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2-07

  NO.9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六度集经》,大正藏 No. 0152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卷第二/布施度无极章:

  (一三)萨和檀王经

  昔者国王号萨和檀。解曰一切施也。有所求索不逆人意。布施如是。其王名字流闻八方莫不闻知。时文殊师利欲往试之。化作年少婆罗门。从异国来诣王宫门。语守门者。我从远来欲见大王。时守门者即白如此。王甚欢喜。即出奉迎。如子见父。前为作礼。便请令坐。问讯。道人所从来耶。冒涉涂路得无疲倦。逝心言。我在他国闻王功德。故来相见。今欲乞丐。王言大善。所欲得者莫自疑难。今我名为一切之施。欲求何等。婆罗门言。我不用余。欲得王身与我作奴。及王夫人为我作婢。若能尔者便随我去。王甚欢悦。报言大善。今我身者。定自可得愿属道人供给使令。其夫人者大国王女当往问之。时王即入语夫人言。今有道人。年少端正。从远方来。欲乞我身持用作奴。今复并欲索卿作婢。当如之何。其夫人言。王报云何。王言。我已许之作奴。未许卿耳。时夫人言。王为相弃独自得便不念度我。是时夫人即随王出。白道人言。愿得以身供道人使。时婆罗门复语王言。审实尔不。吾今欲去。王白道人。我生布施未曾有悔。从道人耳。逝心曰。汝当随我皆悉徒跣。不得著履。当如奴法。莫得不掩。王与夫人。皆言唯诺。从大家教不敢违命。时婆罗门便将奴婢涉道而去。文殊师利。即以化人代其王处及夫人身。领理国事令其如故。王夫人者。本大国王女。端正无双。手足柔软。生长深宫不更寒苦。又复重身怀妊数月。步随大家举身皆痛。足底破伤不能复前。疲极在后。时婆罗门还顾骂言。汝今作婢。当如婢法。不可以汝本时之态。夫人长跪白言不敢。但小疲极住止息耳。[口*戒]言疾来促随我后。前到国市别卖奴婢。各与一主相去数里。时有长者买得此奴使守斯舍。诸有埋者令收其税不得妄动。是时婢者所属大家夫人甚妒。晨夜令作初不懈息。其后数日时婢挽娠所生男儿。夫人恚言。汝为婢使那得此儿。促取杀之。随大家教即杀其儿。持行埋之往到奴所。得共相见言。生一男儿今日已死。不持钱来今宁可得唐埋之不。其奴报曰。大家甚急。备闻此者罪我不小。卿促持去。更索余处不须住此。王与夫人虽得相见。不说勤苦。各无怨心。如是言语须臾之顷。恍惚如梦。王及夫人。自然还在本国中宫正殿上坐。如前不异。及诸群臣后宫婇女。皆悉如故。所生太子亦自然活。王及夫人心内自疑。何缘致此。文殊师利在虚空中。坐七宝莲华上现身色相。赞言善哉。今汝布施至诚如是。王与夫人踊跃欢喜。即前作礼。文殊师利。为说经法。三千刹土为大震动。覆一国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王与夫人应时即得不起法忍。佛告阿难。是时王者即我身是。时夫人者今俱夷是。时太子者今罗云是。佛言。阿难。我宿命时。布施如是。用一切人故不惜身命。至无数劫无有恨悔。无所荣冀。自致正觉。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注2]《色拉康卓·德瓦多吉自传》,色拉康卓著,索达吉堪布译,十五岁下/逃跑时见鬼了:

  我想好那个月的 27 号晚上要离家出走,所以暗地里买了酒,把两个侍女灌醉。门道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让她俩睡在那里。我站起来,摘下头饰,脱掉外衣,将侍女的一件新氆氇穿在外面,自己的绸缎氆氇穿在里面。我心想:“其他任何东西,我一点儿也不带走。父亲以前给我的糖和水果藏在橱柜里,只能用这些作为修行的口粮。”我带着这仅有的东西,打破了阳台的玻璃门,从里面逃出来,慢慢地从三楼下到二楼。大门口有门卫,我无法从那里离开。尽管一楼很高,我还是从上面跳了下来。结果,脚踝关节扭伤了。因为害怕被家人发现,所以我祈祷“至尊度母知”,并稍稍持风,结果看到了跑脚鬼、驴头鬼。驴头鬼的头是一个驴头,形象是身著披单和裙子等的出家人。虽然看到许多这些众人亲眼可见的鬼怪,但我并不害怕。

