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5-02-21

  NO.9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复彼刹土名,时间与劫名,

  眷属法住世,许为彼授记。

  “复彼刹土名”,此外,授记差别之理是,那位菩萨的刹土、成佛时的名号。

  “时间与劫名”,成佛的时间、成佛时劫的名称。

  “眷属法住世”,彼佛的眷属有多少、佛法住世多久。

  “许为彼授记”,而承许是那种授记。

  就像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获得了很多佛的授记。他的刹土,叫极乐世界。《极乐愿文大疏》[注3]中讲,阿弥陀佛圆寂后,观世音菩萨成佛,多少多少个劫之后,大势至菩萨成佛。

  劫的数量,是不可思议的,邪见比较重的人,难以想象、很难预算。不管怎么样,对不可思议的法,“虽然我现在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愿到一定的时候,我能通达其中的意义”。

  对非常甚深的道理、广大的教理,再聪明的人,他的分别念也是有限的,他的智慧也是有限的。世间当中的研究生、国外某个大学的留学生,也不可能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所有知识。有些人从非常著名的大学毕业了,开始学中观的时候,还是很费劲的。得到博士毕业证的那一天,就百分之百获得了菩提的授记,不是这样的,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大乘的经典里面有一些授记的教言。以前有一个教授觉得,授记很有意思,很感兴趣,就着手研究。刚开始他认为,好多授记,存在很多争议,不太合理。研究后,真是被这些道理吸引住了,认为很稀有。很多伏藏大师的授记,前辈大德对未来大德的授记,大量的内容,很有探索价值,有甚深的意义。

  上师如意宝对自己一生的授记,还是很相信的。寿命也好,弘法利生的地方也好,出现的一些障碍、魔障也好,在他引用的授记教证中,基本上说得比较清楚。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对授记应该有很多方面的了解。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邪见会转化成合理的怀疑,继而再转化成非常纯洁的智慧,这很重要。

  授记是对未来的预测,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很感兴趣,遇到授记,就喜欢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怀疑。后来随着智慧越来越成熟,对这个道理也就越来越明白。

  就像麦彭仁波切[注4]说的那样,有时由于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有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而孤陋寡闻,以这些原因,自己往昔所做的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很合理,现在看来却幼稚可笑。我以前年龄没有成熟时的行为,太可笑了;我以前孤陋寡闻时做的事,太可笑了。

  我真的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对授记的问题,也这样来理解。

  接下来过后,讲决定。菩萨欲求无上菩提而并非欲求暂时的受用等,但在获得究竟大菩提之前的生生世世中,也决定无疑获得六度的六种果。获得菩提果之前,一定要修六波罗蜜多,决定获得六波罗蜜多的果。

  修行大乘佛教的人,必须要修六波罗蜜多。《经庄严论》里面,天天讲六波罗蜜多,每次讲的时候,都有一些新知识。原来我觉得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很简单,现在一看,每个科判里面都有很甚深的解释方法。每个解释方法,都让我感到一些觉悟。你们也应该是这样的。

  师念藏语传承。

  庚十三、决定:

  具慧一切时,圆满生不厌,

  恒常能修行,等持无退失。

  成利决定得,任运之法忍。

  “具慧一切时”,具慧菩萨真实行持六度,转生到任何生世,一切时处。

  “圆满”,布施之果:决定会在生生世世当中,获得帝释天、转轮王等的圆满受用,财富决定会得到圆满的。

  有些人从小到现在,财富方面一点都不愁;有些人今天有,明天没有;有些人前半生没有,后半生也没有,一辈子都在贫穷当中。为什么?前世有差别。以前做过布施,一定会有圆满的受用。

  “生”,持戒之果:决定会是随其所愿转生到人间和天界,获得善趣的身份;决定不会转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

  这里的戒,安慧论师说,主要是受持菩萨戒,才能转到善趣当中。

  哪怕受一个居士戒,也是很重要的。不然,这次得了人身,一点戒都没有受过,来世转到善趣,真的很难,因为没有因。

  “不厌”,安忍之果:必定不会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感到痛苦、累,而生厌烦心,始终利他。

  以前生生世世修安忍的人,即生当中不会情绪化。

  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情绪化。情绪高昂的时候,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决心,什么都发愿,“发心三年八年十年都没问题,在您老人家面前,我多有福报,多开心,真的,我想在多生累劫当中,都没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喇嘛钦”。(众笑)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外境方面稍微有一点很小的事情,马上就心情不好,生厌烦心,什么都不在乎了。即使释迦牟尼佛来到他的面前,在光芒当中对他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他也不理不睬的,可能真的会这样。

