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33课9-19

创建日期:2022-07-21

  行为学-教言宝藏33课9-19

  (九) 见解增长的标准三

  你们平常进来的时候,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没有成为你的障碍,因为你不与它计较。这些东西的有和无对你来说无关紧要。一切万物也是这样,佛也好,鬼也好,他们都是一样的。但当你对某件事太过执著的时候,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树叶,都会对你的身心产生影响。

  比如我这个杯子,平常一直就放在这里,渴的时候用它喝一口水。我不计较它的存在,你们也不计较,杯子就只是杯子,放在旁边也挺好看的。但如果你过于执著,一直觉得导师身边绝不能放一个杯子,这样放着多难看等等,当你一直想着这件事情的时候,杯子就开始对你产生影响了。杯子是无辜的,它没有惹你,也没有跟你说什么,是你一直在和它计较。只要杯子存在于你眼前,它就变成了你的障碍,你就会一直烦恼杯子的存在。

  从这个公案中我们得知,自心即为魔障。调伏好自己的内心,快乐就不需要到哪里去寻找,即在你的眼前。佛教所传讲的一系列方便就是在给我们创造一个平静的心态,一种正确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想象的快乐。

  华智仁波切曰:“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有很多导师带着弟子去各地转山和朝拜,这甚至已经成为当代佛教的时髦。然而无论你去过多少圣地,做过多少善行,都不要忘记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这些善行对调伏自己的内心起了多大的作用?要以此作为见解增长的准则。

  朝拜神山、学理论、上供下施等善行,一切都在于调伏自己的内心。理论中修行的方法各式各样,有时以身为本,所以平常需要以身做修法;有时以语为本,修行之中着重口诵经文、咒语;有时以心为主。但无论学多少理论,都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亚青寺遵循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殊胜传承,无论前行还是正行之直断与顿超,也都在讲解如何调伏内心。

  (十) 见解增长的标准四

  我们当前所学的调伏内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此外没有第二个法。“端正心态”从理论上很容易了解,但还需要懂得方式方法。我们的心太复杂了,如果没有一个根据,你可能很难相信如是行持会有这样的结果。所以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宣讲了那么多的教法,相信在座的修行者都有所了解。

  在修的过程当中,不要计较从事过多少善行,也不要把在某个地方闭关多少年常挂嘴边,这些都是工具,也叫做方便法。任何方便法都是为了促使我们反观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如果性格还是和以前一样粗暴,再多的行善只能叫做“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所行之善法没能调伏内心,仅仅在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对自己没有丝毫之利益。虽然可以在他人面前宣扬“那个寺院是我建的”,“那个塔是我造的”,“我在某个圣地修行过多少年”,“我每天在家里早晚都不需要劳动,一直坐着修法”……但是从你内心的角度当中,这些行为没有起到丝毫之作用,所以我觉得还是有点亏本。

  初次进入佛门至今,我们付出的代价一点都不少。先不说长期在亚青寺居住的弟子,我们已经知道了轮回过患。这几天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亚青寺的人,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无论从经济花费和身体的消耗,还是承受身边亲朋好友的流言蜚语,若最终只得到一个形象的话就太亏了。还不如在自己的城市里,和朋友好好吃一顿或者去哪里娱乐一场,至少当时有一个好心情。

  但过来亚青以后,虽然也有好心情,但恐怕也就那么回事。有时候担心住的屋子会不会漏雨,有时候担心晚上被子够不够盖,吃的菜恐怕只有萝卜和白菜,如果所修之法没有调伏内心,真对不起自己现前所承受的一切。所以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是要踏踏实实、如理如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仔细看看自己,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是,若没有以上所传讲的功德,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在明天无常降临的时候全部都会化为乌有,最终只会被孤独痛苦和无聊包围。所以要面对现实,将以上所宣讲的一切教言铭记心中。

  平常如果有长时间依止我修学的夫妻弟子来见我,我都会问他们:“与之前相比,你们之间的和谐程度是否有所改变?”若有,那我今天真赞叹你们的修行,如果还是像往昔一般天天都在打打闹闹之中度日,就真不是修行者之所为。我们修行者的标准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若如同我们现前般天天又打又吵的话,阿弥陀佛还能过得下去吗?所以还是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十一)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修行

  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修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要依止一位具缘之导师,如是一生成办解脱便没有丝毫之疑惑,此乃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但若单纯将世间具缘树立为具缘的标准,就会有一定的偏邪。具缘应该站在具德为本的前提之下树立,如是你们的缘分就永远不会消尽。

