的人,也能安忍。即使受到他们的危害,菩萨也根本不会欺负他们,不会损害他们,这是菩萨安忍的稀有。
很多人对国王、大臣、有实力的人,虽然心里不忍,但是表面上会忍的。在领导面前,即使心里特别不高兴,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各方面的利益,只能一直忍着。
“不顾身与命,而发起精进”,第四个稀有,从精进角度来讲。为了利益众生行持善法,菩萨不顾自己的生命或者身体精进修行,这是精进的稀有。
有个别道友,“我天天听课、辅导,是很精进的”,其实与菩萨的精进比较起来,这不算什么精进。我们晚上课后的辅导,还是挺好的。有些人虽然没有参加研究班,但是下课后可以旁听辅导。上课听一遍,下课再听辅导理一遍,是很好的,也算是精进。不要一直想睡觉,除了想吃、想睡、想走以外,什么都不想干,这叫做三想者。
这是第四个精进稀有。
我不能太慢了,不然待会又要加快了。
“禅定无著味”,第五个稀有,从禅定角度来讲。即便获得一禅等四禅的殊胜安乐也对它无有贪著禅味,再度受生于欲界至三恶趣之间。
菩萨不会耽著于空明无念的禅定味,安住在远离一切禅味的境界当中,这也很稀有。如果耽著禅味,就会转生到三恶趣当中、欲界当中,没有什么意义的。
“智慧无分别”,第六个稀有,从智慧角度来讲。虽然获得辨别诸法之法相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于某某法不分别相状。
菩萨的智慧,安住于远离有无是非一切相的、远离四边八戏的实相境界当中,非常稀有。
“具慧之稀有”,这样的修行六度就是诸具慧菩萨们的稀有功德。
师念藏语传承。
生如来种姓,得授记灌顶,
尽获大菩提,亦许大稀有。
“生如来种姓”,如是修行殊胜波罗蜜多之果,一地最初获得出世间无分别智,因此转生于如来种姓中。
资粮道、加行道还不算入于圣者的境界,到了第一地,才是真正生于如来的家族当中。
《入行论》当中讲,(师背诵藏语)“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我们每天的念诵当中说,今天己经生于如来种姓,今天己经成为如来子。这是从发世俗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而真正生于如来种姓,是从获得第一地菩萨的时候开始,很稀有的。
“得授记”,八地获得无勤任运自成的无分别智,因此得佛授记。“你将来到某个刹土变成某个佛”,度化众生的方式是如何如何的,获得了不退转的授记,这也是非常稀有的。
“灌顶”,十地蒙受佛陀法王补处灌顶,成为佛陀的补处。
生如来种姓、得授记、灌顶,这三种是有学地的果位;最后获得无学地、佛地的时候,证得了无上菩提。
“尽获大菩提”,佛地获得无上菩提,能随意显现各种各样的化身,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
“亦许大稀有”,于此世间,声闻、缘觉等其他谁也不具备,由此也承许是大稀有。
从前面六波罗蜜多开始,到最后获得佛果之间的行为,真的是非常稀有。这样的非常稀有,最关键的是,在刚开始发了无上大菩提心。愿大,力就大。为什么能获得一地到十地的果位?为什么能获得无学地的果位?主要是发心力量非常强大。
有一部论叫做《宝行王正论》,好像有一个尼泊尔的学者说,这是龙猛菩萨造的。在汉地的《大藏经》里面有这部论,是大正藏 No. 1656 ,未著名作者,由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藏文当中,也有这部论。这里面说,“若行大心事,是人得大果”,如果发大愿做大事,这个人能获得大的果。
不说出世间佛和菩萨的果位,就是在世间当中,发心比较大的人,所做的事情也会大的。比如有些人既在这里做发心,又那里做发心,自己的闻思也不间断。做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圆满。
表面上看来人是一样的,但做出来的事情是不同的。就像两兄弟,一个人非常卑微、脆弱、无力,什么都不敢做;另一个人坚强、勇敢、勇猛,做了许许多多对自己和他人有利的事情。心大,所做的事情会有很大的成果。
这以上讲了菩萨的六波罗蜜多和十地的功德非常稀有,声闻和缘觉感觉稀有,凡夫人认为稀有。
对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而言,这些功德并不是很稀有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这里讲,因为菩萨有这种福报,有这种修行境界。下面这个偈颂讲不稀有,没什么稀有的。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二、非稀有:
离贪与慈悲,胜修平等心,
是故行彼等,亦非大稀有。
“离贪”,第一个不稀有,从布施角度来讲。菩萨以智慧断除了所有的吝啬心和贪心,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执著,所以布施头目脑髓,对他来讲,就像是布施青草一样的,没有什么稀有的。而凡夫人布施十元钱,可能都特别心疼。
“慈悲”,第二个不稀有,从持戒角度来讲。具有大慈大悲心的菩萨,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害众生。他有特别强烈的菩提心,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受持戒律,舍弃王位而出家,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持戒方面,也没有什么稀有的。
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的。对众生非常有慈悲心,远离了自私自利的心,对世间人特别看重的钱、地位、色,一点也不贪著。
“胜”,第三个不稀有,从安忍角度来讲。因为菩萨爱众生,远远超过爱自己,所以乞丐也好,上等人也好,害他的时候,他不但不会害他们,还要去帮助他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什么稀有的。
“修平等心”,第四个不稀有,从精进角度来讲。菩萨获得自己与众生平等心的缘故,行持利他,无有厌倦。就像火上加油一样,精进心越来越强大。利他的事情,是他的专业,没有什么稀有的。
“是故行彼等”,第五个不稀有,从禅定角度来讲。菩萨因为能够品味禅定,所以不贪著禅定的味道。这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稀有的。
第六个不稀有,从智慧角度来讲。菩萨具有不分别相状的智慧,证悟无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亦非大稀有”,行持六度及由它感得转生种姓中直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也并非是大稀有的事,因为如果具备那些功德,则必然获得这样的作用与果,这是诸法的规律。
菩萨在因地行持六波罗蜜多,现前次地的果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法尔理的正常现象,从这方面来讲,没有什么稀有的,并不稀有。
对凡夫人来讲,布施也不行,持戒也不行,安忍也不行。遇到对境的时候,忍不了了,特别生气。一边修安忍,一边气哭了,这与菩萨是有差别的。
前面第十二品《求法品》中也讲过稀有不稀有。当我们想起上师功德的时候,一方面想,“上师真的很了不起,非常稀有”;另一方面想,“上师在多生累劫当中,为众生付出过无数次,所以他这样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从我们的角度来讲,特别稀有,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从菩萨的角度来讲,是他的特长,没有什么的。可以这样想。
这讲的是第二个科判非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