  光说不要情绪化,还是不行的,与前世的业力有关系。情绪化是不好的,发心也好,做事情也好,还是要坚持。

  以前修安忍的人,不会因为痛苦而退失信心,产生厌倦。他始终会利益众生,这一点是不会退的。

  有些人的确是这样的,“我有时候心情不太好,但是利益众生这一点,我永远也不会退的。你让我退,我也不会退。你要记住这一点,我这个人的性格是很坚固的。你不知道我这个人,如果真的发愿了,帝释天也会很害怕的”。(众笑)

  这是我自己编的,这样好一点,对吧?这是讲安忍之果。

  “恒常能修行”,精进之果:决定恒常能修行或修习善法。有前世精进的因,今生当中,他不用老师说、不用法师讲,就自觉行持善法,长期行持善法。

  “等持无退失,成利决定得”,禅定之果:决定于所得等持中永无退失,以禅定力获得神通力后决定成办有情利益。

  有些道友念上师瑜伽的时候,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入定了,一直到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还是这样。(众笑)

  前世修禅定,在禅定当中不退失,依靠禅定力,决定能承办众生的事情,这是禅定之果。

  “任运之法忍”,智慧之果:决定获得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之法忍。在下面道中,决定无疑获得同分的无分别无勤作智慧,真正八地时决定无疑获得无分别无勤作的智慧。

  前世修过智慧波罗蜜多,这种智慧任运自成,获得了法忍。八地所有的无分别智慧融入一体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怀疑,也不会有什么邪见,这些都不会有的。

  前世修六波罗蜜多,今生决定修行很好。也可以这么说,前世修得不好,今生从零开始的话,修行有点困难。前世的基础真的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基础比较差,有些人基础好一点,大家可以看得出来。

  这讲的是什么?决定。

  下面讲无疑所为,没有好好修行,决定不会得到无上圆满的佛果,因此决定不可不行之法称为无疑所为。如果认认真真修行六波罗蜜多,那没有任何怀疑,无疑,一定能得到果位。

  师念藏语传承。

  庚十四、无疑所为:

  供养真受戒,慈悲修善法,

  静处不放逸,闻义不厌足,

  诸地坚稳者,无疑所应为。

  “供养”,以真实财物或意幻观想供养如来,不可不为,这是布施。财供养,法供养,意幻供养,这些不可不做,一定要做。

  “真受戒”,不失毁在善知识面前得到的菩萨戒,要真实受持戒律,这一点也是不能不为的,不可缺少的,一定要做的,因此是无疑所为。

  “慈悲”,以悲心驱使欲求遣除一切有情痛苦而修安忍。看到三界轮回当中的众生非常可怜,用慈悲心来安忍他们的所有危害,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定要修的。

  “修善法”,以精进修行世间出世间善法。如果懈怠,世间和出世间的法都没办法的成就;如果精进,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都能具足。

  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都要做。

  《正法念处经》里面讲的,“若于世间义,若出世间义,皆由精进力,一切得成就”,对世间的善法,对出世间的善法,要通过精进力来修持,这样所有的修行都能获得成就。

  修行的时候,出世间方面的空性、中观,世间方面的念咒、转绕,那怕一点点的这些善法,也应该去做。

  “静处不放逸”,为了获得禅定,住在没有愦闹的寂静地方,不散乱、不放逸,好好禅修。

  如果在大城市里,实在找不到静处,可以比别人起得更早、比别人睡得更晚,在客厅、佛堂当中,好好禅修,也会有意义的。

  “闻义不厌足”,为了使智慧圆满而依止善知识,对听闻经藏等佛法之义无有厌足。

  听闻佛法教义,不能厌足。听了一堂课就可以了,听了两堂课就可以了,听了一部法就可以了,学了三年就可以了,学了十年就可以了,不能这样的。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求法一直不厌倦,没有厌足心,这很重要。

  《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有一个教证,是很好的,“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众水无满时,此诸菩萨亦如是,常求法利无厌足”,譬如大海能接受所有的水,没有满足的时候,菩萨也是一样的,他长期为利乐有情而求法,没有厌足的时候。

  在《格言宝藏论》[注5]当中也有同样的教证,大海水不会满足,智者求法不会满足。

  菩萨获得第三地的时候,还要去求法。有些高僧大德,晚年八九十岁的时候,还在求法。而有些居士和出家人,对世间的有漏法,没有满足感;对听佛法课,“我听了几堂课,已经可以了”,凭自己的分别念有了满足感,舍不得多听,知足少欲,节省时间,节省资源,这叫做消费降级式的生活方式。好不好?你们自己看看。

  “诸地坚稳者,无疑所应为”,这是诸地阶段坚稳菩萨无疑需要行持的。

  应该行持六波罗蜜多,没有任何怀疑。以后不管是父母遮止也好,还是领导遮止也好,自己都应该尽力行持,不要以此而推脱、放弃。这是完全不能的,一定要认真修行。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讲完最后这个颂词后,就可以入于每天不会忘记的禅修。不会忘记的禅修是什么?睡觉,是吧?(众笑)

