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1品略说遍智1-7笔记(2-2)

创建日期:2022-07-17

  哲学-般若摄颂1品略说遍智1-7笔记(2-2)

  哲学-般若摄颂1品5笔记

  1、所谓所立,就是应该依止什么样的善知识,以及自己应该具足什么样的条件。

  2、癸二(善知识之差别)子一、所立: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

  学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人,在大乘道中不退转的主要因缘,就是要具足内外两种善知识。

  所谓外善知识,就是要依止一位以智慧通达万法无有任何自性,以及具足以方便的大悲菩提心摄持众生的上师,这样的上师就是所谓的外摄持。

  所谓内善知识,就是自己要具足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的希求心,也就是发起菩提心,同时还要具足见到万法空性、无有实执的三轮体空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内摄持。

  如果既具足外在的因缘——具有慈悲和证悟的上师,又具足内在的因缘——自己具有悲心与智慧,那这样的行者在听到佛母般若空性时,就不会有任何畏惧,在大乘道中也不会退转。当然,颂词中的善知识主要是指外善知识,而内在具足悲心的智慧就是所谓的胜观。

  至于“摄持”,在本颂中,既可指外在的善知识,又可指内在的菩提心和智慧,或者说正知正念。

  3、子二、所破: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

  任何一位初学者,如果依止了诋毁大乘空性法门的恶友,相续中的境界就很容易毁坏。为什么呢?因为在自己的智慧、定解、信心等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必须依赖仰仗他众时,就很容易随波逐流,或者说受环境、教育等因缘的影响很容易变坏。其实,这相当于没有入窑焙烧的新土罐一样,没有经过火的锤炼的原因,一接触水就会毁坏。

  4、子一、一般菩萨之词义:何故此者名菩萨?能断贪求尽诸贪,无贪获证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萨名。

  所谓“菩萨”,它是菩提萨埵的略称,乃梵语的音译。其中“菩提”指觉悟,“萨埵”指勇士或有情,故菩萨就是觉悟的勇士或觉悟有情。

  也即可以从自觉和觉他两个方面来理解:通过修行断除实执而获得觉悟是自觉,将自己所证悟的境界传递给有缘众生是觉他。

  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将比较慈悲的人或年长的老人及学佛者叫做菩萨或老菩萨,甚至还有其他用法,所以菩萨也可从其他角度来理解。

  依靠随入法界自性的闻慧等智慧,能完全断除对色法等的贪执,进而希求完全断除对所知万法以实执贪著的分别念及种子,于无贪中获得佛的大菩提,这样的行者就称之为菩萨。

  5、丑一、堪为众生之最:何故彼名大菩萨?堪为有情众之最,断众生界诸重见,是故得名大菩萨。

  佛教中不但有菩萨的名称,而且还有大菩萨——摩诃萨埵的说法,那大菩萨跟菩萨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具足本颂所讲两个条件的菩萨就是所谓的大菩萨。第一个是“堪为有情众之最”:因为他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发了无上菩提心,还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甚深空性,所以在众生中是最伟大的。他们堪为众生之最,也成为一切众生的应供处。

  第二个是“断众生界诸重见”:作为大菩萨,他能以无我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断除众生相续中无始以来熏习得异常坚固的各种烦恼和习气,而这也非常稀有。所以,谁具足这两个条件谁就可以称为大菩萨。

  6、丑二(披大盔甲)寅一、真实宣说:大施大慧及大力,趋入诸佛胜大乘,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萨。

  具足两个条件者可以叫大菩萨:一是“堪为众生之最”,这是上一科判所讲的内容;第二个是“披大盔甲”,意思是:既然菩萨发大乘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他的相续自然就具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即披上了凡夫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功德盔甲,此乃本科判所宣讲的内容。

  首先解释本颂。所谓“大施”,即只要遇到可怜的众生,就根本不会管自己,他会全部将自己的身体、财富等布施给他人,此乃菩萨在因地披上的大布施盔甲。所谓“大慧”,就是具有断除持戒违品——破戒的大智慧盔甲,这种智慧很了不起,也相当难得。

  一般世间人不要说终身受持相关大乘戒律,甚至让他一辈子不吃肉、不喝酒,有些业力深重的人也根本做不到。不要说一辈子,可能在一天中守八关斋戒,对有些人来讲也很困难。然后是安忍等大力盔甲:

