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24-28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24课1-12笔记
216、(三) 南无格日贝一
【南无格日贝!】
“南无”是顶礼,“格日”是上师,这句话是顶礼上师的意思。
217、(五) 梵顶莲花月垫上 大恩根本上师尊 无有分别作祈祷 现未中有恒不离一
【梵顶莲花月垫上,大恩根本上师尊,无有分别作祈祷,现未中有恒不离。】
218、(八) 宿世所作善业故 清净人身获得已
【宿世所作善业故,清净人身获得已】
219、(九) 不应懒惰与拖延 暖相道验力增上一
【不应懒惰与拖延,暖相道验力增上。】
220、(十一)无常死亡降临已 应持暇满之精要
【无常死亡降临已,应持暇满之精要。】
221、(十二) 如今寿命将尽时 若能依止兰若地 此生金刚持果位 证得殊胜无疑惑
【如今寿命将尽时,若能依止兰若地,此生金刚持果位,证得殊胜无疑惑。】
行为学-教言宝藏24课13-26笔记
222、(十三) 病欢死乐珍爱子
【病欢死乐珍爱子】
223、(十四) 具足殊胜妙法时 易招魔障之违缘一
【具足殊胜妙法时,易招魔障之违缘】
224、(十七) 浊世众生之依处 即是邬金莲花生 无有间断作祈祷一
【浊世众生之依处,即是邬金莲花生,无有间断作祈祷。】
225、(二十)如我一般导师相 利益众生无大义 与法相违实惭愧
【如我一般导师相,利益众生无大义,与法相违实惭愧】
226、(二十一)空耗暇满甚沮丧
【空耗暇满甚沮丧。】
227、(二十二)值遇具相上师时 未善依止极懊悔
【值遇具相上师时,未善依止极懊悔;】
228、(二十三)获得甚深窍诀时 漏失法义实损失一
【获得甚深窍诀时,漏失法义实损失;】
229、(二十五)今至阎罗之门前 此时方才生怖愄
【今至阎罗之门前,此时方才生怖愄;】
230、(二十六)善恶取舍数数说 业果未细我生悔
【善恶取舍数数说,业果未细我生悔;】
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1-7笔记
第二十五课:甚深窍诀数数受
231、(四) 甚深窍诀数数受 誓言未持我生悔
【甚深窍诀数数受,誓言未持我生悔;】
232、(五)世间八法未远离 修建所依无大义一
【世间八法未远离,修建所依无大义;】
233、(七) 现前耽著未舍弃 摄集徒众无大义
【现前耽著未舍弃,摄集徒众无大义;】
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8-15笔记
234、(八) 若无发心及回向 貌似修行无大义一
【若无发心及回向,貌似修行无大义;】
235、(十一) 若未闻思诸续部 讲经说法无大义
【若未闻思诸续部,讲经说法无大义;】
236、(十二) 逢迎顾面守誓言 异熟果报自承受
【逢迎顾面守誓言,异熟果报自承受;】
如果把修行搁置一旁,仅仅为了顾面子而去守持誓言,真没有多大的意义。
237、(十三) 不守誓言密咒师 极易转生魔罗刹
【不守誓言密咒师,极易转生魔罗刹;】
238、(十四) 自续未熟而说法 于他无益自德失
【自续未熟而说法,于他无益自德失;】
以现前自己所精通的智慧,在具有慈悲的前提之下与他人一起分享,还会增长自己的智慧。所谓“不能讲”,是指在内心没有成熟见解之前,自己以善知识的立场为他人传讲,很容易产生傲慢心。而傲慢是五毒之一,对自己没有利益;由于自心已经被烦恼所束缚,对他人也没有利益。因此,以五毒度化众生,最终没有好结果。但是在对一切信众没有吝啬之心,以慈悲的前提共同分享见解,没有我高你低的分别,就可以讲解。
239、(十五) 无智所传之教言 智者若见诚堪笑 自之过失若未见 他人指出反生嗔
【无智所传之教言,智者若见诚堪笑;自之过失若未见,他人指出反生嗔;】
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16-23笔记
240、(十六)自之陋习未自省 他人岂能揭示之一
【自之陋习未自省,他人岂能揭示之;】
241、(十九)自之量力若未审 他人岂能制定之一
【自之量力若未审,他人岂能制定之;】
242、(二十一)所作逢迎顾情面 此乃空耗暇满身 如是种种不思议 正知正念谨慎行
【所作逢迎顾情面,此乃空耗暇满身。如是种种不思议,正知正念谨慎行】
243、(二十二)结语
【见修如盲之所言,所说虽多不堪用,心中珍视之爱子,如是教授望汝持。我今趋向命终时,猛烈业力所逼迫,此时心中勿舍弃。】
【为满足珍爱心子新龙阿巴南卓之心愿,卑劣阿秋如是著述也,愿吉祥!】
行为学-教言宝藏26课9-18笔记
第二十六课: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
244、(九) 祈请和礼敬
【嗡索德斯得!】
这是祈请句,祈愿赐予一切悉地,悉地也称之为成就。
245、【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众生种种界根意乐故,应机施教赐予妙教法,礼敬唯一无比大恩师。】
246、(十) 众生共业浊世极衰败
【众生共业浊世极衰败】
247、(十一)尤其我乃懒惰及放逸 无有施予窍诀之意乐 爱子情面难却故著述
