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22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戊一、安立二理宗轨(181-183,121+122课)+戊二、对此赞叹
戊一、安立二理宗轨=己一、安立名言真如(182,121+122课)+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183,122课)
戊二、对此赞叹=己一、略说(185,122课)+己二、广说
182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一己一、安立名言真如:
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183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
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185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一、略说:
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2、心识+非心识=万法→唯心
凡是因果的所有法全部唯心,这一点是成立的。一切万法,表面看来在外境中实实在在存在,实际并不存在,只是自己心的一种幻象,除此之外根本没有。
外境山河大地、柱子、瓶子等显现,与众生内在的八识聚等感受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不管心法或者色法,全部与自心不可分割。佛经中说“万法唯心造”,所谓的“万法”,既包括心识也包括非心识,全部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
如果舍弃自己明明感受的本体而去了达其他外境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柱子也好、瓶子也好,桥梁、花园、大山等,全部是自心的一种感受,与梦中的景象无有差别,想要除此以外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无情法,永远也无法实现!
3、本论内容=名言以唯识宗抉择+胜义以中观理抉择
这部论典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就是讲“名言以唯识宗抉择、胜义以中观理抉择”,现在名言中见到的法,全部是自心的一种幻象。当然,这也是学得稍微好一点才能感觉到,不然会觉得:外境确实存在,内心在自身当中。
如果不明白万法唯心的道理,也就不要说学习大圆满了。因为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虚幻休息》、《大圆满心性休息》,以及智悲光尊者的无上教言中,全部都是讲万法唯心,这是密法当中最强调的。不仅中观非常强调这一点,密法最究竟抉择的也是这一点。
4、识与外境
假设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有一个外境存在的可能性,也就需要在离开明知心识以外,还有一个认识外境的方法,但这绝对不可能!因为离开了明知之法相无法堪当识的身份。我们面前的江山树木等所有显现均与识无二无别,离开识以外根本找不到一种真实的法存在。由此可见,识不存在而单独的一个外境存在绝不合理。
假设承认色等外境,比如柱子、瓶子在识以外另行存在,那么,柱子与眼识之间,无论同时还是非同时,都无法产生能取所取的关系。按照因明的观察方法,就像眼根与眼根对境的色法、耳根与耳根对境的声音,两个法如果真实存在,在同一时间中,不可能一者作为能取另一者作为所取而存在,二者不应该有任何关联。若说识与对境非同时,既然有次第,要么先有外境、后有有境,要么先有有境、后有外境,这样的话,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根本不可能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我与石女的儿子之间应该有关系了,会有这种过失。由于同时与非同时都不存在关联之因,外境存在的道理以现量也就无法成立了。
通过俱缘定因和明知因两种推理,可以了知外境根本不存在。见到的蓝色布品等,实际与能感受的心无有差别,于心识前未出现之法,外境中并不存在。可以这样说,每个众生的感受存在时,其心识已经显现了这种行相,所以,柱子等存在是由心来抉择的,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理由。
5、感受与外境
我们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显现全部与自身感受离不开。就像幻术或者做梦一样,除幻化师的用具以外并不存在一个外境,而做梦时虽然显现火有炽热性,这毕竟是意识的显现而已,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同样,我们现在确实可以感受地水火风存在,比如手在接触火时有灼痛的触觉,实际却根本不存在。梦中的柱子和醒觉位的柱子没什么差别,梦中的柱子只是意识面前显现,同理,现在所见到的柱子,也只是众生的共同业力所感受而已。
6、经部宗观点:感受行相虽然必须是识,而能指点出该行相的外境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如同色法无法进入镜子里面,但没有色法也无法显现镜中影像一样,同样,心识前显现的只是影像,真正的外境在外面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这一点通过比量可以了知。
外境肯定存在,外境如果不存在,行相不可能显现,因为色法不存在则镜子里面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影像。如果外境不存在,见到一个月亮和两个月亮应该无有差别,正因为外境中只有一个月亮,所以说二月并非正量。
中观破法:在抉择外境存在这一观点时,经部宗的观点可以说非常殊胜。你们说外境色法存在这一点,通过比量可以了知。这种观点不正确,为什么呢?不要说隐蔽分的各种法不存在,甚至微尘许的法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依靠比量也可以了知,通过远离一体多体的方式作观察,外境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存在。
实际你们经部宗认为外境存在这一观点的来源,就是认为现量不成立的隐蔽分以比量可以成立。但是,现量未见过的法,通过比量成立也是很困难的。比如见到烟子可以推知有火,首先必须现量见到有火就会有烟,以后无论何时只要见到烟,我可以说“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如果从未见过烟与火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对我自己来说也不能成立。同样,你们经部宗说外境隐蔽分存在,但隐蔽分与行相之间的因果关系,你是何时见到的?若未见过就不能成立这种观点,只不过是将现量未见到的隐蔽分以比量来成立而已,其实根本不能成立。
