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2课11-20

创建日期:2022-06-28

  行为学-教言宝藏12课11-20

  (十一) 今世所得暇满身 再再获得极为难

  【今世所得暇满身,再再获得极为难。

  很多刚入门的弟子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导师一直要在前行中讲解暇满人身?无论是否具备暇满人身,好好修法就可以了,强调暇满人身有什么意义吗?要记住,修法当然非常好,但想一生成办解脱,必须具备暇满人身等一系列条件。没有这样的因,决定不会呈现解脱之果。汉地有句话叫“种瓜得瓜”,如果埋入土中的不是瓜的种子,而是一块石头或白菜的种子,最后绝不会长出瓜的果实。因果不会颠倒,播下什么种子,才会长出什么果实。

  我们时时都在讲解,暇满人身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不仅早上起来要数数自己是否具备暇满人身,中间也要反观自己是否具备暇满人身。一旦失去暇满人身,今生就没有成办解脱的机会了。即便从事一些善行可以播下成佛的种子,但即生成办解脱则了不可得,暇满人身的重要性也正在此上。

  按照密宗方便教授,外相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也圆满十八种珍宝人身,也叫暇满人身(八闲暇和十圆满身)。有些人觉得十八种数量太多,难以记忆,那你可以简单记住三点:圆满得到一位导师的摄受、五根圆满、具信心和出离心。但这样的条件,并非人人具备。

  往昔我们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和难得之喻,说明这样的人身有多么稀有难得。今生对佛法生起信心,并且具备圆满的修学条件,并非自己随意为之就能感得如此结果,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善因。好比天空中随风飘动的羽毛,不是它想停顿在何处就可以停留在哪里,羽毛自己无法做主,而要观待风把它吹到哪里,哪里才是它的落脚处。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今天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因。

  从难得之因而言,想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持戒。从三皈依戒直到小乘别解脱戒(如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大乘菩萨戒、密法三味耶戒,前世不但已经受过,并且能清净守持。若持戒不清净,今生绝不会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第二个因素是修行六度波罗蜜。从布施到般若之间,前世都已行持,今生才能具备珍宝人身这个条件。第三、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

  正是由于前世具备这样的因,今生才能得到这样的果,由此可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今天开始就要加以珍惜,以这样的人身去创造更好的境界——今生解脱。我们今天所得到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宿世多少劫中从善而获得这一次果,未来是否能再次获得,就观待今生是否具备以上所讲解的三个因。如经中曰:“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现前是否在从事这些因,若没有,未来想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非常困难。

  十八种珍宝人身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身完全是两个概念。通常凡夫人的人身叫无利益之身、无意义之身。即便只从事了一件善法,尤其对境很严厉的话,也可以投生人间,获得人身,但他们并不具备暇满人身的条件。因此,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暇满人身。

  从数量的角度来说,六道之中,三恶趣的数字根本无法与三善道对比。即便单纯观待人道众生的数量,信仰佛教者也如白昼的星星一般稀少,其中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者更是少之又少。这也说明,前世种这种善因的人少,后世感得这样善果的人也非常稀少。今天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应该加以珍惜,再不能让它在手中空耗,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

  要记住,今生我们所得到的暇满人身非常稀有难得,以后想再次获得极为艰难。在现在已经得到暇满人身的情况下,要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必须要精进修法。

  (十二) 此生寿命极短促一

  【此生寿命极短促

  今生我们已经获得了稀有难得的珍宝人身,就应该精进修法,因为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今天在世上,但明天、后天是否还在世上,谁也不知道。

  有时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内心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导师都在如此讲解,但今天我不一样还活着吗?”是的,今天你可能在世上,但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世上呆多长的时间?如果你想要一个准确结论,我想五十年内,我们都不在世上了,这是特定的事。即便当时你有几千、几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离开。

  也许五十年后,下一代人讲述历史时会提到,往昔有这么一个人,长相脾气如何等等,但现在已经埋在某个地方了。农村可能是土葬。城里人,不到三天就会被火化,成为一堆骨灰。所以五十年后,我们都只剩下骨灰一把,黄土一抔,是特定的事。