【尤其我乃懒惰及放逸,无有施予窍诀之意乐,爱子情面难却故著述。】
248、(十二)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 无有三苦不遍之地处
【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无有三苦不遍之地处】
249、(十三)故应精勤修学解脱道
【故应精勤修学解脱道。】
250、(十四) 修法之初须生出离心 业果不昧之见心中持
【修法之初须生出离心,业果不昧之见心中持】
251、(十五) 佛及心子菩萨之教言 如是经教应作闻及思
【佛及心子菩萨之教言,如是经教应作闻及思】
252、(十六)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
【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
253、(十七) 金刚持之传承此窍诀 耳传四量应作善取受
【金刚持之传承此窍诀,耳传四量应作善取受。】
254、(十八)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 披上佛子勤行之铠甲 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
【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披上佛子勤行之铠甲,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
行为学-教言宝藏27课1-12笔记
第二十七课:浊世此等无怙之有情
255、(三) 浊世此等无怙之有情 应以极大慈悲作摄受
【浊世此等无怙之有情,应以极大慈悲作摄受】
256、(四) 拔除众生痛苦之方便 无勤二利之道精进行
【拔除众生痛苦之方便,无勤二利之道精进行。】
257、(五) 自心若以菩提心润泽 无需勤作他利自然现
【自心若以菩提心润泽,无需勤作他利自然现。】
258、(六) 倘若陷于烦恼世八法 岂是诸大菩萨之行作
【倘若陷于烦恼世八法,岂是诸大菩萨之行作!】
259、(七) 如今寿促病多恶缘时 因法相乘极难作调伏
【如今寿促病多恶缘时,因法相乘极难作调伏】
260(八) 金刚持之甘露密意教 有缘之者大悲垂授予一
【金刚持之甘露密意教,有缘之者大悲垂授予。】
261、(十一) 汝之发心何时勿松懈 彼等一切如母诸有情 若未安置清净解脱道 自身一人成就非为善一
【汝之发心何时勿松懈,彼等一切如母诸有情,若未安置清净解脱道,自身一人成就非为善。】
行为学-教言宝藏27课13-22笔记
262、(十三) 成就自在嘎绕多吉尊 直至传承根本上师等 如是口传甘露之精华 以大慈悲如理赐予汝
【成就自在嘎绕多吉尊,直至传承根本上师等,如是口传甘露之精华,以大慈悲如理赐予汝。】
以上所讲解的关于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一系列修法,从仁增嘎绕多吉直至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之间都是如此宣说,历代传承祖师也是如是修行而成办解脱的。
263、(十四) 如今犹如父子之善缘 宿世愿力你我得相遇
【如今犹如父子之善缘,宿世愿力你我得相遇】
264、(十五) 然汝与吾尚有不同处 汝乃具慧庄严之胜士 殊胜功德增如上弦月 即生获得金刚持果位
【然汝与吾尚有不同处,汝乃具慧庄严之胜士,殊胜功德增如上弦月,即生获得金刚持果位。】
265、(十六)成就不变沃萨多吉前 赐予龙萨殊胜耳传教 大伏藏师嘎玛林巴之 甚深伏藏六中阴引导
【成就不变沃萨多吉前,赐予龙萨殊胜耳传教】
上师在一位名叫门杰沃萨多吉的上师座下,得到龙萨娘波的一切耳传窍诀法。
266、【大伏藏师嘎玛林巴之,甚深伏藏六中阴引导。】
上师不仅得到龙萨娘波的教法,也得到了大伏藏师嘎玛林巴之甚深伏藏《六中阴引导》。《六中阴引导》主要包括禅定中阴、梦中中阴、法性中阴的等,往昔我们也讲解过《六中阴引导》。
267、(十七) 堪钦根嘎囊加之近前 赐予萨迦派之道果法
【堪钦根嘎囊加之近前,赐予萨迦派之道果法。】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讲法时,不仅仅讲解宁玛派,也讲解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的教法。
268、(十八)此外于诸善知识之前 获诸经续传承及灌顶 具有不可思议之恩德 尤其大恩殊胜之化身 绍圣蒋华根嘎江诚前 不共吉祥萨迦之自宗 耳传瀑流汇聚窍诀要 大悲犹如父传宝于子 赐予灌顶甚深二次第 值遇原始怙主普贤王 无别之大自在成就尊 获得授记安慰及赞誉
【此外于诸善知识之前,获诸经续传承及灌顶,具有不可思议之恩德。尤其大恩殊胜之化身,绍圣蒋华根嘎江诚前,不共吉祥萨迦之自宗,耳传瀑流汇聚窍诀要,大悲犹如父传宝于子】
蒋华根嘎江诚是萨迦派的导师,他得到了萨迦派的所有传承、灌顶和窍诀法,并一步步赐予我们的导师。以前上师说过,他在亚青寺时,座下弟子基本都是红教弟子,没有一个萨迦派弟子向他祈请萨迦派的窍诀法,由于这样的因缘,后来不知不觉成为一位大圆满的尊者,传讲萨迦派教言的机会就少了。
