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5-03-07

  NO.10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辛四、说法之果安立:

  令生菩提心,令得无生忍,

  低下无垢眼,一切漏法尽。

  妙法久住世,知断及受用,

  了知行于彼,具慧说法果。

  说法有八种结果,不同的讲义,有不同的分法。

  麦彭仁波切讲义中的序号2、3、4、5、6、7、8,在翻译的时候,是以这种方式来分的。这个方式可能稍微有点错,比较难懂。现在按照安慧论师的方式来分,可能更好懂一点。以后按照我今天的分法,把序号、标点符号稍微调整一下。

  “令生菩提心”,第一个果,通过宣说佛法,让很多人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以前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人,通过听受大乘佛法之后,发起菩提心,这是第一个。

  “令得无生忍”,第二个果,发了菩提心之后,相续当中产生了空性的智慧,获得了法忍,分为小、中、大三等。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地,是以总相的方式获得法忍,一向真如忍者是小忍;一地菩萨的时候,现量证悟远离所取能取的真如而对无生义获得真正的忍,观待八地为中忍;八地菩萨的时候,分别念全部消于法界,对一切法生起无生智慧,无分别任运对无生法获得大忍。

  能生无生法忍,这是第二个。

  “低下无垢眼”,第三个果,是小乘的见道预流向和预流果,比大乘的见道低下。

  声闻见道,生起见四谛之法眼一类的智慧。它也是八种忍对治,无有烦恼之尘,八智解脱见断而称无垢。如此获得无尘离垢法眼,即是解脱见断的预流向。

  “一切漏法尽”,第四个果,是小乘的阿罗汉果位。声闻缘觉见道之后,如理如法不断修行,断除了三界所摄的一切修所断烦恼,灭尽了一切漏法,获得了尽智和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位。

  前面的两个果,是大乘的两个果,一个是发菩提心,一个是获得无生法忍;后面的两个果,是小乘的两个果,一个是预流果,一个是阿罗汉果。

  “妙法久住世”,第五个果,大乘与小乘共同的果是什么?通过讲经说法给众生法布施,让佛法长久住世。就像那天讲的,一盏灯传遍世界,遣除黑暗一样。

  佛法的长久于世,需要大家的努力。我经常这样想,佛法一代一代传到今天,我也尽心尽力传了三十多年,不敢说做了很多贡献,反正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所有的时间基本用于传授佛法了。我希望我们这里得到正法的人,应该有责任感,“我得到的这些法,将来尽量传授给众生”。

  当然也不好说,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即使很有传法的意乐,也一直没有眷属。就像很多长相比较不错的人,找不到对象一样的。法师很了不起,以很真诚的心弘扬佛法,讲经说法的口才、能力很不错,没有为了名声、财富的世间八法,但是因缘不具足,一直找不到眷属,像独觉一样的。这样的话,实在没办法就自己闭关吧,在内心当中度众生。

  佛法长久于世,依靠我们的弘扬。如果佛法长久于世,对众生相续的今生和来世都有利。财布施这些,只是暂时对众生有利;从长远来看,从永恒来讲,法施能够遣除众生的无明,开启智慧的眼目,是最有意义的,大家应该清楚。

  “知”,第六个果,了知一切法的意思。通过传授佛法、讲经说法以后,了知了一切诸法的自相、共相。

  有些道友刚来喇荣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不要说讲经说法,就是基本的道理都不知道。也不算佛教徒,也不像外道。待了几年之后,很多人经过系统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至少也自然而然有了很多转变。

  学会当中的很多人,一直在努力学习。虽然我没有直接交流过,但是我能感觉到,不管我讲什么法,他们都很认真地听。这种态度,我是非常清楚的。对听受佛法,很有意乐,从不间断,这一点跟自已的福报有关系。

  以前没有学过《俱舍论》,不知道总相自相等等;学完了以后,就知道了。以前没有学过因明、没有学过显宗,没有学过密宗,什么都不知道,后来通过讲经说法,就知道了,这是第六个果。

  “断”,第七个果,断除一切怀疑,无有不知与怀疑而解法义。以前对佛法抱着很多犹豫不定的邪见,后来通过听受佛法,慢慢就没有怀疑了。

  很多人刚来的时候,问题特别多;学完五部大论以后,好多人也许累了,也许没有怀疑了,基本上提不出问题了。我看到,有些道友晚上辅导的时候,显得很累的样子,在下面等着。没有什么问题了,也是很好的。

