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3-07

  NO.10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五、功德品=己一、修行功德(370-398)+己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庚一、稀有功德(371)+庚二、非衡有(372)+庚三、平等心(373)+庚四、饶益(374-376)+庚五、报恩(377)+庚六、希求(378)+庚七、不唐捐(379)+庚八、真实行(380)+庚九、退失与胜进差别(381)+庚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382)+庚十一、调伏(383)+庚十二、授记(384)+庚十三、决定(385)+庚十四、无疑所为(386)+庚十五、恒常所为(387)+庚十六、首要所为(388)+庚十七、说法安立(389-398)

  庚十七、说法安立=辛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390-394)+辛二、遍知其义安立(395)+辛三、菩萨无量功德安立(396)+辛四、如是说法之果安立(397)+辛五、摄大乘法安立(398)

  39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十七辛二、遍知其义安立;

  境大一切时,他法现同类,

  是能障碍故,遍知断除彼。

  39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十七辛三、菩萨无量功德安立;

  所熟所清净,所得堪成熟,

  真实解说事,具慧之无量。

  39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十七辛四、如是说法之果安立;

  令生菩提心,令得无生忍,

  低下无垢眼,一切漏法尽。

  了知行于彼,具慧说法果。

  39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十七辛五、摄大乘法安立。

  由从所缘大,如是修行大,

  智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

  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

  具足此大故,决定谓大乘。

  种姓信解法,发起菩提心,

  行持布施等,趋入无过患。

  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刹土,

  不住之涅槃,大觉及示现。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02-111       2018年05月04日

  明天没有课,星期天也没有课,下个星期一和二应该有《维摩诘经》的课。如果有特殊情况,到时候再通知。

  现在《经庄严论》的颂词不多了,你看,藏文当中只有这些。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光是看颂词,可能都不太懂,藏文是这样的,汉文也是这样的。幸好有讲义,有了讲义再作讲解的话,在座的人基本上能通达《经庄严论》的法义。

  《经庄严论》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大乘佛法的深广法门,听众能坚持到底的话,是不容易的。不管是讲者也好,还是听者也好,如果从头到尾没有间断过,应该给这些人点赞,应该发奖。发诺贝尔奖是不行的,发个什么奖?你说发什么奖,帅哥?(众笑)

  下面讲遍知其义安立,这里面的内容比较多,没有细的科判。上节课已经讲了,依靠无我的智慧,获得阿赖耶识转依,能解脱一切束缚。

  有些人可能心里想,心可以解脱一切束缚,但外境的法怎么消除?“心净国土净”恐怕不容易吧?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或者大乘的名言理观察,外境的法在本体上是不成立的。显宗是这样认为的,密宗也是这样认为的。

  弥勒菩萨不偏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凡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跟随者,都知道,弥勒菩萨是未来佛。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之后,他是下一个佛。在《弥勒五论》当中,《经庄严论》是其中之一。前面也讲过,《经庄严论》之庄严,是能开显所有大乘经藏之密意的庄严。就像照镜子,面容上有瑕疵,马上能发现一样的。依靠《经庄严论》,能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所有大乘佛法的究竟密意。

  清净佛刹土之理是,显现外器世界的行相,这也是阿赖耶界中有的器世界之习气所取分行相现似器世界,内在的阿赖耶识缘取而现为所取能取罢了,除此之外的外在实有的其他器世界并不存在,如同梦里显现器世界相一样。

  意思是什么?前面讲的器世界,实际上是不清净的能取和所取在阿赖耶上的显现。一旦阿赖耶识转依了,外在的不清净的显现,就全部都没有了。就像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显现的外面世界一样。

  境大一切时,他法现同类,

  是能障碍故,遍知断除彼。

  “境大一切时”,显现在外境的广大器世界似乎一切时处不间断而显现,是阿赖耶识刹那串连持续而如是显现为大地等器世界的。在耽著这般显现的相存在、对它有耽著爱恋期间就不会显现清净佛土,因为显现平庸相会障碍清净刹土。

