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如意宝藏

《如意宝藏》下部4章禅定

创建日期:2021-09-16

  《如意宝藏》下部4章禅定

  第四章 念诵仪轨及禅定初阶

  念诵仪轨及禅定初阶=一、大加持云+二、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仪轨及禅修要义

  二、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仪轨及禅修要义=→→→→(五)祈请成就止观交修→→→→

  (五)祈请成就

  嗡啊吽!班扎儿格热班玛思德吽(尽力诵)

  此名莲师心咒,亦为一切本尊心咒之总集。其大意为:祈请身、语、意三金刚及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 此心咒乃诸佛菩萨之密意,其意义无量,言语无法圆满诠释,故五不翻中,此为秘密不翻。若欲详知,翻阅《莲师心咒功德文》即可。

  此乃修持有相止的契入点,初时以金刚诵的方式念诵莲师心咒,观想皈依境,并配合寂止,止观交修。随禅定力逐渐增上,心的本体逐渐赤裸之后,自然达到止观双运。

  1. 有相止

  (1)有相止的概念

  何谓有相止?于禅修中,心有所缘之止,皆为有相止。观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能观的心)、境(所观的境)融合而安住,不起任何杂念,此为有相止。无论修学何宗何派法门,均以有相止为修行起点。如密宗宁玛派将禅定总分为“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欲获得入定有相见,需把心安住在所缘境(如莲师心咒或上师皈依境等)中。再如禅宗之参话头,亦须护持“念佛是谁”而生疑情。若无护持之对境,话头将无从安立。如同老者之手杖,若失手杖,人无所依,顿跌于地。

  尚需了知,无论有相止还是无相止,其见解虽非了义,然皆为依修而得之境界,非仅为闻思之理解。倘若仅凭心念造作之理解,纵如何闻思广博,能言善辩,彼不具调伏烦恼之力量,犹如纸上画月,无有摧破黑暗之光芒。有者自以为眼前所观皈依境消失,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即为无相止。此处尚需细辨处于有相止还是无相止状态?且无相止还须鉴别迷惑与清明。若轻易承当,极易落入偏道而不自知,此实乃未解无相止之要义。因为无论是上师皈依境、空性、觉受、密咒、五方佛标志、呼吸或所谓平静之状态等等,只要心有所系,皆为有相止。故此处主要依皈依境为修行所缘之对境,若缘他境则与本修法相违,易成散乱,故应重缘皈依境而止观交修。

  (2)有相止的修法

  在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中,念诵完“发起尊意”,接着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并同时观想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之皈依境而作修持。首先于自己前方观上师皈依境,并净观上师具足三种功德:遍知、大悲及救度众生之力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云:“将导师观想成何者,即得何者之加持。”并以金刚诵(声音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以自己能听清为度)念莲师心咒。观想及念诵时,意识不可太紧,应松缓、专注、清晰而修持。若自心逐渐趋向平静状态时,即停止口诵,专注缘于上师皈依境,于无有昏沉掉举中尽力而安住。如观想过程中产生昏沉或掉举,即可依持风调整,先深吸气,摒住呼吸稍停片刻,哈声呼出,再以口缓缓呼吸而继续安住;倘若昏沉和掉举粗大,则复念诵心咒,观想皈依境作调整,待沉掉调整后自然安住……如是念诵莲师心咒,与寂止契合而修。

  念诵心咒的要点:念诵一般以金刚诵为主,不急不躁,速度快慢适中,若太快则含糊不清,心不清明,太慢则易掺杂妄念,故速度快慢须调节适中。若能念得字字明历,耳中清楚听到心咒之声音,自然远离沉掉。随着心渐趋向宁静而专注时,可放下念诵而观皈依境。倘若昏沉掉举极其严重,可稍提高声音念诵咒语。

  观想皈依境的要点:观皈依境犹如空中彩虹,显而无自性,应观想上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自己面前,如亲睹胜颜。若不熟悉上师之面容,则不易清晰稳定呈现上师之相,此时可将上师皈依境(尽可能放大)置于自己前方,自然专注于皈依境而念诵心咒。如是行持,待心中自然观出皈依境为止。