  这是第七个。

  “及受用”,第八个果,享受佛法的法喜。通过讲经说法,能够受用微妙的、没有任何罪过的法的美味。

  我们的学习,不光是听一听就可以了,一定要品尝到内容。比如说空性的内容,菩提心的内容,《经庄严论》的内容。

  我也许是增上慢吧,每次讲课的时候,“哇,这个法很好,以后有机会再传一次”,不是假装的。

  以上是按照安慧论师的方式来分的,这八种果是很重要的。

  “了知行于彼,具慧说法果”,应当了知那就是行持讲法的具慧者的说法之果。

  有一部经典,叫做《佛说贤者五福德经》[注2],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的,在《高丽大藏经》当中有。经是很短的,里面讲述,说法有五种功德。

  第一个功德是长寿,为什么?因为讲经说法的时候,不会杀生。

  第二个功德是富裕,为什么?因为讲经说法的时候,不会偷盗。

  第三个功德是相貌端正,为什么?因为讲经说法的时候,很开心,不会生嗔恨心这些。

  第四个功德是名声远扬,为什么?因为通过讲经说法,受到大家的尊重。

  第五个功德是大智慧,为什么?因为通过讲经说法,开启了智慧。

  以这些原因,能获得五种功德,即长寿,财富,相貌端严,名声远扬,大智大慧。这部经很短,方便的话,你们自己也看看。讲经说法,确实有很多功德。

  师念藏语传承。

  把下面的颂词讲完,就把修行功德的科判,全部讲完了。

  下面讲大乘的特法,前面的《第五发心品》也提过一次,“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我有印象。

  这次是男众抢答成功,赞叹你们。提及《俱舍论》的时候,好像男众这边就没有抢答的,是不是法师没有来,还是什么原因?女众这边,会有好几个道友出来抢答。

  上一节课中,意根的所依是身体,好像藏文当中也是这样讲的,“眼根至意根间六种的身根所依身体——色蕴”,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辛五、大乘特法及归摄安立:

  由从所缘大,如是修行大,

  智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

  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

  具足此大故,决定谓大乘。

  为什么叫大乘?有好多的大。前面已经讲过了,我就不用特别多地解释了。大乘跟小乘不同,有七个方面的特点。

  “由从所缘大”,一所缘大。声闻缘觉的所缘是小乘的三藏,相比之下,大乘的所缘是广大的无量的显宗和密宗的深广法藏,差别确实大。

  小乘修行人学习的内容,《法句经》、《毗奈耶经》、《阿含经》,除了这些以外,再多一点,就基本上没有了。

  大乘的话,不仅仅有佛法的内明,还有世间的四明。五明有好多内容,所缘方面真的有很大的差别,这并不是自赞毁他。

  大乘佛法,有的是从龙宫带来的,有的是从三十三天带来的,有的是从邬金刹土带来的,有的是从香巴拉国土带来的。广闻博学的时候,就会明白,大乘经典论典的内容,真的是包罗万象、非常多。

  这是第一个所缘方面的差别。

  “如是修行大”,二修行大。声闻缘觉只是为自利而修行,为自己获得解脱、寂灭烦恼。菩萨既要为自己的成就,又要为他人的成就而修行。

  “智慧”,三智慧大。声闻缘觉只证悟人无我而已,而菩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两个方面。

  “精进大”,四精进大。声闻缘觉只在三世或七世当中努力,而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发起精进。

  学大乘的人,不要在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而要在无量的时日当中,一直努力。“我发心一年了,好累,现在可以解放了吧”,为众生发心,不能仅仅满足几个月几年几世,应该长期精进。

  “善巧方便大”,五善巧方便大。声闻们畏惧轮回而追求断除轮回的寂乐,因此没有什么善巧方便。而菩萨以悲心不舍轮回,以智慧不被烦恼所染,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有各种善巧方便。

  前面也讲了,大乘菩萨利益众生,有很多的善巧方便。现在大多数人,用声闻乘的佛教来要求所有的佛教,这是不太合理的。大乘和密乘的行者,以方便法门作为借口,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这也是不合理的。

  以上五种是以此乘载的因乘或道乘的特点。

  “真实成就大”,六真实成就大。声闻们获得阿罗汉果、尽处、胜处、六通后无余涅槃;菩萨乘真实成就十力、四无畏等永不穷尽的无量果。一般小乘获得阿罗汉果位,大乘获得佛陀果位。