  到了有格萨尔王殿堂的瓦玛山,岩石的尽头延伸到路边,它前面有一条大河,左右两边是沙滩。当我到了里,看到一些鬼女聚集在一起,主尊是个十分恐怖、白牙、双乳垂搭于左右肩的女子,她双手揪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正在吃。所有眷属在点燃蓝森森的火。我看不到她们的样子,只听到她们口里发出抢抢夺夺的声音。我听有毛骨悚然,似乎不敢再往前走了。我心想:“这该怎么办呢?如果就此返回,恐怕从今往后再也无法脱身。如果继续前行,那她们会不会把我吃掉啊?”正当我想到这里,以先前的习气回忆起了将幻身观修为空性的修法,于是在自他三空性的境界中毫不怀疑地上路了。她们所有主尊眷属都伴着“西秀”声消失了。

  [注3]《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大正藏 No. 0404 ,开府仪同三司持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卷第二:

  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他骂不报知语如虚空。他打不报知身如虚空。他嗔不报知心如虚空。掉戏不报知意如虚空。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复次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于诸有情心无限碍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于诸利养不生贪著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于诸有情利益平等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身心无坏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离诸惑结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离所观境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观诸法性不生不灭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于色无色以慈遍缘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善男子复有八法。能谛观察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性空忍辱不坏诸见故。无相忍辱不遣于相故。无愿忍辱不舍菩提故。无行忍辱不尽有为故。无生忍辱不住无为故。无起忍辱不住生灭故。无有情忍辱不坏体性故。如如忍辱不坏三世故。如是善男子是为八种谛察法忍能修忍辱波罗蜜多。又善男子行忍辱波罗蜜多时。若有毁骂于我。我当忍受名我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若见骂者及以骂法。我当忍受名我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住无诤行是音声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作是加行彼我俱空。思惟忍受彼我无常。思惟忍受此名施设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善男子都不见有能行所行。譬加大娑罗林若复有人手持利斧。入彼林中斫其枝叶。彼树终无一念之心。彼为能斫此为所斫不生憎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忍辱波罗蜜多时。亦复如是无有憎爱。无能分别无所分别。是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尽智无生清净忍  于境不染意成就

  内外寂静无所依  心净忍辱虚空等

  是身如影如草木  心形如幻无真实

  是法性空无所见  身心变异等于彼

  设有毁誉无喜怒  无所分别无高下

  知忍如地如门阃  依教忍辱度有情

  虽知一切法性空  无人无我无寿命

  不违因缘及造作  此忍最为真实行

  闻彼恶言不嗔恚  知语言性如虚空

  修习身心空亦然  当净有情修此忍

  [注4]《沙弥五十颂释》,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

  子二、旁述当行沙门四法:

  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

  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

  对于别人出言不逊所说的“吃你父亲的肉、种姓下贱”等恶语,不反唇相讥;对于粗言相骂,也不还口;别人轻侮或揭露过失,也不报复;遭到他人用石头、木棍等殴打,也不还手。作为沙门必须行持此四法。

  [注5]《阿毗昙毗婆沙论》,大正藏 No. 1546 ,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卷第五十三/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

  问曰。何等人应为现神变。何等人不应为现神变耶。答曰。若一向信。若一向不信者。不应为现神变。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应为现神变。令入佛法。何以知之。经说。佛住那迦揵陀城波婆利迦庵罗林。时有居士子。名翅跋多。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那迦乾陀城。丰乐炽盛。人民众多。加信敬佛法僧。唯愿世尊。可听一沙门于此国土诸人众前。现上人法种种神变。使那迦揵陀人于佛法僧倍生信敬。佛告居士子。我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汝等来往之处。于诸人前。现上人法种种神变。我为诸弟子。而作是说。汝等应覆藏善法发露恶法。尔时居士子。复白佛言。世尊。见何过患。不令诸弟子现神变。而作是说。覆藏善法发露恶法耶。佛告居士子。示现有三种。一神足示现。二知他心示现。三说法示现。云何名神足示现。居士子。若沙门婆罗门。示现种种神变。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有信者见向不信者说。而作是言。我见沙门婆罗门示现种种神变。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时不信者。语信者言。汝见此事。有何奇异。有咒名揵陀罗。有人受持读诵。亦能示现种种神变。居士子。于意云何。如是不信者。岂非嫌责诸信者耶。居士子白佛言。世尊。实生嫌责。复次居士子。若沙门婆罗门。说他人心所念。汝有如是念如是思惟。悉如其言。而无虚者。有信者闻向不信者说。而作是言。我见沙门婆罗门知他心所念法。乃至广说。时不信者言。汝见此事。有何奇异。有咒名刹尼迦若有受持读诵之者能知他人心所念法。乃至广说。居士子。当知我以如是过患故。不听诸弟子示现种种神变。而作是说。汝等当覆藏善法发露恶法。以是事故。一向信一向不信。不应为示现种种神变。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应为现神变令入佛法。问曰。何故名示现。答曰。如守门者法。故名为示现。如守门人。示现内法。令外人知。示现外法。令内人知。示现内法令外人知者。如说王今在内。澡浴饮食。观种种珍宝。示现外法。令内人知者。如说今某国某村。持如是信物。今在门外。以是事故。如守门者法。故名为示现。

