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2-13

  NO.9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五、功德品=己一、修行功德+己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庚一、稀有功德(371)+庚二、非稀有(372)+庚三、平等心(373)+庚四、饶益(374-376)+庚五、报恩+庚六、希求+庚七、不唐捐+庚八、真实行+庚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庚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庚十一、调伏+庚十二、授记+庚十三、决定+庚十四、无疑所为+庚十五、恒常所为+庚十六、首要所为+庚十七、说法安立

  庚四、饶益=辛一、以六度饶益(375)+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376)

  37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四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第一、如母之喻:

  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

  令生圣者地,令善得增长。

  尽防造罪恶,令听闻纯熟,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母。

  第二、如父之喻:

  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

  教增戒学等,修行解脱故。

  祈请正等觉,断除彼等障,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父。

  第三、如亲之喻:

  于诸不应说,众前能保密,

  谴责破学处,赞叹圆满者。

  能施授教言,救护离恶魔,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亲。

  第四、如友之喻:

  于诸染净法,自慧不迷乱,

  世间出世间,圆满尽能授。

  无厌无退转,恒常欲利乐,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友。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96-111       2018年04月13日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继续讲《经庄严论》,已经讲了九十多节课,后面也不算特别多。很多道友一直在很认真地听课,这非常好。每次听课的时候,大家不要觉得有压力,或者痛苦、伤心。因为对每个人来讲,人身非常难得,遇到大乘佛教非常难得。

  我每次讲课都有一些压力,我的压力不是因为心不堪忍、烦恼、不想讲课,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事情比较多,有点忙。如果没有好好备课,就对大家不负责任,这不太好,有这种担心。不管怎么样,我一直在努力。前面讲了那么多堂课,基本上问题不是很大的。

  你们听课的时候,应该用发自内心的欢喜心来听受。遇到大乘佛教,确实不容易。哪怕是听一个偈颂、一节课、一品,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听课的人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对于不承认前世后世的人来讲,可能没什么感受,无所谓的,只是听听而已。而大多数人应该知道,听大乘佛教课的利益、闻法的功德。把每次听课,都当做享受。

  在人生当中,从长远来看,闻思修行佛法,对自己是最有利的,能给来世、乃至生生世世,创造很美好的因缘;而即生做的其他事情,可能会给下一世创造特别大的危险、恐惧。有志之士对自己的未来,对众生的未来,不会不思维的。思维的时候,就知道,每天选择闻思修,应该是有意义的。

  我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不放弃,一直努力着,原因就是这样的。在人生当中,可以做很多事情,有很多选择,为什么非要讲经说法?非要让大家闻思修行?

  上师如意宝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以他的发愿力来到这个世界,转了一段时间的法轮,又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亲见过他,得过他的法,而有些人没有这种因缘。我以前建议过,通过光盘中上师的金刚语,也能与他老人家结上缘。

  通过光盘上的灌顶,能不能代表真正接到灌顶、传承呢?可能不行的。但是获得加持,应该是可以的。只要有信心,依靠这种因缘,自己的相续能够获得加持。

  我以前也提过,法王没有见过第二世敦珠法王。我们去美国的时候,在扎西持林的道场,当时刚好有敦珠法王观音菩萨灌顶的光盘,法王叫我们一起接受灌顶。从加持方面讲,这样是可以得到加持的。

  如果对闻思大乘佛教有欢喜心,大家听课就不会有压力,课前念诵也不会有压力,会觉得时间都不够。如果没有欢喜心,什么事情都会觉得很辛苦。

  今天继续讲《功德品》,前面讲了用六度来饶益众生,现在讲饶益众生的比喻,如母亲、父亲、亲人、朋友、仆人、轨范师、亲教师,总共有七个比喻。

  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第一、如母之喻:

  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

  令生圣者地,令善得增长。

  尽防造罪恶,令听闻纯熟,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母。

  第一个用母亲来比喻饶益有情,每一个比喻,有五种法。以母亲的五种特点,比喻大乘菩萨的五种特点。

  “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第一个如母怀子。

  世间当中的母亲,自从怀孕之后,到孩子降生为止,期间是不会轻易舍弃的,一直念念不忘,一直用心摄受、用身体摄受。在很多引导文当中,母亲怀子的怜悯心,写得很清楚,母亲有这样的发心。

  同样的道理,佛子菩萨恒常对任何众生都没有差别,都有慈悲心,用平等的意乐摄持众生。自从他发了菩提心之后,他把亲戚也好,朋友也好,怨敌也好,所有众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慈爱地摄受。菩萨尽轮回际之间能摄受众生,永不舍弃,相当于母亲怀子一样,用这个比喻来说明。

