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3-21

  NO.10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第十五:

  (四○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年寿百岁。有人语言。士夫若欲闻法。当日日三时受苦。晨朝时受百枪苦。日中.晡时亦复如是。于一日中受三百枪苦。如是日日。至于百岁。然后闻法。得无闻等。汝宁能不

  时。彼士夫为闻法故。悉堪能受。所以者何。人生于世。长夜受苦。有时地狱。有时畜生。有时饿鬼。于三恶道空受众苦。亦不闻法。是故我今为无间等故。不以终身受三百枪为大苦也。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得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2]《菩萨善戒经》,大正藏 No. 1583,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卷第七:

  如法住菩萨相品第一

  真实菩萨有五种相。菩萨具足五种相故。名真实菩萨。一者怜愍心。二者柔软语。三者勇健。四者不贪。五者解说深义。如是五法有五种智。一者性。二者因缘。三者功德果。四者次第。五者摄取。怜愍性者有二种。一者至心。二者如法。至心者。施众安隐。是名为性。如法者。菩萨摩诃萨如已乐事以施众生。是名如法。柔软性者。先意语欢喜语远恶语利益语。是名柔软性。勇健性者。心无所畏猛健果敢。能破众生畏惧之想。是名健性。不贪性者。一切施一切施一切施清净施施已无悔。是名不贪性。解说深义性者。四无碍智。是名解说深义性。怜愍者有五因缘。一者受苦众生。二者行恶众生。三者放逸众生。四者邪见众生。五者乐烦恼众生。受苦众生者。常受苦恼乃至无有一念之乐。是名受苦。又有众生虽不受苦。造身口意十恶业道。如十六恶律仪。是名行恶众生。复有众生不行恶业不受苦恼。贪著五欲耽乐嬉戏。贪爱已身不修善法。是名放逸。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亦不放逸。为求解脱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邪见。如外道等。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亦不放逸亦不邪见。具烦恼系烦恼障故不修善法。是名怜愍因缘。以是因缘怜愍之心遂得增长。柔软因缘者有五种。一者善先语。二者善喜语。三者善无畏语。四者善净语。五者善教语。此五因缘是名柔软语。如四摄品中说。勇健因缘者有五种。如上三十七助菩提品中说。不贪者有五因缘。一者不分别施。二者喜施。三者至心施。四者净施。五者如法得财施。是名不贪五因缘。如施品说。说甚深义有五因缘。一者说修多罗甚深之义。解说空义。三世中阴退不退我我所。佛性菩萨性如来涅槃三乘。色造色十二因缘。是名修多罗义。二者能说毗尼义。是犯是非犯。是可悔是不可悔。是轻是重。是性重是遮重。是名说毗尼甚深义。三者说摩夷义。佛尔时为众生故说名为犯。为他故说轻作重说重作轻。为令一人得忏悔故。乃至大众中得忏悔故。是名说摩夷甚深义。四者能自解说正义。五者能知诸法名字。怜愍功德果者。菩萨慈心为诸众生。坏恶心故修集慈心。能利众生心无悔恨。常修集故得现世乐。是故如来说慈功果。毒不能害刀不能伤。眠无恶梦诸天拥护。舍此身已得生初禅。是名怜愍功德果。柔软语功德果者。菩萨摩诃萨修柔软语。能破现在口四恶过。是柔软语自利利他。能令众生爱乐喜闻。是名柔软语功德果。勇健功德果者。菩萨现在能破懈怠。受欢喜乐乐于寂静。护持禁戒心无悔恨。自修忍辱教人行忍。修诸苦行庄严菩提心无退转。是名勇健功德果。不贪解说深义二功德果。如上所说。次第者。菩萨摩诃萨先修慈心。为调众生故。次说软语。为破恶业故。见诸众生受恶业者。心不怖畏。生救护故。名为勇健。为调众生故行惠施。次说不贪及以深义。菩萨摩诃萨随是五相摄六波罗蜜。怜愍相者摄禅波罗蜜。柔软语者摄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勇健相者摄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贪者摄檀波罗蜜。说甚深义摄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