  [注6]《百业经》,索达吉堪布 口译,1 一只母狗:

  众比丘听后,对因果生起极大信心,又前去启问佛陀:“世尊,此比丘尼以何业感转成狗身?后以何业感转为人身?又以何因缘对佛陀与舍利子生极大欢喜心,并在您的教法中出家,获证罗汉果位?请佛陀明示。”

  世尊告诸比丘:“这是她前世业力与今世的因缘所致。所谓前世的业力是: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施主家有位相貌庄严的女孩,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无比的信心,并在其教法下出家。她精通三学、具足梵行、清净戒律等等有诸多殊胜功德,故成为传法上师,得到各种饮食、衣药等许多供养。她暗自思忖:我一个人享受这么多供养,没有很大的意义,应当发心将这些财物供养僧众。后来,她将每次所得财物供养僧尼二众,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有一次,她遇到急事请求僧众帮忙,但大家都说:‘我们诵经很忙,总不能舍离善法去帮你吧。’这位比丘尼顿时生起大嗔恨心口出不逊:‘我平时对你们以财供养,事事关照,可我遇到急事,你们谁都不肯帮忙,一点良心也没有,像母狗一样。’她骂僧众‘母狗’极不应理,造了很大的恶业。【师言:因果方面的报应,应从中了解。本来这次讲《百业经》,希望听法人越多越好,但人就是这样刚强难化。听法的人很少,许多堪布活佛也因种种原因外出,堪布活佛也好,大德高僧也好,如果没听此《百业经》,将来可能在取舍因果方面会有些差错。不管什么人,若没听此经,以后做事因果自负,希望各位认真地听。今后特别注意,不应用如“母狗”等恶名来责骂别人。平时讲话必须有礼貌,经常观察自己的语言,不要造恶业。】僧人们问她:‘你是什么人?我们又是什么人?’比丘尼生气地说:‘你们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僧人们告诉她:‘虽然都是出家人,但我们当中有已得果位的圣者,你毕竟是个凡夫,这样恶口骂人造严重罪业,将使你在轮回中感受痛苦。所以,你应该以猛烈的悔心来忏悔。’这位比丘尼觉得言之有理,便在后半生中更加精进地行持净戒,常求忏悔,临终时发愿:愿我一生中持戒供养的功德使我能生生世世投身富贵之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出家证罗汉果!同时又发愿:愿我恶口谩骂僧众的业果不要成熟!【师言:有些业你不想成熟,但很快成熟。】尽管她临终时如是发愿,但以此恶业仍于五百世中转为母狗,尔后余愿也如实成熟。这是她前世的业力。今生的因缘是因她为母狗时对舍利子生起欢喜心和信心,以此转为人身,得证圣果。”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二十功德品

  戊五(功德品)分二:一、修行之功德;二、赞叹之功德。

  宣说如上所述信解至菩提分品间彼等意义加以实修之菩萨的功德品分为修行之功德与赞叹之功德两方面。修行功德包括以三功德总说与以修波罗蜜多报恩至首要所为之间十二功德别说及以说法安立说明善巧功德。

  以三功德总说是指等流功德、相属功德与正观众生功德。

  由于长时间串习有学道,因此菩萨心相续成了道本体,以前生起之道得以稳固,未生之道得以生起、增上,宣说它有“施自身……”两颂,相属功德以“生如来种姓……”一颂说明,这三颂是稀有功德。之后的一颂是无稀有,说明由于具足圆满因而生如是果并非稀有,因此是赞叹修行之因,它也是功德。正观众生功德,获得平等心之因,以“犹如具慧者……”三颂说明,果饶益以“堪为作法器……”十六颂宣说。