  对大菩萨来讲,当种种攻击对他危害时,他的心也不会损恼,具有这样的安忍盔甲;

  为了利益众生,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也不会懈怠、懒惰,具有这样精进的盔甲;

  他的心能一缘安住,不住于任何散乱当中,具有禅定的盔甲;

  通达一切万法无有我和我所、断除一切实执,具有智度的盔甲;

  以及具有摧毁心烦意乱等各自违品的广大威力。还具有趋入甚或具足诸佛殊胜大乘从发心一直到佛智之间的种种功德。这些盔甲,不要说普通人,就是小乘圣者阿罗汉,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得到。

  因为拥有通达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等大盔甲的缘故,大菩萨能断除众生各种各样的迷乱,还能降伏种种邪见的魔幻。在世间中,这样的菩萨极为难得,所以称为大菩萨。

  7、寅二(宣说披甲之理)卯一、比喻:幻师十字街幻变,多士众首斩千万,所杀如是菩萨知,众生如化无畏惧。

  为什么菩萨在行持六度万行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畏惧,也不会有任何怯懦,而会心甘情愿、欢喜若狂地去做众生的事情呢?其原因在这里以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说明:幻化师在十字街头幻化出许多不同形象的众生,诸如军人等,他们在互相混战。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的手脚被砍断了,有些人的头被砍断了……整个情景惨不忍睹。对于这样的情景,幻化师会不会伤心害怕呢?不会。因为他知道这些都不是实有的。同样的道理,作为菩萨,因为他对一切事物都没任何实执,所以当众生在轮回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而他们前去救度的过程中,就不会有任何害怕或畏惧。

  哲学-般若摄颂1品4笔记

  1、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般若。

  2、子二、道无行之理: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

  通过修行般若法门能遣除让一切众生漂泊在轮回中的实执。而菩萨只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将得到勇行三摩地等诸多三摩地;其相续也会变得极为寂静,不会像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一样,每天都被贪嗔痴所转,自相续极为粗暴、非常烦恼,经常出现各种痛苦、忧愁。有些讲义则说:诸佛授记和通达无我是同一个时间,既然已得授记,那他的相续肯定有很大的转变,也即通达了人法无我的空性。

  一般来讲,本颂对应加行道胜法位。若菩萨通达了所缘行相与有境的空性,那他实际上是先前的诸佛所授记的将获得菩提之人。虽然诸佛并没有说:他将在某个地方成佛,当时名号叫什么,有多少眷属……但实际上他已得到诸佛的授记。这样的菩萨也没有我入定于空性或从中出定的想法,其原因:他已通达我和我所不存在,也了知一切诸法皆是平等、清净、大空性、大离戏的自性。而我们现在:我刚才入定了,我现在出定了,我今天利益众生,我今天听法,我今天传法……有各种各样想的执著。但只要我们长期观修,这样的想也会慢慢灭掉,因为它们并不符合实际真理。

  3、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无行真行故,行持何法皆不缘,此即行持胜般若。

  如果真正能行持前面所讲入定、出定无有差别,以及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境界,那这样的菩萨就在行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行境——远离一切执著相的境界。原因是,这样的菩萨完全了知对一切万法皆无任何能行所行,就是最殊胜、最微妙的行持。

  通达空性的行,它和胜义中的无行也完全是一体的,当然无行就是真行就更难懂了。以前讲《定解宝灯论》时说:不见就是最殊胜的见,很多人都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些人说:盲人见不到色法,那是不是最殊胜的见呢?其实这些道理并不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说的。

  如果行持任何一个法,都对所行之法、行持和修行者不缘执,那么这就是真正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4、子三(果不住二边之理)丑一、意义:何法非有彼称无,凡愚观其为有无,有无此二是无法,菩萨知此则定离。

  前面已经讲了基无得与道无行之理,作为有智慧的人,他完全明白:一切万法的本体确实是空性,一点体相也没有,甚至名言中假立的自相也不存在,但所谓的空性并不是心识所缘的单空。可是,贪执色等名相的凡夫愚者,因为相续中具有烦恼的原因,他们很难接受这样的境界:要么将显现法增益为实有,要么将显现法损减为断灭,始终无法通达远离一切有无边的实相。实际上,在真实义中一切实有之法与单空之法(也即有和无)皆平等不可得。如果真正有一个无的东西,就堕入断边了;如果真正有存在之法,就堕入常边了。