  初行者往往不易清晰观想皈依境,此乃修行日浅,不熟悉皈依境、或被昏沉掉举侵扰所致,属于初入门者的正常现象。是时切勿急躁,初步应以剖析调伏妄念护持正念。如将上师皈依境尽量放大,平时座下应尽量反复观看皈依境。行走时,将上师皈依境观于自己右肩上方的虚空中,作为转绕的对境;安坐时,将上师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头顶上方的虚空中,作为祈祷的对境;享用饮食时,将上师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入睡时,将上师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心间,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如是日久功纯,将皈依境形象熟稔于心,自然能在座上清晰地观想出皈依境。如集论云:“云何正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如此日久功深,自然渐入佳境。往昔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于瞬间即可清晰观出面貌与法器各异的七百二十五位本尊,且能毫发毕现。弟子问其何故?华智仁波切答曰:“此乃数数习得,亦为禅定增上之功德。”

  有者问:座上是否应逐一观想自己曾依止过的所有上师?须知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若具备如是信心者,当观想一位上师时,即总摄一切上师,故不需一一加以观想。

  持风的要点:

  在安住时,若出现细微之昏沉和掉举,应以持风调整,此乃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殊胜方便。心生散乱乃气、识和合所致,如认识万物之了知为“识”,而飘动一切识之力量为“气”(风)。气飘动越猛,妄念则越盛。“识”如“跛足者”,“气”如“盲马”。跛足者依盲马而行走,盲马依跛足者而识途。此为“意识骑风马”之意。

  以生圆次第方便而论,以鼻呼吸可引动肺与鼻之间脉中的业气,从而产生众多飘动妄念之力量。故于禅修时,以口呼吸,则断绝业气之路径,从而使业气逐渐止于心宝觉性中。此法对于渐行息止妄念、赤裸见解具有重要作用。故欲控制妄念之漂泊,应先以持风之方式控制业气,风马止步,心识则无法擅动,自然趋入平静之状态,故调气之重要性就在于此。

  调气方法:

  于安住时,勿以鼻呼吸,应缓慢由口呼吸,此时呼吸越缓越佳。若稍起昏沉与掉举,或身感疲劳,则以“哈”声呼出一口气,再缓慢以口呼吸。

  此种持风方法与宝瓶气之区别在于:持风为自然而无戏论,于自然中成办解脱,为大圆满直断与顿超之殊胜方便;宝瓶气为强制而戏论,于刻意造作中成办解脱,乃生圆次第之方便。复须了知,气功调气在于调身,密宗持风调气在于调心,故二者于见解上具天壤之别。

  (3)有相止之标准

  何谓修持有相止相对圆满之标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曰:“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注所缘无分别具安住分。”即专注所缘(上师皈依境),无有分别相续而住,内心清明无昏沉、散乱。

  (4)有相止的修持时间

  有行者问:“有相止修到何时即可修持无相止?”依历代传承祖师教授之法规,修持有相止每日四座(每座二小时),至少需修二至三个月。然因众生根机不同,修持时间长短不能一概而论。有者初修当下即超越有相止之境界,有者需修持数年方能修学以上等持。须知有相止非仅依意念造作之闻思可得的境界,乃依修而得之见。其见量相当于四禅八定中之初禅,而圆满初禅即具了知前后百年之事等功德!故圆满有相止亦非易事。有相止乃一切等持之基础,初行者应契合自身根机,踏实精进实修,切勿高攀甚深他法而忽略之。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乃大圆满捷证佛果之殊胜法,无需依下乘法之方便,修持本法即可圆满下乘诸法,因密法乃一切乘法之精要。然何时可从有相止趋入修持无相止,当依师教。有者问:“已得到全部成熟口诀法之传承,尚需依上师瑜伽修持有相止吗?”此应根据各人见量而定。如禅定已得清明无相止等见,就无需依有相止等寂止。

  尚需了知,下乘派修法需依次圆满方可进入上层禅定。然密法由于具备殊胜方便故,无需等待下层禅定圆满便可进入上层之禅定。下乘修法如同普通之鸟,出生后尚需母亲的养育,待羽翼逐渐丰满之后,才能飞翔;而密法则如大鹏金翅鸟,一切能力皆于蛋卵中圆满,一旦破壳而出,即可展翅飞翔。故依密法修行,虽暂时不呈现如下乘次第禅定之功德,然于证悟见解时,一切神通神变等功德皆于刹那中圆满,此乃密宗自宗正行上师瑜伽殊胜之处。