  “令生圣者地”,第二个如母产子。

  母亲怀孕期满生出孩子,让孩子从黑暗当中来到光明的世界,非常慈爱地关心他。

  同样的道理,菩萨摄受众生,逐渐给他传授佛法,把他安置于大乘或者小乘的见道一直到无学地之间。见道的前面,是资粮道和加行道。

  小乘的见道至无学地之间,是从预流果开始,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之间,阿罗汉算是他们的无学地。菩萨把众生安置于这样的圣地,所谓的圣地,指的是从预流果到阿罗汉之间的果位。

  大乘的见道至无学地之间,是从一地,一直到十地、十地末位的佛地之间,菩萨也会把众生安置于这样的圣地。

  菩萨不会轻易放弃众生,一定会把众生安置于圣道圣地。圣者的地,圣者就是断除了相续当中的烦恼、见道的障碍,这样的圣者境界,叫圣地。菩萨令有情生起圣者地,相当于是母亲遣除了所有障碍,让孩子顺利出生,见到世界、见到光明。原因是这样的,这是第二个以母产子的比喻来讲的。

  “令善得增长”,第三个如母养子。

  世间的母亲,将孩子生下之后,想尽一切办法给他喂乳汁、沐浴、按摩。无微不至地关爱他,养育他逐渐逐渐长大。孩子降生之后,母亲基本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上面。

  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母亲,唯一的事情就是抚养孩子。以前的藏地,基本上没有这个条件,我的母亲要背着我和我的弟弟妹妹,去放牛,去干活,每天都是这样。我转坛城,看到有些母亲背着孩子的时候,经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不管母亲有没有文化,都特别爱自己的孩子,抚养自己的孩子。

  菩萨也是一样的,让众生的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全部得以增长,就像母亲养育孩子一步一步慢慢长大一样。菩萨给众生讲世间凡夫地的六波罗蜜多善法、出世间圣者的六波罗蜜多善法,让这些善法一直增长、进步,一直这样下去,这是第三个。

  “尽防造罪恶”,第四个如母护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以赴保护孩子,让他避开猛兽、悬崖、险地、地水火风的种种危害和灾难,让他不要遇到一丝一毫的违缘。

  同样的,菩萨让众生不要造恶业而堕入地狱、旁生、饿鬼,因为三恶趣是非常危险的。菩萨令众生防护三恶趣等苦及苦因而防守积恶业的一切罪恶,和母亲护子是一模一样的,这是第四个。

  “令听闻纯熟”,第五个如母教子。

  母亲养孩子的过程当中,不会不关心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开始教他文字、名词、句子,长大之后,教他各种技术、各种知识,让他一一学习。

  现在很多母亲只会生孩子,不会养孩子,基本上不管。条件好一点的,请个保姆,把孩子交给保姆带。好多孩子对母亲的爱,没有很多印象,“我听说,我母亲就是她”,这种情况可能是极少数。

  不管怎么样,母亲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

  同样的道理,众生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听闻佛法,在自相续当中,慢慢熟练、纯熟这些法。菩萨非常关心众生的解脱,让众生闻思修行。菩萨为众生说法而使他们听闻谙熟,就像母亲关心孩子的教育一模一样。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母”,这以上有五种比喻,说明佛子犹如众生之母。

  这些比喻,每个人都可以分析的。母亲从怀孕到孩子成长,一直关心着孩子。同样的,菩萨也很关心众生。

  一说菩萨的话,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我们好象感觉不到。但我们依止过的善知识,他们都是佛子,他们就是菩萨,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活生生的佛,活佛。藏传佛教里面为什么叫活佛?就是活生生的佛。

  有些论典当中也讲,善知识如母,有这样的说法。善知识 ,一方面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另一方面是最近的佛陀、最近的菩萨,他们一直非常关心众生。

  《大方等大集经》当中讲了,“为诸众生故,能忍一切苦,视于诸众生,如母念一子”,为了一切众生,愿意忍受一切困难,对一切众生,就像母亲关心独子一样的。

  佛经里面经常说独子,可能有了很多孩子,就不会很关心了。以前一段时间,是独子政策,现在政策开放了。

  全世界的很多国家,老龄化非常严重。现在的人,不愿意承担家庭压力。我那天开玩笑说,很多人虽然不是出家人,但是他们想过出家人的生活,对家庭,对社会,不是很关心的。

  西方非常自由,欧美那些国家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跟亚洲很多地方是不同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难民进入欧洲,他们的生育率特别高,很多专家认为,将来欧洲本地人会逐渐逐渐变成少数民族。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对所有的众生,就像母亲关注自己唯一的孩子一样。

  “今天的课,跟文殊菩萨有关系,跟观音菩萨有关系,或者跟某个上师有关系,跟我不一定有关系”,千万不要这么想。每个人每天都应该这样想,(师唱诵藏语)“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这是皈依;(师唱诵藏语)“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以前三世如来怎么发心,我也这样发心。