中观观点:中观宗所说的外境不存在,通过现量可以了知,比如我说柱子存在,要么是以前见到而在心中显现,要么当下见到与自心无二无别的这一法显现。除此之外,与心识无关之法安立为柱子是不合理的。通过比量也可以了知外境不存在,前面讲到的明知因和俱缘定因,是自身感受的一种比量,依靠这两大因自然而然可以成立外境不存在这一点。
7、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依靠唯识宗的观点完全可以了知,外境不会成为实有。对于这种道理再三抉择以后,最后应了知,所谓的心也不存在。所以,首先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万法抉择唯心;从胜义角度来讲,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不成立实有的。
8、最根本的问题
依靠了知所显现的一切法唯一是心、外境绝不存在的道理后,应当了达外境中连微尘许也不成立实有的道理,全部是心的一种幻现,如同梦境一般。
随之依靠上述离一多因之理,可以了知心也完全无我,其本体并不存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本性。六道众生所见的一切显现全部是观待的,实际并不存在,暂时来讲是心的自现,最究竟来讲是远离戏论的光明本体。
这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暂时名言中万法抉择唯心;究竟胜义中,通过离一多因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本体。
一方面对世俗当中眼耳鼻舌身所显现的法,应该明白全部是自己心识的一种幻变,就像梦境一样,对此一定要生起定解;最后对此种显现,以中观理抉择时远离一切戏论,实际并不存在。这是不是最究竟的正理呢?若从般若空性来讲,当然抉择空性就已足够,但从第三转或者唯识的有关经部最究竟教义来讲,远离一切戏论之法也与佛的光明智慧无二无别。
9、自空+他空=空性和光明=如来藏=圆满如来教法
《定解宝灯论》说:为了破除空的耽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法。前面抉择万法唯心之后,讲到所谓的心也是离戏的,但这种离戏与光明不可分割。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和《如意宝藏论》中主要抉择自空——一切诸法的本体以空性为主;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抉择了他空。实际上,《三休息》与《七宝藏》会不会矛盾呢?不矛盾。首先从理论上讲的时候,应该了知一切万法本体空性,但是实际修持时,此空性也是以智慧、大悲、力量日益增上的方式来具足的,并非一个单空,也并不仅仅是离戏。二转和三转只是从不同层面安立而已,完整宣说如来藏的空性和光明,才算是圆满讲述了如来教法。
心的本性不存在,是依二转法轮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心的本性为光明,则从第三转法轮来讲,就像《宝性论》、《赞法界颂》等有关三转法轮的教义所讲的一样。所以,现空双运、明空双运、觉空双运等任何名词,对我们自宗来说都非常契合。
10、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胜义谛和世俗谛如同马车,观察胜义和世俗的智慧相当于马辔头上的绳索,如果没有绳索,马车再好也无法支配驾驭。若对世俗理与胜义理全部通达,可以称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假设只通达一者未通达另一者,想要真实抉择万法也是很困难的。
11、大乘修行人
胜义和世俗这两个辔索缺一不可,胜义中,按照月称论师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抉择空性;世俗中,暂时一切万法存在,最究竟是万法唯心,既有空性正见也有世俗因果正见。否则,就好像老鹰缺少了一只翅膀一样,根本无法翱翔于万法实相的虚空当中。
从对境方面,将胜义谛和世俗谛比喻为妙车;从量方面,名言唯识理和胜义中观理,如同驾驭妙车的两个辔索一样,如果缺少其中一者,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相续中首先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不具足的话,连大乘的门槛也无法进入。而菩提心具足以后,若缺少空性见和世俗见任何一者,也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
佛陀的大乘包括甚深中观与广大唯识两个方面。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无二无别,只是着重宣扬的方式不同,实际观点一致。那么,这个人已经真正入于大乘道。
佛陀的教言当中,所有断除障碍、清净染污等方面,全部可以归摄在唯识宗当中,所以,通达唯识很重要,应该暂时世俗当中万法唯心,而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万法自性抉择为大离戏。
任何一个人,对空性法门和唯识法门有所了解,已经真正趋入了如来教法。因此遇到这些教言以后,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明白:这才是真正佛法的教义,一定要掌握其中的意义。这样的话,在自己修行过程中会有进步。
12、《十地经出世品》云:“嗟,佛子了达三界唯心,了达三时亦与心同,通达心亦远离中边。”其意义与本论所讲内容非常吻合。
佛陀当时告诉诸佛子:世间万事万物的显现唯心所造,应了达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与心无二无别,这就是抉择世俗谛。然而胜义当中,一切抉择唯心之法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这就是二转法轮的主要精华之一。经中所讲的道理,作者静命论师依靠“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这一颂词,已经圆满完整地解释了。
对于经中的意义:应了知十方三时的一切显现为心,这是指名言方面;同时也应了知心也无有生灭之边、现在住之法相中,故为离边,这是从胜义来讲的。
13、幻化师依靠石子、木条等其他工具幻变出大象时,若观察就会发现:大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说其根本因存在,再对所谓的因进行观察,石子、木条等也是由各种微尘组成,并不存在。同理,第一步抉择万法唯心之后,又观察自心是否存在?可以了知自己的心也远离一切戏论,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