  紧接着上师给我们讲解了他的传记,无论从信心觉悟的角度还是众多高僧大德赞扬的角度,宣讲他是以什么样的因而成办现在的果位的。弟子们听传记的时候不要像听故事一样,只觉得上师的传记多么稀奇,好像奇迹一般,我们在听到传记的同时,应该学习上师的事迹,并希求自己能够如同上师一般。当年密勒日巴尊者示现出很多身坛城后问弟子:“你有什么愿望?”弟子说:“我必须要超越导师你,要呈现出更大的坛城。”密勒日巴说:“这才是真正的弟子,因为你的理想非常强大。”

  所以我们平常在阅读历代传承祖师传记的时候,时时要学习他们的事迹,并且在心中立誓,愿自己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或能超胜一切导师。这没有丝毫之错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理想,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

  (十二)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一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

  昨天宣讲的是因果关系,今天讲解若修行过程不如理如法会导致怎样的结局。

  从文字上看来,上师谦虚地告诉我们,他有多么糟糕。实际上是为了告诉我们所有的后代弟子,若要是如上师所宣讲般,就会有这样不好的结果。我相信每个人都不会相信导师说这些谦虚之词是导师本有的过失。当然不是,上师本身是佛。上师说:“我与提婆达多与善星比丘一样,无始以来积累的业障无边无际。”

  判断业力沉重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敬信、慈悲与智慧。这是我们今天该思考的地方。上师谦虚地告诉我们,“我与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样”,由于无始以来造的业障太重,今生的结局就是没有信心、智慧薄弱、慈悲心很小,所以无法成办解脱。

  所有弟子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无始以来至今我们自己造的罪业有多么沉重。先从敬信的角度当中观察,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之前也有很多公案。比如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仅凭信心就成办解脱。那若巴当时既没有念诵也没有打坐,也没有去造寺院和建塔,仅凭敬信,最终证得上师的密意。禅宗第二祖慧可大师以及第六祖惠能大师听到一两句话后即刻开悟,一切都源于敬信。这就充分说明了信心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方便法。

  如今我们信心太弱的原因是什么呢?业障沉重。平常遇到一些居士,他们会讨论那个导师不是很好,这个传承不是很好,他们只对自己现前依止的传承以及导师具有信心,蔑视除此之外的一切。有这样的想法就充分说明了他内心的业障非常沉重。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所宣讲般,由于无始以来至今所造之无边罪业,导致现前他的信心很弱,因此成办解脱的机会就很渺小。

  (十三)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二

  在座的弟子扪心自问,我们在重视见解、修行、行为、果实的同时,是否还在反观自己的信心如何?平常除了自己的传承,是否还在说其他传承的是非?我们现前在亚青寺,无论你内心有多么糟糕,对自己所修之传承和所依止的导师应该是尊重的。那么现前我们再扩大一些自己的信心,除你现前所依止的传承和导师之外,你对其他的传承和导师是否有看法?是否有蔑视的行为和思想?如有,那只能说明你的业障非常沉重,成办解脱的机会非常渺小。

  有的人认为,自己亲眼看见某个传承不是很好,导师的行为不如法。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为什么不直接讲解这个好那个不好呢?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自性光明刹土也会呈现出地狱的形象;内心清净的时候,地狱形象也会呈现为光明清净刹土。一切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在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信心者比比皆是,唯独不生敬信的就是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这时我们能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原因导致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不生敬信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破斥这种观点,因为这完全是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眼根不净及业障沉重所致。释迦牟尼佛是何等成就者?所以要记住,作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一切取决于自己的信心。

  (十四)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三

  显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净观。密宗讲解净观五种圆满:任何地处都要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所依导师为阿弥陀佛,所有道友为男女菩萨,时间为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大平等,法为密宗。进入密宗的准则就是净观。

  密宗弟子如何做到净观呢?反观自己,是否蔑视本传承之外的导师及传承?若有这样的想法,你真的会有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的后果,这绝不是你的功德。有人说自己亲眼见到他人的过错,那是你瞎了眼了。不是你睁着眼睛看见这样的过失,而是你瞎了眼看见这样的过失,这不是什么功德。你必须要认清,是自己的内心太不清净,所以会产生蔑视其他传承以及导师的过失。绝不能把这件事情当做一种高尚的行为和思想。若要抉择,你已经变成了第二位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了。这个地位高低,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知道。