  虽然世间人会说,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有死,谁都会有这一天。我想,当你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时,说出这句话可能非常轻松,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你身边,恐怕你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一切,而是内心充满痛苦,没有丝毫快乐。虽然口中如同圣者讲解生死道理一般,说得非常轻松,但真正面对无常时,人人都很脆弱。

  藏地全民族信仰佛教,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会第一时间邀请活佛做超度。往昔我在藏地时,也被请去做超度。当我到达这户人家时,看见亡者身上盖着几米长的白布,横陈在我面前,当时内心的感受,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我想,这个人作为一家之主,为了自己的家庭、事业,付出了一生,今天又得到了什么?也许他们家以前家徒四壁,现在不仅添置了家具,还有锦衣美食,门口牛羊也为数不少,但今天他离开世间的时候,又得到了什么?难道奋斗一生,就是为了得到几尺白布吗?但这几尺布也只能使用两三天的时间,接下去无论土葬、火葬,白布也会被收走,他还剩下什么?

  所以,很多人口中轻描淡写地说:“生活规律本来如此,前人做事、死亡,后人接着干。”是的,这些话说起来很轻松,一旦真正面对的时候,恐怕难以做到如此坦然。我们现前遇到别人家里有人去世时,心里会想,不用太痛苦,生死规律本来如此。可是一旦轮到自己面对时,恐怕什么规律都不是规律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多看一些关于无常方面的教言。这样一来,你内心中对修法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大。因为你已经知道,抽出更多时间去修法,才是最重要的。

  (十三) 此身寿命极短促二

  出家人已经抛下一切世间包袱,专心修行。但作为在家居士,即便有这样的心愿,却还有需要担负的家庭责任,很难做到放下一切,一心修行。乌龟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但人几天不吃饭就受不了,因此担起家庭责任也是责无旁贷。可是如果把一生精力都花在这个上面,就太不值得了。

  如果我们今天无论付出多少,未来都可以永远享用它的果实,那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信仰。但实际却并非如此。我们现在付出的一切,可能还来不及享受分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这就太冤了。如果如同顺世外道的观念,认为死后什么都不存在,也可以,可事实并非如此。也有些人认为,晚上睡觉时,内心完全处于另一个精神世界,从物质上分析是因为大脑细胞的作用等原因造成的。但如果是这样的因缘和合,物质中怎么会有精神存在?这点是讲不通的。因此,种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如果现在还是一直把身心投入到世间琐事上,一旦无常降临,内心将非常痛苦。

  往昔我在亚青寺讲法时,每次讲到无常,就看到底下有一个老出家人一边看着一张纸一边伤心落泪。第一次我想,可能是她看到一些动感情的事,但后来发现次次如此。我也很好奇她究竟在看什么。这位老觉姆把这张纸递给我说,她的儿子多年前患了绝症,这是他儿子留给她的临终绝笔:“我多么希望我还能继续活在世上,陪着母亲一起走过一生。”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有多么眷恋与不舍,内心有多么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当我看到这几句话时,内心也非常酸楚。虽然我不认识她儿子,但我作为一个陌生人,心中都如此难受,更何况他日日落泪的母亲。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如此。如果不精进修法,临终时是否还有时间说完话再走,完全由老天爷说了算。即便有说话的机会,口中也决定不会坦然地说出“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这句话。这时,生死已经不再是规律。尤其听到亲人在边上议论自己已经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没什么必要继续呆在医院里时,内心可能非常着急:“这个医院不行,快把我拉到另外一家医院看看。”因为死亡面前,人人都很脆弱。“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这句话,真的只是口里说说而已,现实当中做不到坦然面对。

  往昔昌根阿瑞离开昌根寺到桑耶青浦去闭关的路上,遇到一个瑜伽士。他常把“一切都是空性的,没有一个造业者”这句话挂在嘴边。每当被当地人请去杀牛、杀羊、杀猪时就说:“没有一个被杀者,也没有一个杀害者,一切都是空性。”当地人都觉得,瑜伽士能在空性中度化众生,与这些众生真有缘分,因此对他的信心非常大,他也一直这样欺骗着信众。后来瑜珈士患了绝症,医生过来看了一下说:“从多方面来看,你可能活不了几天了。不过没关系,你的见解如此高,一切都在空性之中,相信您不会有丝毫恐惧。”这位瑜伽士却吓得魂不附体,只好说:“这可怎么办呢?以前都是为了得到信财而做的欺骗,我哪有什么空性的境界?现在我必须要赶紧忏悔一切罪业,该怎么做?”有一个人说可能念诵《无垢忏悔续》最好。当有人找到这本经书放在他面前时,由于病情严重以及内心恐惧,他已经断气了。

