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4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12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4笔记

  1、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契经、应颂、记莂、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

  修多罗是梵语,亦即契经。十二部经都是以人而安立。所有法本并非从文字上安立的,而是因每个人的智慧不同而安立的。是如何安立的呢?因为每个众生的智慧、根基、意乐等都不同,所以,诸佛菩萨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为了契合众生的根基,应机施教,宣说了经典。

  所有如来均未说过佛法,只因众生的根基不同,显现上演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从本性上讲,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过法,三世诸佛也从来没有说过一法。

  我们经常讲文字般若、义般若,真正的义般若是我们的自性如来藏。如果自性如来藏中没有佛性,文字般若再殊胜也难令我们成就。我们每个众生的开悟,需不需要法本和上师的因缘呢?肯定需要。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显现上自己的心有分别念,被各种无明烦恼束缚,但实际上它有被开发的潜能。

  2、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如果没有世间人,十二部经等一切法都不可能存在。世间中的一切教法,均是依人而安立。一切经书,因人而说。

  一切诸法,本是寂灭相,不可能以语言来宣说。真正从法性上讲,佛陀成道直至涅槃之间,一字未说。“无说”才最究竟、最无上,只因人的根基不同,安立了不同法门。

  密宗中也有很多无法用语言来表示的法,其实这才最甚深,禅宗不立文字的究竟密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有时候讲依靠文字来了解,有时候说不需要文字,但此二者并不矛盾,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从显现上讲,所有的经论法本,是因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而安立的,但实际上无有文字可立。

  3、“当他问什么是佛时,我左边看,右边看,想找你来回答,结果没有找到。”(其实那个佛教徒已经懂得了禅师的答案——所谓的佛是法身周遍于一切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问法的时候,我上看下看,无可奈何,不知该怎么回答。”(他却懂得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三个问题,问到什么是僧时,我只能摊开双手表示无言以对。”(那个佛教徒却懂得了出家僧众,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后来他已经开悟。)

  禅师的弟子说:“您真是了不起的无言禅师,您的表示法就是答案。”

  4、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往往都是愚人在智者的开示中忽然开悟,此时便与智者一般无二。

  5、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如果我们没有悟到自心的本体,虽然每个众生本来有如来藏佛性,但显现上还是迷乱众生。一旦我们在观心的过程中认识了心的本性,虽然我们是众生,却已经现前了佛陀的智慧。所以关键要知道,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中开发真正的本性呢?”

  密法中也讲,心最关键,要随时用正知正念来关注自心。同时观心的方法不胜枚举,参禅、念咒、思维都可以。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应该习惯性地观心,早上起来之后可以安住一下,观自己的心;晚上睡觉之前也应该观修;平时稍有空闲,也应当观观自己的心。常观自心,最后对心会有所认识,逐渐了知贪嗔痴不是本来面目,现空无二的本性才是心的本来面目,也是世界的真相。到那时,密宗中讲到的最深的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心性,可以开发出来。

  6、《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如果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可以成就佛道。

  这在密宗中也是最甚深的见解。密宗中通过灌顶、修加行,到正行的时候讲自性本来清净、基道果无二无别。在显宗中也有类似教证。《大集经》里讲:“一切众生心本性,清净无秽如虚空。”我很喜欢这个教证,如果常念会比较快乐。因为每个众生心的本性,本来清净无垢如同虚空。但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也讲过,我们不能把虚空一无所有的空作为比喻的重点,而是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无有任何戏论和贪嗔痴杂念,像清净的虚空中没有任何阻碍一样。我们遇到了无上密法,才知道每个众生的心,是如是的清净、光明,远离一切尘埃,有所修行的人会明白。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4课智慧品4]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识心见性”,这是禅宗的说法,也是大圆满的说法,它们的用词是一模一样的。

  “识心”是什么呢?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性,就叫作“识心”。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什么呢?什么叫作认识呢?

  我们平时不太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只是用表层意识去判断外面的事情。当我们开始修禅定,往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一点点内心的状态。比如说,知道当下的心里,有很多满天飞的杂念,静不下来,或者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会知道这些内心的表面现象,这是不是“识心”呢?