【赐予灌顶甚深二次第。】
二次第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法。
【值遇原始怙主普贤王,无别之大自在成就尊,获得授记安慰及赞誉。】
这里讲解上师得到他的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的许多授记。
269、(十九)堪钦阿格旺波耳传法 授记能利教法及众生 赐予龙多加参之法名 吾寿约至四十五岁时 加绒活佛巴玛桑波与 精进行者日协钦美等
【堪钦阿格旺波耳传法】
我们所得的一切法教都来自于宁提派的传承。如今很多导师赞叹亚青寺的传承,就是在赞叹堪布昂琼(堪钦阿格旺波)的耳传法。
【授记能利教法及众生,赐予龙多加参之法名。】
昌根阿瑞授记上师若能按照此传承传法,对教法及众生有很大利益,并赐予上师“龙多加参”这个法名。
【吾寿约至四十五岁时,加绒活佛巴玛桑波与,精进行者日协钦美等】
上师说他四十五岁才开始摄受弟子,第一次摄受的是加绒活佛巴玛桑波与精进行者日协钦美这两个弟子。
往昔上师在昌根寺时,有两位修行者求见昌根阿瑞。当时昌根阿瑞把这两个弟子送到上师身边并告诉他:“现在你可以为这些弟子传法了。”上师当时就是四十五岁的年纪,也是第一次为弟子传法。这两位修行者非常了不起,其中加绒活佛圆寂时,出现了很多瑞相。
270、(二十)极密无上阿底约嘎法 辨别决定现证自解等
【极密无上阿底约嘎法,辨别决定现证自解等】
前行破除心房=意识转为道用+智慧转为道用=意识转为道用(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智慧转为道用(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
四种辨别和决定=前三种辨别+决定
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粗直视调伏妄念
四空双运和缘起性空=细直视调伏妄念
何谓辨别决定?我们将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和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前三者称为意识转为道用,最后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是四种辨别,其中前三种辨别称之为辨别,第四种辨别称之为决定,这里讲解的现证和自解指的是后面的印证法等。
意识转为道用,即前行破除心房的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四种辨别——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先将前面意识转为道用的基础扎实,后面的辨别和决定就会水到渠成。因为后面所讲解的智慧转为道用是安住调伏妄念,完全不能掺杂于思维。比如我们现前的修行中还可以掺杂一些思维,明空不二还有一个受者,但安住调伏妄念中,清净感觉这种受者以后,才能开始智慧转为道用。因此,首先要扎实前面缘起性空的见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分为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是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而后面的四空双运和缘起性空是细直视调伏妄念。只要能赤裸见解,后面的安住调伏妄念就会轻松很多。
我们修上师瑜伽时,从认识智慧的角度而言,可能仅仅讲解一个寂止;从调伏烦恼的角度,可能主要讲解剖析调伏妄念。但随着这些基础见解逐步增上,后面就会传讲越来越深奥的密法。要记住,意识转为道用都称之为因法相乘的见解,智慧转为道用才是密法的见解。
因此,以上就是在讲解现证与自解,其中现证是印证见解,而自解则是讲解四大解脱——本来解脱、裸露解脱、自我解脱、显现解脱。
271、(二十一)师教置于梵顶故传讲
【师教置于梵顶故传讲。】
我在亚青寺见到很多居士都已经在不同的导师面前得到成熟口诀法,无论是前行破除心房的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还是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之四种辨别等,都已经轻松得到。
所以我们现前所得到的就是方便教授成熟口诀法前面的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以及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又分为两个阶段,称之为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要想获得这样的见解,需要好好去修。特别是要对细直视调伏妄念——缘起性空之见解有很好的认识,而不是先去抉择一个见解为“缘起性空”。只有真正在见解中赤裸缘起性空,再讲解后面的安住调伏妄念,智慧转为道用四种辨别,才会有很大的作用。若非如此,即便为你传讲,也无助于成办解脱。