  2. 无相止

  无相止:若从有相止趋入无相止之时,一切所缘自然消尽,于无有昏掉之清明中安住;若起现昏沉或掉举时,再以观诵调整,自心趋入平静时复自然安住,如是止观交替而修。此观诵可断昏沉与掉举,修止能赤裸本性之见解,长时修持自然生起相应之觉受,故多数时间应于此处调整。

  从有相止趋入无相止等禅定,其关要之窍诀在于自然。所谓自然,指身体不紧不松,五根不外散、不内收,意识不昏沉、不掉举。于自然清明状态中,能缘与所缘之执,逐渐止息,由此而趋入无相止。此时即现正偏两种境界:迷惑无相止和清明无相止。

  迷惑无相止:所缘之境逐渐消散,内心略有清明,但五根已不起功用,一切境相皆已遮止,如眼不见或耳不闻等;或五根已起功用,但处于见而不识,闻而未辨等迷惑状态。彼时,时间倏忽而过却不能自知,此为迷惑无相定。此境界类似闷绝、酣睡或沉睡初醒之状态。如密勒日巴尊者于幽静山林修行时,一位牧童对坐禅心生好乐,依尊者教授修习禅定,遂于无知中入定七日,之后家人方于洞中找到牧童,彼浑然不知时间已过几许,如是即为世间禅定之识无边处及空无边处等,非为我等欲求解脱者所追求之境界。

  清明无相止:于清明无缘禅定中,松坦自然安住,且未遮止一切外境,如眼既能见一切境相,耳亦能闻一切声音等,能观之心与所缘之境自然融为一体,当下即悟入空性,此乃出世间之禅定、修行之正途。其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阶段,唯有在具德上师前细致抉择,方可辨别上下之区别。了知与觉受之见虽无粗大之二取分别,然仍未从细微之念中解脱,此时切不可认定为真实之证悟境界。

  初行者于修定时,难免生起昏沉与掉举,此时切勿因禅定境界消失而懊恼,应以意识转为道用之方便加以调伏。清明无相止等禅定乃无所缘之境界,非为意念造作之见。倘若安住于以心念造作之所谓“无相止”上,纵如何修持,亦不得其门而入,反成修法之障碍,故应于自然状态中趋入禅定为妙。

  3. 禅修要义——成办解脱之四种要义

  第一、传承清净

  清净传承乃获得殊胜加持之基础。自宗大圆满无上窍诀法源于原始普贤王如来,经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持明无畏洲)、如来芽尊者、华智仁波切、龙多?丹毕尼玛、堪布昂琼、昌根阿瑞仁波切及大恩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传递至今,此传承法脉之清净,如钻石珠链般从未间断,其间每一位传承祖师均已获证究竟佛果。

  然时值末法时代,导师良莠混杂,修行者在依止导师前,务必细致观察该导师传承法脉是否清净,若因破戒染污及中断,或为该导师私心自创,则弟子依此无论如何精进修行,仍无法获得殊胜之悉地。

  复次有者虽依止一清净传承,却依凡庸分别念轻视甚至诽谤其他殊胜之传承或上师,因内心偏袒之故,难以获得诸佛菩萨之加持。故虽具清净之传承,然仍需培养广大普遍之信心。

  有些行者四处拜谒高僧大德,祈求各种传承之修法,然不同传承修法宗旨虽然一致,入手实修方便却各不相同,对于初学者,诸多不同传承之法聚集修学,虽具无量功德,然不识智慧(即万法摄一之窍诀)善巧方便,结果导致内心杂乱不堪,甚至颠倒修法次序,不得其益。或仅希求在某位善知识前得到一个仪轨传承即为满足。须知口诵仪轨仅为名言传承,真正之传承乃传递圆满之境界。若连传承仪轨之实义亦未了知,岂可得到传承之圆满加持?上师为我等传授密法续部之要义,即为赐予较口诵仪轨更为殊胜之传承;故唯有真实悟证传承之密意,方为该传承之真实继承者。