  三世如来真的是把众生观作自己的孩子,就像母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的发心是怎么样的?用这些比喻,可以衡量自己。

  师念藏语传承。

  第二、如父之喻:

  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

  教增戒学等,修行解脱故。

  祈请正等觉,断除彼等障,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父。

  这个颂词也是用五个方面讲的,菩萨跟父亲一样的。

  现在很多人对上师也是称“爸爸”“妈妈”的,所以把菩萨也可以叫做“爸爸”“妈妈”, “father”“mother”。(众笑)

  “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第一个如同父亲由种子生子。

  世间的父亲,在刚开始的时候,播下生育的种子。如果没有种子,孩子是不会出生的。孩子无缘无故来到世界上,像无因产生一样,没有这样的。

  菩萨恒时让众生对三宝生起信心,信心相当于是种子一样。如果没有信心,就没办法修学三乘;而如果没有遇到上师,可能没办法对佛法产生信心。

  我经常想,如果没有遇到年轻时依止过的那些上师,我现在可能只有藏族传统性的不稳固的信心。没有遇到上师的话,坚固的信心是绝对没有的。

  菩萨让众生相续当中产生像种子一般的信心,它是一切善法的种子,信心很重要。

  《华严经》当中讲的,“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表面上看来,信心是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信为道源功德之母,信能生长菩提的树,殊胜的智慧、遍知的佛果,全部都依靠信心而产生。

  有上等信心的人,获得上等的功德和智慧;有中等信心的人,获得中等的功德和智慧;有下等信心的人,获得下等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一点信心都没有,所有的悉地和加持,都得不到的。

  有些人是俱生的信心,前世善根特别深厚的人,自然有信心;有些人是后来的、后天的,由上师或者菩萨带来的信心。

  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能令他们对三宝生起信心,这是获得三乘之身体的因。如同孩子最开始的因缘,如果没有父亲的种子,就没办法来这个世界,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

  “教增戒学等”,第二个如同父亲教子。

  世间的父亲,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视。孩子降生到世间之后,父亲会按照自己的种姓,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种姓,教孩子学医术、技术、工巧等知识。现在大多数的世间,没有种姓,当孩子稍微长大,就让他学习。父亲一般管比较大的事情,给孩子选好一点学校,找好一点的老师,后面细致的事情,不会管的。

  菩萨也是这样的,想一切办法,让众生增上戒学、定学、慧学。很多善知识都特别关心,众生的戒律是怎么样的,禅定是怎么样的,智慧是怎么样的,并不是特别关心吃的怎么样,喝的怎么样,穿的怎么样,住的怎么样。当然这些方面也要关心,但最重要的是教导众生增上戒定慧三学,就像父亲教孩子一样,这是第二个。

  我讲得是不是太啰嗦了?我还是讲详细一点,以后这样讲的人有没有?不知道。

  “修行解脱故”,第三个如同父亲使儿子享乐。

  世间的父亲,在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给他买房子,买车子,选一个比较好一点的、能配得上自己家族的妻子,让他结婚,成家立业,享受快乐,这是父亲的基本责任。

  菩萨也是这样,光是让众生入三学,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众生好好修行,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佛法的妙乐、解脱的快乐,就像父亲使儿子娶妻获得享受一样。菩萨非常像父亲,这是第三个原因。

  “祈请正等觉”,第四个如同父亲为儿子委托。

  世间的父亲,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权利、财产,会选择特别好的、可靠的、有经验的、有智慧的朋友,“我不在的话,你一定要关照我的孩子”;告诉孩子,“以后你有什么事情,一定要找我的老朋友帮助你,他是一个领导,他是一个企业家”。父亲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其他人来关心。

  菩萨们也是这样的,因为众生在轮回当中,无依无靠,很可怜的。菩萨就祈请佛,长久住世、常转法轮。通过佛的威力和菩萨的威力,让众生有依靠,恒时被关注。菩萨为了众生,祈请佛陀转法轮和不涅槃,众生就有被关心的机会,就像父亲为利儿子,委托君主与友伴。

  “断除彼等障”,第五个如同父亲解除儿子债务。

  世间的父亲,想尽一切办法,还清孩子的债务,让孩子过无忧无虑的很好的生活。只要有能力,一定会为孩子还清债务,遣除孩子人生当中的所有障碍。

  菩萨也是同样的,无始以来,众生相续当中具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特别多,相当于欠的债务。菩萨想一切办法,断除众生相续当中的这些障碍,这方面也非常像慈父解除儿子的债务。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父”,由以上这五种比喻,佛子可以称为众生之父。一般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对孩子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关心。一定要想到,自己依止过的上师,真的与父亲没有什么差别。

  世间父亲的爱是片面的,而菩萨对众生的爱是全方位的、全面的,没有任何条件的。《华严经》[注1]当中讲,善知识“如慈父,广大利益故”。

上一篇:NO.9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