  单空也是一种边戏,它属于无边,是语言、分别的范畴。若谁耽著这样一个空性,那他还没有真正通达般若。

  麦彭仁波切也在相关教言书中引用上述教证,反反复复强调所谓的不二法门或般若空性,绝不能住于有的边、也不能住于无的边,当然有无二者没有的话,那是非、常断等边也不可得。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真正万法的实相就是远离一切边戏的境界。任何一位菩萨,若真正通达这样的无我境界,那他决定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因为对万事万物既不住无的边、也不住有的边,就是一种大的解脱。

  5、丑二、比喻:此知五蕴如幻术,不执幻蕴各相异,离种种想寂灭行,此即行持胜般若。

  作为处于此学道阶段的菩萨,他完全知道:虽然五蕴所摄的一切法在显现上都存在,但它们的本体一点实质都没有,完全是空性;所以这些法跟世间的幻化师幻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没有任何差别。而且他们认为五蕴跟幻术完全相同,并不会把幻术和五蕴执为各自相异、有真假之别的他法。

  如果我们认为幻术是一种法,五蕴是另一种法,也即幻术与五蕴在本体存不存在、显现存在的时间长短等方面存在差别,那就不合理。只不过在讲比喻的时候,不得不用一个相同的词来表示而已,实际上它们无二无别。正因为是“五蕴如幻术”,所以就很容易理解成五蕴和幻术是两种法。其实,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五蕴是幻,也即五蕴与幻术的本体毫无差别。不管是自相续所摄的五蕴,还是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它们与幻术无二无别、一模一样。不过很多人在听到一模一样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种法来,其实这就是执著坚固的原因导致的。

  既然五蕴是真正的幻化,那对自相续所摄的五蕴执著有没有用呢?没有用。如此,人我也就摧毁了。人我没有的缘故,我所也不可能存在。既然这样,那法我会不会有呢?绝对不可能有。最后就能远离人法二我执的种种想,从而寂灭一切戏论而行,那这样的行持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哲学-般若摄颂1品3笔记

  1、卯二、比喻: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这个偈颂说明,通达对境无我才能得到解脱,一旦执著任何法有相状或实有,则不能获得真正般若的境界。

  对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人来讲,他肯定不愿意安住在寂静的地方什么事情都不做,也即不会入于寂灭的边,一定会利益众生。如果相续中有般若空性的境界,随时随地都不会做自私自利的事情,这就是般若空性的威力所在。

  这里的比喻是说:比如,在遍行外道派中有一个叫具鬘又名左扬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在外道的教派里出家,也学习了禅定等方面的知识。但因为外道所宣说的都是有缘的修法,并没有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他虽然修了很长时间,但相续中的实执不但没有摧毁反而越来越增长。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观察,得知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解脱的机会,于是他来到佛陀面前尽心尽力祈求妙法。佛陀了知他堪为法器,于是给他宣讲了缘生无我的空性法门。之后他不断修持,由于信心坚固、修行精进,结果这个遍行外道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摧毁了如山王般的萨迦耶见,也即灭除了执五蕴聚合的相续为我的恶见,而获得了断除轮回的涅槃。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真正通晓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皆是无我空性,那他绝对不会证入寂灭一边的涅槃,也不可能堕入外道所承认的顽空境界当中,更不会堕入世间情爱之网,他将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别的智慧境界中。这种境界极为不可思议,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就以五种胜义相来这样描述它:“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2、所谓建立,即建立万法皆空之理。按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的观点,虽然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建立的,但站在名言的角度,也可以建立胜义中万法皆空的观点。

  3、卯一、从建立侧面说明:此慧为何属何者?何来思择法皆空,详察无沉无畏惧,彼菩萨即近菩提。

  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对境全都不成立实有,不但实有不存在,无实的空性也不成立。既然如此,那请问:抉择它的智慧波罗蜜多,也即一切世出世间功德源泉的般若,它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它属于谁的境界?它来自何处?