行为学-教言宝藏28课1-11笔记
第二十八课:大佛子吉美多吉尊前-觅心法
272、(三) 上师瑜伽导修乃成熟口诀法
前两年我们在亚青寺讲过一部堪布昂琼的教言《胜乘狮吼妙音》,它就是成熟口诀法的全部。按照其中的次第,前行破除心房是整个修行之过程,而后期印证见解不需要回答,只是导师做印证而已。
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四个步骤=宁提派窍诀法的全部
四个步骤=前三者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智慧转为道用
上师瑜伽导修=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
意识转为道用=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
智慧转为道用=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安住调伏妄念
尤其按照宁提派的教授乃直接进入胜观,如决断心之根本的前面没有讲解寂止,但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是配同着龙萨派的教授,所以前面还有寂止,而龙萨派和宁提派的区别就在于修行是从寂止开始还是从胜观开始。寂止在宁提派中讲得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寂止,而是根据修行者的根机而定。如果修行者尚未具备寂止的条件,就不得不在前面讲解寂止;如果修行者已经有了很好的寂止基础,就可以直接从前行破除心房开始进入胜观。
我们现前的修行是先从寂止开始入手,因为前面若没有很好的寂止基础,即便修学后期深奥的法,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修上师瑜伽导修时,我们先从智慧的角度讲解寂止,逐渐开始印证胜观。
寂止=有相止+无相止。
273、(四) 初次修行禅定应先从有相定开始趋入
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要求,仅仅有相定可能就需要传讲几个月的时间,今天修不净观,明天修清净观,过两天还要观文字、观五方佛的标志以及各种佛像等等,内容非常繁多。但在我们目前的修法中,就以上师的皈依境作为所缘的对境,有时候也可以用念诵的心咒等作为所缘的对境,但后者讲得稍微少一点。上师瑜伽导修中所缘的对境,与我们平常修成熟口诀法完全没有什么区别,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寂止。由此可知,我们都是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达到无相定。
所谓“有相”,是指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这样一来,内心就非常容易安定。将修行分为观察修和安住修。观察修的时候,就是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和观想皈依境,而安住修时,才从有相定开始入手。
从见解的角度来说,要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达到无相定。无相定分为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两种,但怎样才能令自己的禅定清明而不迷惑呢?首先要时时提起正念。
274、(八) 决断心之根本
我们对不同阶段的烦恼用不同的方便予以对治,但基本都是先从剖析调伏妄念开始入手,待剖析调伏妄念修行到一定程度,也可以配同着《胜乘狮吼妙音》中所传讲的窍诀——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予以对治。
决断心之根本时,认清一切万法的根源为心。
要观修到什么时候?当你在平常的修行过程中,时时都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再执著于形象时,才说明你真正过了决断心之根本这关。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前面你口中所谓“心为根本”,也只是自己口里说说而已,对你而言只是一种文字般若。
275、(九) 寻觅心之过患
一旦有了我执,就会相对产生“他”,而“他”对我的好与坏,会令我产生贪嗔痴,贪嗔痴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也称之为三毒,三毒的根源就来自于我执,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观待“我”到底在哪里?以这样的方式对治我执及贪嗔痴烦恼,从而逐渐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内心随顺贪嗔痴烦恼飘动的次数便会越来越少。禅修期间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些观察修,这也属于剖析调伏妄念。修法不能过于教条。懂得禅修时配同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或观菩提心、出离心等内容非常重要。