  [注3]《佛说大乘十法经》,大正藏 No. 0314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性?佛子菩萨性成,少欲、嗔恚、愚痴等,不妒、不吝、不恼、不说粗言、不欲嗔调戏、不轻动、调和柔,已软近亲可性,能成就上妙供具供养诸佛,所谓资用等财,惠施与他,具足成就手足头目等。若见如来或如来弟子,见已即生恭敬欢喜之心。善男子!菩萨如是名为性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相烟即知火,  鸳鸯以显水,

  复相知诸性,  菩萨大名称。

  柔和、不谄曲,  舍离悭、嫉妒,

  愍念一切众,  名之为菩萨。”

  [注4]《优婆塞戒经》,大正藏 No. 1488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卷第一/集会品第一: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是名为退。复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净。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净。亦名不退。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注5]《俱舍问答》第四品 分别业品问答题:

  392、戒律分哪几种,各自法相是什么?

  答:戒律分别解脱戒、禅定戒和无漏戒。

  别解脱戒:包括在欲界中的一种出离戒。

  禅定戒:属于色界的一种善法戒。

  无漏戒:无漏法之戒律。

  398、哪些众生具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他们恒时都具足吗?

  答:(1)具别解脱戒的补特伽罗有七种: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

  (2)具有禅定所生等持者,具足禅定戒。

  (3)圣者有情即学与无学具无漏戒。

  别解脱戒不是随心戒,散乱无心时亦具足,直至舍戒前皆具足;禅定戒、无漏戒是随心戒,皆以入定时具戒,出定时不具。

  401、怎样具足禅定戒、无漏戒、戒、恶戒之无表色?

  答:守别解脱戒者:未舍戒之前具现在无表色。

  初刹那:具现在无表;

  初刹那后:具过去无表及现在无表色。

  守恶戒者:未出现舍因之前,具现在无表色。

  初刹那:具现在无表;

  初刹那后:具过去无表及现在无表。

  具禅定戒者:第一刹那时起恒具过去未来无表色,具有过去无表色,是因为过去生修定所俱生的无表色虽已失掉,现在入定初刹那时又重新再得到了。

  圣者:于无漏第一刹那时,只具未来无表色,不具过去无表色,因为以前从未生起过这样的无漏戒之故。第二刹那起恒具过去无表、未来无表。

  有漏禅定、无漏定入定时具足二戒现在无表色,出定时则不具备,因为此二戒是随心戒。

  406、禅定戒与无漏戒的得法是怎样的?

  答:禅定戒:依未至定与正禅而得,因为与彼等一起生之故。

  无漏戒:依圣者的无漏道而获得。因是具有无漏静虑六地之一。

  407、怎样能获得别解脱戒?注释中所论述的十种近圆戒是什么?

  答:七种别解脱戒从亲教师等他人有表色中得。

  十种近圆戒:

  ①佛与②缘觉仅依证得自然智慧而生起比丘戒;

  ③五比丘以趋入真谛而得近圆;

  ④妙誉尊者等依善来而得(以佛称“善来”而得);

  ⑤大迦叶承认佛为导师而得近圆;

  ⑥善施由答问心喜而得近圆;

  ⑦众生主母等由宣说八难断法而得近圆;

  ⑧供施女依僧传言而得近圆;

  ⑨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

  ⑩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

  [注6]《三戒要解(上)讲解》09-22讲记: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旧仪轨;二、现行仪轨。

  下面讲没有得戒者依靠什么方法在自相续中获得戒律。

  一般来讲,密乘戒依靠灌顶来获得戒律,菩萨戒通过发心获得,而别解脱戒一定要依靠仪轨才能获得。所谓的仪轨有旧仪轨和现行仪轨两种,旧仪轨是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所用的仪轨;现行仪轨是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人们现行的受戒仪轨,也通称为新仪轨。

  在新仪轨和旧仪轨这个问题上,《根本律》辩论非常多。《根本律》的讲义有《大海疏》和《小海疏》两种,《大海疏》当中对新旧仪轨本体、分类方面的辩论特别多。我好像是十几年前学过,中间一直没讲过,很多都忘了,所以字面大概意思给大家解释一下。