  首先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从与对境一体他体等方式观察之后,在名言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如梦如幻;在胜义中它没有任何实质,也即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

  其次它是谁的境界:从名言来讲,可以说它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因为凡夫人等并没有通达这样的般若,而佛陀和菩萨已经通达了;但是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不要说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佛菩萨本身也不存在。

  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来源:虽然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可以说依靠善知识的窍诀和诸佛菩萨经论的加持,使相续中的无明烦恼消失而显现智慧的阳光;但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它却是不来不去的。所以可以这样建立:在胜义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拥有者和来源全都不成立。

  若能这样详详细细观察,相信大家皆能通达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当体即空,并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若能如此,那对空性的意义再也不会有任何迷惑不清的昏沉(即迷茫),也不会有任何畏惧;而证得如此境界的菩萨,也真正接近圆满菩提。

  4、卯二、从遮破侧面说明:设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识蕴而行持,思此蕴空而菩萨,持相非信无生理。

  前面讲空性应该建立,但大家对空性一定不要有相的执著,否则还没有完全理解真正般若空性的意义。本颂则从遮破的侧面宣说实有和单空的边皆应破除,在藏地,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抉择单空不究竟时,就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来说明。

  假设有人不了解一切万法本来都是远离一切戏论、超越一切相的空性本体,反而对色蕴有色蕴的执著、想蕴有想蕴的执著、受蕴有受蕴的执著,行蕴和识蕴也同样有它们的执著,那他的行持就有执著相。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看见色法时都会分别好看或不好看,其实好看和不好看都是相,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取舍、破立,经常产生种种分别念,这就叫做想的执著。

  若以胜义理证对五蕴进行剖析,从而断除了对它们的实有执著,此时若认为有一个空性存在,那这种菩萨也还在行持有缘的相,并没有对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所讲的无相、无我、无缘的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更没有通达它的真理。比如,通过将柱子剖析成微尘等方法进行观察,最后得出柱子不存在;这个时候若不再以甚深的智慧继续分析,就会认为这种不存在最究竟,其实它并非究竟之法。在物理学界,粗大的法可以分解成分子、原子、夸克、亚夸克,若进一步分析,最小的法也不存在;那这样的空性是不是最究竟的空呢?其实这样的空性也耽著在一个单空的层面,并不是最究竟的空性。

  如果认为色声香味等法在名言和胜义中皆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也不对。若认为万法全都不存在,而且一直执著这种空性存在,这也不对。

  5、卯三、摄义:非色非受非想行,于识不行无住行,彼不缘行智慧坚,具无生智胜寂定。

  以上分析了有境智慧和所知对境不可得,现在讲它们的摄义。本颂是说,任何一个人若不把色执著为色,受执著为受,想行识也没有执著为它们的本体,那么这就是无住之行,而且它就是最殊胜的行持。比如,如果有人对色法也没有执著,对苦乐的感受也没有执著,乃至对整个五蕴都没有执著,那这就是毫不执著之行。这样的行者也自然拥有极高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一切执著相。那他为什么能如此而行呢?其实这完全是一切无执著的智慧得以稳固的缘故。而获得这种无生智慧的菩萨,将得到勇行三摩地等许许多多三摩地。

  哲学-般若摄颂1品2笔记

  1、我自己最近一直在想,对未来的人生应该有个目标和定位,所以我就发了一个愿,分两条:第一条,以闻思修调自心;第二条,以佛法利益他众。当然这两条当中,第一条是根本,第二条是归宿。

  不管是今生还是未来的生生世世,我都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生存:即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若有机会了解佛法的道理,也要在其他善知识面前听法,并尽力将所听的法义反复思维、再三串习,以便逐渐断除自相续的染污,从而显露本有的智慧,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皆以讲经说法、做慈善等与佛法息息相关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虽然帮助众生的途径多之又多,但我唯想以佛法来调化众生。

  2、如是佛之诸声闻,说法讲法依理诠,获无上乐得彼果,皆依如来威德力。

  前面已经讲了,阎浮提的水都来自龙宫,若不是龙王的福德,世间的草木、河流等都不会存在。下面紧接着讲这则比喻所表达的意义。

  同样的道理,佛陀所有声闻弟子——须菩提、舍利子、目犍连等,以及传承诸大上师们,他们在不同众生面前有时简略宣说佛法的道理,有时非常广泛地宣说,有时则以四种道理: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证成理来诠解佛法,或抉择万法的真理;自他众生也依之获得不住一切法的无上究竟涅槃,即诸佛菩萨的果位,或获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等息灭一切世间烦恼的暂时果位。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依靠声闻等的智慧和力量来获得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应该说,所有这些全都依靠佛陀不共威德力而获得。