  还不是,这只是对表面情绪的认识,而真正的“识心”是要识别表面情绪的本质,识别心的本质。

  我们二十四小时当中能够接触的、能够感觉的、能够感受的东西,都叫作情绪。情绪是内在心本性的外衣,也就是最外面的一层。我们二十四小时只能接触心的外衣,根本不知道心内在的、真正的、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需要“识心”,要识别、认识心的本性,而不是它的表面现象。

  “识心”与“见性”,这两个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我们认识或者识别了心的本性的时候,也就见到了心的本性了,所以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

  “自成佛道”,这个时候自己就走上了佛道。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已经接触到了佛的法身,看到了佛的法身;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已经上路了。

  真正的上路,是证悟以后才能上路。平时我们说,皈依的时候,就是进入了佛门;有出离心的时候,就是已经走上了解脱道;有菩提心的时候,就是进入了大乘道。真正地走上佛道的时候,就是我们证悟的那一天。

  7、《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净名经》是《维摩诘经》,藏文中也有此经典,叫《无垢称经》。维摩诘居士的名子就译为净名或无垢称。

  我以前讲《大幻化网》的时候,本来清净的道理讲得非常多。禅宗中引用《菩萨戒经》《维摩诘经》,也是要说明心的本体当下即为清净之理,如果返观自心,认识它,就会开悟。

  生活中很多烦恼的本性,全部可以荡然无存。而且自心的本来面目——光明和空性的境界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是贪嗔痴的染污,它不是真心,就像虚空中的云雾不是虚空,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才是心的本来面目,是解脱的本性。

  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产生烦恼的心态并不自在。比如说我产生了嗔恨心,这个嗔恨心并不是我心的本来面目,其实这是魔王波旬对你射的嗔恨箭,也叫做无心箭。认识嗔恨心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智慧来观察,一种是通过安住。这时你会发现,原来众生烦恼的心态都是非理的,非烦恼的认识本性光明的心态,才是每个众生本具的。

  8、“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六祖告诉善知识们:“我曾经在五祖弘忍大和尚面前,听过《金刚经》的窍诀,我听到的当下就开悟了,当时五祖跟我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认识了本心之后,顿见了自心本来清净和无所住、无所执等道理。之后并没有一直住在山洞里,而是出山弘扬佛法,将来令五祖的禅宗法门流传于世,令学道者顿悟菩提,通过各自观心之法,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

  9、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一切善知识,是开示正道者。在佛教中善知识是大事因缘,他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呢?度化众生,让众生见到本性,这是最根本的。一切善法,依靠善知识而能生起。

  最根本的是在依止善知识后,你能行持善法,能明白取舍的道理,明心见性,这才是善知识最主要的责任。

  10、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三世诸佛也好,十二部经典也罢,在我们的本性如来藏中本来具有。

  一切三世诸佛是依靠心而得来,往外求佛或者求法,这显然不是最了义的修法。

  11、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本来自己具有如来藏,或者说本具觉性,但是你没有得见,则需要寻找善知识。如果你发现自己本来不具有宝藏,那么你请多少个勘探师也是枉然。

  如果你能自悟,就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法本或善知识。自己的心是一切解脱和成就的源泉。

  12、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的内心是解脱最好的因缘,而一味地执著、希求善知识来给予解脱,那是不可取的。

  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上师不可能像抛石头一样把你扔到极乐世界。

  即使你已经依靠上师的教言而开悟,仍然要不断地护持自己的心。在很多大德的传记中说,当他有所认识之后,还不断地祈祷、维护,直到自己的心态完全稳固。在现空无二、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即使出定,于行住坐卧中也不会离开光明,自私之心完全泯灭,全然是一种弘法利生的状态,这时,你离开上师或道场,就可以完全自立。在此之前,都要维护自心。

  13、曾有大安禅师问百丈禅师:“向外求佛是怎样的?”百丈禅师说:“相当于骑牛找牛一样不合理。”“认识自己本心以后怎么办?”百丈禅师答:“如同骑牛回家。”最后问:“认识之后怎样保任护持?”“如同牧人不让自己的牛破坏庄稼,随时用正念护持。”

  14、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因为众生内心具足智慧,可以悟得解脱。如果自心没有了知,反而生迷乱的邪分别念,产生妄想颠倒,即使周围有善知识的教授,你也不一定能够得救。

  最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维护自心,认识心的本性。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4课智慧品4]