寻觅心之过患要修到什么时候,就看看贪嗔痴烦恼、我执是否已经消尽。初次修行时,你可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但很容易将“虚幻”这个词作为口头禅,修行变成走一个过程。如果用“虚幻、空性”来掩盖一切,烦恼一如往昔,说明你还是与庸俗同道,这也充分说明了你在修寻觅心之过患时,只是走一个过程而已。所以我们需要切切实实去做,修行过程中,反复多修这些法,非常重要。
276、(十) 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
第三步是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我们将它分为觅境法和觅心法两种,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法都树立在觅心法中。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观修过程中,将心分为所观之心和能观之心,从这两个角度去寻找心的来住去,寻找心的本性。
当自己内心比较清净时,尽可能不要起心动念去搅乱禅定,在禅定中安住即可。起心动念有粗有细,如果起心动念比较细微,也不需要刻意搅乱,用持风调伏即可;但若妄念粗大,靠持风已经无法调伏,就需要运用我们所讲解的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予以调伏,即观察修。
觅心法,也就是粗直视调伏妄念、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就是在妄念开始粗大的时候,开始观“这个心从哪里来?从外境山河大地到内自身肉血骨,心到底从哪里来?”
277、(十一) 切莫令修法徒走过场
当你修行上师瑜伽一年以后,可以看《胜乘狮吼妙音》中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下的部分,但至于后面更深一点的法,还是暂时不要去看为妙,因为你的见解还没有跟上。当一切甚深法义成为一种理论,对你的见解增上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这时可以看看《前行备忘录》中般若品等内容,理解其中所讲解的观想方式,会令我们对觅心法有更广的认识。
行为学-教言宝藏28课12-19笔记
278、(十二) 心到底有还是没有
我们修觅心法的目的是令自己内心深处生起强烈的空性感受,而这种感受可以令我们在面对生活烦恼时,第一时间就认识到一切均为虚幻,内心不再随着烦恼而飘动。
如果说心有,但心又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若说没有,又不是一种单空。也就是说,心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若说有,就是外道教的常见;若说完全没有,犹如虚空般,又成为断见。我们佛教的见解居于常断当中,不堕两边,这就叫做出世间的法。
心既不能说有,又不能说无,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通常可能会用“非有非无”一词来描述,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若仅仅站在这样的立场之上,只能叫做了知见解,它是无法对治烦恼的。继续修行,观想到一定时候,在追问自己到底有还是没有的时候,就会落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当中。你不能承许它“有”,因为它没有实体;也不能安立为“无”,因为它还可以了了分明。这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就叫做了悟缘起性空之见解。
所谓缘起性空的见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不是起心动念去创造的禅定,而是见解本身的特点,本来就是空中有明、明中有空,两者本来一如。诚如《般若心经》所言:“色即是空性,空就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所谓没有丝毫之承许,是既没有说“有”,也没有说“无”,因为见解本身已经超越一切言语,而这就是缘起性空的特点。如大乘教法禅宗所讲解般“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指的就是超越言语之见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就是说,这样的见解已经不属于我们的思维范畴,不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当中。