  所以,在佛陀的教法中,不管是讲经说法也好,还是获得圣者的果位,这些的来源就是佛陀。大家也知道,如果佛陀在因地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成佛后没有为众生传授妙法,那就不可能有层出不穷的圣者出现,如此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佛法。虽然表面上看来,每一个弟子都有上师,在上师传讲了佛法以后,弟子才懂得了佛法的真理;所以这应该是上师的威力,并不是佛的威力,因为佛早就已经涅槃了。实际上,这些都是佛陀的威神之力所致。

  3、何故如来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学彼,现前所学如实说,佛威力致非自力。

  为什么是这样呢?原因是这样的:对于圆满断证、大慈大悲的佛陀所宣说的无我法理,佛陀的弟子先在上师前听受,继而修学并现前所讲的道理,即证得相应的果位,之后再如理如实地为有缘他众进行宣说;所以这一切一切的来源就是佛陀,也即唯一依靠佛陀的威力或加持所致,而并不是声闻弟子等自己的能力。

  4、子一(基无得之理)丑一、略说: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首先,我们所修的或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最殊胜的智慧波罗蜜多根本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从地点、时间、补特伽罗身份等方面来剖析时都了不可得。比如,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般若波罗蜜多?它在什么地方存在:是极乐世界还是娑婆世界,或者是其他地方?……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观察都不可得。所以,所谓的般若只能在名言中安立,也即名言中可以有这样的概念,或有人们所领悟的境界,但真正去观察它也不可得。

  然后,行持般若者­——一到十地的圣者菩萨,或刚刚发心修学般若的补特伽罗等凡夫菩萨也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从人法两个角度来作观察时就会了知:本来人也没有、法也没有,所以行持者的补特伽罗也不可得。

  最后,菩萨相续中获得的觉性菩提心,即胜义菩提心也不可得。虽然世俗中有,但以胜义理论从本体、来源、形相等方面观察时,这样的光明心性也不存在。

  当我们听到所说或所修的般若、修般若者及修般若者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皆不可得的道理时,如果心相续中产生恐怖、畏惧,那就说明不是空性的法器。但是,如果是前世有缘者,即真正是空性的法器,那在听到这样的道理之后,不但不会产生愚痴心:一切万法不是空性而是实有,也不会产生恐惧心:如果是空的,那名言中的能取所取怎么安立?那这种菩萨完全能行持三世诸佛的智慧行境,也即能真正通达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其实,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愚痴心不会有;世俗中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恐怖心也不会有。

  可见,本颂还宣讲了般若法门的法器。也即对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而世俗中有如梦如幻显现的道理不生愚痴恐怖之心者,或者说能行持现空双运、通达现空无别的人,才是般若的所化根机。

  5、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卯一、意义: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如果色受想行识五蕴皆不存在,那安住或行持的万法全部都没有,如此便能无住而行,这样就能无取获得诸佛所证之菩提。

  那五蕴怎么不存在呢?首先观察色蕴:色蕴所摄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境等十种色法,大的这些全部是集聚性的,一一观察时都没有堪忍的实体;小的这些也是同样,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就是无分微尘,其实质也不成立。所以,所谓的色蕴只不过在名言中成立,而胜义中绝对没有它的本体。

  如果是恒常之法,那谁看都会好看,或什么时候看都应该好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人们喜欢的对境始终都在不停地换,所以世间当中,堪忍的色法根本不存在。但人们丝毫不懂,每天都为了它们而奔波。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是色法上有没有快乐呢?没有。虽然没有,但无数人并不了解这样的道理。

  既然色法没有,那快乐、痛苦和等舍三种感受(受蕴)也不成立;同样的道理,想蕴、行蕴和识蕴也不可能存在。既然五蕴没有,那所取的五境与能取的五根也不成立,如此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故《中论》云:“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

  但是,万法不存在的道理光是口头上会说也不行,内心中一定要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一旦这种定解生起,这种菩萨就能不住一切法,也即不会执著任何一个法。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便能无住而行,即不住一切法而行持。

  哲学-般若摄颂1笔记

  1、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具有不可思议加持的、阐述甚深空性的大乘经典,它总结了广、中、略三大般若的甚深意义,故极其殊胜。十七部母子般若或所有般若的精华就是《般若摄颂》,其窍诀摄要则为《现观庄严论》。而《般若摄颂》与《现观庄严论》完全可以对应。《般若摄颂》的确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了义教法的精华。

  2、佛经有七类:

  一是佛陀身体加持的经典,如佛身加持金刚藏菩萨宣说的《十地经》;

  二是佛陀语言加持的经典,如佛语加持文殊菩萨宣说的《未生怨王忏悔经》;

  三是佛陀意加持的经典,如佛意加持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子尊者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四、五是佛陀功德、事业加持树木、虚空、凡夫、声闻、缘觉等宣说的经典,如由树林、虚空中所传出来的四法印等法音。现在很多善知识之所以能为有缘众生传讲佛法,这也源于佛陀功德和事业的加持。

  六是佛陀开许的经典。佛陀在接近圆寂时曾对阿难尊者这样说:我圆寂后经藏可以结集,在结集时可根据不同情况加上“一时”、“如是我闻”、“须菩提言”、“佛告言”、“皆大欢喜”等词句。所以它们也是真正的佛经。

  七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经典。至于此类佛经,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在举例时都说“如《般若摄颂》”。

  3、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乙一、经名句义+乙二、译礼+乙三、论义+乙四、末义

  4、为什么在经首要标注梵文的名称呢?

  (1)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陀三转法轮后,经过二胜六庄严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法才逐渐传到我们手中,故他们的恩德不能忘怀;为了让后人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在经首标注梵文名称。

  (2)第二个必要:因释迦牟尼佛是通过梵语(桑智达)来宣说法要,故梵语有不共加持;正是为了让后人获得梵语的加持,才在经首标注梵语。

  (3)第三个必要就是种下梵语的种子:因为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且以梵语来转法轮,而我们将来也要成佛,也会以梵语来转法轮,所以应种下梵语的种子。

  5、乙一、经名句义:

  梵语: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

  藏语:帕巴西绕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

  汉语:圣般若摄颂,

  5、1梵语与汉语对照则为:“阿雅”是“圣”的意思,“占嘉”是“智慧”,“巴绕莫达”是“到彼岸”之意,“萨匝雅”是“摄”,“嘎塔”为“颂”。故汉语是“圣智慧到彼岸摄颂”,或“圣智慧波罗蜜摄颂”;再简略则为“圣般若摄颂”,或“般若摄颂”。

  5、2解释经名:所谓“圣”,则指本法是出世间的甚深法;所谓“般若”,则指到达彼岸的智慧。

  四种般若=自性般若+文字般若(经典般若)+道般若+果般若。这四种般若以本经即可无余含摄,因为本经的内含即是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通过文字来宣说就是经典般若。

  经典般若=经+论=经则指《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般若经典,论则指《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中观庄严论》等中观论典。而依靠它们便能无误趣入其余三种般若。

  5、3所谓“摄”,《般若摄颂》云:“摄功德宝菩提道”,意思是说依靠本经能摄集世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道果功德。

  5、4所谓“颂”,则指非常甚深的般若以语言文字来描述的时候,它不是以长行的方式而是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讲。

  6、乙二、译礼: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此乃译师在翻译前所作的顶礼,其目的是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增长顺缘,从而顺利完成本经的翻译。

  翻译本经的译师是噶瓦拜则,他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译师之一。他将很多非常难得的印度经论译成了藏文,比如《亲友书》,还有《般若摄颂》、《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经论的注释。

  7、藏王赤热巴巾制定了识别三藏的译礼方式,即在翻译律藏时顶礼一切智智的释迦牟尼佛,翻译经藏时顶礼十方诸佛菩萨,翻译论藏时顶礼文殊师利菩萨。而在这之前,很多译师都根据自己的信心来作顶礼。但我在由藏译汉的过程中并未再作译礼,因为害怕译礼太多了,所以没有加。

  8、这部经宋朝的法贤译师已由梵译汉,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我已将它附在《般若摄颂释》之后。但这部经在汉地并未得到广泛弘扬,所以有必要重新翻译并进一步给大家传讲。

  当然加持方面,法贤译师的译本肯定有很大的加持,因为他是奉国王诏译的,各方面的缘起也很殊胜。

  而我,只是凭自己的分别念,小小的人在小小的山沟中作了翻译。因为《般若摄颂》的内容极其殊胜,很多人都不明白,所以很想让大家知道,以便对般若空性法门生起定解;同时,佛陀亲口所说的这么珍贵的经典,如果我们弃之一旁,则非常可惜。所以我才再次作了翻译,并进一步为大家传讲。