  第二、通达方便

  何谓“方便”?依自宗正行上师瑜伽而论,包括:前行之前行(时间、地处)、入座前行(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风、意要发菩提心)、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是苦)、念诵仪轨(依文明观)、三不动摇修习、“持风”、以及回向等均为方便。唯依殊胜方便,方可通达智慧,如是二者于一切修行中缺一不可。

  三不动摇:乃大圆满直断之修行方便。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清如大海,意识不动净如虚空。依此而修,能迅速澄清妄念,赤裸觉性。

  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修上师瑜伽时,要求身体坐式不紧不松,端直如箭,如大山般稳定不动摇。身不动则脉不动,脉不动则气不飘,气不飘则心安稳,故易趋入禅定。

  五根不动清如大海:主要指修法中双目自然睁开。诸多修行者于座上习惯将眼睛闭上,此修法虽无外境之干扰,暂觉杂念较少,但由于五根内收,极易进入昏沉,导致修法未能辗转增上。

  意识不动净如虚空:华智仁波切曰:“心于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亦不可了悟,故首先澄清粗大妄念,从有相止开始修持。”如上所述,当依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之法,遵循修法次第,清净意识烦恼,寻求如虚空之实相见。

  当今诸多修行密宗之信众,固然了知禅修的重要性,但误认为只需安住即可,因而摒弃一切前行等诸多方便。又有者入座禅修仅贪图简便舒适,懒于按照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等方便如法行持。然需了知,若未细致观待自宗禅定之理趣及引导方便,盲目安住于平静状态,不知辨别上下禅定之要义,极易落入世间禅定。如《华智仁波切教言》中云:“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如此禅定与世间之昏睡、无念、无记状态无有区别。若果如此,焉需进入佛门而离事专修?如今我等依然烦恼粗重、昏沉散乱,说明禅定见解并不了义,尚需依师教言细致实修。又有者于禅修中仅欲求无念之境界而压制烦恼,诚如萨迦班智达于《大修行者涅莫之问答录》中曰:“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为避免上述过失,即使时间有限,我等于每座禅修中亦应按照导师教言,认真做好从前行之前行直至回向之每一个环节,并于止观交修中调伏内心。

  第三、认识智慧

  当今诸多修行者将修行仅归纳为念诵经咒仪轨、身做礼拜等一切善行。身口所做善行功德固然不可思议,然若不真实调伏自相续,则于今生成办解脱无有实义。

  诚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六祖坛经》中曰:“凡夫口说,圣者心行。”圣者乃我等今生追求解脱之目标,能否成办如此境界,重在心行之上。因此,修学者初步依靠念诵、身做礼拜等方便,渐解佛法要义后,仍须依禅修证得智慧,即生成办解脱。

  在上师瑜伽实修中,认识智慧即为认识禅定,并应精通一切禅定之分类与辨析。而修持禅定之关键在于正念,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一切调伏心方便,唯一根本即正念。”正念可支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

  所谓“改造意念之正念”,即次第根机者以意念改造之方便,护持修行所缘之对境。本法依念诵莲师心咒、观想上师皈依境澄清粗大妄念,待内心趋于平静时自然安住。故座上所修之法,即为护持之正念。曾有一位汉地居士,前来求证见解,我问:“你于修定时,所缘对境为何?”该居士答道:“我未知何为所缘对境,只将心安住于平静状态中。”我追问:“平静状态适用广泛,不知你所言是何宗派之境界?”答曰:“不知。”我说:“如若不知所修之定,一切修行岂不成盲修瞎炼?”依此可知,改造意念之正念对初行者极具关要,切不可轻视之!此中尚需辨析,虽“心有所缘即为有相止”,然此中“所缘”乃正念之所缘抑或妄念之所缘?有者于禅定中,所观皈依境飘忽不定或者所观境相辗转变幻,甚至心随妄念漂泊而一路寻思,此乃未以正念护持禅定所致。对于次第根机行者,不同阶段禅定所护持之正念未必相同。如修持有相止时,正念乃尽可能清晰地念诵心咒或观想皈依境;修持无相止时,若进入迷惑无相止,则已远离正念;若为清明无相止,此时清明之境界即为正念。而在座下,以佛法要义时时观待自心、调伏自心烦恼即为正念。