  我们讲上师瑜伽导修时讲解四精要法。四精要法的第一个就讲解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这是密宗的特点,不这么讲解便无法体现出密宗的特点。所以要时时观待自己,别说自己懂了多少道理,道理是飘荡的,我们现前需要的是现实,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往昔历代传承祖师学理论的目的是把理论当作镜子来观待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拿着一双眼睛去看他人的过失。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不是不懂道理,他们对三藏教法及很多道理都倒背如流,但在他们将所理解的道理变成一双观待他人过失的眼睛时,就适得其反了。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准则是将一切所学形成观待自己内心的镜子,此为一切佛教的宗旨。就是告诫我们天天观照自己的心,表面黑一点或白一点不要紧,不要让自己的内心黑了,这需要我们天天用佛法照探自己的内心。由于高原紫外线强,表面晒黑了没什么关系,我们要把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当成镜子,时刻照着自己的内心,不要让自己的心变黑了。心一旦变黑,等待我们的就是三恶趣。所以从敬信的角度当中,应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十五)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四

  我们都是凡夫,不可能一进入佛门就不产生类似的诽谤或疑惑。无始以来我们造下了沉重的业障,就像我们平常用的电脑,无始以来至今你存下了各式各样的软件,不知道什么时候因缘和合,按到某个键,这个文件就会呈现到屏幕上。呈现是很正常的,这时候不要继续发展,要去删除这个文件。

  我们平常内心当中可能会产生很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恶念,这很正常,谁叫我们无始以来造的业障沉重呢?我们在讲解因果不虚当中讲过等流果,等流果分为受等流果和用等流果。无始以来造下什么业,今生都会呈现这方面的习气,这很正常,但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不应顺着这个烦恼飘动,这才是最关键的。

  平常有很多非常正直的修行者,每当产生恶念之时,心生非常强大的忏悔,祈请在导师面前发露忏悔,这非常好。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起恶念之时,他没有随恶念继续发展。但有些人由于往昔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生起这样的怀疑和诽谤之时非但没有忏悔之心,反而将这些念头当做是自己高尚的思想,这只能说明你太糟糕了。时时与正法相违的最终结果只有到阎王爷殿上受无穷的痛苦。

  相信在座的弟子平常在修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类似的念头,有些恶念可能连自己都意想不到。但要记住,在这种情况下,要知道它的过失,在第一时间断除,不能继续往下发展。知道这是无始以来造的习气,因缘成熟之时在我面前瞬间产生,但自己绝不能继续往下发展,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也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修行不仅仅是平常心情平和的时候念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佛诵咒虽然很好,但若不对治烦恼习气,也就那么回事。所以,修行应该在产生不顺心的时候提起正念对治,这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标准。

  (十六)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五

  我们之前从正面的角度讲过信心的功德,也从负面的角度讲过因业及烦恼产生与信心相违之恶念的一瞬间要第一时间打破它,不要觉得仅仅相信自己的传承和导师是个伟大的行为而藐视其他的传承。除非你有无数个心,你刚刚生起的信心可能是佛,但你还有很多不清净的心,还是得在地狱中遭受痛苦啊。所以这些都不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在座的弟子,先不谈很多见修行果,先把这些最起码的条件做好。这样的事情平常真的有很多,最可怕的就是在产生恶念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对的,并且还高高在上。这真的是对佛法不理解的缘故而造成的行为。比如在某个城市,因每个人的缘分不同而依止着不同的导师,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也很正常。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末法时代我以不同善知识之相来度化汝等众生。”佛陀随众生不同的根机而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度化众生。每个人因缘不同,依止着不同的导师,这一点都没有错误。我们上面已经讲过具德和具缘,这很正常不过。但不要在这个时候高高在上,认为只有自己的传承和导师是最好的,从而蔑视其他的传承与导师,并且觉得这是自己非常高尚的智慧。这真的与智慧无关,是他自己瞎了眼,这种念头是创造地狱之因。无始以来我们在无意当中已经创造了很多地狱之因,已经够多了,再不需要有意去造这样的罪业,我们的罪过已经太重了,重得没法再重了。

  释迦牟尼佛若以神通将我们的业障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每个人的业障恐怕比须弥山还高,我们天天背着这么大的罪业在走,不要再给自己加码了。我们每次到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都会有高原反应,所以别给自己再加高了,否则以后真的会承受不了。