  下面讲恒常所为,恒常应该行持的意思。为了圆满六度,不是偶尔行持六波罗蜜多,而是时时刻刻,日日夜夜,只要自己有时间,都要行持。

  藏地有一些老修行人,每天行持六波罗蜜多,一直不断。汉地一些道场里面的老和尚,修行也是很好的。泰国的很多老修行人,是非常精进的。

  我有时候对年轻的修行人,生不起信心。刚开始觉得,他很出名,应该很了不起。但是与他接触一会,好像他的所作所为跟我是一样的,也没有什么修行境界。

  我看到老修行人的时候,觉得他修了一辈子,心里一直想着众生,真的很了不起。这种修行人,不管是居士当中,还是出家人当中,有很多。

  这里讲到六波罗蜜多,恒时要修行,并不是开心的时候修一修,有空的时候修一修,不是这样的,长期都挂在心上,这很重要的。

  庚十五、恒常所为:

  了知欲妙过,思维诸迷乱,

  甘受诸痛苦,修行诸善法。

  不著禅乐味,不分别相状,

  诸地坚稳者,恒常所应为。

  “了知欲妙过”,为了圆满布施度:了知贪恋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的过患,经常作意,色声香味触是无常性,都像闪电,或者浮云,没有什么的。如果贪恋它,则成为痛苦之源。就像是毒蛇窝、火坑。并且无有可靠性,如幻如梦。

  懂得贪恋欲妙的真实过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很多人觉得,得到财富,肯定很快乐的;得到伴侣,肯定很快乐的;得到地位,肯定很快乐的;得不到就不快乐,其实不一定的。

  以前西方有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叫做王尔德[注6],他说过,人生当中最悲剧的两件事,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我所要的。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大多数认为,有了财富肯定很快乐;如果真的得到的话,也不是所想象的。得到喜欢的人,应该很快乐;如果真的得到的话,也不是原来所想的那样,也有很多痛苦。

  作为修行人,随缘好一点。得到的时候,“得到了,挺好的”;得不到的时候、失去的时候,“失去了,那很好”。

  有为法,包括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执著的。为了健康,越来越执著化妆,天天都是这样,心情就越来越不好了。如果比较随缘,健康的话,“挺好的,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健康的话,“今天生病了,可能假合的五蕴该舍弃了”,这样可能好一点。

  《大智度论》里面讲了,“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这些欲妙,求的时候,很痛苦;得到的时候,有很多恐怖;失去的时候,有很多烦恼,一切时候都不快乐。

  “思维诸迷乱”,为了圆满持戒度:应该思维,自己的身体和语言和心的各种各样的恶劣迷乱所行,而不放逸。

  所谓的戒律应该是,让你很好去规范,让你很好去修行,这叫做戒。有些人认为戒是强迫性的,控制你的自由,其实不是这样的。

  身体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语言讲了很多错误的话,心里也会经常有错误。如果完全放逸,自己的今生和来世都得不到快乐。所以要经常思维,自己身口意迷乱的过患,这是第二个。

  “甘受诸痛苦”,为了圆满安忍度:应该想到三界当中的众生,特别可怜。他们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被各种不同的苦难束缚着。自己生起大悲心,披上铠甲。

  “为了利益众生,我一定要甘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自己有真正菩提心的时候,忍辱就能修得很好。生活当中的苦行、众生妄加诽谤,都能忍,这叫做甘受各种痛苦。

  “修行诸善法”,为了圆满精进度:要修行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善法,精进波罗蜜多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精进,六波罗蜜多都没办法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都是依靠精进而得到的。

  “不著禅乐味”,为了圆满禅定度:心思散乱无法获得善法,禅定不可缺少,但如果贪著享受禅乐,也成为束缚,因此修禅也要不耽著享受禅乐味而恒常行持,由此不会退失禅定。

  有个道友修禅的时候,从表情上看,特别开心、特别快乐的样子,笑嘻嘻的,可能安住于一种光明中。我有时候担心,应该破除一切相,远离一切禅味。

  《禅定休息》里面讲,不要耽著明、乐、无念的境界,要逃离投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因,这叫做不著禅味。

  “不分别相状”,为了圆满智慧度:了知如所有、尽所有法的智慧在一切波罗蜜多中最为主要,因此不可缺少。但色法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任何法自本性或自性均不成立相状,如果对任何法耽著有实与相状,则不能证悟法性义,而具有障碍所知自性的垢染。所以,如果对一切法不分别所取能取相,则将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的有实执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修持智慧波罗蜜多,一定要断除一切相状。

  “诸地坚稳者,恒常所应为”,如是六法于一切地无有差别,是坚稳菩萨恒常所应行持的法。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9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