  整个器世界是广大无边的,但在所有时刻,都没有真正的本体存在。只是阿赖耶识的习气,不断出现。外境根本不可能存在实有的法,如果执著这些外境,那么在阿赖耶识的相续当中,会连接不断地显现;如果不执著这些外境,那么在阿赖耶识上就不会显现,自然而然是它本体的清净相。

  这是讲,在众生面前,外境的一切时,都是阿赖耶识的一种显现,可以这样解释的。

  阿赖耶识是心识,为什么会显现外境呢?

  “他法现同类”,虽然大地等器世界是刹那性,但由前后不同他法的刹那显现为同类,相似而错乱为一个。比如把昨天的河,认为是今天的河;把昨天的瓶子,认为是今天的瓶子。用智慧观察的时候,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是坚固的,只是同类法在阿赖耶识上的显现。

  同样,生在这个器世界的众生有共业的习气,因此以其习气力,所有他法显现相同,而不现不同。比如喇荣山沟,是喇荣山沟里面的众生,集体共业造成的外境。

  如果心的习气改变,那么行相也显现变异。如同成就行地下者见到入地的孔穴存在一样。乃至对外器世界有真正自相显现的耽著期间,就会障碍真实清净的刹土。

  (师背诵藏语)《量理宝藏论》中讲说,“习气稳固不稳固,能立真实与虚妄”,习气的稳固和不稳固,会出现真实和虚妄的外境。在习气稳固的时候,看到的外面世界,是稳固的,多少年多少年能一直显现;在习气不稳固的时候,就像梦中的显现,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消失。

  同类的行相,为什么会这样显现呢?

  “是能障碍故”,心耽著显现大地等器世界有自相,那就是清净佛土的障碍。因为有能取所取的障碍,执著、贪恋、耽著之后,就会显现器世界。

  那么如何做才能清净佛土呢?

  “遍知断除彼”,如此遍知障碍后断除器世界的相及耽著它为它而安住于无相真如中,就会成就清净佛刹大地庄严等圆满布局的清净相。

  一旦知道了真相,也就是说,外境只是阿赖耶的显现之外,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有的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完全断除外境,整个器情世界显现为清净的刹土。《维摩诘经》当中讲的“心净国土净”的道理,就可以完全明白了。

  辛三、说法者菩萨五种无量功德安立:

  所熟所清净,所得堪成熟,

  真实解说事,具慧之无量。

  宣说佛法有无量的功德,说法者菩萨,在说法的过程当中,有五种对境无量。

  “所熟”,第一个所成熟事无量。菩萨依靠智慧宣说佛法,可以成熟天边无际的有情。

  有情当中有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决定性种姓的众生,声闻、缘觉、菩萨的种姓是决定性的,依靠各自的乘,可以成熟他们。

  第二种是不定性的众生,随意可以改变。原来是大乘种姓的,可能变成小乘种姓的;原来是小乘种姓的,可以变成大乘种姓的。依靠三乘当中的任意一种,可以成熟他们。

  第三种是断种姓的众生,这种众生只能安置于十善、人天的快乐,成熟至增上生,除此之外,没办法让他们即生当中获得解脱。

  这里说的是,成熟的对境是无量的,成熟众生的根机是无量无边的;并不是说,这些众生一定会成熟。

  度化众生的时候,不要期望太大了。有些人经常说,“我家人为什么不能堪忍?为什么不能成熟?我给他说了无数次,他越来越僵硬,我很想杀他”,这样不太好。你想度他,度不了就害他,肯定是不好的。

  众生的根机是无量无边的,可能是确定性种姓,也可能是不定性种姓,也很有可能是,暂时来讲,一点善根都没有。不要说这一辈子,就是无数辈子,他也会沉溺在轮回当中,相续没办法成熟。对这种众生,最多让他行十善;如果行十善也不行,就让他行一善。