  我相信,生前说句漂亮话并不难,但是面对死亡,内心依然很脆弱,这就是凡夫人的本性。我们不能再随顺习气飘动,现在就要时时忆念无常,好好修行。我们还能在这个世上呆多久,谁也不知道。今生能否获得解脱,就取决于对无常观的认识,因此,时时都要想到无常。

  (十四) 如法行持噶真切一

  【如法行持噶真切。

  虽然这本教言文字稀少,但仅凭一两句话,就希望自己对法的理解能到达很高的地步,恐怕并不现实。因此,平常可以多阅读一些共同前行方面的教言。比如龙钦派的前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和龙萨派的前行《圣者言教》。这也是我们亚青寺的两个主要传承,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我们传承祖师的教言。当然,其他传承中也有相关的一些教言,能够多多阅读,广泛理解也非常好。

  上师这里说,如果能如理如法去行持,则非常感谢。从导师为我们传讲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感谢导师,但这里却相反,导师向我们说“谢谢”。这就充分地说明,导师真正的使命就是令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每当一位众生接纳导师的教言时,对导师来说,就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如今通迅越来越发达,我们想学一些咒语、念诵一些经文等等,只要上网下载就可以了。但也有一种说法,这个法是某位导师放在网上的,如果没有得到这位导师的开许,自己不能随意下载念诵,否则会有盗法之罪。很多人因此都很疑惑:“咒语到底能不能念诵,法本能不能下载?”

  我们从导师的这句教言就能知道,把一切教言赐予众生,令其修行而成办解脱,是导师的使命。如果不需要依靠导师,仅凭弟子本身的宿世善业,就可以下载念诵,去成办解脱,对导师来说,正是求之不得。因为上师说:“如法修行噶真切”——你这么去做,太感谢你了,而不是说“你会有盗法之罪”。

  (十五) 如法行持噶真切二

  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法本上写“未得灌顶不得翻阅”或“未经上师开许不得翻阅”等警示语句。这与前面讲解只要有信心就能翻阅,区别在何处?

  要知道,法有共同和不共同两种。在面对共同法时,当你对法生起信心的这一瞬间,诸佛菩萨已经赐予你传承。所以,你应该尽量去做。但面对不共同法时,由于未必符合你的根机,所以还是暂时别去看,因为即便看了也没什么意义,对你起不了什么作用。

  导师作为过来人,有修行经验,知道弟子现前是否适合阅读某些密法法本。当导师觉得你适合的时候,无论你是哪一位导师的弟子,在佛法上都没有丝毫区别,因为你的内心已经证明你可以阅读法本。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见地,导师就会告诉你,由于现前你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暂时不要去阅读这个法本,它对你成办解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中的第七条誓言:“非器非熟庸俗前,若传密法违七条。”如果在内心没有成熟、不具备条件的人面前传讲密法,或擅自阅读密法书籍,都会违犯第七条根本誓言。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成为一种过失。

  往昔亚青寺有两位弟子,他们从小就一起依止导师,一起在幽静山林中闭关。有一次他们一起在堪布昂琼的弟子——喇嘛门色面前得到印证。其中一个弟子的见解,虽然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但导师提前给他做了印证。这位弟子是非常聪明的人,记忆力很好,虽然当时没有MP3、MP4、录音机等设备,但导师只讲解了一遍,他就全部记住了。从那天开始,两人又回到幽静山林中闭关两年。但这个修行者虽然时时按照导师当时印证的词句做修行,见解却没有丝毫进展。后来遇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就请问:“为何当时已经得到印证,自己遵照这样的词句修了两年,见解没有丝毫进展?”上师告诉他:“第一,你初次在导师面前得到印证时,本不具备这样的禅定。第二,你在修行过程中,由于自己没有这样的见解,仅凭词句掩盖自己的修行,这种自创已变成伺察意之见解,永远无法增上见解。”