  于此为了悟入讲解,依照论典的顺序,次第解说稀有、非稀有、平等心、饶益、报恩、希求、不唐捐、真实行、退失与胜进、形相与真实性、调伏、授记、决定、无疑所为、恒常所为、首要所为、说法安立这十七种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分十七:一、稀有功德:二、非衡有;三、平等心;四、饶益;五、报恩;六、希求;七、不唐捐;八、真实行;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十一、调伏;十二、授记;十三、决定;十四、无疑所为;十五、恒常所为;十六、首要所为;十七、说法安立。

  庚一、稀有功德:

  施自身持戒,圆满皆能舍,

  于弱能安忍,不顾身与命,

  而发起精进,禅定无著味,

  智慧无分别,具慧之稀有。

  修行六度实为稀有,如何稀有呢?异生凡夫及声闻、缘觉不具有这样的修行,因为他众不可能做到如此,所以稀有。

  那是怎样的呢?仅仅布施衣食等,世间人与声闻、缘觉也有,但能完全布施自己的身体,只有菩萨才有而他众无有。持戒,即使获得转轮王等的圆满受用也能如唾液般完全舍弃而出家。并不是像有权有势的国王大臣等一样,而是对于比自己弱小的乞丐、贱种等如何损害自己,也是心不烦乱,以慈心安忍。不顾自己的生身性命发起精进。即便获得一禅等四禅的殊胜安乐也对它无有贪著禅味,再度受生于欲界至三恶趣之间。虽然获得辨别诸法之法相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于某某法不分别相状。这样的修行六度就是诸具慧菩萨们的稀有功德。

  生如来种姓,得授记灌顶,

  尽获大菩提,亦许大稀有。

  如是修行殊胜波罗蜜多之果,一地最初获得出世间无分别智,因此转生于如来种姓中,八地获得无勤任运自成的无分别智,因此得佛授记,十地蒙受佛陀法王补处灌顶。这三种是有学的果。佛地获得无上菩提,于此世间,声闻、缘觉等其他谁也不具备,由此也承许是大稀有。

  庚二、非大稀有:

  离贪与慈悲,胜修平等心,

  是故行彼等,亦非大稀有。

  以上功德观待世间人与声闻、缘觉是非常稀有,但在具有广大意乐行为的菩萨看来,怎会不获得这种功德?宣说无稀有之理:将转轮王的受用等也视如不净淤泥般对一切有为法远离贪恋而施舍外内事物也没有什么稀有;具有想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大慈大悲而守护不害他命的戒律;爱他胜己的心纯熟而对他众安忍;由于获得了如同柴上燃火般无有功用自然趋入的殊胜修行而发起精进,因为自己与众生及一切法获得了平等心的缘故行持他利,无有厌倦;品味禅定;以智慧不分别相状,行持六度及由它感得转生种姓中直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也并非是大稀有的事,因为如果具备那些功德,则必然获得这样的作用与果,这是诸法的规律。

  庚三、平等心:

  犹如具慧者,极慈诸有情,

  众生于自妻,子亲非如是。

  于求无偏堕,恒常不失戒,

  普忍一切故,发起大精进。

  恒常妙禅定,智慧无分别,

  当知彼菩萨,如是心平等。

  具慧者对一切有情极其慈悯,爱怜,众生不悯自己,有时心烦意乱甚至会自杀、服毒,对妻儿亲人也会偶尔以嗔心殴打等,并非生生世世不舍慈悯,因此不具有菩萨的这种慈悯。菩萨获得了对一切有情平等的慈心,为此不会有“布施自己亲人等、不施他者”之类的偏堕,对求物者不分亲疏、贫富等差别而无偏布施。恒时不失而守护佛制罪及自性罪的一切粗细戒。何时何地对所有众生均能安忍。为利一切有情不间断发起大精进。恒常安住于清净无漏善妙禅定中不退失。以智慧不混杂辨别诸法,于三轮完全清净的无分别中不退失。因此,应当了知这种就是菩萨修行加行六度无有不平等、偏堕而具有这般平等心。

  庚四(饶益)分二:一、以六度饶益;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辛一、以六度饶益:

  堪为作法器,安置于戒律,

  于害能安忍,能利而行持,

  令入此佛教,能断诸怀疑,

  此许具慧者,饶益有情性。

  菩萨以布施令众生堪为行善的法器,对于衣食等贫乏而不能行持正法的众生,供给他所需令其悦意欢喜而将他安置于正法;自己持戒后将他众安置于戒律中,以此饶益;对于别人再如何损害都能安忍;行利他之事,一切时处无有困难而行持;示现禅定力的神变等使所化众生入于真实佛教;以智慧力断除一切有情的所有怀疑,宣说三乘法。这就承许是具慧者饶益众生的本性。

上一篇:NO.9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