  成熟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称为所成熟事无量,这是第一个。

  “所清净”,第二个所清净事无量。器世界,全然无有深渊、荆棘、污秽等不清净事物而以珍宝地、甘露流、如意树等庄严点缀,是完全清净的佛土。世界也是如锦缎般位于整个虚空范围,因此无量。

  在五浊恶世的地方度众生,是很难的。《维摩诘经》中讲,心清净的时候,对境也会清净的。所化的器世界中,所有凹凸不平的山脉、道路,通过修行,全部得以清净。整个大地由琉璃制成,有清净的八功德水,就像极乐世界一样。

  在显宗里面,学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等大乘经典的时候,经常讲八地以上的菩萨,有自己将来的清净刹土。修清净刹土的窍诀,唯一在密宗当中有细说。

  所化的世界得以清净,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时候,有这样的所清净事的无量,这是第二个无量。

  “所得”,第三个所得事无量。断除善不善二事中一切不善事后,现前十力、四无畏、十自在等无漏善法无量,即是所得。

  要断除所有的不善,包括自性罪,佛制罪,不善的法全部要断除,得到什么?通过修行,暂时得到人天的十善、五戒这些,最究竟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所得是无量的。

  “堪成熟”,第四个堪所成熟事无量。除了断种姓者以外,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不定种姓,总共四种种姓,是堪为以三乘所成熟之事。他们是无量的,可以成熟获得解脱。

  第一个所成熟事无量和这里的堪所成熟事无量之间有什么差别?有差别的。

  所成熟事无量的话,一切有种姓者、无种姓者都是所成熟事。所化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

  堪所成熟事无量的话,永久堪为所成熟是从成熟至解脱的角度分的。相续可以堪忍,达到什么样?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一定能获得解脱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的。

  大家弘法利生的时候,尤其是带班的堪布法师,遇到个别人的行为,就马上生起厌烦心。我以前也有过很多次,可能对这些人比较执著。希望培养一个人,最后没有培养成功,或者以为一个人很有希望,但是无法堪忍他的邪行,心里很烦、很痛苦。现在稍微好一点,好像对什么都不是特别执著,无所谓,暂时待着看吧。

  对讲经说法者、管理者、摄受者来讲,对境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有些众生是不定种姓的,有些众生是确定种姓的,通过佛法,他们的相续一定会堪能的,一定有解脱的希望。

  有些道友辛辛苦苦培养众生一段时间之后,众生显现出忘恩负义,他就非常伤心,对轮回产生了特别大的出离心,甚至在世间当中不想活了,不应该这样的。

  不能因为一件事情而活着,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活着,不能因为某个原因而活着。如果一个众生不堪能,就寻找另一个众生;如果一件事情不能成功,就寻找另一件事情,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

  我看现在城市里面的人,压力真的非常大,好像越来越有点活不下去的感觉。在寂静山里面的修行人,可能不知道这些。城市人的痛苦跟修行人苦行的痛苦,差别确实比较大。

  现在是网络时代、智能时代,无常显现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快。今天有很好的工作,明天就没有了;今天有很好的家庭,明天就没有了。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态,不要说度众生,连自己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都没有,这是比较可怕的。

  在这样的时代,我越来越深信不疑,佛教确实很重要。人有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现在的教育,大多数服务于物质世界,怎么样赚钱,怎么样保养身体,除此以外,很少服务于精神世界。遇到烦恼的时候,遇到痛苦的时候,调整心态的窍诀、方法,教育几乎没有涉及。

  从以往看,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宗教。现在七十多亿人当中,除了十个多亿无信仰者以外,其他六十多亿是信仰宗教的,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数字。所谓的信仰者,很多只是形式上的,并不完全明白宗教的爱和慈悲和无我的道理。世界上东南西北的人,都缺乏精神的粮食,还是比较痛苦的。