  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法很高,自己根机太低的话,仅仅拿着一本书去修学,永远不会有好结果。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说:“无论你通达多少共同不共同的理论,在实际修法过程中,还是需要上师为你亲传窍诀,针对你的根机而传讲。”

  要记住,我们说密法,未经允许不得翻阅,并不是里面有见不得人的事情,才不让你去看,而是由于你的见地乃至智慧不够的原因,即便看了这本书,对你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比如世间课本虽然没有注明“未得老师开许不得翻阅”等词句,但平常我们却是在如此做。幼儿园老师绝不会拿着中学的教材去教小朋友,因为小孩子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读得懂高阶的教材?因此,即便没有写上这些警示语句,小朋友也不会去读。即便去读,也只是走个过程,翻几页书而已。现前也有很多人,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最终只能买个大学文凭,但这都是吓唬别人的,对于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因此,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在心。

  (十六)如法行持噶真切三

  从共同的角度而言,无论平常阅读什么教言,永远不会有“盗法”罪。如果某位导师认为你未经允许就阅读他翻译的教言,已经犯下“盗法”罪,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原著的内容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他只是将语系做了更改,比如将藏文翻译成汉文等,原作者却并不是他。将法变成自己私人财产,才是真正的盗法者。具德导师当然不会这么做。因为对导师来说,弟子们能学习共同法,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将教法赐予弟子,令弟子们精进修法,成办解脱,本就是导师的责任和使命。

  往昔华智仁波切身边有三位弟子要暂时回到自己的家乡。临行前华智仁波切对他们说:“虽然你们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但这次回去也不要仅仅与家人团聚,还要从事一些与正法有关的事。我希望你们每人在一年的时间里,讲十三遍《入菩萨行论》,这是我给你们的任务,必须要完成。明年的今天,当你们圆满这个任务回来,我就在此地为你们接风洗尘。”

  大弟子本身就有活佛头衔,在家乡也很有名望,又是华智仁波切的弟子。因此,不需四处摄受弟子,信众都跑到他的面前听法,很轻松就讲完了十三遍《入菩萨行论》。第二位弟子,虽然没有大弟子这么声名显赫,也稍有名气,同样在一年时间中,断断续续讲完了十三遍。

  第三位弟子,在没有依止华智仁波切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在家弟子。与恭敬出家人相比,高原地方对在家人不是很容易产生信心。虽然他在华智仁波切身边学到了很深的法,见解也很高,但由于没有头衔,刚回到家乡时,别人听说他从华智仁波切身边回来就来问候几句,时间一长就门可罗雀。由于没有得到大家的尊敬,虽然他很想讲法,但一想到无处可讲,也无人过来求法,就一筹莫展,一年之内一遍也没有讲成。

  第二年,华智仁波切在前一年分别的地方等待他们的归来。一见面就说:“我在此处为你们接风洗尘,去年你们答应我的任务是否完成?”大徒弟和二徒弟都回答说完成了,华智仁波切非常高兴,赞叹他们是了不起的弟子。轮到三徒弟时,他对华智仁波切说,自他回家以后,没有一个人过来求法,纵有讲法之心,也无可奈何。因此别说一遍,连一句话都没有讲过。华智仁波切听了以后非常气愤:“你为什么不亲自到信众面前说,你在华智仁波切面前求了多年法,现前对《入菩萨行论》已经有所了知,请他能否在你面前听一下法?难道你也希望像释迦牟尼佛一般,三次祈请才传讲佛法吗?你应该亲自请求他人来听法,这才是一个修行者的菩萨行。”

  由此可知,一个真正的导师将赐予信众一切教法视为自己的使命。以后听到类似“盗法”的言论,不需要有一点点介怀,本来就没有这个过失。

  无论我们是否修行,导师利益都无有增减。因为导师本就是佛。我们制造业障,导师的利益不会损失一分;我们从事善法,导师的功德也不会多得一分。但导师的使命就是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如地藏王菩萨的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此上师在此处讲解“如法行持噶真切”就是告诉所有弟子,若弟子能如理如法修行,他是非常感激的。