  丁一、旧仪轨: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旧仪轨:

  自然证智传信圆,承认本师许八难,

  善来四白问答等,受者心净圣者师。

  以前从来没有得过戒的话,得受的方法是什么呢?受法的仪轨有新仪轨和旧仪轨两种,首先讲旧仪轨。所谓的旧仪轨分为十种:“自然”,佛陀和独觉在证果时,相续中自然而然获得戒律;“证智”,五比丘在证得见地时,自然而然受戒;“传信”、“承认”……下面根据意思来讲比较好懂,因为每一个都有很多公案,我在这里讲好像有点可惜,干脆读下去……

  上述这些戒律,除个别的如佛陀和独觉等,都不是自然获得,而是需要观待表示来获得的。实际上,旧仪轨虽也承许为仪轨,但不像现在,一位上师在上边念、下面开始顶礼,与这些仪轨不相同。比如佛陀说“请你过来”,弟子生起信心过来了,这时就已经变成比丘了,这就是一种仪轨。因此,这里仪轨的范围比较广。

  现在传戒的时候,一般有十位法师传三坛戒,这时候认为完成了一个仪轨。但旧仪轨里面不是这样的,这里面对得戒的方法就称之为仪轨。下面对十种旧仪轨一一作解释。

  最初未受戒者得戒之方法,有非常简单、无勤作而圆满的旧仪轨,与比较复杂、有勤作而圆满的新仪轨两种受法。

  所谓的旧仪轨,指最初本师成佛之前、成佛之时、成佛后不久以及涅槃之前受近圆戒的仪轨。此仪轨有十种分类:佛与独觉由证尽智及无生智而得大菩提,从而出现二种近圆戒。也就是说,佛陀在印度金刚座证得佛果时,相续中自然而然成为比丘;独觉在一百劫中积累资粮,后来在寂静处,于一个坐垫上,从资粮道到最后无学地之间全部圆满而证悟独觉果位,此时自然获得比丘戒。

  释迦牟尼佛最初并没有一个人给他传戒,因为他是世间的第一个明灯,在整个娑婆世界中,只有唯一的佛陀,不存在给他传授佛法和传戒的阿阇黎,所以佛陀最初证悟时自然而然获得戒体。而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转F轮时,五比丘证得四谛本体而获得阿罗汉果位、八万天子获得解脱,这时,五比丘的相续已经具足比丘戒体。

  五比丘可以说是世间第一个僧团,在《敦珠佛教史》中是这样讲的:五比丘出现后,世间出现了第一个僧团。这个僧团也并非别人为他们传授戒律,而是在获得见道的同时,相续中自然获得比丘戒,即由内证得近圆戒。上述三者是在自相续中自然生起胜义比丘戒而得近圆戒的。

  供施女因未获父母允许,由佛遣使比丘尼邬巴往告音讯,依僧传信而得近圆。供施女特别想出家,但父母不允许,给她围了一个院子,始终不准出去。她特别痛苦,于是对邬巴罗即莲华色比丘尼说:“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我特别想出家,但父母不让我出去。”邬巴罗找到众生主母——管比丘尼的“大堪姆”,她也没办法,就去告诉佛陀。于是佛陀开许:你们可以通过音讯的方式让她出家。当时具体是什么样的羯磨并没有详细说,要是现在比丘尼的仪轨可能比较麻烦……现在僧众叫你磕三个头,到那边传信说“你磕三个头”又回来;现在她说“拉索”……可能不是这样的。总而言之,当时僧众在这边,通过传信的方式使供施女相续中获得了近圆戒,颂词中说“传信圆”。现在没有这种受戒方式,这是旧仪轨来讲的,比较特殊。

  大迦叶等由承认“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而得近圆。大迦叶的根基非常好,他在释迦牟尼佛面前说: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就是我的导师,我就是您的好弟子,我就是您的好声闻。这样说的时候,他马上得戒,这就是仪轨。现在肯定不行,不然,很多人说:上师,我就是您的好弟子,您就是我的上师,除您以外,任何人我都不皈依,您一定要记住啊……。没有两三天,这个人又对其他人说:那天那个上师特别坏,我现在要把他舍弃,一定要皈依您老人家。