  无论是以共同法还是不共同法作为准则,希望弟子们以后产生这样的显现之时绝不要顺着它飘动,这就是我们当前讲法的真正目的。

  (十七)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六

  有些人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分别心的,在依止导师的过程中,依止了这位导师,没去依止那位导师。但这不叫做蔑视。因为我们在依止导师的时候,不仅讲解具德,还讲解具缘。对这位导师信心大,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导师有蔑视或诽谤之心。比如我们在修阿弥陀佛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对观世音菩萨有诽谤之念。

  一位具德导师的本体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如同天空中的月亮在江河湖海中呈现的虽是不同的影子,但全都是同一个月亮所显,所以这种显现的不同不能称之为轻视和诽谤。依止导师数量的多少根据个人根机来定夺。

  以上讲解的是敬信,从信心的角度当中已经知道了。

  第二从慈悲的角度当中讲解。大乘教法讲解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平常在心情平和的时候说着“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离苦得乐”,而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有时候会对某人产生一些爱戴,对另一些人产生嗔恨心,这时候第一时间必须要断除嗔恨心。从大乘教法讲解,自己所面对的这个对境,是无始以来自己的父母,对父母起嗔恨心的人是最不孝顺的,是所有人唾弃的对境,是可笑与可悲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断除嗔恨心。

  从密乘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清净之相。道友为男女菩萨,对菩萨生嗔恨心过失有多么沉重?我们依靠这种观想来断除所有的嗔恨心。有时候你觉得可能真的是他人的过失,但要想到,他人不对的原因是往昔他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为我们这些儿女付出了很多代价,因此这个父母如今还在制造三恶趣之因。现前你作为一个大孝子,更应对这样的众生生起慈悲心。这就是佛教,是我们时时所讲解的以慈悲心为怀。

  (十八)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七

  作为一个佛子,继承诸佛菩萨传承的一个继承人,相对于对你好的人来说,更应该可怜那个对你不好的人。因为从母亲的角度来说,两者皆为平等,但我们这个内心烦恼沉重的母亲,由于现前她正在造地狱之因,所以我作为她的儿女,绝不能再生嗔恨心,时时要以慈悲心为怀。这些都是端正心态与清净业障的方便。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慈悲心应该先从自己身边的父母开始做起。我们平时对自己的父母有多孝顺?口中虽然说“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但对身边的父母不生孝道之人,能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心生慈悲吗?这就是典型的心口不一之人,只会口中说,心里根本没有这样的境界。鹦鹉学舌也会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是鹦鹉吃的是虫子啊。我们平常说“愿天下一切众生……”,若要是身边的父母都不尽孝道,恐怕菩提心无从生起。我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佛教,今世有缘遇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讲解菩提心与慈悲心的功德,所以形成一种习惯。上师的父母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往生了,而上师直到八十五岁的时候,在示现涅槃之前,提到母亲的时候,眼框中还是饱含泪水。一个真正学菩提心的人,对身边的父母应该是这样的。

  (十九)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八

  我在跟很多学生讲慈悲心的时候,就会问他们平常对父母是怎么尽孝道的。他们说他们也是对父母尽孝的人,但由于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快,平常想尽孝却没有时间和精力。

  我认为这不是不尽孝道的理由。若这也算是理由,那么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可能都已经不在世上了,因为我们的父母生下我们之后也需要去工作,他们的生活节奏也挺快的,工作压力决定也不小,但因为母亲担负着这个家庭的责任,不会因为工作压力的原因而不管我们,否则我们早就饿死了,或者被黄鼠狼叼走了。所以我们要把各种理由和借口搁置一旁,及时尽己所能孝敬父母。

  以前我们家乡有个和尚没有鼻子,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因为那时候父母太忙,把小孩子单独放在家里,黄鼠狼过来把小孩子的鼻子咬断了。若要是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小时候也是那么顾及他们的事业的话,相信我们都没有鼻子了。这也是告诫我们慈悲心的重要性,要先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做起,不要光说,还要有一点点行动。

  第三智慧。站在理论上,对法的理解可以称之为智慧;平常修的过程中,也称之为智慧。今天我们所宣讲的智慧,就是讲解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平常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

  由于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无边际,所以敬信、慈悲、智慧极渺小,要在轮回之中获得解脱是很难的。所以要即生成办解脱,必须要创造此三个条件:敬信、慈悲和智慧。

  昨天依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传记讲了解脱的因和果,今天讲解了堕入三恶趣的因和果,所以现前应尽可能往解脱的方面去发展。

  以上所传讲的这一系列道理都要铭记心中,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3课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4课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