  佛教的内容的确是很好的精神粮食,当心里不快乐,有很多痛苦的时候,依靠佛教的窍诀来开导,是非常受用的,比任何药都好得多。治疗精神疾病,我觉得,佛教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在努力,用不同的语言弘扬佛法,希望有利于全世界的众生。

  堪所成熟的众生,是非常多的。这里的堪,是能得到解脱,有解脱的希望,有很多意思。

  “真实解说事”,第五个真实宣说或解说事无量。调化众生的方便法门,非常多,有八万四千法门。对具有贪心者,讲授不净观的窍诀;对具有嗔恨心者,宣说慈悲心;对痴心非常严重者,开示缘起空性。法门不可思议,因此为无量。

  “具慧之无量”,以上所说的五种依次对应,缘于谁、安住于什么器世界、具足什么所得、哪些有种姓者、以什么说法能成熟。如是宣说五事是诸具慧菩萨的五种无量。

  依靠种种方法来度化众生,也就是说调化众生、成熟众生的方便是无量无边的,要懂得什么?

  龙猛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当中说了,“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要知道世间人的烦恼,要知道他们的根机,要知道他们的习气,要知道他们的爱好,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魔王波旬那么厉害?因为他精通众生的心。

  如果不想度众生,就不说什么了,在哪里修行都可以的,与世隔绝都可以的。如果想度众生,就一定要懂得,他们相续当中的苦恼,他们相续当中的爱好,甚至要学会他们的语言。比如现在的有些网络语言,要是不懂的话,就不知道这些人在说什么;要是懂的话,可以与这些人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菩萨的善巧方便,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在《佛说阿阇世王经》里面,有一个人杀了母亲,特别伤心。文殊菩萨想度化他,就化现为一个人,在他面前杀了父亲和母亲。化人说:“我杀了父母,特别伤心,我要到佛陀那里去忏悔”。他想:“我只杀了一个母亲,而那个人杀了父母,他都有忏悔的机会,我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他就跟着化人一起到了佛陀那里。佛陀给他们传授了佛法,他在佛面前忏悔,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有时候为了度化众生,让他皈依,让他忏悔,让他怎么样的话,有必要骗一下他,说一些妄语。

  菩萨跟烦恼深重的人混在一起的时候,自己的相续不会同流合污。比如六祖在猎人群当中,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妓院当中。他们真的有度化众生的能力,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

  当然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就是危险的事情,自己可能被众生度化了。

  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要成熟众生、度化众生,就不能舍弃世间。掌握各种人的语言、爱好、行为,对度化他们,是很方便的。

  我以前也讲过,上师如意宝不管到哪个国家、到哪个地方,都与当地人交谈。你们这个地方有多少人,这里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们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们每天忙着什么事情,这里最著名的建筑是什么。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俄勒冈州,法王问一个按摩师,他是什么时候成家的,当时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家里最多的财富是什么,问了很多事情。

  上师去新加坡的时候,课程压力不大,好像每天只讲一堂课就可以了,而且在白天讲。法王去西方的时候,因为西方人很忙,只有晚上有时间听课。而上师的习惯,是晚上早睡,所以对晚上讲课,显得有点不高兴。

  上师经常问很多人的习惯、烦恼、痛苦,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法。法师出去弘法利生的时候,要多了解一些情况。不然,除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以外,什么都不管,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什么都不知道,好像装在口袋里面一样”。意思是说,如果把一个人装在口袋里面,运到另一个地方后,放出来,他对路上发生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是在口袋里面被带过来的。不能这样的,以前德巴堪布每次去汉地,都记录城市叫什么名字,城市里面是什么样的。

  成熟众生的方式是无量无边的,不要一种方式以外,什么都不会变化,那是不行的。所以你看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猪八戒有三十六变。你喜欢猪八戒还是孙悟空?孙悟空是吗?为什么?因为七十二变?(众笑)

上一篇:NO.10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