279、(十三) 甚深见解有赖脚踏实地去修
实执靠观想断除,境执靠安住断除。也就是说,修行过程中需要有观想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断绝实执性的概念。而境执一切显现,需要靠安住断除。
扪心自问,你是否可以靠前面的观想断除自己的实执?比如现实生活中,由于修过觅心法,即便显现当中仍然有山河大地,但与往昔相比,已经知道一切万物的本性并非实有,就会如同看到天空中的彩虹一般,如同梦中知道一切皆为虚幻而做梦一般。如果断绝实执,就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境执的显现,要靠修行才能断绝。也就是说,断除境执,必须要靠禅定。我们通常讲解禅定时,会讲解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已经断除实执者,叫入定有相见。已经断除境执者,叫入定无相见,但它是一个逐渐趋入的过程。想要仅凭前面观想就能达到这一系列见解,恐怕也不现实,但配同着修止,就能成办以上功德。
280、(十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在
我们以上着重讲解的是觅心法也就是粗直视调伏妄念。而所谓细直视调伏妄念,也称之为缘起性空,对治烦恼的时间相对于粗直视调伏妄念更短暂,所以相对之间,我们可以称之为四大解脱中的裸露解脱。
至于安住的见解能达到哪一个地步,要根据自己的禅定来定夺。如果你的见解还没有达到无相定,仍旧需要配同着有相定而修。有些人觉得,有相定太低,自己还是要修无相定。一旦你有这样的想法,就永远达不到无相的见解,因为无相是修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举例来说,当你想修“无相”而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的时候,这个“平静状态”和“空性”就已成为你所缘的对境,实际上还是有相定。有相和无相不在于你的眼前是否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境,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专注着某一个相。如果专注于某个相,它就叫做有相定。因此禅定是从内心的角度树立的,而不是眼前能不能看见或看见什么样的境。
处于无相定的状态时,并不是说什么都看不见。无相定除了阿赖耶识五根遮止、看不见外境之外,一切都能看得见境。即便是前五根识,五根已经起作用,眼前也能看得见境。出世间禅定讲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样有境相。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眼前有境相,而将一切都称之为有相定。有相和无相不是根据眼前是否呈现境相来树立的,而是根据当时内心是否专注于某一个境之上,而树立有相和无相之间的差异。
要记住,妄念多,在调伏之中;妄念少,也是在调伏之中,一切都在调伏之中,就叫做修法。当你的修行不会随着妄念而飘动,无论是有念还是无念,一切都在对治之中,就叫做自在。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自在。
281、(十六)大佛子吉美多吉尊前 赐密咒莲师成熟灌顶 莲师化身扎杂楞巴尊 伏藏心髓授记及窍诀 殊胜成就化身作授记 堪钦晋美彭措之近前 授予阿底极密胜窍诀 浊世教及众生赐利乐 极密心滴教法付于吾 为利教众舍身亦精勤
【大佛子吉美多吉尊前,赐密咒莲师成熟灌顶,莲师化身扎杂楞巴尊,伏藏心髓授记及窍诀,殊胜成就化身作授记。】
扎杂楞巴即色拉阳智,是喇嘛仁波切的一位根本上师,也是莲花生大师意之化身,一位大伏藏师。正是这位伏藏师授记喇嘛仁波切为莲花生大师所摄受的二十五大弟子中的卓弥华益西的化身。以下提到的很多授记也是来自于色拉阳智。
【堪钦晋美彭措之近前,授予阿底极密胜窍诀,浊世教及众生赐利乐,极密心滴教法付于吾,为利教众舍身亦精勤。】
上师不仅在法王如意宝身边得受众多法要,也得到诸多授记。上师同时说,得到以上的这些法,目的是为了佛教和众生的利益,因此即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会精进行持。
282、(十七) 虽授然吾愚痴及恶行 闻思修行功德如晨星 信施亡财之力毁自心 阻碍解脱自罪自承受
【虽授然吾愚痴及恶行,闻思修行功德如晨星,信施亡财之力毁自心,阻碍解脱自罪自承受。】
283、(十八)如今已到死主阎罗前 猛烈之业异熟逼迫时 恶业痛苦极其难忍受 殊胜上师您等成就者 祈速清净吾之诸罪业
【如今已到死主阎罗前,猛烈之业异熟逼迫时,恶业痛苦极其难忍受,殊胜上师您等成就者,祈速清净吾之诸罪业。】
284、(十九)结语和课后嘱咐
【此乃殊胜具诸多功德之昌台和尚阿热敦请,二世无成之阿秋所著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