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4品妙行无住分+5品如理实见分

创建日期:2023-04-04

  民俗学-金刚经(涤)4品妙行无住分+5品如理实见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12-15(4-5品)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12“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12、1注

  12、1、1复次,须菩提:是记述者叙言,即佛继续向须菩提说。

  12、1、2菩萨于法:菩萨,是佛指诸弟子等;于法,即悲心慈性之法。

  12、1、3应无所住:虽发起慈悲喜舍心,而不住慈悲喜舍相。

  12、1、4行于布施:内舍贪、瞋、痴、爱、恼,外舍杀、盗、淫、怒、争,是为行于布施,亦无所住布施相。

  12、2解

  佛接连对须菩提说,汝等发心,行于布施,应无住布施相,是名真布施。

  布施有二:1财布施、2法布施;

  1财布施者,金银、国币、器具、衣服、饮食、药物等,以及功房地、妻子、儿女,甚至头目生命等,是为财布施;

  2法布施者,向人演说《金刚经》义,使诸有情信受奉持,入无生忍;布施中,法布施最甚。

  布施者,无住布施相,亦无功德相,是名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者。

  12“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2、3注

  12、3、1所谓:是所以。

  12、3、2不住色布施:不沾染色相,行于布施。

  12、3、3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沾染声、香、味、触、法相,行于布施;布施,救济也;法,意识分别也。

  12、4偈云

  不住色布施 ,布施无彼相,亦复无我相,仍无财法相,

  声香味触法,亦复亦如是,无着无污染,无住功德相,

  施与受施者,财物与法施,不住施与受,不住诸分别,

  行履顾爬类,举止护众生,有情与无情,普施一慈力,

  有人夺我财,或劫诸物类,当学须菩提,无诤最第一,

  甚至灭色身, 应学于世尊,忍辱大金仙,五百世作佛,

  犹如长河水,无浪流不息 ,布施亦如是,无住无修息,

  不住色布施,见色无住相,无污染分别,无我行布施,

  声香味触法,亦当如是施,无我无人相,无施无不施。

  12、5将玄奘法师译本中抽摘一节

  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诸有所住,则为非住;是故如来说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12、6偈解

  色与非色空非空,不住生死涅槃中,声香味触法如是,都无所住是正宗,

  无住布施功德相,生相布施生死中,都无所住住觉地,应生其心生慧心。

  12、7三字三句偈: 其名为:真空含妙有;复名为:非空非色义。

  不住色,眼常见,真实相;不住声,耳常闻,妙法音;

  不住香,鼻常嗅,戒定香;不住味,舌常知,真法味;

  不住触,身常觉,徧十方;不住法,意常识,三世佛。

  12、8复偈云

  舍东弃西行中道,中道亦是寄宿亭,如到彼岸登觉地,放手摇臂入禅那,

  东西本是客尘雾,中道如同渡河舟,在世出世本一体,两边中道皆非非,

  世间本是非非造,非非非极转非非。

  13“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3、1注

  13、1、1须菩提:佛召唤他,注意听之。

  13、1、2菩萨应如是布施:佛子应该这样布施。

  13、1、3不住于相:不能执著诸相、含著世情而布施。

  13、2解

  事:如来面对须菩提,呼名叫号,令他入神听。

  理:读者一时打开宝卷,面对真经,念到须菩提时,参心得即。

  13、3联句

  用慧眼观,回光反照,照明本觉,无二须菩提,

  得利耳根,自性常闻,闻遍法界,唯一如来音。

  13、4再解

  菩萨应如是布施,真佛子应按照上章如来说,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即是不住于相;布施时,不住一切相,不落一切阶级施,无惦念施,无回忆施,施无施相,亦无功德相,不求福报寿者相,不落入色、声、香、味、触、法相。

  如禅河清静之水,流而不住,亦无断竭;即清无杂念,静无妄想;亦如大圆宝镜,来而有影,去而无形。

  13、5佛呼菩提偈

  低声若雷唤菩提,觉者当前觉法音,谁是被呼菩提者,谁是听佛妙法声,

  口口声声唤自性,字字句句入真谛,我佛悲心虚空愿,当生智眼识菩提,

  无人无我无诸相,度尽一切诸有情,有生度尽无生相,不生不灭住世间,

  智者常观如如佛,慧眼常闻妙法音,六根六识随我转,大用无方在目前,

  倘若识心无识相,慧日常住空中明,智水慧山平如掌,九类众生一浮沤,

  万缘皆是真如地,群妖顶礼妙菩提,能识本来无一物,色与非色尽法身,

  刀山火海离垢地,十八狱中狱狱空,界界处处如如佛,邪魔外道拜观音,

  犹觉佛音犹在耳,谛听谛听微妙音,能识众生皆是佛,尽虚空界一法音。

  13“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13、6注

  13、6、1何以故:怎么讲。

  13、6、2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倘若行菩萨道之人,无执著心、无我相,行于布施。

  13、6、3其福德不可思量:若无相布施,其人福德果报,是无穷无尽亦无灭。

  13、7解

  何以故?是佛自问、自释意,即行菩萨道之人,布施不著布施相,亦不求福德、果报、寿命相,其人福德性,犹若虚空之量。

  13、8偈云

  舟移岸转地亦迁,住相善恶性三千,布施求福随心住,不出九类十二因,

  无相功德无穷竭,虚空无尽寿无穷,无中真我遍三世,大用无方无穷灭,

  见闻思识怪力深,七转八反九断决,无诤无我无识相,悟到证道第一施。

  14“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14、1注

  14、1、1须菩提:佛呼其名。

  14、1、2于意云何:汝意若何。

  14、1、3东方虚空,可思量否:佛向须菩提说,汝见东方虚空可能思量边际么?