  所谓“无造法性之正念”,若证悟见解时,无有所护持之对境,亦无时空之概念,于时时不变之无为法中如如不动,即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于一切修行中,唯依正念串习,方能断绝贪嗔痴一切烦恼,并圆满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故时刻护持正念乃为至要。

  总之,从一切等持之基础有相止开始,其间无相止、缘起性空,乃至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四大解脱等均属智慧,故应明了修行禅定之次第.若不识智慧,仅依方便,纵然勤修多时,解脱仍遥遥无期。但于禅修中,方便、智慧从未分离,如显现为方便,空性乃智慧。

  第四、善巧运用

  如上既已认识智慧,且通达趋入智慧之方便,在实修上师瑜伽中,尚需针对粗细烦恼加以善巧运用。若未能善巧运用,唯以一法对治,则难以趋入真实见解。若欲善巧运用,首当认识妄念。有者未识善巧方便,一上座即心生戒备,强行压制妄念。然需了知,吾等欲界众生,起现诸多妄念乃正常现象。意识本无贤劣功过,关键在于如何转为道用。如铁本无好坏,全赖铁匠之打造。若锻造为凶器即为坏铁,打造成农具即为好铁。妄念亦复如是,若心随妄念而转则为堕入轮回之因,若转为道用,则成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

  往昔,某地来一奇异之老者,谓能以水炼金,众人皆向其求教。老者曰:“此法甚易,只需四十九日即能炼成,但此期间不可妄起‘一只猴子蹲在树上’之念。”于是众人纷纷效仿,然因心存戒备之故,反令其念频频而起。禅定亦同此理,行者当松坦自然行持,无论起现何种妄念,无需追随判断妄念之贤劣,当以善巧方便调伏,如观上师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如是以善祛恶,即为剖析调伏妄念。如华智仁波切于《三句精要注疏》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成解脱自性之功力。”此乃历代高僧大德捷径解脱之关要,故汝等勿以妄念贤劣多寡作为衡量见解之标准,而应以善巧方便转为道用。至于直视和安住调伏妄念之方便,属于内相上师相应法和密相上师瑜伽。当汝等见解增上时,可于导师前亲受印证,此处故略。

  修行任何法门,均以断绝妄念为宗旨。然吾等修行禅定之目的,并非趋向庸俗无念之境界。如色界、无色界之禅定,虽可入定六千至八千大劫,却最终无法解脱。有者认为,前念消失、后念未起之空性为究竟禅定。然此空性乃起现未来妄念之根源,并非出世间禅定,仅依之而修,纵如何精进亦难成就,故当细致辨别。于修行禅定中,根据起现妄念之粗细,而善巧运用剖析、直视、安住和持风等方便调伏。若妄念、昏沉粗重,则以剖析调伏妄念及持风对治;若昏沉、散乱相对细微,便以粗直视调伏妄念之觅心法和持风等调伏。如此运用善巧方便,才能形成调伏烦恼的强大对治之力。

  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曾言:“初行者需止观交修;见解逐渐增上即可止观双运。”本法于念诵莲师心咒时,契合禅定修行,实因初行者证得胜观之前,剖析调伏妄念乃最佳对治方便,故止观交修缘由于此。随着修行之见解增上,尤其已证见解,一切方便均于其中圆满,此时无需遵循法规,如何修持均成正法。

  总之,我等欲求今生解脱,首先依止清净传承之具德上师,并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及善巧运用,具如此四要方可成办解脱。否则,行善虽具功德,但法与自心未能契合,则无法调伏烦恼、增上信心与慈悲心,解脱自然遥遥无期。如今烦恼炽盛之我等,有幸值遇清净传承,依止具德上师而实修大圆满上师瑜伽法时,切勿轻忽而蹉跎岁月,否则待临终呈现时,则悔之晚矣!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如意宝藏》下部4章禅定前仪轨

下一篇:《如意宝藏》下部4章禅定后仪轨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