  (十七) 此生名利及恭敬 断然一切作抛弃

  【此生名利及恭敬,断然一切作抛弃。

  无论此生以怎样的方式得到名利和他人的恭敬,都应该断然抛弃。从成办解脱的角度来说,这些没有丝毫之利益。

  我们讲解三种发心时说过,恶念发心分为两种: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其中善愿之发心就是指追求世间八法。比如今天你独自一人进佛堂,开始行持诵经持咒以及禅修等善法,但最前面的发心是希望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广大,福报越来越增上。又比如很多人到高原或幽静山林中闭关,一进山洞首先想到的是:“现在能不能静心修行先搁置一旁,无论怎样也要坚持一两个月,这样自己的名声才会越来越大,福报也越来越增长。”如果带着世间八法的心去行持善法,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因此,必须断除恶念发心。

  现前很多寺院也开始以世间八法作为行善的目标,而很多对佛法不了解的人,反而觉得这样很好。比如某个地方要建很多塔,建完以后就在塔边立个碑,写上某某居士捐赠多少修塔,并祝愿这位居士心想事成等。如果是这位居士自愿要写,我想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善人,这件善事是他做的。但从真正功德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没有丝毫意义,因为他的发心已经掺杂世间八法。但类似这样的显现,各地都非常非常多。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目的仅仅是追求世间八法,我们有许多方法让自己出人头地,为什么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为了修学佛法,我们付出的代价已经很大了,如果最终仅仅是为了得到名利而付出一切,和为了吃穿付出一生是一样的,这又有什么意义?

  昌根阿瑞离开昌根寺到桑耶寺闭关的路上,遇到过一位格西,据说马上要成为大格西了。黄教的格西是非常高的称号,何况是大格西。但在上座典礼之前,他患了绝症。临终前,他告诉身边所有的弟子,如果过两天有人问是谁圆寂了,要告诉他们是大格西某某某圆寂了,并且墓碑上也要注明是“大格西某某某”。但对一个已经去世的人而言,别说大格西,即便称为大大大格西,又有什么意义?

  名利真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应该要做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事,默默行持善法。比如我们周围早上、半夜起来修法的人不少,没有谁会在修法前,打开门窗,吹个喇叭,告诉大家他要开始打坐修法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善,因为它不掺杂世间八法。

  掺杂世间八法对凡夫来说,非常容易。因此,在修法结束,没有呈现世间八法之前,要及时回向。只要三殊胜功德圆满,即便下一刻就产生世间八法的心念,前面的善法也已经成为出世间功德。当然,内心一旦出现这样的发心,就要尽可能舍弃。这里也要记住,对初入佛门的信众而言,需要有过渡的台阶。但台阶永远不是善,因为发心不清净。

  往昔有个汉地的出家人,在亚青寺修学多年。但回到汉地以后内心很不平衡,觉得自己的福报没有一点点增上。虽然他已经依止无上窍诀大圆满法修学多年,但只有几个老太婆愿意供养他,而周围许多没有闭过关也没有学过法的人,却受到很多人的供养,因此觉得自己的福报非常浅薄。但所谓的“福报”,不仅仅是我们所谓的金银财宝。禅宗有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讲解的是满足感。如果内心天天在贪欲当中,相信你平时修行可能也是这样的发心,而这决定不会让你增长福报。因为恶念发心本身就是在损害福报而非增长福报。也有人喜欢说自己曾经闭关多少年,但闭关修行并不是指在山上住多少年。若是的话,许多动物也一辈子住在山里,比如山鸡,猴子等等,但他们是修行者吗?

  因此要时时反观发心,脚踏实地地修行。一旦有不正确的发心,就要及时断除。如果当时不能马上改变,宁可起座不修,因为发心不正确,接下去的一座修法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为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手头有做不完的事,但还是不得不抽出时间来听法;上供下施都精勤造行,甚至比自己一个月的消费都要大。不仅时间金钱花费不少,由于汉地并非全民族信仰佛教,因此周围指责的声音也不少;每天他人还在睡梦当中,自己已经早起修法;晚上家人都在看电视,自己独自在边上念佛持咒……为了修学佛法,我们每天都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了这么多,为的就是获得好的结果,如果所做一切都变成无利益的事,真的太吃亏了。