  9、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乙一、经名句义+乙二、译礼+乙三、论义+乙四、末义

  乙三(论义)分二=丙一、承接缘起句+丙二、真正论义。

  10、丙一、承接缘起句: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这两句经文阐明了佛陀宣说本经的缘起,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有五种圆满:

  首先是本师圆满,即具有相好等无尽功德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

  其次是时间圆满,即继讲完《般若十万颂》等经典之后;因为《般若摄颂》以归纳的方式宣说了这些经典的内容,所以是“尔后”。

  第三是眷属圆满,即具备四众眷属,分别为代表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及代表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一般来讲,这四众眷属可以包括所有佛陀眷属。

  第四是法圆满,为了让四众眷属生大欢喜心,佛陀以偈颂的方式宣讲了这部宣说甚深般若空性的法要。

  第五处圆满是灵鹫山。

  11、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乙一、经名句义+乙二、译礼+乙三、论义+乙四、末义

  乙三(论义)分二=丙一、承接缘起句+丙二、真正论义。

  丙二(真正论义)分三=丁一、劝勉听法+丁二、所说法之自性+丁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分二:戊一、真实劝听+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12、戊一、真实劝听:心怀喜敬最胜信,除盖烦恼而离垢,行众生利寂静者,请听般若勇士行。

  这个偈颂是佛陀劝请有缘众生谛听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法,同时也宣说了听受般若法门者的法相。

  12、1首先是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心中要有对般若法门的欢喜心。如果对般若法一点都不欢喜,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对他宣讲般若法门就没有意义。

  第二个条件,对说法的上师或佛陀要有恭敬心。因为,若没有恭敬心,那在上师面前得到的法也不可能对他的相续有利益。

  第三个条件,对《般若经》中所讲的,诸多听闻般若的功德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比如听闻般若法门能让我们生起空性正见、断除轮回的根本,有许许多多功德。如果你没有信心,那就不是般若的所化根机了。

  12、2需要远离的两个条件:

  首先是“除盖烦恼”,即五盖烦恼要断除。

  其次是“离垢”,即远离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布施的违品——吝啬,持戒的违品——犯戒,安忍的违品——嗔恨,精进的违品——懒惰,禅定的违品——散乱,智慧的违品——邪见。

  最后还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众生之利,以及具有以大悲润湿的寂静调柔的相续。

  具有以上条件的人方可听受一切万法之根本的空性法门,也即超越声闻缘觉的勇士行境——般若波罗蜜多。

  12、3前面这几个内容讲的是缘佛果的智慧,后面部分讲的是缘众生的大悲。所以这个偈颂已经圆满宣说了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或者说《现观庄严论》中发心的内容已在这里作了宣讲,故大家首先要发菩提心。

  可见,听受《般若摄颂》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佛、上师和般若法门要有信心和正见,自己还要尽心尽力在对治烦恼方面下功夫,而且听受这样的法门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某某果位,而是为了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佛果;若具备这些条件,那就是佛陀亲许的听闻本法的法器。

  实在说,声闻缘觉等众生也很难接受本法,因为《现观庄严论》云:“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而本经亦云“勇士行”。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对众生具有大慈大悲心,且通达人法二无我的大乘菩萨的行境。所以能听受这样的法门也极为难得。

  13、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此赡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

  下面从比喻、意义和理由三个方面,宣说说法者佛陀的事业。

  首先讲比喻。为什么说唯一大乘菩萨的行境呢?

  虽然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大乘菩萨的行境,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和威力,小乘的阿罗汉、缘觉乃至普通凡夫,也可证悟或相应了解。

  颂词这样讲了一则比喻:此赡部洲(梵语为阎浮提),以印度四大河流为主的所有大河流,比如恒河、信度河等,以及所有高山、盆地、树木花果、药树、森林等,它们之所以能够流淌、生长,完全源于住在无热恼海中的龙王的威力和加持。这一点,稍微懂一点佛法知识的人都会明白。所以,若龙王不高兴,或龙王的福德不够,所有河流都会干涸,大地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

  其实这则比喻是说:凡夫、声闻和缘觉之所以能宣说佛法或证悟空性,这完全源于佛陀的威德与加持。同样,我们通过听受空性法门,对般若空性有所感悟,觉得般若经典所讲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确,或仰仗传承上师的教言和加持,我也能相合佛经或空性的道理为大家宣讲,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1品略说遍智1-7笔记(1-2)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2品中说道智8-17笔记(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