  14、1、4不也:须菩提答,弗可思量。

  14、1、5世尊:须菩提连续称世尊,是敬意。

  14、1、6须菩提:佛续呼其名。

  14、1、7南西北方:佛复说,南方、西方、北方。

  14、1、8四维上下虚空:四维,即四周维,是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下虚空,上方与下方真空;连前东方,合计为十方虚空。

  14、1、9可思量否:佛说,汝见十方虚空,可能思量边际否。

  14、1、10弗也,须菩提答,不可思量。

  14、1、11世尊:须菩提复称世尊。

  14、1、12须菩提:佛连续呼名,是怜惜意。

  14、1、13菩萨无住相布施:行菩萨道者,倘能无住形相行于布施。

  14、1、14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其人福德亦如虚空之量,故名不可思量。

  14、1、15须菩提:如来连续呼名者,1爱惜心、2叮咛意。

  14、1、16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行菩萨道之人,应当听如来教导,其心如虚空之量,而行布施;行布施时,亦无布施相,是名真菩萨。

  14、2解

  14、2、1佛连续呼唤须菩提者,使彼谛听至理之义也;于意云何者,而使须菩提领会下文也;须菩提者,人人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行者,即是落实无我相;既无我相,其心即如虚空;既如虚空之心,其心即不可思量;不可思量者,无边无穷无尽也。

  佛向须菩提而呼其名者,以心传心、以印而授印也;须菩提连续答:弗也,是领会妙义也;续称世尊者,即佛心与我心一印而印之也。

  印者何哉?四方、四维、上下虚空,福德等量,纯一真心也;纯一真心者,无一切相,无污染心,无人、我之执也。

  14、2、2菩萨无住相布施者,慈心化为慈力也;如日大慈,普化一切,而无普化之想。布施者,外施普覆,内施无我,禀性圆成,而真我大用也。

  14、2、3福德不可思量者,在凡,明智慧见本来,得入悟证之道义;在圣,得其穷也;穷者,无生无灭也,其福德无福德相,心若虚空也。

  14、2、4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常住虚空也;常住虚空,非死木槁灰;而是大用无穷,常乐我净也;无生无灭者,无生诸妄、无灭真心,而光明无竭也。

  14、3偈云

  名扬海外无我份,利达全球无盼心,胭花队里无污染,六欲天中无住心,

  断情灭欲透三界,斩关落锁出牢门,无生住心心常住,无我相觉觉世间,

  连续呼唤续菩提,连续弗也称世尊,当知谁是须菩提,当知谁是应呼声。

  千钧重担当自负,莫推菩提与世尊,参透行透即见道,拍手哈哈笑杀人。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15“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5、1注

  15、1、1须菩提:佛呼他名。

  15、1、2于意云何:汝意若何。

  15、1、3可以身相见如来否:汝见我色身是如来耶。

  15、1、4弗也:非也。

  15、1、5世尊:敬词。

  15、1、6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将色身,当作如来真身。

  15、1、7何以故:反问,自释。

  15、1、8如来所说身相:如来所有色身形相。

  15、1、9即非身相:不可说是真相。怎么讲?

  15、1、10佛告须菩提:佛接着须菩提的说法,加以阐明。

  15、1、11凡所有相:肉眼所能见到的形相。

  15、1、12皆是虚妄:皆是无常、生灭相。

  15、1、13若见诸相非相:若见一切诸相没有识别心。

  15、1、14即见如来:即时见到本觉慧命佛。

  15、2解

  15、2、1佛唤须菩提,是唤醒、唤起义。

  15、2、2于意云何,是问须菩提领会如何。

  15、2、3可以身相见如来否?是试问,使须菩提答复其义。

  15、2、4弗也,是须菩提略答正义。

  15、2、5世尊,是心中尊敬言之于口。

  15、2、6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是须菩提含义,含义者何?即皮、肉、筋、骨、血四大假和合,一切诸色相不可作如来。

  15、2、7何以故,是须菩提反问义;既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须菩提已悟至此,为何又迷也?非也,为恐后学难明其义,故依冀如来阐明其要。

  15、2、8佛告须菩提,是佛对须菩提解答问义。

  15、2、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世间上一切诸相,如色、声、香、味、触、意、识,甚至一言半句、一字一笔,以即演如来法,皆是有相;凡是有相,皆有生灭,故名虚妄;虚而不真、妄而不实,故名虚妄;见相,著相,即是虚妄。

  15、2、10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倘若见到诸色、声相,无染住心,无执著心,无贪无瞋,心若虚空,如如不动,一刹那间,即见法身佛。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3品大乘正宗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