  比如我们在某地闭关几个月,但却是世间八法的发心,这是非常不值得的。花几个月的时间去工作,还能赚点钱,帮家里做事。但将这一切都搁置一旁,独自闭关多年,最终却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功德,真的是非常吃亏!世间人做买卖,尚且讲究不做亏本的买卖,现前我们却去做这么亏本的事,真的太不值得了。因此,上师告诉我们:“此生名利及恭敬,断然一切作抛弃。”

  (十八)趋向何处无定准 所作无悔诚善妙

  【趋向何处无定准,所作无悔诚善妙。

  未来的我们会趋向于何方,现前谁都不知道,除非你的见地很高,已经达到自在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当下就在你的面前。在见解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虽然内心开始趋向于善,但眼前所见还是与往昔一样的山河大地,说明贪嗔痴烦恼依然炽盛,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呢?

  所谓“所作无悔”指的是,在行持一切善法时做到无悔。比如我们天天如理如法修行,内心就会非常安乐。比如世间学生,只要自己尽力,无论考出什么结果,都不会后悔,因为已经尽力了。我们修行也是如此。十八种珍宝人身来之不易,而寿命无常又时时逼迫自己,现前应该做的是如理如法地修行。这样一来,无论未来出现什么结果,都会做到问心无愧。历代传承祖师正是如此。

  我们如是精进修行,未来还会堕入三恶趣吗?不可能的。所以这里的“无愧”就是指顺其自然,只要依教奉行,精进修法,就不用为未来的结果而烦恼。这样的解脱自然也非常善妙。

  (十九)未来痛苦极难忍 轮回幻显实怖畏 应依三宝作救护

  【未来痛苦极难忍

  轮回中,时时都在感受种种痛苦。我们以前在讲解前行的教言时说过六道中的种种痛苦。但很多人感觉是在听他人的故事一般,与自己无关。但反过来问问自己,虽然我们现前在三善道之中,但是否也一直处于三苦之中?

  苦苦是指在前面的苦没有消尽之前,又紧接着出现另外一个痛苦。这样的显现在人间比比皆是。比如父亲刚去世的痛苦还没有消尽,母亲又去世了;或者自己身上又出现了另一个灾难。这就叫苦苦。

  变苦指的是,虽然前一刻很快乐,但下一瞬间就出现了痛苦。比如早上你还在开心地玩耍,下一刻就在哭哭啼啼,处于痛苦之中。这样是显现也随处可见。

  何谓行苦?比如当我们身着锦衣华服,口中享用山珍海味,虽然当时感觉很快乐,但实际上却在造作一系列痛苦之因。痛苦迟早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缘一旦和合,因果必然会出呈现在自己面前,丝毫不爽,这就是行苦。现前我们造作的一切因,不久的将来必定产生果实,因为因果不虚。

  由此可知,六道轮回之中,无论哪一处都是痛苦的。但现前这个社会中,有很多年轻人自小就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到现在,不仅父母疼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把他视若珍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摔了,如此疼爱有加。因此他很难理解为什么说人间很痛苦,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充分说明,尚未真正认清轮回过患。

  我们要从轮回的整个过程中去观察轮回过患,并将这些痛苦归纳到自己的身心当中。相信你一旦知道六道轮回即便有一点点曙光,最终也将变成黑暗,没有一个快乐之处,就不难生起出离心。细致观待,即便是人身,现前衣食无忧,儿女贤孝,家庭和睦,事业顺利,但眼前的一切美好并不代表明天、下个月也依然如此,因为一切都在变化。就像我们的身体,从出生时脆弱娇小、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逐渐成长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年,再变成现在的成年人,成为家庭、单位的中流砥柱,一肩承担着赡养年迈双亲、抚育年幼儿女的家庭责任,另一肩承担着领导单位下属、达成年度目标的工作责任,未来还会变成中年人、老年人,直到最后死去。今天的年富力强绝不代表着未来的健康矍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因此,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只要还在六道中轮回,就会一直遭受极为难忍的痛苦。