  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

  “内善知识”跟密宗的讲法一模一样。就是说,善知识,分内在的善知识和外在的善知识两种;也可以说,上师,有内在的上师和外在的上师两种。外在的善知识、上师就是外面的另外一个人,不是自己,跟自己没有关系的另外一个人;而内在的善知识、上师,是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

  15、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禅宗和密宗大德们的公案和传记里所讲,返观内心时,如千年暗室,灯光照触,当下所有黑暗全部会驱逐无余。同样,我们内心所有的邪分别念,当下一扫无余,豁然开悟。

  说简单则非常简单,当有缘上师与自己的福报积聚时,通过一个教言当下开悟;或者自己看前辈大德的传记,当下认识自心本性;或者上师讲窍诀,你通过窍诀返观内心——“我无始以来在世间漂泊这么长时间,当下认识了心的本性,哇,原来是这样的!所有的众生多么可怜。”那时,所有分别妄念完全泯灭。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4课智慧品4]

  般若只要智慧一起来,瞬间就证悟了;而证悟了以后,妄念全部会消失的。

  这个地方的妄念全部消失的意思,就是执著全部会消失了。实际上证悟了以后,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一样的,有念头也不是障碍,无念头也不是更好。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会希望自己少一点点念头、不要太多的念头,希望我们心平静一点;但是证悟了以后,平静与不平静、有杂念与没有杂念,都是一回事了;杂念没有什么坏的,平静没有什么好的,都是一回事了,在这个时候所有都是平等、都是一样了。

  我们不要把 “刹那间妄念俱灭”的意思理解为,因为证悟的时候所有念头全部消失了,所以非常平静了。不能这样子理解,实际上这样只是四禅八定的禅定状态。

  这里的“妄念”是什么呢? “妄”这个字,本身就是执著的意思。当证悟时候,执著全部消失了,那么念头有没有消失呢? 不一定,也许有念头,但是那个时候的念头根本不会影响你的修行。

  现在我们的念头对修行的影响特别大,因为有了念头以后,心根本就静不下来。但是证悟以后,念头就没有负面影响了,反而有越多的念头,就越能感觉到、证悟到念头的本质。

  比如说,我们是一个人,一方面有外在的身体,另一方面还有内在的生命。我们现在眼睛能看到的是外在的身体,看不到内在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同样的,对于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如果把念头比作一个人,或者一个动物的话,那么念头就有它的身体,也有它的生命。

  念头的身体是什么呢?就是情绪,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愤怒、欲望等等的情绪,就是它的身体;念头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智慧,每一个念头的生命就是智慧。

  所以证悟了以后,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你能够看到、接触到的不是它的身体部分,而是它的生命部分。这个时候念头越多越好,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你如果一天产生了一百个念头,那你就是遇到了一百尊法身佛,讲得就是这个意思。

  证悟时候,有念头或没有念头,都无所谓了。所以这里的“妄念俱灭”,大家不要理解为,这个时候很平静了、没有念头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跟四禅八定没有区别了。

  16、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开悟后,一地菩萨直至佛地之间,不同的境界可以纷至沓来,可以倏然呈现。

  一旦开悟,直至佛地之间的境界,都可以出现。开悟后会不会变成释迦牟尼佛一样?佛的境界可以出现,但是佛的所化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呈现。

  在此娑婆世界中,有没有到达无学地的人呢?有很多,从前辈大德们的教言中都可以发现。汉传佛教中,对有些开悟者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位,比如说五祖是几地菩萨?他是佛还是菩萨?这样的评价和分析并没有明说,但也并无必要。他已经完全离开了轮回,不是凡夫众生,而是圣者了。凡夫人去衡量圣者的境界,我们没有这个资格。我们作为一介凡夫,来观察五祖到底是什么境界,寂天菩萨到底是什么境界,暂时不用多此一举,小学还没毕业,却来衡量老师的文凭并无必要。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最根本的是依靠善知识、殊胜的窍诀和自己殊胜的学佛因缘,多观内心,这才是重中之重。

  到一定的时候,就如密宗中所讲,一无所有的空室中,即使入盗贼也不用有任何担心;你的境界中可能还会出现分别妄念,会有未经观察的贪嗔痴,但它们不会窃取你的福德资粮。到那时,你的很多境界,于梦中还是醒时,均会出现。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