  “佛陀事业大”,七事业大。声闻们虽然获得阿罗汉,但不现证菩提及转法轮等;菩萨现前成佛后住于密严宫殿,示现入胎、现证菩提等相尽众生未来际间佛陀的事业广大。

  这两种是就载至于此的果乘而言。

  “具足此大故,决定谓大乘”,由于具足以上这七大的缘故,决定称为大乘。

  这里的七大,其他经论当中也讲过,我不广说了。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科判修行功德——稀有至安立之间的十七种差别,就讲完了。

  大乘归摄安立:

  种姓信解法,发起菩提心,

  行持布施等,趋入无过患。

  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刹土,

  不住之涅槃,大觉及示现。

  这个颂词的内容比较简单,大乘佛教的内容,是无量无边的,在这里弥勒菩萨归纳性地用了八个方面来安立。

  “种姓”,第一种安立,具有大乘种姓或界性。

  有些人从小对众生就有悲心,对无我的智慧就很容易接受,善根很好,一看就知道是大乘种姓的。以前藏地经常讲,某某孩子,从他的言行举止来看,应该是大乘种姓,因为他对众生的悲心,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这是第一个。

  “信解法”,第二种安立,依靠种姓而信解大乘法。

  有了种姓的基础,对大乘法门非常有信心。比如说对《妙法莲华经》、《经庄严论》、《入菩萨行论》,凡是大乘经典,都有信心。

  包里面放的全是大乘经典,特别重,还放了一点饼干。昨天有一个人把黄色的包,放在我的院子里面,我偷偷看了一下,有很多大乘的法本,还有一些食物。是谁的?喇嘛的,是吧?拿走了,是吧?反正包里吃的挺多的。他不仅对大乘佛教有信心,还对食物有更大的信心。(众笑)

  我看很多女众菩萨,也特别喜欢吃的。在她们的办公室里面,这边吃的,那边喝的,很丰富,是饮食的海洋。(众笑)

  吃的,还是需要的,我不是说不好。更重要的,是有一些大乘经论,有这方面的善根,有信心,这是第二个信解大乘法。

  “发起菩提心”,第三种安立,以信解发起无上菩提心。

  有种姓,有信心,肯定发无上菩提心。遇到善知识,遇到法本,自然而然就发了大乘的心。

  种姓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虽然表面上发了心,跟大家一起天天念诵,但是内心当中,好像没有发起来;而有些人真的为度众生,而发了菩提心,这是第三个。

  这三者是安住种姓的阶段。

  “行持布施等”,第四种安立,发了菩提心以后,于信解行地行持布施等六度万行。

  “趋入无过患”,第五种安立,从中生起一地远离所取能取的智慧而趋入出世无过之圣地。

  一地菩萨的菩提心是完全清净的,远离了能取所取的过患。

  “成熟诸有情”,第六种安立,从二地至七地间,以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法令不信仰佛教的众生信仰,令信仰佛教的众生成熟于善法。

  从二地到七地,是不清净地,依靠六波罗蜜多,能够真正成熟众生。

  我们去成熟众生,还是有困难的。自己认为,“我今天成熟了很多众生”;过两天,这些众生全部都没有成熟,反而干坏事了。

  “清净佛刹土,不住之涅槃”,第七种安立,三清净地修行器情清净,清净佛土;以智慧不住轮回、以悲心不住寂灭的涅槃——证悟有寂平等性的加行,这两者算为一个。

  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地是清净刹土,不会住于像阿罗汉一样的涅槃的边。

  “大觉及示现”,第八种安立,之后越过十地达到佛地获得三身,即得大菩提;获得菩提后乃至众生存在间示现现证菩提等佛陀的事业,这两者算为一,如此为八种。

  如果后面四者分开计算,则为十种安立。

  从大乘的种姓,乃至佛果之间,都要度众生。佛教最究竟的宗旨,并不是其他宗教讲的那样,有一个教主、一个尊主,一直在某个法界当中存在着,不是这样的。获得圆满佛果的时候,最主要的事业还是度众生,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大乘佛教的目标,无论在因地的时候,还是在果地的时候,都是利益众生。

  《胜道宝鬘论》里面[注3]讲的无误之十法,第一个是出家,第二个是依止善知识,我记得前面两个。

  (师读弟子递上的笔记本)写得好多。第三个是闻思修行......第九个是独自安住,第十个是“无有自利的牵扯、善巧利他的方便是无误之举”,利益众生是无误的选择。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NO.10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