  【轮回幻显实怖畏

  轮回呈现的一切本来就是虚幻的,但由于我们认识不到它的虚幻,内心会产生恐惧。

  比如晚上做梦,无论善梦还是噩梦,早上醒来时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但“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都是对梦境执著太强所致。一旦做了好梦,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而突然变成噩梦,内心又恐惧痛苦得不得了。我们天天被梦境逼迫,苦不堪言,究其缘由,是对梦境太过执著。现实世界也如同晚上的梦境一般,本来一切皆为虚幻,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虚幻过于执著而导致烦恼纷飞,痛苦不断。

  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内容就是在讲解万事万物的本性。若能逐步参透它的本性,生活对你的影响就会逐渐减弱。何谓佛果?当你面对生活时,生活不再束缚你的内心,你就是圣人,而我们现前正在趋向这方面。

  【应依三宝作救护。

  我们把虚幻的东西执为实有而产生众多痛苦,是由于我们的见地不够。即便有时候知道其中的道理,但还是会执著,这个时候就要依靠三宝的救护。一旦我们认识到轮回虚幻的本性,内心就不会产生烦恼,也会从恐惧和痛苦中获得解脱,这是三宝对我们真实的救护,也是三宝真正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时时祈祷三宝,将三宝作为我们生生世世依止和信赖的唯一对境。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从初次进入佛门时对三宝的认识,到逐渐深入理解佛法时对三宝的认识,以及最终对三宝的认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但现前是从共同的角度讲解时时祈祷三宝的一种方便法门,相信不难理解。

  (二十)课后嘱咐

  现前我们学习上师的教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传承,而是要将导师的这些教言铭记在心,观察自己在实修过程中有没有缺陷。一旦具有,就要及时改正。当然,一瞬间记住全部教言并不现实。但由于已经有了印象,在修行期间,无意中就会想到应该怎样去做。这对以后观察自心、辨别自己的修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自己也会逐渐成为圆满的修行者。

  我们已经为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所谓代价,并非仅仅指金钱,还有时间以及精力等等,因此修行不能盲目,只是走过场的修行是远远不够的。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修行,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以及“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等等。从这些教证和理证中就能得知,修行要在圆满了知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由于宿世的因缘,我们今生已经进入佛门,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听闻导师的教言必不可少。只有追随导师的教言,方可圆满最终目的。因此平常多听一些这样的教言非常有必要。

  很多人认为自己对佛法很有信心,平常也烧香拜佛,所以不需要听闻很多教言,这样的修行已经相当不错。当然,对三宝的信心是功德,烧香拜佛也不可思议,但对一个虔诚的信众而言,仅凭这些要即生成办解脱还不够。我们通过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就能知道,传承祖师在成办解脱的路途之上,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做过多么大的苦行。若仅仅去寺院烧香拜佛就能万事大吉,传承祖师的这些行为还有必要吗?由此可知,传承祖师的行道足迹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虔诚的信众,虽然平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但在有限时间内的修法,必须做到圆满。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现前不得不担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如果不工作,家人的生活就无以为继,因此为了家人吃饱穿暖而工作,是非常合理的,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但将身心完全投入其中,也不是很有必要。每天真正工作的时间可能就是八小时,其外的时间,就应该尽可能运用到修行当中。如果能做到平时认真工作,余下的时间尽量修行,你就是一个大修行者。但人的内心非常复杂,一旦真正有时间,可能又不会像现在一样精进了,反而全身心放松后,二十四个小时都在懈怠之中。与此对比,我想一边工作、一边修行的状态可能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往昔我也遇到很多居士,想跟随我一起上亚青修行。我告诉他们,我可以非常不负责任地答应大家上山修法的请求,但我却不会这么说。原因在于何处?因为有很多修行者,一旦身心完全放松,对于修法的意乐也会随之放松,最后二十四个小时基本都在懈怠之中,所以我不会随便带你们上去玩,除非你能在我面前立誓,到了山上以后,除了睡觉吃饭,其余一切时间都在修法之中。但有谁能做到呢?

  这样讲解的目的就是告诫大家,平时多用功多修法是最现实的。单纯站在佛法的立场之中,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一天要修瑜伽四座,若非如此,不足以称之为大修行者,但有谁能做到?做不到,一切都是空话。如果每天一座上师瑜伽,辅以念诵本尊、忏悔业障等一系列善行,能始终坚持,并在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多做一些,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者了。所以,如何修行,还是要现实一点。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2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3课1-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