  舍利子等由佛说“善来”持梵行而得近圆。“善来”是戒律上的一种敬语,也即过来的意思。当时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子,请你过来。舍利子恭恭敬敬地过来以后,依靠舍利子的信心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他相续中的比丘戒已经圆满,这就是善来比丘的方法。《百业经》和《贤愚经》中,很多人都是以“善来比丘”的方式获得近圆戒。还有《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当中,有些公案也是以这种方式受近圆戒。

  僧伽会众,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白四羯磨在现行仪轨当中经常应用,下面会有广说。如果是佛教中土或者地界中土,需要十位比丘,因为中土佛法比较兴盛,比丘比较好找;在边地,教法和证法都不存在,或者除印度金刚座中央以外的地方,不一定具足这么多的比丘,只有五位比丘给大家传授比丘戒也是可以的。

  最初的时候,人们多数都在释迦牟尼佛面前以“善来比丘”的方式出家。后来有一次,住在森林中的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准备受戒,其中有一个人,因为路途特别遥远而死亡。释迦牟尼佛询问具体情况以后,开许僧团可以各自传戒,白四羯磨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佛陀说:在中土,僧众比较聚集的地方,需要有十位比丘来传戒;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只有五位比丘也可以。释迦牟尼佛如此宣说以后,便形成这种因缘规律,通过白四羯磨来获得近圆戒。

  佛陀问一位叫善施的比丘:“何为唯一善法?”彼答:“解脱。”又问:“解脱需何法?”答:“信心。”这是以问答令佛欢喜而获得近圆戒。

  众生主母因为承诺修学八难断法而获得了近圆戒。所谓八难断法,在《律词品》中说:“亲从比丘受近圆,半月比丘处受教,于比丘处许夏住,僧尼二众作解制,犯此于二众迁悦,不言比丘犯戒过,不得轻侮诸比丘,顶礼恭敬新比丘。”八难当中的第一个,从比丘僧团处受近圆戒;第二,每半个月,再从比丘处听受教言;第三,立誓在具足比丘的地方安居;第四,作解制时,须在僧尼二众前解除夏安居;第五,如若违越难断法,则在僧尼二众前履行迁悦;第六,不能谈论比丘破戒;第七,不能对比丘轻视、侮辱;第八,对新比丘也要恭敬礼拜。

  颂词中的“等”字,指第十种旧仪轨,即六十位善群比丘因为承诺皈依而获得了近圆戒。

  有些人说:居士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所以,最后一种不算是真正旧仪轨当中的戒律。除了白四羯磨与传信以外的五种是由本师加持而得的近圆戒。这方面的辩论比较大,有人认为:除白四羯磨和传信可以算真正的仪轨以外,其他五种全部通过佛陀不可思议加持而得,因此,除白四羯磨和传信以外的八种都是假立的,不算真实仪轨。虽然传信属于现行仪轨,但旧仪轨中如是出现,也仅仅是一种安立而已,并非完全固定。真实的旧仪轨是白四羯磨。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讲到菩萨戒时提过,他说:宁玛巴自宗虽然有十种旧仪轨,但其中真正的仪轨就是白四羯磨,其他大多数是以佛陀不可思议加持得到近圆的,不算是真实仪轨。

  由于以前的所化众生业力、烦恼、异熟三障轻微,智慧、相续与根基成熟,内心清净,能传近圆戒的上师也绝对是圣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故而十分容易得戒。

  确实当时众生的根基比较成熟,善知识唯有佛陀和阿罗汉,这样一来,传戒比较容易。现在的话,可能说一百遍“善来”,不要说近圆戒,连居士戒、皈依戒也不一定得到。这是什么原因呢?现在众生的业力、烦恼和异熟障碍都比较重,智慧、相续、根基不容易成熟,再加上上师也有可能是凡夫,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现在得戒不是那么容易的。

上一篇:NO.10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